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建築大師格羅培斯從一位老太太賣葡萄受到啟發設計了什麼,這種路徑什麼什麼,所以被稱什麼
他從一位年老的葡萄園主人「 給人自由、 任其選擇 」的賣葡萄的方法中受到啟發,產生了「撒下草種、提前開放的路徑設計策略。
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於德國柏林,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父親也是一位建築師。
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
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1)格羅佩斯創造的建築風格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模範工廠
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1914 年。
----繼法古斯工廠之後,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又合作了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築為對稱式,正面是磚牆,而側面的圓樓梯全部是玻璃的,顯得格外輕巧。
這是第一間用透明材料作建築的主題。雖然現看上去沒有什麼新鮮,當年卻有劃時代的意義。
包豪斯校舍
1925年作品-----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牆。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牆,成為後來多層和高層建築採用全玻璃幕牆的先聲。
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築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台。
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並提出在一定的建築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
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B. 格羅皮烏斯. .賴特 ..密斯.凡德羅 ..勒.柯布西耶 簡介及其代表作 建築風格還有嗎...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他的建築設計講究充分的採光和通風,主張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 格羅皮烏斯利用機械化大量生產建築構件和預制裝配的建築方法。他還提出一整套關於房屋設計標准化和預制裝配的理論和辦法。格羅皮烏斯發起組織現代建築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理論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包豪斯》。
編輯本段作品一覽
1911~1912年 法古斯鞋楦廠(和A.邁耶合作設計) 1914年 德意志製造聯盟科隆展覽會辦公樓 1923年 耶那市立劇場(City Theater ,Jena, 和A.邁耶合作設計) 1927年 德騷市就業辦事處 1925~26年 包豪斯校舍(Bauhaus) 1927~28年 丹默斯托克居住區(Dammer Stock Housing) 1929年 德國柏林西門子住宅區(Berlin-siemens Stadt Houseing) 1936年 英國英平頓地方鄉村學校(Village College, Impington) 1937年 格羅皮烏斯自用住宅(Gropius Residence,Lincoln Mass) 1949年 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Harvard Graate Center,Cambridge,Mass,TAC) 1954年 馬薩諸塞州西水橋小學(West Bridge Water Elementary School,TAC) 1957年 西德西柏林漢莎區(Hansa-Viertel)Interbau國際住宅展覽會公寓 1977年 何塞•昆西公立學校(Josioh Quincy Community School,South Cove ,Boston ,Ma,TAC)
C. 格羅培斯大師具有什麼樣的科學態度
沃爾特·格羅佩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現代設計家、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間,他師從德國著名建築大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響。後來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 和密斯·凡·德·羅 的影響,經常與建築大師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進行合作。1911年,他成為德國勞工同盟組織中的成員,同時他們建立了一種新的設計方式,即:將創造性的設計師與機器作品相結合的製作方式。該組織反對模仿,同時討厭為功能而行的簡單理論。1919年,格羅佩斯成為Grand Ducal Saxon藝術學校和藝術學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並創立了魏瑪國立鮑豪斯設計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後來包豪斯成為「建築的家園」,學校的座右銘是「藝術和建築的新統一」。
