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發明的八寶粥
所謂的八寶粥,也就是臘八粥,是在農歷臘月初八(十二月)所吃的,已形成風俗.臘八粥的來源,根據民間傳說是當年佛教傳到中國時留下的,不過也有傳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傳下來的.臘八粥的內容其實多種多樣,一般來說,包括各種五穀,糯米,紅米,紅豆,綠豆等,以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材料.當然自己也可以發明你自己獨有的`臘八粥`. 麥片、花生、糯米、紅豆、桂圓、薏仁、白木耳、蒟蒻、栗子 混合大麥、花生、紅豆、薏仁、白木耳、粟子、蒟蒻湯圓、桂圓等多種原料調制而成的甜粥,甜而不膩。
Ⅱ 為什麼臘月初八要吃臘八粥,誰發明的
朱元璋 知道嘛 他發明 那天是臘八 他發明出來 所以 就吃咯
Ⅲ 八寶粥是誰發明的
農歷12月8日為中國臘八節,民間有食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也叫八寶粥,相傳臘八節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獻糜的故事,取8種香谷和果實制粥供佛,故名八寶粥,臘八粥製法簡單,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間爭相效仿,廣為流傳,成為一道深受人民喜愛的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8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每逢農歷12月8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實等雜煮成粥糜敬佛,民間也效法在臘月初八煮這樣的粥吃,以消災除病。宋代杭州民間的臘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和米煮成的。明清時各地盛行吃臘八粥。
臘八粥名義上要湊滿八樣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樣,多者十幾樣均可。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糯米、紅糖和18種乾果、豆子摻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用蓮子、銀杏、花生、紅棗、松子加上薑桂等調料摻入大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足、滋補身體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針、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臘八粥,這些是「細臘八」。普通人家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入青菜、黃豆、蠶豆、豆腐、胡蘿卜,荸薺煮成,是所謂「粗臘八」。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有些產玉米的山區,逢到臘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臘八麥仁兒」吃。農家風俗是每到臘八這天,都要做一頓臘八粥吃。臘八粥,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一點在鍋里,黃豆、綠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蘿卜及小麥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麥粉等,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長得全。
臘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頭一定要把五穀雜糧、各種蔬菜吃全了,這樣才能有全面的營養。這是祈求人體安康,合家興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過了臘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臘八粥時,把當年地里長出來的五穀雜糧,各種蔬菜都吃到,什麼都不嫌棄,表明農家對土地上收獲到的一切都是愛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什麼莊稼都能長得好,都能獲得豐富。
Ⅳ 臘八節是誰發明的為什麼發明回答出來後再找我
臘八粥是誰發明的?
相傳,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版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權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Ⅳ 關於臘八粥起源的傳說
我國民間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個農歷臘月的名稱,以及吃臘八粥的民俗是怎麼來的呢?臘八粥的含義是什麼?
