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大校徽誰設計的,有什麼含義
北京大學校徽是由魯迅先生在1917年應時任校長蔡元培之邀而設計的。
其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圖案以篆體的「北大」兩字為主體,上下排列,左右對稱,構成一個圓形。上面的「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則構成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這樣就形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也突出了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體「北大」兩字,是第一次把中國書法用於校徽設計。
篆書,是我國最早的一種字體。廣義來講,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戰國時期的金文、石鼓文等,包括秦統一前各國所用文字,都屬於「大篆」系統,這類字體不易識別,一般泛稱「古篆」;
直到先秦時期,秦國丞相李斯綜合七國文字,制定出一套新的通用規範文字,被稱為「小篆」,小篆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結字富有裝飾性,雖然已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因此,篆書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源頭時期的文字,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地位。
魯迅先生設計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書字體構成校徽圖案,透出一種濃厚的書卷氣和文人風格,展現出中國第一學府的深厚底蘊,以及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敬仰。此後有不少大學也在校徽中使用篆書字體,比如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自此,書法成為了校徽設計的一個重要元素。
設計緣由
創立於1898年的北京大學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這位以「東漢之黨人,南宋之道學,明季之東林」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推動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使北大成為傳播新文化的重要陣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前,北大雖然「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但是並沒有校徽這一新生事物,亦即沒有專屬自己的旌旗標識,學生與教工出入極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後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請魯迅設計北大校徽。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標志設計 北大校徽竟然有這么大來頭,網路-北京大學校徽
B. 北大的校徽是誰設計的
北京大學校徽由魯迅先生於1917年8月設計完成。 「北大」兩個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於,要「以人為本」;校徽的象徵意義在於,北大當肩負開啟民智的重大使命。 北京大學在2007年修改了標志,在魯迅先生設計校徽圖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標志形似瓦當,兼有篆刻風韻,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學正式發布《北京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手冊》,並推出修改後的北大校徽標識。修改後的北大標志是在魯迅先生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而來。北大確定了特定色值的紅色為標准色(CMYK色值為C0M100Y100K45) ,並將其命名為「北大紅」。] 大學,因大師而大,更因大學生而大。也有人說,上面的是學生,下面的是老師,教師就是要甘為人梯;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於藍勝於藍。北大的許智宏校長說,真正的「大」學,學術之大,責任之大,精神之大,盡在其中。許多畢業了多年的北大學生回想起來,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北大給學子們最寶貴的是「自由獨立,兼容並蓄」的精神。
C. 人民大學的校徽誰設計的
已有65年歷史的中國人民大學現採用的新校徽是由她的校友章葉青設計的。
章葉青1992年從人大畢業後曾在日本、德國學習廣告設計。2002年創辦了知行堂廣告有限公司,現為該公司執行董事兼創意總監。他曾為新華書店、銀行、企業做過整體形象設計,還承接了中法文化年等多項涉外大型文化活動的總體形象設計。早在1996年,章葉青就以校友的身份向母校提出修改校徽的建議,並遞交了規劃書。2000年,當時的校黨委副書記曾主動找他了解形象設計方面的相關知識,令章葉青深受鼓舞,他主動寫了策劃報告,做了幾套設計方案,表示將義務為母校設計新校徽。2002年上半年,章葉青設計了後來採用的新校徽方案,並將他設計的新校徽與老校徽進行詳細對比分析。他認為,新校徽的優點一是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體現了建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新理念;二是主概念突出。
章葉青設計的新校徽由三個篆字體的"人"組成,簡潔而又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的味道,體現了三層涵義:一是人民大學要為人民辦學;二是以人為本培養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章葉青說,他在網上看到一個人大學生自己辦的網站,叫"天地人大",這給他很大啟發:天大地大,人最大。"中國人民大學",他覺得這六個字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字,在設計過程中他便決定以"人"字為主要特徵做文章。"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成眾"等思路引導他設計出以三個"人"為主要元素,並在字體上取材篆書。在圖形的選擇過程中,章葉青了解了許多國外著名大學的校徽,他發現這些主流大學的校徽圖案主要集中於圓形或盾形。考慮到圓形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且老校徽用的也是圓形,他決定在新校徽上也採用圓形。在顏色上,新校徽的紅色,取自於宮牆的深紅顏色。章葉青認為這種顏色顯得理性、大氣、包容,具有中國特色。他把這一顏色確定為校徽的專用色,並稱之為"人大紅"。就像鮮艷的哈佛紅在美國成為資本經濟的某種象徵一樣,他希望人大紅今後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象徵。
經學校研究,新校徽於2002年10月1日起試用,一年後正式啟用。2003年11月1日,人大65周年校慶時得到廣泛使用並得到校友們的認同。
D. 清華校徽是誰設計的
起源:1914年,梁啟超先生到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
此後,學校即以此八字尊為校訓,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於正額,以壯觀瞻。