格羅佩斯在設計領域方面闡述了一種新觀點,即將藝術和工業融合在一起。他們對學生在實際工藝操作方面要求相當嚴格,正是這種方法和技術使格羅佩斯成為「最偉大的組織者」。他寫的幾篇文章正體現了這樣的觀點,比如:1913年的「現代工業化建築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strial Architecture)以及1923年的「思想與建築」(Idea and Construction)等。鮑豪斯學校的課程主要包括對於石頭、木頭、金屬、陶土、玻璃、顏料以及織品的研究,同時還包括對自然、原料、幾何結構、建築物、繪畫、色彩以及合成物品的分析和研究。1928 年,他從鮑豪斯學校辭職,校長由漢斯·邁耶(Hannes Meyer)擔任,1930年格羅佩斯推薦密斯·凡·德·羅擔任了該校的第三任校長。1937年,他憑借其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建築學知識 成為哈佛大學建築學教授,並成功的培養出諸如貝聿銘(I.M Pei)、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等著名的建築大師。同時,他還邀請他的朋友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赴哈佛執教。從1952年起至他退休,格羅佩斯 一直擔任哈佛建築學院院長,1946年,他還與幾個學生一起成立了協和建築事務所(TAC)。
格羅佩斯認為建築師的職責包括視覺環境,同時還應該通過團隊的方式來完成各項工作。這一理論涵蓋了各種設計,比如椅子、房子、城市等的設計。每個項目都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即對特殊需要的部分和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考慮到現在的原料和技術並未涉及到先前的形式和風格,因此他為大量急迫的社會問題尋求了明智的解決方法,並盡力在商業、技術與有創造性的設計師的想像力方面構築了溝通的橋梁。
他進行過電車、火車以及豪華的機動車輛的設計,還運用簡單的幾何學知識進行創作,通常,改變尺度的長方形就能代表不同的層次。用光滑的表面、原初色系(紅黃藍)以及現代的原料(比如鋼材、玻璃等)進行設計的形式比較明顯。在線性和水平元素之中, 格羅佩斯引進了力量、穩定性以及機動性等特徵。由他設計的作品單純和整潔,而其體積和位面則經常藉助其功能由光線起著強調的作用,同時格羅佩斯極為關注細節。窗戶是一件很重要的工具,窗口與正面牆壁的平齊則加強了整個空間的整體完整性,而窗口凹進去的地方則強調了天花板的位面。通過對光線角度和圖像比例的研究,格羅佩斯給出了一個較為完美的定位:「我們收集了如此大量的技術材料,以至於這些陳列品幾乎完全剝奪了我們的平衡覺。我們的城市呈現出了一種為所有人完全釋放的面貌,殘酷的競爭進入到人們的思想、心中以及身體的每一處。」
在所有創造性工作的基本單元中, 格羅佩斯改變了他所執教的建築學的教學方案。他是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同時,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和設計理論家,其影響也更為深遠。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最好的經驗之一,「新的時代需要人們充分的展示自我。精確的標記形式缺乏整體性和明顯的對照,而組員的分配就像整體中的部分,比如色彩符合恰當的風格就應該像經濟學對人一生的影響一樣重要。」
D. 簡析格羅皮烏斯的主要作品並分析其建築思想
【人物簡介】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於柏林,畢業於慕尼黑工學院,德國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學校的創辦人。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1937年,格羅皮烏斯接受了美國哈佛大學的聘請,擔任哈佛建築研究院教授。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主要作品】
模範工廠
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1914 年。----繼法古斯工廠之後,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又合作了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築為對稱式,正面是磚牆,而側面的圓樓梯全部是玻璃的,顯得格外輕巧。這是第一間用透明材料作建築的主題。雖然現看上去沒有什麼新鮮,當年卻有劃時代的意義。
包豪斯校舍
1925年作品-----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牆。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牆,成為後來多層和高層建築採用全玻璃幕牆的先聲。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築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台。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並提出在一定的建築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廠房公寓
