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夏家創造者

夏家創造者

發布時間:2021-06-30 00:05:33

㈠ 夏周晉秦隋漢歷史順序

夏朝,周朝,秦朝,漢朝,晉朝,隋朝。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
漢朝(前202—220年 )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 ,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 ,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傳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其中東晉屬於六朝之一。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大一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㈡ 夏朝有記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有啥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夏朝歷史事件:

鯀禹治水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授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堯在四岳的推薦下命鯀去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治水失敗。鑒於鯀治水失敗,加上他反對將舜選定為帝位接班人,舜徵得堯帝同意,將鯀被流放到羽山,後來又派祝融前往羽山將鯀處死。

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蚌埠懷遠縣,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與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即位稱王
帝舜在位33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17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時年已90高齡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選拔天子
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經九十歲,即位後便開始選拔天子繼承人。他打算傳位給兒子啟,又怕大臣們說閑話,便故意選擇了比他還大十幾歲的賢臣皋陶。誰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於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舉協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兒子為天子繼承人,卻把國家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啟,讓他率常備軍駐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練兵,並把朝中一些精明強乾的大臣派到姒啟身邊去輔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爭。結果姒啟繼承了王位,成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大禹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皇甫謐認為禹享年100歲左右。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大禹身世
按照《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的記載,大禹的母親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門在外,看見流星貫穿昴宿,到晚上做夢與昴日星君相交,接著吞下神珠,於是懷孕,後來在石紐剖背而生禹。這就是說,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說大禹是以昴星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後代。而《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娠,十四月生夏禹。」這就是說,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說,大禹是以月亮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後裔。還有一種說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後懷孕的。《禮緯》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這就是說,由於大禹母親吞薏苡後懷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為姓,即姒氏。

禹劃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禹伐三苗
在堯、舜、禹統治時代,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而發生的戰爭。戰爭持續數十年,與戰爭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戰爭後,華夏部落聯盟在中原取得優勢,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在血統、文化上進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戰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皋陶作刑
傳說遠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時代已經有了刑法,《左傳》中說:"《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不過中國古代始終沿用的所謂"五刑",其發源則還要延到殷商時代。《尚書·呂刑》記載的五刑分別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斷足)、宮(閹割),大辟(死刑)。

鈞台之享
夏朝初年發生。「鈞台」是指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壇。「鈞台之享」是夏啟剿滅有扈氏後,為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王權,確立王位世襲。而在都城陽翟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滅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於今陝西戶縣附近。啟繼承禹的權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台之會。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記·夏本紀》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的記載。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被打敗,夏後啟滅掉了有扈氏,它的族眾被淪為牧奴。

太康失國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促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借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後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促父子,中興夏朝。

五十而貢
五十而貢是夏朝的田賦制度。據說是以五十畝土地若干年產量的平均數,徵收10%的定額農業稅。文獻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孔甲亂政

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是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在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滅亡夏朝的戰爭。

奚仲造車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時的車正,職掌車服諸事,傳說姓任,是黃帝之後,為車的創造者,春秋薛國始祖。雖然一直有軒轅氏造車的說法,而關於「奚仲造車」,史書記載較多,《左傳》、《荀子》、《說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綱鑒易知錄》等均有記載。奚仲在薛地(今山東滕州境內)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輛用馬牽引的木製車輛。

禹時5星聚.《古今5星聚1覽表》中前1694年11月4-13日.還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初1、15等甲歷時間記載.以前沒有高精度天文數據,無法推算,不可能根據計算結果,來編造這些記載,只能是歷史記載.《日食路線圖》、《古今5星聚1覽表》等推算的難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記載,更不可能是編造的.

