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瓜豆醬的發明人是誰
這個無史記,無證可查
❷ 請問豆瓣醬 歷史和由來
醬是怎麼來的呢?
民間傳說:它是范蠡在無意中創制而成。相傳,范蠡十七歲時在財主家管理廚房。由於沒有經驗,飯菜常常做得不稱心而剩下許多,時間一久,便成了酸餿食物。為防主人發現,范蠡將這些食物放在儲藏室里。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最終被財主發現,財主罵了他一頓,還限定他十天之內把酸餿食物變成有用之物。聰明的范蠡先將長了綠毛白毛的食物用物處理,然後曬干再用鍋炒熟,去異味殺細菌,加點溫水攪拌成糊喂豬。財主看豬吃得歡也挺高興。後來,有個小長工與范蠡開玩笑,將這食物放在面條里給范蠡吃,沒想到,面條特別有味。此時,小長工才道出原委,得此啟發,范蠡用這種酸餿發毛食物創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醬。
然而,這僅僅是傳說。其實,醬的釀造最早是在西漢。西漢元帝時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記載有:「蕪荑鹽豉醯酢醬」。唐·顏氏註:「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為肉,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從古人的記載和註解中可以看出,豆醬是以大豆和麵粉為原料釀造而成。為何漢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麵粉作豆醬,而不用其它植物作原料呢?這是因為,大豆含蛋白質為主,麵粉含澱粉較多。蛋白和澱粉同時存在,更適宜多種有益黴菌的繁殖,菌體大量產生各種酶,使原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風味獨特的豆醬。因此說,漢代人以大豆和麵粉作豆醬之原料是有科學道理的。現原醬分豆瓣醬和甜面醬兩大類,以小麥粉做成的稱甜面醬;以黃豆、蠶豆等製成的稱豆瓣醬。
醬,又何以名「將」呢?據說,在古代各種調味品如鹽、梅、醯、醢中,醬總是居於主導地位。如食膾,就得用芥醬,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葯醬……這就是《論語》中所記載的「不是其醬不食」的「醬」。古人還說:「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又據說:「醬,就像將軍平暴除惡那樣可制各種食物之毒」。「醬」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
❸ 黃豆醬怎麼下醬
黃豆醬的做法及下醬方法
做法一:
1、把5千克黃豆挑揀一下,把爛的、破的、還有的裡面可能還有小的泥塊等雜質,都要弄掉,沖洗干凈。
2、再放進鍋里煮熟,煮爛,撈起將豆裡面的水濾一下。
3、把潮濕的豆倒在干凈的竹席上面,將2千克麵粉倒在豆子上面,用筷子把麵粉和黃豆調和在一起待麵粉完全粘附到黃豆上面為止。
4、將豆料倒在席上,與麵粉相混拌勻,鋪成3厘米左右厚,在室溫25~30℃的條件下,每天翻動一次,以後任其發酵,約三五天待表層長大量黃綠色抱子,即長出深黃色的菌,發酵成功。把長毛的黃豆面放到太陽下曬干。
5、將曬乾的黃豆面塊放入干凈的壇內,水燒開,放入適量的鹽,待鹽水完全冷卻後再到入壇內,用筷子攪拌均勻,放在陽光下曬,壇口要用干凈的紗布蒙住,每天早晚都要要用筷子攪拌壇內的黃豆醬,大概要20天左右,黃豆醬的顏色呈暗紅色,就是大功告成了。
做法二:
黃豆醬又稱豆醬,用黃豆炒熟磨碎後發酵而製成,是我國傳統的調味醬。
食材食譜熱量:2527(大卡)
主料黃豆乾500克麵粉200克
方法/步驟
1.黃豆浸泡膨脹無皺紋,用清水漂洗幾遍。
2.放到籠屜裡面蒸煮1小時左右,然停火自然降溫。不要蒸太爛,
3.黃豆控干水分,降溫降到40℃以下,接種醬油曲精,將曲精和麵粉混合均勻,和黃豆拌勻,讓黃豆都沾上麵粉。