他對建築功能的重視還表現為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這些觀點充分體現在下述建築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國和E.M.弗萊合作設計的劍橋伊姆品登學院(1936),以及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1957)。
鄉村學院
1936年作品----英國平頓鄉村學院(Village College,Impington)是在英格蘭建造的第四所鄉村學院,位於劍橋,由格羅皮烏斯和英國現代主義流派建築師弗雷合作,在劍橋教育部長亨利·摩利斯的參與協作下完成。大會議廳右側部分為兩層建築,其餘均為單層。整個平面像一個反寫的「之」字,入口位於「之」字形的頭部,右側即為會議廳,左側是成人娛樂活動場所。建築立面耐人回味,10 個突出的窗戶在頗具動感的弧形牆面上投下富有韻律的陰影。建築設計注重內部功能,外觀平實無華,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築的設計風格。
德紹建築
「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德紹包豪斯建築」,它建於1925—1926年,為包豪斯學校設計,是格羅皮烏斯的代表作。校舍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共分三部分:①教學樓;②生活用房(包括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廚房、鍋爐房等,宿舍為六層,其餘為兩層);③四層的附屬職業學校(與教學樓由過街樓連結)。後兩部分均為混合結構。從學校步行五分鍾即到教員的小型住宅區。設計強調實用功能,充分利用現代建材、結構,表現簡潔、通透,用不對稱的造型來尋求整個構圖的平衡與靈活性,用非常經濟的手段表現出嚴肅的幾何圖形。包豪斯創立發展階段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了有助於解決平民百姓的住房問題,包豪斯著重研究小面積住宅和建築工業化,並注意建築單體與群體、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問題。包豪斯的設計從房屋到茶壺、台燈,汗牛充棟無所不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中,包豪斯強調設計家要著眼於工業大生產,要為大多數人生產實用美觀的物品,而不是為少數的富豪生產奢侈品。
西門子住宅
「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他和K.瓦許曼合作研製了供裝配用的大型預制構件和預制牆板。
哈佛研究生中心
1949年作品-----「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Harvard Graate Center,Cam-bridge,Mass)。他和協和建築師事務所同仁設計了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位於美國麻省哈佛大學校園北部的一塊楔形用地上,由格羅皮烏斯主持下的建築師協作組設計。研究生中心包括 7 棟學生宿舍和一座公共活動樓,後者設有交誼廳和餐廳。8 個建築單體散落於基地,構成了形狀各異的庭院,互以走廊相連。建築群構圖自由,空間流動開敞,虛實相應,既維護了哈佛校園的空間布局風格,又有創新。研究生中心處處體現了格羅皮烏斯所追求的精緻,造型簡潔優雅,被國內建築界稱為「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
【建築風格】
他的建築設計講究充分的採光和通風,主張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格羅皮烏斯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包豪斯》。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這些觀點首先體現在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中。
【建築理念】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格羅皮烏斯就開始陸續提出了自己的建築觀點,他的思想從 20 年代到 50 年代在各國建築師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認為建築要隨著時代向前發展,必須創造這個時代的新建築。「舊社會在機器的沖擊之下破碎了,新社會正在形成之中。在我們的設計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斷地發展,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改變表現方式,決不是形式地追求『風格特徵』。」1910 年,他提議建立用工業化方法供應住房的機構,指出用相同的材料和工廠預製件可以經濟而快速地建設住宅。
