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姚發明視頻

姚發明視頻

發布時間:2021-06-30 08:44:50

1. 有這幾部抗日神劇,全部被央視叫停你知道嗎

我知道,被叫停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一部是因為一位虛構出來的人而拍的一部抗日劇。

抗日劇是國內熒屏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種題材,在看劇的同時,也可以讓我們牢記那段殘酷的歷史,一些優秀的抗日劇,比如說《亮劍》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近幾年有一些抗日劇,其中的一些情節嚴重不合常理,已經到了令人發笑的雷人程度。

其實讓人們知道抗日是英雄人物是沒有錯的,但是過分神話,憑空構造就是在篡改歷史,這就不太對了。

2. 為什麼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貝爾出生在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頗有名氣的語言學家。

受家庭的影響,貝爾小時候就對語言非常感興趣。他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因為他覺得動物的叫聲非常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包里,除了裝書本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聖經》里的故事,忽然他書包里的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內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他是一個十足的壞學生。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貝爾的祖父那兒。那位慈祥的老人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採用填鴨式的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人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成績迅速提高,成了優等生。貝爾後來回憶道:「我祖父使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應該懂得普通功課,我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恥辱。他喚起我努力學習的願望。」

一年之後,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應該加以改進。於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雖然這圖畫得不規范,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師傅加工,水磨用起來果然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

貝爾從這里看到了發明創造的意義。每一項發明,都將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類向前邁進的一塊基石。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士頓大學,成為這所大學的語音學教授,貝爾在教學之餘,還研究教學器材。

有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電流流通和截止時,螺旋線圈會發出雜訊,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滴答」聲一樣。

「電可以發出聲音!」思維敏捷的貝爾馬上想到,「如果能夠使電流的強度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麼電流將不僅可像電報機那樣輸送信號,還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用電傳送聲音。」

貝爾越想越激動。他想:「這一定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想法。」於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朋友,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有益的建議。然而,當這些電學專家聽到這個奇怪的設想後,有的不以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多讀幾本《電學常識》之類的書,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貝爾不在乎別人想什麼,說什麼,他決定向電磁學泰斗享利先生請教。

享利聽了貝爾的一五一十的介紹後,微笑著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我想你會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學語音的,不懂電磁學。要想把它變成現實恐怕是件很難的事。」貝爾說。

「那你就學會它唄。」享利斬釘截鐵地說。

得到享利的肯定和鼓勵,貝爾覺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決心也更大了。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發明電話」。

此後,貝爾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從閱讀《電學常識》開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電磁研究動態。有了堅實的電磁學理論知識,貝爾便開始籌備試驗。他請18歲的電器技師沃特森做試驗助手。

接著,貝爾和沃特森開始試驗。他們終日關在實驗室里,反復設計方案、加lT製作,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想你會成功的」,享利的話時時回盪在貝爾的耳邊,激勵著貝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研製工作中去。

光陰似箭,兩年時間很快過去了。

1875年5月,貝爾和沃特森研製出兩台粗糙的樣機。這兩台樣機的構造與工作原理是:在一個圓筒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薄膜中央垂直連接著一根碳桿,插在硫酸液里。這樣,人對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碳桿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動;接收處,由於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台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經反復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的設計和製作不存在什麼問題。「可為什麼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遠,非常美妙!「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製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於是,兩人立即設計了一個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音箱製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里,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面在調整機器,一面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將硫酸濺到了腿上,他疼得大喊:「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沖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的傷處,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高興地把疼痛也給忘了,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晚,貝爾興奮得睡不著覺。他半夜爬起來,寫了一封信給母親。信中寫道:「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人們的家庭。人們各自在家裡,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兩年之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相距300公里的長途電話試驗,大獲成功。此後,電話在北美各大城市迅速流行開來。