一.臘八粥的起源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祭農神,叫做天子大蠟八,而天子大蠟八則是起源於我國古代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始作蠟祭以告上蒼。
1.神農氏的始作蠟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食物來自於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的興起,始自於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發明農具,樹藝五穀。《易經"系辭》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樹藝五穀。」耒耜是農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鏟,翻田耕種,收成五穀。所謂五穀,即:稻、黍、稷、麥、菽。《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句,趙岐《注》說:「五穀者,謂稻、黍、稷、麥、菽也。」菽是豆類的總稱。五穀收成後,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於年終十二月始作蠟祭以告上蒼,並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蠟祭的含義是慶豐收之意,禱祝則是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昆蟲不作,災害不生,再來一個好收成。這就是蠟祭。蠟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祭祀農神的祭名,即農歷每年十二月祭農神之稱。蠟還音拉(là),與臘同音。於是,蠟祭也被稱作臘祭,臘祭是蠟祭的轉稱。
2.天子大蠟八
蠟祭有八個方面的內容,稱為八蠟或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八蠟以祀四方。」鄭玄《注》說:「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輟,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開創了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的根本,並且始作蠟祭以告上蒼,形成了我國古代年終蠟祭的開始。蠟祭在我國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為一國之主的歷代天子或國君,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都要作蠟祭以祀神,並且進行禱祝,稱為天子大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祭百神以報嗇也。饗農,以及郵表輟、禽獸等,仁之至,義之盡也。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與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農氏。嗇即穡,收割莊稼的意思。先嗇,始教民以稼穡者。司嗇,主管農業者。仁,不忘恩而報答之。義,有功勞必報答之。坊,堤壩。用來儲水、障水。水庸即水溝,用來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製為弁。素服,用素繒布制為服。
八蠟之祭或稱蠟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歲收豐儉之星。關於八谷,《本草》:「八谷」,《注》說:「黍、稷、稻、梁、禾、麻、菽、麥。」《大象賦》的《注》說:「稻、黍、稷、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詞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說:「八谷八星,在華蓋西,五車北。武密曰:主候歲八谷豐儉。一稻,二黍,三大麥,四小麥,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晉書"天文志》說:「五車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歲八谷豐儉。」根據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蠟八的「八」字,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即祀八谷星神。
3.臘八粥的成因
臘八粥起源於我國古代的天子大蠟八。天子大蠟八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二是進行禱祝和祈求。
① 關於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萬者,極言其多也,並不是真的合聚一萬種物品,也不是只限於八種蔬果。蠟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農神,農業的八個方面,並不是說用八種蔬果來祭祀。索者,絞合也,蠟即索的意思。饗者,敬獻也。即將許多種蔬果穀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神靈,然後食用,叫做臘八粥。為什麼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干飯呢?因為蠟祭是要禱祝,蠟八祭祀加上禱祝就是蠟八祝,也就是臘八粥。臘八粥諧音蠟八祝。那麼,蠟八祝為什麼不寫成蠟八粥而要說是臘八粥呢?即:蠟為什麼變成臘呢?因為年終十二月祭獻神靈用的蔬果穀物等全都是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穀物等放置到年終十二月,當然全都變成干物了,而干物稱臘。所以,用干物蔬果煮成的蠟八祭祀之粥,就被稱為臘八粥了。這里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並不是指八種蔬果。關於干物稱臘。干物在天子家中歸臘人掌管。《周禮"天官"臘人》說:「臘人掌干物。」鄭玄《注》說:「臘,小物全乾。」所以是干物稱臘。蠟祭是用蔬果乾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蠟祭又被稱作臘祭。即蠟祭也稱臘祭,蠟八也稱臘八。這里的臘是指干物的意思,還沒有和十二月連系在一起。但臘祭是在十二月進行的,其含義已經和十二月靠近了。
4.臘祭之日――――臘日
臘祭之日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那麼,是在農歷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進行呢?《說文》:「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即:臘祭是在農歷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進行的。該日稱為臘祭日,簡稱臘日。既然農歷每年的年終十二月為臘祭之月,則臘日應該都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內。《史記正義》說:「十二月,臘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國的農歷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後第三個戍日臘日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時也會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農歷每年十二月進行臘祭的規定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臘祭的日子固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臘祭稱為天子大蠟八(祭祀八農神八谷星),蠟八也稱臘八。那麼,就將每年臘祭的日子臘日定為農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確定下來。《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該日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始終在十二月里而不會改變,符合「十二月,臘日也」的規定。