他的遠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變為現實。建築要進步,就必然會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格羅皮烏斯主張堅決地同建築界的復古主義進行論戰。他提出「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地前進。」他形象地把這種關系比喻成「現代建築不是老樹上的分枝,而是從根上長出來新。」在設計原則和方法上,20 年代和 30 年代間,格羅皮烏斯把功能因素和經濟因素放在首位。他認為這才是新建築的特點。他的觀念並非一成不變。他從國際式逐漸轉向注重人們精神上的滿足,這也是符合第一次大戰到第二次大戰的時代的發展變化的。從根本上說,他從未輕視建築的藝術性,只是功能、技術和經濟要素的制約下,側重不同罷了。格羅皮烏斯所創建的包豪斯學校是建築界一項具有革命精神的創舉。它的活動和提倡的精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新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們認為這里是進步的和革命的藝術潮流的中心。包豪斯學校無疑給建築界吹來一股強勁有力的新鮮空氣,它的精神啟發並影響了一代建築師。
格羅皮烏斯說,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否則任何一個建築師都無法實現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經司空見慣的古舊的東西。歐洲建築結構與造型復雜而華麗,尖塔、廊柱、窗洞、拱頂,無論是哥特式的式樣還是維多利亞的風格,強調藝術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體現著宗教神話對世俗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建築是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
格羅皮烏斯針對此提出了他嶄新的設計要求: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是設計的又是實用的,同時還能夠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大批量生產製造。為此,與傳統學校不同,在格羅皮烏斯的學校里,學生們不但要學習設計、造型、材料,還要學習繪圖、構圖、製作,於是,國立建築工藝學校擁有著一系列的生產車間:木工車間、磚石車間、鋼材車間、陶瓷車間等等,學校里沒有「老師」和「學生」的稱謂,師生彼此稱之為「師傅」和「徒弟」。
格羅皮烏斯引導學生如何認識周圍的一切:顏色、形狀、大小、紋理、質量;他教導學生如何既能符合實用的標准,又能獨特地表達設計者的思想;他還告訴學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狀和輪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發揮。格羅皮烏斯的教學為國立建築工藝學校帶來了以幾何線條為基本造型的全新設計風格。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工廠不再有任何裝飾,廠房為四方形,平平的房頂、樓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屬板搭構,外鑲大塊的玻璃,簡潔而敞亮,完全適於生產的需要。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椅子沒有任何裝潢雕飾,四方的坐椅靠背僅由幾條曲線狀的木條或鋼條支撐,它在生產流水線上一天就能產出上百把。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台燈,金屬的半圓燈罩下一根燈桿直立在薄薄的圓形燈座上……至此,小到水壺大到樓房,格羅皮烏斯讓他的學生學會了用最簡單的方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贏得設計樣式和風格的現代感。
1932年,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舉辦了首屆展覽會,設計展品從汽車到台燈,從煙灰缸到辦公樓,展覽會最熱情的觀眾是遍布歐洲的各大廠商,實業家們已經預感到了這種僅以材料本身的質感為裝飾、強調直截了當的使用功能的設計將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利益,因為一旦這樣的設計被實施生產,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卻會百倍地提高。
E. 簡析格羅皮烏斯的主要作品,並分析其建築思想
格羅皮烏斯的主要作品是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包豪斯校舍、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英國平頓鄉村學院、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德紹包豪斯建築、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哈佛研究生中心。
格羅皮烏斯的建築思想:強調建築是綜合而全面的藝術(主要討論的是建築藝術與其他藝術之間的關系);強調建築是藝術和技術(手工藝)的綜合體,藝術必須和技術或手工藝相結合。格羅皮烏斯本想把建築提升為藝術之首的地位,不料科技卻把建築拉下「馬」,建築藝術被還原為建築技術操作。1968年,巴黎美術學院關閉建築學院,就是對格羅皮烏斯努力的否定。