《政典》。夏朝時制定有關吏治的行政法規。《尚書·胤征》:「《政典》「夏後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歷書,原為《大戴禮記》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無考。通常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期,也有人說它是夏代的歷法。《禮記·禮運》篇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司馬遷認為孔子所指的夏時就是夏小正,經歷代學者考證,也認為內存夏代資料。但據其所載天文內容考定成書於前350年左右,即戰國中期。

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雛形,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遺存看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河南安陽商都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夏禹書》《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發現的夏朝傳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規法典《禹刑》。《禹刑》作為社會上出現「亂政」亦即矛盾、沖突的產物,它既不是成就於一時的成文法典,也並非由夏禹個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兩代的長期發展中,出於調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至於以「禹刑」為名,實際上不過是「夏刑」的代稱而已。《禹刑》是隨著社會需要的不斷發展變化,逐步修訂、擴充而成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情詩。據《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禹時塗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這是有史可查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愛情詩歌。等候人的是女嬌,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

重要人物
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夏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諸侯的擁戴下,90歲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徵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開國君王、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歲。禹死後安葬於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父親鯀。鯀[gǔn],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夏後氏。帝顓頊之曾孫、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河南登封附近),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約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後因治水失敗,被刑罰致死。鯀與歡兜、三苗、共工並稱「四罪」。

母親修已。按照《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的記載,大禹的母親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妻子女嬌。女嬌,塗山氏的女兒,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儀容秀美,生性嫻雅,是當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詳。大禹的妻子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麗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賢惠。禹即天子位後,曾兩次會盟諸侯,所選的盟址一次是塗山,另一次則是在會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諸侯會盟大會的地址選在塗山,就有報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繼承腕的帝位,封女嬌為妃。

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人物。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後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傳說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黃帝次子昌意的後裔,早期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後,又被禹選為繼承人,並協助禹處理領導事務。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繼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繼位。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啟。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母親是塗山氏族的女子,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前2060年——前2052年,在位9年。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後,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約78歲駕崩,葬於安邑附近。兒子至少有五人(長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仲康、五子武觀)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皋陶的兒子,嬴姓。他是徐氏、黃氏、趙氏與秦朝王室之祖,是黃帝第五代孫。由於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予黑色的旗旒,並賜為嬴姓,又將其女兒賜伯益為妻。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禹子啟眾心所歸,「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太康,姒啟長子,姒啟病死後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姒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後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4年(名義上在位29年),公元前1975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太康妻子兩位,一位是懷夫人,另一位是湘夫人;沒有兒子,有一女兒婉玲。

有窮氏。古稱東夷。是夏朝時期位於山東半島的一個善射的部落。後羿曾為其酋長。後羿據說是夏朝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游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但後羿只顧四齣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伯明王寒浞。寒浞,在位六十年(前2022-前1962,半壁江山20年,統一全國40年)。寒浞(zhuó),又名韓浞、寒漪,夏朝君主。曾經統治中國長達40年之久,只因為他的名聲不好,以孔聖人的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歷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稱他為梟雄,把他統治中國的輝煌歲月完全從史書上抹掉。妘姓,任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的相,後殺死羿和夏朝國君相安,奪取了夏朝和有窮氏大權,最後被夏朝大臣靡殺死。

第四任君王夏仲康。仲康,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長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後羿廢黜太康之後,立仲康為王。仲康名義上在位18年,實際上仍由後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後羿的黨羽羲和,試圖削弱後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後羿軟禁,無力恢復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憂悶成病而死,終年60歲。葬於安邑附近。

第五任君王夏相。姒相,生卒年不詳,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後繼位,遷都於商丘,在位28年。相為了抵禦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暫住。澆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消息,率宮眷群臣,搬往帝丘。後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都城而自刎,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後緡(mín),姒相的妻子,有仍國(山東濟寧)首領有仍氏的女兒。據史籍記載,禹的兒子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而太康終日不理政事,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後羿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後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仲康得立,仲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兩部落被寒浞的兒子寒澆所滅。時相妃後緡有娠,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

第六任君王夏少康。少康,中國夏朝第六任國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兒子,杼的父親。他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濟南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積極爭取夏後氏遺民,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後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復國後能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為的一位君王。晚年,少康封庶子無余於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在位46年。公元前1916年病死,葬於陽夏。

妻子大姚和二姚。寒浞二十年,少康因被寒浞追殺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的首領姚思因為十分器重他,於是讓他擔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並將兩個女兒大姚和二姚嫁他為妻,還給了他一塊10里方圓的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據地和軍隊。