4.用布包好,放到空架上面發酵制曲。黃豆與麵粉混合會開始發酵,表現為發熱,不要過於頻繁地打開看,小心它著涼。
5.溫度28-30度之間最好,12-16小時,料發白,將曲翻一次,溫度低延長時間。溫度很高時,要進行散熱,拿掉上面的遮蓋物,可以把黃豆塊翻一翻,涼一涼,溫度降下來,再繼續,否則燒曲,就會壞掉。盒子必須放在懸空處,否則下面會出現積水,因為有熱氣。
6.40小時左右,黃豆表面會長滿菌絲(菌絲為黃綠色),此時已經制曲完成。(受季節、溫度的影響,長菌絲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點),豆粒表面長滿黃綠色的孢子有正常曲香,無其他異味即為成曲。
7.把制好的曲,曬2天的太陽,曬乾的黃豆有一股奇特的香味,聞一聞味道就知道好壞。
8.然後洗曲,用涼開水快速洗,撈出。
9.撈出後,放在容器里,蓋上干凈的布發酵8小時左右,黃豆曲發熱有很濃的豆香味就可以了。
10.鍋內加水300克、鹽45克燒開,水溫放置在50℃左右,
11.黃豆曲裝入瓶子,
12.加入准備好的鹽水,將裝好瓶的豆瓣放在烈日下曬,上面用紗布蓋一下防蟲就可以,不要密封。曬越透越好。
13.兩天攪拌一次,曬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食用,這是曬好的黃豆醬。
14.曬好的黃豆醬可以蒸熟或者加芝麻油炒熟殺菌,就可以食用了。也可以加一點花椒粉、姜等調味。
❹ 鹽,醬油,黃豆醬有何區別
鹽、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只有鹹味。
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
黃豆醬、又稱大豆醬、豆醬,用黃豆炒熟磨碎後發酵而製成,是我國傳統的調味醬。黃醬有濃郁的醬香和酯香,咸甜適口,用於醮、燜、蒸、炒、拌等各種烹調方式,也可佐餐、凈食等。
相同的:都是調味料
區別:
僅僅只有鹹味,但是一般做菜都少不了,醬油,黃豆醬,會依據人的口味來選擇,比如有些人並不喜歡醬油。但是醬油比較鮮。醬油,黃豆醬,可以在把菜做的更美味一點的好的選擇.
醬油之所以咸是因為加工過程加鹽,要不就腐壞了。所以鹹味是醬油的副產品。如果古代能做出不咸而保質的醬油,那醬油多半就不含鹽。古人發明醬油的根本目的是獲得那個年代的「味精」。限於工藝,他們只能做出混合了鹽的「味精」。
一言以蔽之,從根本上講,鹽是鹽,醬油是味精。
❺ 吃貨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據說,豆醬、豆腐、豆漿和豆芽是中國食品史上的四大發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造食品」。古代中國人發明出來的大豆食品,無論在營養還是在口味上,都可與動物性食品如肉、蛋、奶相媲美,因而受到世界各國人士的歡迎。
豆醬
豆醬的發明,可以上溯到商代。殷紂王時期名將黃飛虎是濮陽黃河岸邊黃家莊人士,因殷紂王橫征暴斂,慘無人道,黃飛虎一怒之下歸屬西歧。殷紂王下令對黃飛虎的家鄉父老進行血洗,株連九族。黃飛虎當時有個叔叔叫黃伯仲,剛煮熟了一鍋大豆,聽到抄家消息,便攜兒帶女朝東逃去。四五天後,聽說殷紂王自焚,便舉家回到了黃家莊,一鍋煮熟的大豆溢出鍋外,並長滿了青苔,滿屋都是臭腳氣的味道。黃伯仲沒捨得扔掉,而是把爛豆放在太陽下晾曬。在晾曬過程中,他嘗了一下,感覺味道很好,於是就撒上鹽巴,就著飯吃,感覺挺好;吃完後,又按原來的做法煮了一鍋大豆,製做醬餅、醬窩窩。慢慢的,鄰居們都學會了製作豆醬,於是也成了這一帶的特色小吃。當時的大豆叫豆子,為了紀念黃伯仲,人們從此把大豆叫做黃豆。
豆腐
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豆腐之法始於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傳說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煉丹。沒煉成長生不老的仙丹,卻創造了豆腐。一次用黃豆漿汁與鹵水共煮時,偶然發現凝固成塊。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香嫩可口,於是取名「豆腐」。