(5)格羅佩斯創造的建築風格擴展閱讀: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在希特勒上台後,他流亡美國,曾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他的許多思想對當代建築和工業設計極有影響。本文原載格羅皮烏斯:《包豪斯:1919-1928》(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37)。譯自尤金•韋伯編:《通向現在之路》(紐約:多德米德出版公司,1960)。
格羅皮烏斯建築鼎盛時期的作品大都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和裝配式建築,這些都是基於20世紀的建築主導材料去深化和發展的。格羅皮烏斯是真正屬於工業時代的建築大師。
F. 格羅培斯的資料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也譯作格羅培斯、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或葛羅培斯),德國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設計學校先驅包豪斯的創辦人。格羅皮烏斯從小就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1903~1907年就讀於慕尼黑工學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築師P·貝倫斯的建築事務所任職。1910~1914年自己開業,同A·邁耶合作設計了他的兩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廠」和1914年在科隆展覽會展出的「示範工廠」和「辦公樓」。格羅皮烏斯是建築師中最早主張走建築工業化道路的人之一。
人物教育觀念: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注意培養建築師的方案設計能力,強調鼓勵、啟發學生的想像力,推崇自發的主觀隨意性。主張從幼兒園開始訓練,讓孩子自由隨意地拼搭塗抹以刺激其想像力。學生的作品一定不能改正(保持其想像力)。
強調自主地跟隨心靈進行創作,這種觀點源於格羅皮烏斯的藝術觀點,即心靈(心理)是最基本、第一位的,感知來自內部。格羅皮烏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他令20世紀的建築設計掙脫了19世紀各種主義和流派的束縛,開始遵從科學的進步與民眾的要求,並實現了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G. 格羅培斯簡介
沃爾特·格羅佩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現代設計家、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間,他師從德國著名建築大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響。後來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 和密斯·凡·德·羅 的影響,經常與建築大師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進行合作。1911年,他成為德國勞工同盟組織中的成員,同時他們建立了一種新的設計方式,即:將創造性的設計師與機器作品相結合的製作方式。該組織反對模仿,同時討厭為功能而行的簡單理論。1919年,格羅佩斯成為Grand Ducal Saxon藝術學校和藝術學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並創立了魏瑪國立鮑豪斯設計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後來包豪斯成為「建築的家園」,學校的座右銘是「藝術和建築的新統一」。
H. 格羅皮烏斯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格羅皮烏斯的設計理念是充分的採光和通風,主張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格羅皮烏斯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包豪斯》。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這些觀點首先體現在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中。
格羅皮烏斯在美國廣泛傳播包豪斯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理論,促進了美國現代建築的發展,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格羅皮烏斯就開始陸續提出了自己的建築觀點,他的思想從 20 年代到 50 年代在各國建築師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他認為建築要隨著時代向前發展,必須創造這個時代的新建築。「舊社會在機器的沖擊之下破碎了,新社會正在形成之中。在我們的設計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斷地發展,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改變表現方式,決不是形式地追求『風格特徵』。」
1910 年,他提議建立用工業化方法供應住房的機構,指出用相同的材料和工廠預製件可以經濟而快速地建設住宅。
I. 格羅佩斯設計並在哪個地方建造了包豪斯的全部校舍