夏朝屬臣伯靡。後羿篡奪夏權,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屬臣伯靡,先轉為後羿服務,後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籠被有窮氏攻滅的斟灌氏、斟尋氏等夏朝遺民,組織力量,准備為恢復夏後氏統治而戰。此時,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東北)積蓄力量,准備復國。伯靡和少康取得聯系,配合作戰。在少康攻滅寒浞二子澆和殪之後,伯靡率領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尋氏大軍,進攻斟尋,與寒浞率領的有窮氏軍隊決戰。伯靡軍聲勢浩大,戰鬥力強,一舉攻滅寒浞有窮氏軍,殺死寒浞。寒浞政權隨之瓦解。伯靡進入斟尋,立少康為帝,恢復夏後氏統治。

女艾。女艾是一名女性將領,在夏商時期女性是可以領兵作戰成為將領的。她為了幫助少康奪回王位,喬裝打扮來到寒浞的統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為少康提供了寶貴的情報。女艾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一位女間諜。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王,中國戰甲的創始人、發明者,生卒年不詳。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親。姒少康病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杼,精明干練,曾協助父親少康攻滅寒氏勢力,中興夏朝。在位期間,決定完成少康的遺願,攻打東夷。首攻東夷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杼的軍隊被東夷的長距離武器弓矢抵擋,遭受損失,無法前進。退回國都後,他發明用獸皮製做甲,兵士穿上後,能遮擋敵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戰鬥力大大增強。他同東夷族各部落繼續爭斗,一直攻到東海邊,進一步擴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後降服了東夷族。除了東夷,杼還消滅了海邊三壽,打敗了以狐為圖騰的九隻胞族,擒獲了他們的首領。使東夷各族進一步融入華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夠繼承大禹事業的一位名王。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姓姒,名槐,一作帝芬或後芬。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八任帝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六任王姒少康,父親是七任王姒季杼(一作姒杼)。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杼病死後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九代君主夏芒。芒,也稱帝芒,生卒年不詳,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後,姒芒繼王位。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其父親槐在位約28年而死。其子芒繼位,舉行了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了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豁出老本,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徵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這就是「沉祭」,一直延續了數千年的儀式。祭河之後,芒又跑到東海之濱遊玩,捕捉到了一條很大的魚,群臣向芒稱賀,認為是河神所賜,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泄(前1842年—前1818年在位,在位25年)泄,一作帝降,芒的兒子,生卒年不詳。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親是九任王姒芒。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同時,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了泄的爵命。這說明夷族已經承認了夏朝的統治。芒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前1817年—前1749年在位,在位69年)不降,也稱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詳,夏朝第十一位任君主,泄子、扃之兄、孔甲的父親。泄病死後繼位。在位69年(而竹書紀年則說是1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據說,他即位後的第6年討伐了九苑。他創建了「內禪」。晚年時,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於弟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他禪位之後,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記•夏本紀》記載是不降去世後,其弟扃繼位。

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前1748年—前1728年在位,在位21年)姒扃,姓姒,名扃。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帝降五十八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兒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國家,就沒有傳位給他,而將王位內禪給了自己的弟弟姒扃。帝扃二十一年,在位21年的扃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姒廑。葬於安邑附近。姒廑即位21年後,病死。因姒不降的兒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將王位奪回。

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前1727年—前1708年在位,在位20年)廑(qí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詳,扃子,扃病死後繼位。在位20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廑在位時,商的勢力已崛起,夏的國勢又趨衰落,退居於西河地區。據說在位時天空中突然發生太陽出現十個的怪現像,就在該年駕崩。歷史上對他沒有任何評價,《史記》只是對他一筆帶過,而人們認為他開啟了夏王朝衰敗的先河,不過情況並沒有這么遭,因為盛極必衰,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夏朝第十四代君王夏孔甲(前1707年—前1677年在位,在位31年)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說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後,孔甲叔父姒扃繼位。姒扃死後,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繼位。姒廑死後,由孔甲繼位,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孔甲在位31年去世,葬於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三崤山,其子姒皋繼位。

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前1676年—前1666年在位,在位11年)姒皋(生卒年月不詳) 姒孔甲死後,即夏朝國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寧縣境內。皋在位時,遷都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西)附近。《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意思是說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從孔甲開始計算,還有四代做皇帝,夏便要滅亡了。姒皋是第二代了。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發(前1665年—前年在位,在位13年)姒姓,名發,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稱惠發、發惠、敬發、後發(夏後發)、夏王發。孔甲之孫,皋之子。皋病死後即位,在位13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他在位時期荒廢,不理政事,導致夏王朝進一步衰落,但是沒有在他的手中滅亡。