麵筋
江浙有傳說,說麵筋乃張士誠手下的廚師所創。張士誠是江蘇泰州人,鹽販出身,元末起兵稱王,割據范圍曾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後被朱元璋擊敗。傳說張士誠運糧船經過興化得勝湖,風浪大作,糧船一一傾沒。風浪過後,張士誠下令軍士下湖打撈,撈起的面經浸泡已成漿餅,張士誠手下廚師因此而發覺這種漿餅比面團更為柔韌,洗去浮漿後入鍋,煮成後柔韌滑潤,廚師因此稱之為面中筋骨,於是就叫麵筋。
豆芽
中國發明豆芽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造發明者已不可考。最早的豆芽,是以黑大豆作為原料。《神農本草經》稱豆芽為「大豆黃卷」,有以下記載:「造黃卷法,壬癸日以井華水浸黑大豆,候芽長五寸,干之即為黃卷。用時熬過,服食所需也。」
❻ 黃豆醬的發明祖宗是誰
傳統手藝。農村的都會。黃豆醬有添加劑。我們農村做的能放個三四年還能吃。
❼ 黃豆醬的歷史起源
民間傳說:醬是范蠡在無意中創制而成。相傳,范蠡十七歲時在財主家管理廚房。由於沒有經驗,飯菜常常做得不稱心而剩下許多,時間一久,便成了酸餿食物。為防主人發現,范蠡將這些食物放在儲藏室里。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最終被財主發現,財主罵了他一頓,還限定他十天之內把酸餿食物變成有用之物。聰明的范蠡先將長了綠毛白毛的食物用物處理,然後曬干再用鍋炒熟,去異味殺細菌,加點溫水攪拌成糊喂豬。財主看豬吃得歡也挺高興。後來,有個小長工與范蠡開玩笑,將這食物放在面條里給范蠡吃,沒想到,面條特別有味。此時,小長工才道出原委,得此啟發,范蠡用這種酸餿發毛食物創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醬。然而,這僅僅是傳說。其實,醬的釀造最早是在西漢。西漢元帝時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記載有:「蕪荑鹽豉醯酢醬」。唐·顏氏註:「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為肉,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從古人的記載和註解中可以看出,豆醬是以大豆和麵粉為原料釀造而成。為何漢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麵粉作豆醬,而不用其它植物作原料呢?這是因為,大豆含蛋白質為主,麵粉含澱粉較多。蛋白和澱粉同時存在,更適宜多種有益黴菌的繁殖,菌體大量產生各種酶,使原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風味獨特的豆醬。因此說,漢代人以大豆和麵粉作豆醬之原料是有科學道理的。現原醬分黃豆醬和甜面醬兩大類,以小麥粉做成的稱甜面醬;以黃豆、蠶豆等製成的稱黃豆醬。醬,又何以名「將」呢?據說,在古代各種調味品如鹽、梅、醯、醢中,醬總是居於主導地位。如食膾,就得用芥醬,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葯醬。這就是《論語》中所記載的「不是其醬不食」的「醬」。古人還說:「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又據說:「醬,就像將軍平暴除惡那樣可制各種食物之毒」。「醬」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 。
❽ 黃豆醬鼻祖是那家
黃豆醬最早發源於楚漢戰爭時期的徐州,由項羽的竇姓軍醫發明並傳播開的,戰爭中軍醫和士兵們創造了鹽豆的做法,戰爭結束後軍醫躲避追殺,隱藏在徐州的一個小山村,見山民們生活困頓,營養缺乏,體質差,遂將鹽豆製作技術傳授給當地鄉民,鹽豆是豆醬的一種,現在科學的叫法是水豆豉,日本的納豆也是中國的鹽豆傳過去的。於是豆醬隨在民間傳播開了,最早的豆醬是徐州當地的鹽豆。可以說是民眾推動進步的典範。