一個學校的校徽是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體展現,是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中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元素。我國自19世紀末興辦新式學堂,辦學模式主要是借鑒於歐美,同時也模仿歐美大學的校徽式樣設計中國大學的校徽。
中國較早出現的校徽是北洋大學的校徽,時間大約在1913年-1928年間,此時期國民政府把她定名為國立北洋大學。
校徽為盾形,並把「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學校徽是顯而易見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請魯迅設計校徽。魯迅於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圖樣。
魯迅設計的圓形校徽,以篆書書寫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筆鋒圓潤,結體緊湊,頗具對稱之美,更於簡潔古樸中見沉穩大氣。並且,我們能從魯迅的設計中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
E. 山東農業大學的校徽是誰設計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校徽設計者不詳。
設計理念:
1、校徽圖案由內外兩部分結合構成,外環內容為學校中英文對照規
2、基本形由山體、水紋變形組合而成。
3、山體的漸變趨勢代表學校幾經變遷,最後組建成新的山東農業大學。
4、1906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
5、校徽的顏色採用代表生命的綠色,喻意著生機和活力,山水相依,生生不息。
6、整體圖案寓意為:在良好的環境下,山東農業大學與時俱進,紮根於知識的海洋,汲取養分,乘風破浪,蓬勃興旺;圖形形象整體、大氣、嚴謹、儒雅,形象化地展現出山東農業大學以農業科學與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融農、理、工、管、經、文、法、醫、教育學等學科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
歷史
山東農業大學坐落在雄偉壯麗的泰山腳下,其前身是1906年(清光緒32年)創辦於濟南的山東高等農業學堂, 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
1952年10月,山東省立農學院與當時的山東大學農學院合並, 調入齊魯大學農業專科、金陵大學園藝系、南京大學園藝系果樹組,組成了新的山東農學院, 1983年9月,改名為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是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山東特色名校工程 ,2017年入選山東省「雙一流」建設 。
學校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17年,被授予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校園佔地面積5145畝,建築面積11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88億元,圖書館藏書265萬冊,電子圖書616萬冊。學校在校生34394人,其中本科生3082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573人。
現有教職工2677人,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898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泰山學者工程專家30人。學校擁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F. 北大校徽誰設計的有什麼含義
北京大學校徽是由魯迅先生在1917年應時任校長蔡元培之邀而設計的。
其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圖案以篆體的「北大」兩字為主體,上下排列,左右對稱,構成一個圓形。上面的「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則構成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這樣就形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也突出了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體「北大」兩字,是第一次把中國書法用於校徽設計。
篆書,是我國最早的一種字體。廣義來講,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戰國時期的金文、石鼓文等,包括秦統一前各國所用文字,都屬於「大篆」系統,這類字體不易識別,一般泛稱「古篆」;
直到先秦時期,秦國丞相李斯綜合七國文字,制定出一套新的通用規範文字,被稱為「小篆」,小篆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結字富有裝飾性,雖然已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因此,篆書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源頭時期的文字,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地位。
魯迅先生設計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書字體構成校徽圖案,透出一種濃厚的書卷氣和文人風格,展現出中國第一學府的深厚底蘊,以及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敬仰。此後有不少大學也在校徽中使用篆書字體,比如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自此,書法成為了校徽設計的一個重要元素。
(6)誰發明校徽擴展閱讀:
設計緣由
創立於1898年的北京大學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這位以「東漢之黨人,南宋之道學,明季之東林」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推動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使北大成為傳播新文化的重要陣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前,北大雖然「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但是並沒有校徽這一新生事物,亦即沒有專屬自己的旌旗標識,學生與教工出入極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後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請魯迅設計北大校徽。
G. 廈門大學校徽圖案是誰設計的
根據我在互聯網查詢的情況:
廈門大學校徽圖案是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確定和沿用的。
H. 下列人物中,誰設計了現在的北大校徽的雛形
魯迅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蔡即請魯迅為之設計校徽。魯迅於8月7日將設計完竣的校徽圖樣寄交蔡元培,後即被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