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後氏,名癸,一名履癸,謚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後直逼夏朝重鎮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後被湯追上俘獲,放逐於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後死於南巢。

皇後妺喜。妺喜(「妺」讀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為舉國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後,淳維後母。生卒年不詳。

諍臣關龍逄。關龍逄,夏朝人,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始於禹而亡於桀。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其統治末期,出了一位彪炳史冊的諍臣,這就是被譽為「死諫開先第一人」的關龍逄。史載關龍逄是古陝州人氏,陝縣人,夏朝末年大臣,他為官正派,剛直不阿,敢於犯顏直諫。

太史令終古。終古,夏朝史官,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夏朝末年,夏朝君主夏桀執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厲害。終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著哭泣。後來終古出逃投奔商朝。

㈢ 鴛鴦陣的創造者是誰

戚繼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傑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

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小立志疆場,保國衛民,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名句。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全省沿海防禦倭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嘉靖三十八年,戚繼光從浙江義烏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農民和彪悍的礦夫共三千餘人,採用營、官、哨、隊四級編制方法編成新型軍隊。

隊是基本戰斗單位,隊員按年齡、體格分別配備不同的兵器,作戰時,全隊隊員各用其所長,配合作戰,攻守兼備,進退靈活。這種戰斗隊形能分能合,人稱「鴛鴦陣」。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這支新軍隊伍很快成為軍事勁旅,人稱「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繼光率領所部九戰九勝,取得舉世聞名的台州大捷。倭寇們心驚膽戰,給戚繼光取了個名字叫「戚老虎」。

第二年夏天,戚繼光率戚家軍南下福建,盪平倭寇在橫嶼、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人取得平海衛大捷。

嘉靖四十三年,戚繼光升總兵官,鎮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華、溫州兩府。這年年末,倭寇兩萬人圍攻仙游,戚繼光「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收全捷。」從此,戚家軍威振中國海疆,倭寇望風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終被盪平。

戚繼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或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練兵御邊,使薊門安然。堪稱一代愛國名將。他智勇兼備,多謀善斷,練兵有方。指揮戚家軍「飈發電舉,屢摧大寇」,甚至還出現過殲敵上千人,而「戚家軍」卻無一人陣亡的罕例。被譽為我國「古來少有的一位常勝將軍」。