❾ 霉雨天氣過去後怎麼做黃豆醬
呵呵,不發霉發酵是做不出黃豆醬的。。。。 大醬的發明,可以說對東北人是一種傑出的貢獻,是可以載入史冊的。 據說是,下醬的傳統起源於東北的滿族。從前東北的滿族先民在森林和草原上東奔 西走,南征北戰,常常把穀物炒熟,或者磨成面子做成炒麵,這樣再食用起來比較方便 (比如大豆等等)。但有時在野外行走時被雨水淋濕了,就常常發酵,可是又捨不得丟 掉,於是摻水用鹽一攪當菜來食用。這其實就是最早時期的大醬了。 這只是傳說中的一種說法。但無論哪種說法都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發明。這 一點決不會錯。 大醬具體上分兩種,一種是盤醬,一種是大醬。 上面說的滿族先人發明的,後來完善工藝,製作的醬就叫盤醬。為什麼叫盤醬呢? 由於這種食物多在營盤中食用,所以,至今滿族還把下醬稱為「盤醬」。後來,由於文 化的融合,不光是滿族人做盤醬,漢族人也有做盤醬的。只是由於個人喜好的口味不同 罷了,已不是早期的觀念了。我家裡原來就做盤醬。 具體的做法是:春節過後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人們精選上好的黃豆,用鍋文火 炒熟。出鍋晾涼後,用磨磨成粉,現在都用粉碎機粉碎了。然後用水活好了,做成一尺 來長,半尺來寬的長方體的醬塊。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則容易傷熱,太小則容易失水而 發不透。發不透則沒有油兒。將來作出的醬,品質也不好,不好吃。 這裡面做多少塊還有講究。閏年做單數,平年做雙數。 做好後,先放在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面乾燥(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 裹以一層牛皮紙或報紙包好(防止蠅蟲腐蝕、灰塵沾污等)。然後用繩子捆紮好。或掛 在房樑上,或在炕稍鍋台的犄角找個熱乎地方放在哪裡,等待發酵。每塊之間距約一寸, 人口多的人家,醬塊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塊調換位置 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 等到農歷四月二十八。這時把發酵好了的醬塊子洗刷干凈。掰開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要在太陽下暴曬,這為了消毒殺菌。這時醬塊發酵好了,裡面會有油泛出。這時就是准 備要下醬了。 下醬時,醬塊和鹽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這樣鹹度正好。把咸鹽用開水化成鹽 水,這時可以放一個包著大料和花椒粒的紗布包放在開水裡,溶解出來香味兒。再把醬 缸在院子里,或園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凈。在下午四五點鍾時候,先把「醬耙」洗干凈, 放到缸底,倒進醬塊,然後再把融化好的咸鹽水倒進缸里。 這里介紹一下「醬耙」,是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一個直桿比醬缸略高一點,另一 端按上一個邊長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記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 釘子釘的,因為鐵釘子在鹽里會生銹。哪為什麼強調一定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呢,因為 這兩種木料本身沒有異味兒。切不可用松木做,那會有松木的怪味兒,將來醬不好吃。 下好醬後,用一塊白布蒙上醬缸,用繩子綁好了。白布上要訂上一個紅布條。據說 是為了保護醬缸里的醬不生蟲,有避邪的作用。 上面再蓋上一個「醬帽子」,一般都是鐵皮做的圓錐形的。