綜觀貝爾的一生,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其強烈的好奇心。愛養小動物,帶著老鼠上學是貝爾好奇心在幼年的表現:改進老式水磨的嘗試,則是貝爾在好奇心驅使下萌生的發明沖動:抓住螺旋線圈發出的雜訊,而產生「電可以發出聲音」的靈感,則是貝爾好奇心進射的智慧火花。貝爾的成功,為「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縣白岩村的農村青年姚岩松在田裡勞動之餘,坐在地上休息,意外發現腳下有一隻「屎殼郎」正推動著一團比它自身重幾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這一現象引起了細心的姚岩松的興趣,他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了很久,似乎從中領悟了些什麼東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隻「屎殼郎」,用白線栓了一小塊泥土套在這只「屎殼郎」的身上,讓它拉著走。奇怪的是,這一小塊泥土比昨天的那塊要輕,而這個「屎殼郎」卻怎麼也拉不動。姚岩松接著又找了好幾只更強壯些的「屎殼郎」來做同樣的試驗,情況都一樣。由此姚岩松悟出一個道理:拉比推要更費勁,能夠推得動的東西可能會拉不動。

姚岩松曾開過幾年拖拉機。他早就為在電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耕作機,無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鄉山地上行駛而深感遺憾。這時他聯想到:能不能學一學「屎殼郎」推土的功能,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機的動力放在後面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把從山上採摘來的茅花稈,一節一節地切斷,用茅花稈和小鐵絲製作出了一台耕作機模型。3個月過後,姚岩松耗費數千元製作的耕作機開進了田裡,但它卻不聽使喚。姚岩松為此苦思冥想,寢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機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機主要是由於機下有履帶,因此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時他又聯想到:耕作機能否也像推土機一樣裝上履帶呢?

幾個月過後,姚岩松的第一台「履帶式耕作機」終於問世,但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功。又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改進,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拿出了第十台「屎殼郎耕作機」的樣機。為此,他耗去了全部積蓄,並負債數萬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獲得來自全國各地20多位專家的肯定,一致認為這種「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單履帶行走的微型耕作機」,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械傳統的結構方式,具有實用性、創造性和新穎性,屬於國內首創。

姚岩松由「屎殼郎」推土塊的力量比拉土塊的力量大,聯想到可以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這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推比拉的力量更大」這一點上。他由履帶式的推土機,聯想到可以將耕作機也設計為履帶式,這又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工作過程中「需要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一點上。著眼於事物之間的相似,是姚岩松以上聯想所具有的特點。

3. 《心動的信號3》女二太綠茶鍾佩妍怒懟節目組惡意剪輯!你怎麼看

《心動的信號》第三季,在約會過程中,鍾佩妍的一句話遭到了網友們的吐槽。鍾佩妍故意透露給男二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希希第一個選擇的禮物是迪迪的!節目播出之後,鍾佩妍的表現也遭到了網友的吐槽:背後搞事情這也太綠茶了吧!

鍾佩妍怒懟節目組惡意剪輯

鍾佩妍發文怒懟節目組:「學了這么久的電影,終於知道了剪輯的魅力!」原來鍾佩妍真的是遭到了節目組的惡意剪輯,其實她的原話並不是這個意思,但是卻被故意剪輯成了綠茶,難怪會這么生氣,不得不說敢正面懟節目組,鍾佩妍真的是太剛了!

對此,或許眾多後期剪輯手都想說一句:這鍋我不背。在我看來,「神剪輯」的出現並不是剪輯手的技能退步,多個一線衛視、一線平台出現這樣的「神剪輯」其實源於整個綜藝市場的變化,節目的高度同質化、綜N代疲軟、原創越來越難……眾多因素都在影響著節目製作人的心態,收視率、流量的高低是快速判斷一檔節目是否成功的標准。

4. 搖手指這個動作最早是誰發明的是穆托姆博嗎

穆大叔的全名叫迪肯見·穆托姆博·穆坡倫多·穆坎巴·讓·雅克·瓦穆托姆博,雷吉-米勒稱他為迪肯見-嘰里呱啦-噼里啪啦-稀里嘩啦-滴里咕嚕-穆托姆博,因為他總是在封蓋為對方球員後,一邊搖手指一邊說:「NO、NO、NO。」

