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齒輪可以做那些小製作小發明
用兩個齒輪傳動,其中一個接上微型電風扇葉片,另一個裝個能轉動的手柄,這樣就是一個自製的手搖風扇啦。。。呵呵 望採納!
② 齒輪是誰發明的
齒輪的發明據說無據可考,最早可能能追溯到亞里士多德。
關於齒輪,據說在希臘時代就有了很多設想。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土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過齒輪。希臘有名的發明家古蒂西比奧斯在圓板工作台邊緣上均勻地插上銷子,使它與銷輪嚙合,他把這種機構應用到刻漏上。這約是公元前150年的事。
在公元前100年,亞歷山人的發明家赫倫發明了里程計,在里程計中使用了齒輪。
公元1世紀時,羅馬的建築家畢多畢斯製作的小汽車式制粉機上也使用了齒輪傳動裝置。
到14世紀,開始在鍾表上使用齒輪。
15世紀的大藝術家達·芬奇發明了許多機械,也使用了齒輪。但這個時期的齒輪與銷輪一樣,齒與齒之間不能很好地嚙合。這樣,只能加大齒與齒之間的空隙,而這種過大的間隙必然會產生松馳的現象。
後來,為了使齒輪合適得精確,希望通過計算方法得到齒輪的形狀。因而,數學家們也參加了齒輪研究工作。1674年,丹麥天文學家雷米爾發表了關於製造齒輪的基準曲線(擺線)的論述。1766年,法國的數學家卡諾又發表了更詳細的論述。1767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對漸開線原理發表了新的研究見解。1837年,英國的威列斯創造了製造漸開線齒輪的簡單方法。這樣,在生產中漸開線齒輪取代了擺線齒輪,應用日趨廣泛。
中國最晚到了西漢,就已經鑄造並使用了鐵制的齒輪。漢高祖建立的西漢王朝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這比古蒂西比奧斯還要早。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曾發現規模巨大的西漢鐵官所屬的冶鐵作坊遺址。這兩個遺址不光發現有煉爐、鐵礦石和鑄鐵用的陶范等大量的冶煉工具;還大量發現了當時的鑄造產品,有鍤、鋤等農具還有錘、鼎、盆、馬銜、矛頭等等,其中就有齒輪實物。這充分說明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人們就已經生產和使用鐵制齒輪了。
不僅如此,在我國人工冶鐵業的真正產生在春秋早期,鑄造鐵制齒輪的真正時間恐怕要早於漢代。
指南車的發明,標志著我國古代對齒輪系統的應用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實際上它是現代車輛上離合器的先驅。如果算上在人工鑄造的鐵齒輪以前就出現的,作為機械動力傳輸的木齒輪,恐怕年代會更久遠。
③ 齒輪的發明者是誰
關於齒輪,據說在希臘時代就有了很多設想。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土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內過齒輪。希臘有名的發容明家古蒂西比奧斯在圓板工作台邊緣上均勻地插上銷子,使它與銷輪嚙合,他把這種機構應用到刻漏上。這約是公元前150年的事。
在公元前100年,亞歷山人的發明家赫倫發明了里程計,在里程計中使用了齒輪。
公元1世紀時,羅馬的建築家畢多畢斯製作的小汽車式制粉機上也使用了齒輪傳動裝置。
到14世紀,開始在鍾表上使用齒輪。
15世紀的大藝術家達·芬奇發明了許多機械,也使用了齒輪。但這個時期的齒輪與銷輪一樣,齒與齒之間不能很好地嚙合。這樣,只能加大齒與齒之間的空隙,而這種過大的間隙必然會產生松馳的現象。
後來,為了使齒輪合適得精確,希望通過計算方法得到齒輪的形狀。因而,數學家們也參加了齒輪研究工作。1674年,丹麥天文學家雷米爾發表了關於製造齒輪的基準曲線(擺線)的論述。1766年,法國的數學家卡諾又發表了更詳細的論述。1767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對漸開線原理發表了新的研究見解。1837年,英國的威列斯創造了製造漸開線齒輪的簡單方法。這樣,在生產中漸開線齒輪取代了擺線齒輪,應用日趨廣
④ 齒輪起源
齒輪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紀的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那時,端面齒輪或傘形齒輪通常用來驅動一個像「燈籠」一樣的極粗糙的小齒輪組件;小齒輪組件是用板條籠或柵籠連接起來的兩個簡單的輪圈,輪圈的兩端被齒輪鬆鬆地咬祝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有齒輪的提水裝置到處採用,而且在許多世紀內,不少村莊都只有一套齒輪。
但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有人看出,可以用齒輪把卧式水磨同垂直提水的水車(兩項較晚的發明)結合起來;維脫勞維斯在描述用垂直水輪、端面齒輪和「燈籠」驅動水磨時,最先向我們介紹了齒輪。這種水磨的推廣比卧式的緩慢,但中世紀初期,至少在歐洲的低地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某些人口稠密地區,它卻是磨麵粉的普通方法。