沃爾特·格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也譯作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或葛羅培斯),德國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設計學校先驅包豪斯的創辦人。沃爾特·格羅佩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現代設計家、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1907至1910年間,他與米斯·凡·德·羅一起師從德國著名設計先驅者設計教育家理論家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在畢業前夕勒·柯布西耶也加入其中,可以說在彼得·貝倫斯工作室的這段時間對他一生的影響非常巨大。在這之後他經常與建築大師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進行合作。1911年,他成為德國勞工同盟組織中的成員,同時他們建立了一種新的設計方式,即:將創造性的設計師與機器作品相結合的製作方式。該組織反對模仿,同時討厭為功能而行的簡單理論。1919年,格羅培斯成為Grand Ducal Saxon藝術學校和藝術學院(Crafts Academ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並創立了魏瑪國立鮑豪斯設計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後來包豪斯成為「建築的家園」,學校的座右銘是「藝術和建築的新統一」。 格羅佩斯在設計領域方面闡述了一種新觀點,即將藝術和工業融合在一起。他們對學生在實際工藝操作方面要求相當嚴格,正是這種方法和技術使格羅培斯成為「最偉大的組織者」。他寫的幾篇文章正體現了這樣的觀點,比如:1913年的「現代工業化建築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strial Architecture)以及1923年的「思想與建築」(Idea and Construction)等。鮑豪斯學校的課程主要包括對於石頭、木頭、金屬、陶土、玻璃、顏料以及織品的研究,同時還包括對自然、原料、幾何結構、建築物、繪畫、色彩以及合成物品的分析和研究。1928 年,他從鮑豪斯學校辭職,校長由漢斯·邁耶(Hannes Meyer)擔任,1930年格羅培斯推薦密斯·凡·德·羅擔任了該校的第三任校長。1937年,他憑借其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建築學知識 成為哈佛大學建築學教授,並成功的培養出諸如貝聿銘(I.M Pei)、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等著名的建築大師。同時,他還邀請他的朋友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赴哈佛執教。從1952年起至他退休,格羅培斯 一直擔任哈佛建築學院院長,1946年,他還與幾個學生一起成立了協和建築事務所(TAC)。 格羅佩斯認為建築師的職責包括視覺環境,同時還應該通過團隊的方式來完成各項工作。這一理論涵蓋了各種設計,比如椅子、房子、城市等的設計。每個項目都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即對特殊需要的部分和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考慮到現在的原料和技術並未涉及到先前的形式和風格,因此他為大量急迫的社會問題尋求了明智的解決方法,並盡力在商業、技術與有創造性的設計師的想像力方面構築了溝通的橋梁。 他進行過電車、火車以及豪華的機動車輛的設計,還運用簡單的幾何學知識進行創作,通常,改變尺度的長方形就能代表不同的層次。用光滑的表面、原初色系(紅黃藍)以及現代的原料(比如鋼材、玻璃等)進行設計的形式比較明顯。在線性和水平元素之中, 格羅培斯引進了力量、穩定性以及機動性等特徵。由他設計的作品單純和整潔,而其體積和位面則經常藉助其功能由光線起著強調的作用,同時格羅培斯極為關注細節。窗戶是一件很重要的工具,窗口與正面牆壁的平齊則加強了整個空間的整體完整性,而窗口凹進去的地方則強調了天花板的位面。通過對光線角度和圖像比例的研究,格羅培斯給出了一個較為完美的定位:「我們收集了如此大量的技術材料,以至於這些陳列品幾乎完全剝奪了我們的平衡覺。我們的城市呈現出了一種為所有人完全釋放的面貌,殘酷的競爭進入到人們的思想、心中以及身體的每一處。」 在所有創造性工作的基本單元中, 格羅培斯改變了他所執教的建築學的教學方案。他是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同時,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和設計理論家,其影響也更為深遠。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最好的經驗之一,「新的時代需要人們充分的展示自我。精確的標記形式缺乏整體性和明顯的對照,而組員的分配就像整體中的部分,比如色彩符合恰當的風格就應該像經濟學對人一生的影響一樣重要。」編輯本段前期生涯 格羅培斯出生於德國柏林,在頗具藝術淵源的家族背景中成長。父親是位建築師,叔父馬丁·格羅培斯(Martin Gropius)是德國十九世紀的建築師與藝術教育工作者,曾參與柏林應用藝術博物館(Applied Art Museum (Martin Gropius Bau) in Kreuzberg, Berlin)的建築設計,與擔任過柏林藝術工藝學院(Academy of Applied Art, Berlin)教員,普魯士藝術教育主管官員等要務。