5. 有沒有一個姓姚的老院士

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1930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48年於南通中學高中畢業,1952年西北工學院紡織系畢業留校任教,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自1952年從教至今。曾任國務院第二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名譽校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榮譽委員;中國標准化協會纖維分會副會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羊研究會理事;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及絨毛專業委員會榮譽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特邀顧問。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西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
畢業院校:西北工學院紡織系
政黨:中國共產黨
代表作品:《紡織材料學》、加大新型紗線的開發力度、抗SASR的思考等
簡介
姚穆院士正在載入姚穆院士
姚穆,中共黨員,系西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1930 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48 年於南通中學高中畢業,1952年西北工學院紡織系畢業留校任教,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 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自1952年從教至今。姚穆院士自1952年從教至今。曾任國務院第二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西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榮譽委員;中國標准化協會纖維分會副會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羊研究會理事;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及絨毛專業委員會榮譽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特邀顧問。二00一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院士長期從事紡織材料和純化纖仿毛技術的研究。開拓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新領域,為我國極地服、宇航服和作戰服等服裝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發明具有現代高新技術的新型仿毛滌綸長絲「軍港綸」,及其系列面料「軍港呢」,為軍服、制服及民用服裝的更新換代提供了物質基礎。研製出多種紡織測試儀器、測試計量標准和計量標准器。曾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和獎勵。姚穆教授治學嚴謹、工作勤奮,筆耕不輟,譯著論著頗豐,特別是以他為首編著的《紡織材料學》,兩版共印刷23次發行16萬余冊,成為該學科的經典之作。

6. 姚姓起源

姚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1、是五帝之一舜的後裔,出自媯姓。舜所屬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歷史上稱他為虞舜。後來堯接受了四岳的推舉決定由舜接替自己,擔任首領,並且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據《堯典》記載舜在位期間命後稷根據使節播灑鍾植百穀;挖溝開渠,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據各人不同的才能,讓他們擔任不同的官職,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間,使上古時期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記》對此的評價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至於姚墟的確切位置,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今河南省范縣南,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引用《括地誌》的記載:「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另一種說法是位於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一帶。
另外,據鄭樵說舜「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可推斷舜還姓媯,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
2、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的姚國是商族的後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3、其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弋仲,原是漢朝時西羌燒當氏的後裔,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因此改姓為姚。《晉書》中記載:「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赤亭(在隴西縣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為羌酋。其後燒當雄於洮罕之間。」
姚姓自誕生後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展,到晉代以前,姚姓已經發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後秦政權,姚氏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後秦政權消亡後,據《晉書》記載,劉裕將姚姓「余宗遷於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這支姚姓的後裔。之後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遷的范圍更廣,到唐代以前,就已經成為今天浙江、吳興以及甘肅隴州一帶的望族。後來吳興的一支姚姓,遷入陝郡。唐朝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我國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進入福建。據史書記載,陳元光入閩開辟漳州時,隨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雲南的姚安、大姚等縣的姚姓人最多而專門設姚州。宋朝,姚姓發展到了廣東。明朝初年,原籍廣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寬,姚武官進入海南,成為姚姓入瓊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於這一時期遷入雲南蒙化(現雲南省巍山縣),2001年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發現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親筆題序的《姚氏族譜》,落款為「熙寧四年辛亥年,現文殿學士特進上柱國太子少師、六一居士歐陽修書」。書字後蓋「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圖記。從族譜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為江西籍,他們的先祖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為海內望族,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隨明軍進入雲南後入籍蒙化(現巍山縣),歐陽修真跡應為明朝初年帶入雲南的,成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傳之寶。清朝,姚姓進入台灣並開始播遷海外。
姚姓在向南發展的同時也向北發展到了內蒙古,遼寧等地。姚姓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名人輩出,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點從有歷代關姚姓人的對聯中便可管窺一斑。如「父子成雙史 兄弟號二姚」,上聯說的是隋朝散騎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陳》、《梁》兩部史書,直到去世時還沒有完成,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聯指宋代都指揮使姚麟,字君瑞,節度建雄定武軍,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誇,治軍嚴明,下屬兵將都樂意為他效命。兄弟二人後來都立了大功,人稱 「二姚」。 「爵封梁國 文重桐城」,上聯說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開元初年被封為梁國;下聯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傳,桐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參與了《四庫全書》的修纂。主持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長達四十年。姚鼐工古文,與方苞等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辭類纂》、《惜抱軒文集》、《竺集》等。另外,談到姚姓,臘梅和姚黃牡丹也不能不說。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在中國最為著名,縣城西的姚家村 ,家家戶戶,房前宅後,遍植蠟梅,歷來享有「姚家黃梅冠天下」的盛譽。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黃是一個古老品種,據說起源於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譽為花王。

閱讀全文

與姚發明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