㈣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三皇五帝時期:
干支歷和十二生肖的雛形起源於五帝時期。
嫘祖 養蠶繅絲,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
倉頡 黃帝史官,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
禹 疏通河道,已經認識到排水設施的作用。出現溝洫用於排水和澆灌農作物。
夏朝:
夏朝的存在太過久遠有些爭議,夏朝的建立就是一個讓時代進步的事件。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夏小正》中國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歷書。一說是夏朝的歷法。
青銅器的出現,進入青銅器時期。
宗法制的出現。
窯儲 用於農作物的保存。
商朝:
青銅器的發展,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甲骨文 我國最早的文字。
出現大小月之分 出現具體的一年天數和相關的天文現象。
兩輪車的出現。
倉儲 用於農作物的保存。
出現分封制的雛形。
西周:
出現了蓄水系統用於農業生產。
出現「染人」這一官職代表著印染技術的出現。
土地收歸國有。
井田制 周朝之前出現,在西周得到廣泛運用。
分封制 在西周正式確立。
玻璃的冶煉。
東周:
鑄銅業發展迅速。
周天子控制力下降,為周朝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
鐵犁牛耕的出現 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解體,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學術環境自由,各學派之間進行競爭使科技文化較快發展。
十二生肖和干支歷基本確立下來。
出現火葯並用於民間。
鐵器的應用推動了社會進步。鐵器漸漸去帶青銅。
貨幣產生一定規則、形狀,由自然貨幣轉向人工貨幣。
大型水利樞紐的建立 都江堰、鄭國渠、引漳十二渠等,標志著古代人們對水的控制和建築技術的提高。
武器的進步 出現弩機和鐵制兵器。出現雲梯等攻城武器。
傳說中的巨鳥 標志著工業的繁榮和人們對天空的渴望。
染色技術得到極大提高。
采礦和探礦技術的迅速發展 促進了鐵器的出現和應用。
礦業的發展衍生出了羅盤。
秦朝:
秦始皇統一各諸侯國 結束了五百多年的紛爭狀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出現「皇帝」封號。
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文字、度量衡。
焚書坑儒 統一文化思想。
將各國的長城進行連接修建築成萬里長城 地域北方游牧民族騷擾維持國內農業發展。
修築馳道 加強了地方之間的聯系。
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設立三公九卿 加強地方與中央的聯系,確保中央集權。
漢朝:
文景之治 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穩定社會 恢復經濟。
設立察舉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穩定社會 便於統治。
漢武盛世 對游牧民族打壓過於強大國內安定祥和。
絲綢之路的開發。
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文化方面 《九章算術》、造紙術、《傷寒雜病論》、《太初歷》,十二生肖和歷法正式確立。
設立都護府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鍾繇 楷書。
三國:
翻車的出現 提高了農業灌溉效率。
麻沸散、《青囊經》的出現。
晉朝:
五胡亂華 促進了民族融合。
北人南遷 為南方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大量勞動力為經濟中心南遷打下了基礎。
佛教、道教、玄學開始興起 儒家沒落。
設立九品中正制。
設立世兵制和北府兵加強中央。
書法家 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
南北朝:
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保持南北平衡。
各民族交流加強 促進了民族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隋朝:
統一全國。
廢除九品中正制,出現科舉制、三省六部制。
開鑿大運河 加強經濟發展溝通了南北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了海運、河運的發展。
唐朝:
統一全國。
葯王孫思邈《千金方》。
雕版印刷術 《金剛經》。
廢除五銖錢。
火葯應用於軍事。
唐三彩。
出現曲轅犁、筒車、水車。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被完善並推廣。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宋朝:
活字印刷術。
經濟中心南移。
火葯大規模使用。
茶葉、棉花廣泛種植。
算盤的發明和推廣。
瓷器和各種制瓷技術的發展。
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
元朝:
黃道婆發明了紡車 推廣紡織技術促進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海運取代漕運。
出現彩色套印。
出現木活字轉輪排字盤。
《授時歷》。
火葯進入實用階段。
明朝:
繼承了前朝的造船技藝,造船仍然世界前列。
鄭和下西洋。
羅盤傳入歐洲。
倭寇騷擾明朝沿海。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農政全書》等著作
火炮的迅速發展製造出水地雷(水雷)。
四川嘉州建成世界上首個石油井。
接種牛痘預防天花。
清朝:
詹天佑設計了人字型鐵路軌 打破中國人沒有自己鐵路的現狀。
忙活一上午就想到這些,後面都不想寫了。

㈤ 夏繼成原型

《隱秘而偉大》是編劇原創的故事,夏繼成也是原創人物,沒有現實原型。王瀧正飾演的夏繼成是上海市警察局刑警二處處長,他直面枯榮,好謀而成,同時也是個處事圓滑世故;

沒事愛咬雞腿搓麻一般的中年男人。從它的樣子看,他是一個懶散的,無可爭辯的名聲,「佛系」工作,愛吃雞肉。事實上,他是一個有著偉大智慧和智慧的人,並且嚮往著光明的未來。

(5)夏家創造者擴展閱讀:

《隱而偉大》不是一部普通的古裝劇,而是一部集動作、懸疑、愛情、青春等台詞的成長劇。它的創造者的感情,性格有靈魂,生產質量,打破了一般舒適的玩,在這個大背景下給小信增長空間,是一個「小板」(正能量,大背景)年代現實主義戲劇,自行掌握,能夠脫穎而出的電視劇。

該劇涉及的話題包括土著家庭、職場惡霸和采購代理等。現實生活中的煙花不僅給人物以鮮活的生命力,也給觀眾以真實感。該劇以動盪的年代為背景,以上海的一條小巷、一個家庭和一個小角色為主線,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隱藏的英雄們。

㈥ 夏,商,西周的亡國之君分別是誰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後氏,名癸,一名履癸,謚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