5.臘祭之月――――臘月
用干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里的臘字是干物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在《說文》所說的:「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臘祭之月的臘月,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有時十二月為臘月,有時下一年的一月為臘月。這里的臘月是指臘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稱。後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於是,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況下,臘祭之月的臘月,就固定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了。這里的臘月雖然是固定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但還是臘祭之月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臘音拉(là),我國古代十二月祭名,稱為臘祭。
6.臘月名稱的確定
天子大蠟八,我國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用干物祭祀農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作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終之時,用干物進行臘祭。臘祭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稱臘。於是,秦始皇就將臘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為臘月而被確定下來。即:十二月稱臘月。這里的臘月是月份名稱,臘祭之月的含義已不明確,干物的意思則就更盪然無存了。
7.臘八粥的由來
由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干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歷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於是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並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干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二.臘八粥起源的錯誤說法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社會上有一種錯誤說法,說臘八粥起源於夏歷十二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院僧眾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名曰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將臘八粥的起源和釋迦牟尼成道連系在一起。這樣的連系是錯誤的。臘月初八日寺院僧眾可以用臘八粥供佛,但不等於說臘八粥起源於臘月初八日的釋迦牟尼成道。首先在時間上,十二月稱臘,始於我國秦始皇之時,在此之前,臘月並不一定就是十二月,即:十二月並不稱臘月。而釋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餘年的春秋之時,其時十二月並未稱臘,怎麼會有十二月初八日煮粥叫臘八粥的名稱呢?臘字的含義何在?更何況古時候的印度使用的是印度歷而不是夏歷。印度歷的釋迦牟尼成道日在夏歷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怎麼能將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歷的十二月初八日呢?再說釋迦牟尼成道與慶豐收之間又有什麼連系呢?所以說臘八粥的起源,始自於釋迦牟尼成道的說法是錯誤的。吳自牧的《夢梁錄》說:「十二月初八日,大剎寺院謂之臘八,僧眾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這只是寺院僧眾也設臘八粥供佛,並不是說臘八粥起源於釋迦牟尼成道。臘八粥起源於我國古代天子的大蠟八,也就是農歷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農神,進行禱祝。
Ⅵ 臘八粥有什麼含義,起源什麼時候。
起源有好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說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蠟。《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蠟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蠟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蠟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蠟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煙、蠟光,很是庄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里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糊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里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鹵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干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一碗臘八粥送給老師。這也是家長們對老師辛苦一年,表示的一點敬意。
臘八節,婁煩縣等地習慣「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這些地方,位於山區,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對農作物為害不小。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體現了對麻雀為害的憎惡。
臘八節,當年成婚的小夥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孩子們則喜歡到河裡打冰塊,順便在冰上做滑冰游戲。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內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臘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塊所化。
與臘八節相關,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五豆飯大體分兩種類型。長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紅豆、黃豆、綠豆、豇豆、豌豆,製成粥飯。運城等地是將大豆、小豆、紅豆、綠豆、豌豆等五種豆子煮熟後,下面條食用,稱為吃五豆。民間有「吃了五豆,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月初八,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是把剝得乾乾凈凈的紫皮蒜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然後倒進滿滿一瓶醋,用紙糊住瓶口,密封起來,等到除夕時再把這「臘八蒜」的瓶口打開、食用。