馬丁·格羅培斯致力於提高德國設計水平,對新材料的研究與德國設計藝術的努力,給了沃爾特·格羅培斯很大的啟示,也影響到日後他在包豪斯的經營,與在美國哈佛大學教學的態度。 在完成學校建築教育後,格羅培斯於1907年進入彼得·貝倫斯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在那裡他受到貝倫斯與德意志工藝聯盟的人士啟發,突破了傳統古典建築體制的窠臼,勇於嘗試運用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理論,表現出比貝倫斯更前衛的理念。 1910年,格羅培斯離開貝倫斯建築設計事務所,開始創立自己的事業,他與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合開了一間建築事務所,並在1911年受到企業家卡爾·班西德(Karl Benscheid)的委託設計鞋楦工廠建築,即是後來格羅培斯的成名傑作法古斯工廠(Fagus Factory),雖然格羅培斯與梅耶只負責設計建築外觀,而大片的玻璃立面,是格羅培斯「為德國勞動階級提供至少六小時的日照」的最佳體現,輕巧的鋼梁結構取代笨重的支柱,尤其取消了建築立面轉角處的支柱是一大特點,加強了結構透明性與實用表現,展現出建築的革命性樣貌,使格羅佩斯開始在建築界上受注目。格氏為勞動階級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的理念,與形態反應功能的設計,可看出帶有些許現代主義的味道。 1914年,德意志工藝聯盟在德國科隆舉辦的工藝聯盟展覽上(Werkbund Exhibition),格羅培斯展出了他所設計的工廠與辦公室建築設計,同樣的玻璃立面表現手法使建築獲得足夠採光與透明感,也使他獲得極高的評價,這位年輕的新銳建築師逐漸在國際上成名。 1914年,當亨利·凡·德·費爾德因為他的比利時國籍身份,被迫從魏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魏瑪大公威廉·恩斯特創辦)的校長職位上退休時,格羅佩斯被推薦為繼任人選,格氏希望能將學校辦成一個獨立的,能與美術學校合作,而非被領導的學校。他認為唯有藝術家與工藝家互相承認與合作,方能實現工業設計的現代化。 1915年,魏瑪大公威廉·恩斯特欲關閉這所由他親自創辦的工藝美術學校,然而此舉受到部分魏瑪官員的反對,魏瑪藝術學院(Weimar Academy of Fine Art)院長弗列茲·麥肯遜(Fritz Mackensen)也為了避免工藝學校消失,提議將之縮並在藝術學院下成為一個科系,同時另外自行開辦建築學校,格羅佩斯則擔任這所擬議中的建築與工藝聯合學校的主管。然而計劃細節模糊,格氏也不滿職位權責不夠明確,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格羅培斯被徵召入伍,設計建築等工作幾乎停擺,此問題也一直被擱置。編輯本段包豪斯時期 戰後,經過格羅佩斯多次與魏瑪官員商談與闡揚目的,1919年3月16日,格羅佩斯正式被委任工藝美術學校與魏瑪藝術學院的校長,3月20日,格羅佩斯正式建議並獲准將這所合並的學校更名為「國立建築學院(即包豪斯)」,並於4月1日正式開學。 格羅佩斯在1919年至1928年間擔任包豪斯校長,致力於包豪斯教學的領導,為了達到他心中中世紀工作坊的理想,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的個人崇拜、風格壟斷卻成為一大問題,在荷蘭風格派領袖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造訪威瑪後,格羅佩斯體認到應從工業化傾向來發展設計教育的理念,放棄了手工藝傾向教育而進行全面的改革,9年的忙碌使他無心處理設計工作,甚至在格羅佩斯退休後,還要出面處理漢那士·梅耶(Hannes Meyer)領導包豪斯後帶來的危機,邀請密司·凡·得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手包豪斯等事宜,格羅佩斯可以說把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包豪斯。 1926年,由格羅佩斯設計的包豪斯德紹校舍落成,延續法古斯工廠的設計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採光面積,各種構造的靈活運用,各立面皆有獨自造形特色的律動感,校舍簡潔卻又整合多功能,表現了嶄新的建築空間觀念。奠定了格羅佩斯的聲譽,也成為格羅佩斯不朽的「建築宣言」。編輯本段移民美國 1933年1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長久受到納粹迫害的包浩斯終究面臨關閉的命運。為逃離這場政治動亂,格羅佩斯在英國建築師馬克斯威爾·弗萊(Maxwell Fry)的幫助下,於1934年先前往英國短暫居住與工作,並於1937年前往美國。 格羅佩斯與他的包豪斯學生兼同事馬歇爾·布魯耶(Marcel Breuer)移民至麻省劍橋,並一同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Harvard Graate School of Design)任教,以及合作進行賓州新肯辛頓鋁城的住宅區計劃(Aluminum City Terrace project in New Kensington, Pennsylvania)。格羅佩斯在1944年入籍美國公民。 1945年,格羅佩斯在劍橋創辦了由一群年輕建築師組成的公司TAC,並成為全球最知名與注目的建築公司之一,後來TAC在1995年破產倒閉。 格羅佩斯在1969年逝世於麻省波士頓,享壽86歲。 目前全世界的設計教育系統,大多有他創辦時的一些影子,特別是建築的風格,有相當多都受到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