下醬之後三天之內不動 醬缸。為的是讓醬塊里充分融進鹽水,將來更容易碎。三天之後開始打耙,就是打開「醬 帽子」開始用手拿著醬耙在醬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攪動醬。這是為了,讓醬塊充分的溶解, 融碎。同時,也會把醬塊里的雜質,發酵時長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飯勺子把 那些沫子撇出來扔掉。 這活兒,要有耐心,一次都要打一百次左右的耙。由老太太或年輕的小媳婦大姑娘 來做。過一周左右,醬開始發酵了。這時,再打醬缸,會飄出陣陣醬香。有的人家的醬 會飄出很遠,惹得左右四鄰都稱贊。這時,醬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會呈現出誘人的黃 紅色。一般,發酵後一周或十天,就可以食用了。但此時,只能生吃。切不可用來炸醬 或者爆鍋兒。據說,那樣就會把醬缸里的醬顏色改變,會黑缸頭。其實我想這本沒道理, 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沒過月的醬,一定要從門進屋裡,不可從 窗戶進屋,為什麼,至今我也不知道,只是記得,小時候母親不讓那樣做。問為什麼, 母親只是說那樣不好,想必她也說不出為什麼,也只是從老輩兒人那裡繼承來的規矩吧。 本也沒什麼道理。 還有,沒過月的醬缸,是不許別人家的生人來看的,由其女人。大家似乎都懂,一 般都很自覺。 打醬缸,撇醬沫,這活兒每日一次一直做一個月,一個月後,就不必天天打醬缸了。 三兩天一次,就可以了。還有,每次到醬缸里盛醬時(東北叫刀醬),人們也是習慣的 打倆下醬耙。 以後的日子裡,每天好天氣時,一定要揭開醬帽子,讓陽光曬著醬缸,保持醬缸通 風透氣。這樣醬缸就不會出現「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的問題。 醬缸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冬天不怕凍。在滴水成冰的東北的隆冬,醬缸也可以安然 的放在室外,不必擔心會凍壞了。因為裡面有極高濃度的鹽分。所以,東北有一句俗話 說:「小孩的屁股大醬缸」。意思是,這兩樣東西最耐寒。 其實,我上面介紹的,只是傳統的盤醬的做法。後來隨著山東河北一帶的移民填補 東北,漢族人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做的大醬和滿族的盤醬有很大差別。主要是,大醬不 是炒熟黃豆再磨成面子,而是直接把黃豆用鍋烀熟。之後用「豆觸子」在鍋里碾碎成黏 糊狀,再做成醬塊。 這盤醬和大醬都各有優缺點。盤醬,由於炒過黃豆,所以盤醬的顏色好看,深黃紅 色。所說的醬色。但醬香味兒和細膩方面要遜色於大醬。但是,大醬由於沒經過炒熟這 道工序,所以,顏色要略顯得淡黃色,很不好看。 所以,人們隨著漢族文化和滿族文化的融合,發明了一種叫「二大醬」的醬。也就 是今天所說的通俗意義上的大醬。就是先把黃豆炒至八成熟,然後再用鍋烀爛。用攪醬 機攪成糊狀,再做成醬塊子。 其他的程序和前面說的一樣。這就是大醬的製作程序。 後來,大醬也隨著儒家文化傳進了鄰國,日本和韓國。以至於,現在韓國人以能吃 到美味兒的「大醬湯」而自豪。但他們不知道,中國才是醬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擁有著 這項非物質文化的所屬權。
❿ 豆瓣醬是什麼朝代出現的
豆瓣醬是漢代出現的
醬的釀造最早是在西漢。西漢元帝時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記載有:「蕪荑鹽豉醯酢醬」。唐·顏氏註:「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為肉,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從古人的記載和註解中可以看出,豆醬是以大豆和麵粉為原料釀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