「臘八蒜」,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這種蒜醋,常常用來蘸餃子吃,味道相當鮮美,而且蒜的色澤逞青綠色,分外好看。吃在嘴裡,並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晉中、太原一帶城鄉臘月初八腌制的一種食品佐料。
過了臘八節,民間就認為是已進入年節,要為過大年做准備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攤煎餅,趕集置辦年貨。正如一首兒歌所唱,「臘八到,過年了。爺爺好喝老白燒;奶奶愛吃胡花椒,還有一種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給地主放牛,不小心將牛腿摔斷,便把他關進一間屋子裡不給飯吃,他發現有個老鼠洞,一看是老鼠的糧倉,洞里有米、有豆、有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雜豆混在一起的粥。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Ⅶ 八寶粥是誰發明的
臘八粥 八寶粥 臘八粥:臘八粥的傳統做法是先將大麥米、白雲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凈,煮成專半屬熟,然後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是粥稀稠適中,吃時加糖,並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栗子等。一般有花生、棗、杏仁、核桃、栗子、蓮子、百合、桂元肉、葡萄乾以及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等組成。 原料: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以及蜂蜜適量。 製作方法: 1.將銀耳、香菇放人碗內,用開水浸泡,水冷卻後將其蒂去掉、濾干。 2.招大豆、玉米、大棗、蓮子和枸杞子用冷水洗凈,同銀耳、香菇一齊放人砂鍋中,加冷水文火煮沸,熬成粥狀。 服法:將蜂蜜調人粥中,分3次服用,每日晨服1次。
Ⅷ 臘八粥是朱元璋發明的還是和岳飛有關臘八粥的起源到底是什麼
在臘月初八,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所謂臘八粥,是指用江米、小米、黃米、赤小豆、杏仁、蓮子等混合煮成的粥。這是一種高營養的粥,與普通的粥不太一樣。
其實臘八粥跟朱元璋還有岳飛都沒啥太大關系,我想應該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很窮的人家,家裡沒有米了,一樣米只剩一點點,想著把所有的米放到一起熬碗粥喝吧,至少能吃一頓飽飯,結果熬出來之後一喝太美味了,比單獨的米好喝多了,從此一傳十,十傳百,臘八粥就變成了一種習俗,一種延續至今的習俗。
臘八粥如今並不單單一種,只要是多種食材結合到一起的都被叫做臘八粥。
Ⅸ 臘八粥是誰發明的
臘八粥的來歷
我國民間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個農歷臘月的名稱,以及吃臘八粥的民俗是怎麼來的呢?臘八粥的含義是什麼?
一.臘八粥的起源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祭農神,叫做天子大蠟八,而天子大蠟八則是起源於我國古代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始作蠟祭以告上蒼。
1.神農氏的始作蠟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食物來自於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的興起,始自於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發明農具,樹藝五穀。《易經"系辭》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樹藝五穀。」耒耜是農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鏟,翻田耕種,收成五穀。所謂五穀,即:稻、黍、稷、麥、菽。《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句,趙岐《注》說:「五穀者,謂稻、黍、稷、麥、菽也。」菽是豆類的總稱。五穀收成後,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於年終十二月始作蠟祭以告上蒼,並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蠟祭的含義是慶豐收之意,禱祝則是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昆蟲不作,災害不生,再來一個好收成。這就是蠟祭。蠟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祭祀農神的祭名,即農歷每年十二月祭農神之稱。蠟還音拉(là),與臘同音。於是,蠟祭也被稱作臘祭,臘祭是蠟祭的轉稱。
2.天子大蠟八
蠟祭有八個方面的內容,稱為八蠟或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八蠟以祀四方。」鄭玄《注》說:「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輟,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開創了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的根本,並且始作蠟祭以告上蒼,形成了我國古代年終蠟祭的開始。蠟祭在我國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為一國之主的歷代天子或國君,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都要作蠟祭以祀神,並且進行禱祝,稱為天子大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祭百神以報嗇也。饗農,以及郵表輟、禽獸等,仁之至,義之盡也。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與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農氏。嗇即穡,收割莊稼的意思。先嗇,始教民以稼穡者。司嗇,主管農業者。仁,不忘恩而報答之。義,有功勞必報答之。坊,堤壩。用來儲水、障水。水庸即水溝,用來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製為弁。素服,用素繒布制為服。
八蠟之祭或稱蠟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歲收豐儉之星。關於八谷,《本草》:「八谷」,《注》說:「黍、稷、稻、梁、禾、麻、菽、麥。」《大象賦》的《注》說:「稻、黍、稷、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詞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說:「八谷八星,在華蓋西,五車北。武密曰:主候歲八谷豐儉。一稻,二黍,三大麥,四小麥,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晉書"天文志》說:「五車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歲八谷豐儉。」根據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蠟八的「八」字,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即祀八谷星神。
3.臘八粥的成因
臘八粥起源於我國古代的天子大蠟八。天子大蠟八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二是進行禱祝和祈求。