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後直逼夏朝重鎮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後被湯追上俘獲,放逐於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後死於南巢。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 ,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帝辛(約公元前1105-公元前1045年 ),子姓,名受(一作受德 ),沫邑(今河南淇縣)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乙少子。謚號紂,世稱殷紂王、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7],深得父皇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 ,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湯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餘的多數時間國運不濟,君與臣、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據《竹書紀年》記載:商王太甲潛回王都誅殺了重臣伊尹。在經歷了「九世之亂」之後,到了帝辛即位時期,已日薄西山,積重難返。

此時商朝西部,一個國勢如日中天的諸侯國——周國,正對商朝虎視眈眈。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擊敗商軍,帝辛見大勢已去,深知自己作惡多端難逃一死,便躲進鹿台(今河南鶴壁),將多年來搜刮的美玉寶器堆在身邊,命人放火焚燒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

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兩者相差近一百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一說是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周幽王姬宮湦(前795年[1]―前771年),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謚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周赧王姬延(約前336年-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稱王赧(nǎn),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國。

周赧王在位時期,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王畿(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於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沒有什麼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駕崩。是年,秦昭襄王遷九鼎,占王畿,滅東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


謝謝



㈦ 夏商前面是什麼朝代

夏商之前沒有朝代,還是部落

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歷史,文字上沒有任何朝代記載,通常被稱為史前時代。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這段時間,在考古學上被稱作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文明主要孕育於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下游,在這些地方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晚期文明有龍山文化、良渚文化。

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經屬於原始社會中高度發達的文明,出現了宮殿、精美禮器以及貴族墓葬等,標志著它們已經開始由部落林立時代向城邦國家時代過渡。

其中龍山文化在當時廣泛分布於山東、河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龍山文化與夏朝所處年代緊密相承接。在中國古史傳說里,唐堯虞舜在夏朝建立之前。湯葯虞舜所處的時代,基本就是在龍山文化時期。

有虞氏強大之後,就開始由部落向強大的城邦國家過渡。距今約4500年,進入有虞氏時代。根據古史傳說,虞舜以上世系可考者,顓頊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產句芒,句芒產蠕牛,蠕牛產瞽叟,瞽叟產重華,重華就是虞舜。

舜的都城也在平陽。舜勵精圖治,繼續堯的事業,任命了很多能乾的官員。其中就有大禹。舜德行清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孝子,人們都非常愛戴他,他走到那裡,人們就跟到那裡,那個地方就會繁華。舜老了後也和堯一樣,選擇把帝位傳給了功勞很大的大禹。

大禹是顓頊的孫子,姓姒,名文命,他是西羌人。大禹治理洪水,功勞非常大,人民稱他為「偉大的禹」。大禹執政後,鞏固了華夏族的統治,終止了禪讓制度,由他兒子啟建立夏朝,中國進入正式文明時代。

(7)夏家創造者擴展閱讀:

堯舜禹之間帝位禪讓也反映了上古時期各部落之間勢均力敵,互相融合彼此達成一些政治妥協,共同治理天下的現實。堯舜禹是中華文明人文始祖。

在他們的時代建立了傳承數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早創造者,中國人用禮儀文化區分華夏狄夷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黃帝是華夏族的建立者,堯舜禹就是華夏族五千年文明的奠基者和開拓者。

㈧ 世界名畫《向日葵》的創作者是誰

《向日葵》是荷蘭畫家梵高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

㈨ 夏商周建立時間建立者

夏朝建立時間約前2070,建立者:啟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商朝建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湯,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周朝建立時間前1046年,建立者:姬發,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9)夏家創造者擴展閱讀:

夏啟奪位

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稱,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 。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斗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

先秦文獻記載此事的共同點就是「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起始。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

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兩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㈩ 《七子之歌》的創作者是誰分別是那七子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亦使用此組詩《七子之歌·澳門》。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台灣》,作劇集之片尾曲。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lǔ)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註:聞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媽港」,到1999年中央電視台編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時,將歌詞中的「媽港」改為「MACAU」,便於理解) 香港 我好比鳳闕(qùe)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香港島&新界租借地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dàn)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即今天的廣東省湛江港,不是廣州) 東海(島)和硇(náo)洲(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法國強租'廣州灣'(今湛江市)的租借地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huái)。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luán)生的兄弟。 旅順大連租借地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cù)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兒童歌詞 澳門: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合: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 祝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來, 回來. 合:母親!母親!

閱讀全文

與夏家創造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