①關於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萬者,極言其多也,並不是真的合聚一萬種物品,也不是只限於八種蔬果。蠟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農神,農業的八個方面,並不是說用八種蔬果來祭祀。索者,絞合也,蠟即索的意思。饗者,敬獻也。即將許多種蔬果穀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神靈,然後食用,叫做臘八粥。為什麼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干飯呢?因為蠟祭是要禱祝,蠟八祭祀加上禱祝就是蠟八祝,也就是臘八粥。臘八粥諧音蠟八祝。那麼,蠟八祝為什麼不寫成蠟八粥而要說是臘八粥呢?即:蠟為什麼變成臘呢?因為年終十二月祭獻神靈用的蔬果穀物等全都是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穀物等放置到年終十二月,當然全都變成干物了,而干物稱臘。所以,用干物蔬果煮成的蠟八祭祀之粥,就被稱為臘八粥了。這里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並不是指八種蔬果。關於干物稱臘。干物在天子家中歸臘人掌管。《周禮"天官"臘人》說:「臘人掌干物。」鄭玄《注》說:「臘,小物全乾。」所以是干物稱臘。蠟祭是用蔬果乾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蠟祭又被稱作臘祭。即蠟祭也稱臘祭,蠟八也稱臘八。這里的臘是指干物的意思,還沒有和十二月連系在一起。但臘祭是在十二月進行的,其含義已經和十二月靠近了。
4.臘祭之日――――臘日
臘祭之日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那麼,是在農歷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進行呢?《說文》:「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即:臘祭是在農歷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進行的。該日稱為臘祭日,簡稱臘日。既然農歷每年的年終十二月為臘祭之月,則臘日應該都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內。《史記正義》說:「十二月,臘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國的農歷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後第三個戍日臘日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時也會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農歷每年十二月進行臘祭的規定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臘祭的日子固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臘祭稱為天子大蠟八(祭祀八農神八谷星),蠟八也稱臘八。那麼,就將每年臘祭的日子臘日定為農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確定下來。《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該日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始終在十二月里而不會改變,符合「十二月,臘日也」的規定。
5.臘祭之月――――臘月
用干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里的臘字是干物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在《說文》所說的:「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臘祭之月的臘月,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有時十二月為臘月,有時下一年的一月為臘月。這里的臘月是指臘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稱。後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於是,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況下,臘祭之月的臘月,就固定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了。這里的臘月雖然是固定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但還是臘祭之月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臘音拉(là),我國古代十二月祭名,稱為臘祭。
6.臘月名稱的確定
天子大蠟八,我國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用干物祭祀農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作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終之時,用干物進行臘祭。臘祭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稱臘。於是,秦始皇就將臘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為臘月而被確定下來。即:十二月稱臘月。這里的臘月是月份名稱,臘祭之月的含義已不明確,干物的意思則就更盪然無存了。
7.臘八粥的由來
由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干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歷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於是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並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干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二.臘八粥起源的錯誤說法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社會上有一種錯誤說法,說臘八粥起源於夏歷十二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院僧眾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名曰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將臘八粥的起源和釋迦牟尼成道連系在一起。這樣的連系是錯誤的。臘月初八日寺院僧眾可以用臘八粥供佛,但不等於說臘八粥起源於臘月初八日的釋迦牟尼成道。首先在時間上,十二月稱臘,始於我國秦始皇之時,在此之前,臘月並不一定就是十二月,即:十二月並不稱臘月。而釋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餘年的春秋之時,其時十二月並未稱臘,怎麼會有十二月初八日煮粥叫臘八粥的名稱呢?臘字的含義何在?更何況古時候的印度使用的是印度歷而不是夏歷。印度歷的釋迦牟尼成道日在夏歷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怎麼能將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歷的十二月初八日呢?再說釋迦牟尼成道與慶豐收之間又有什麼連系呢?所以說臘八粥的起源,始自於釋迦牟尼成道的說法是錯誤的。吳自牧的《夢梁錄》說:「十二月初八日,大剎寺院謂之臘八,僧眾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這只是寺院僧眾也設臘八粥供佛,並不是說臘八粥起源於釋迦牟尼成道。臘八粥起源於我國古代天子的大蠟八,也就是農歷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農神,進行禱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