⑤ 齒輪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遠在公元前400~200年的中國古代就巳開始使用齒輪,在我國山西出土的青銅齒輪是迄今巳發現的最古老齒輪,作為反映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指南車就是以齒輪機構為核心的機械裝置。17世紀末,人們才開始研究,能正確傳遞運動的輪齒形狀。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後,齒輪傳動的應用日益廣泛;先是發展擺線齒輪,而後是漸開線齒輪,一直到20世紀初,漸開線齒輪已在應用中佔了優勢。
早在1694年,法國學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漸開線可作為齒形曲線。1733年,法國人M.Camus提出輪齒接觸點的公法線必須通過中心連線上的節點。一條輔助瞬心線分別沿大輪和小輪
的瞬心線(節圓)純滾動時,與輔助瞬心線固聯的輔助齒形在大輪和小輪上所包絡形成的兩齒廓曲線是彼此共軛的,這就是Camus定理。它考慮了兩齒面的嚙合狀態;明確建立了現代關於接觸點軌跡的
概念。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漸開線齒形解析研究的數學基礎,闡明了相嚙合的一對齒輪,其齒形曲線的曲率半徑和曲率中心位置的關系。後來,Savary進一步完成這一方法,成為現在的Eu-let-Savary方程。對漸開線齒形應用作出貢獻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變化時,漸開線齒輪具有角速比不變的優點。1873年,德國工程師Hoppe提出,對不同齒數的齒輪在壓力角改變時的漸開線齒形,從而奠定了現代變位齒輪的思想基礎。
19世紀末,展成切齒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齒的專用機床與刀具的相繼出現,使齒輪加工具軍較完備的手段後,漸開線齒形更顯示出巨大的優走性。切齒時只要將切齒工具從正常的嚙合位置稍加移動,就能用標准刀具在機床上切出相應的變位齒輪。1908年,瑞士MAAG研究了變位方法並製造出展成加工插齒機,後來,英國BSS、美國AGMA、德國DIN相繼對齒輪變位提出了多種計算方法。
為了提高動力傳動齒輪的使用壽命並減小其尺寸,除從材料,熱處理及結構等方面改進外,圓弧齒形的齒輪獲得了發展。1907年,英國人Frank Humphris最早發表了圓弧齒形。1926年,瑞土人Eruest Wildhaber取得法面圓弧齒形斜齒輪的專利權。1955年,蘇聯的M.L.Novikov完成了圓弧齒形齒輪的實用研究並獲得列寧勛章。1970年,英國Rolh—Royce公司工程師R.M.Studer取得了雙圓弧齒輪的美國專利。這種齒輪現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在生產中發揮了顯著效益。
齒輪是能互相嚙合的有齒的機械零件,它在機械傳動及整個機械領域中的應用極其廣泛。現代齒輪技術已達到:齒輪模數O.004~100毫米;齒輪直徑由1毫米~150米;傳遞功率可達 十萬千瓦;轉速可達 十萬轉/分;最高的圓周速度達300米/秒。
齒輪在傳動中的應用很早就出現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機械問題》中,就闡述了用青銅或鑄鐵齒輪傳遞旋轉運動的問題。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車中已應用了整套的輪系。不過,古代的齒輪是用木料製造或用金 屬鑄成的,只能傳遞軸間的回轉運動,不能保證傳動的平穩性,齒輪的承載能力也很小。
隨著生產的發展,齒輪運轉的平穩性受到重視。1674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首次提出用外擺線作齒廓曲線,以得到運轉平穩的齒輪。
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齒輪技術得到高速發展,人們對齒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733年法國數學家卡米發表了齒廓嚙合基本定律;1765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建議採用漸開線作齒廓曲線。
19世紀出現的滾齒機和插齒機,解決了大量生產高精度齒輪的問題。1900年,普福特為滾齒機裝上差動裝置,能在滾齒機上加工出斜齒輪,從此滾齒機滾切齒輪得到普及,展成法加工齒輪佔了壓倒優勢,漸開線齒輪成為應用最廣的齒輪。
1899年,拉舍最先實施了變位齒輪的方案。變位齒輪不僅能避免輪齒根切,還可以湊配中心距和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1923年美國懷爾德哈伯最先提出圓弧齒廓的齒輪,1955年蘇諾維科夫對圓弧齒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圓弧齒輪遂得以應用於生產。這種齒輪的承載能力和效率都較高,但尚不及漸開線齒輪那樣易於製造,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齒輪的組成結構一般有輪齒、齒槽、端面、法面、齒頂圓、齒根圓、基圓、分度圓。
輪齒簡稱齒,是齒輪上 每一個用於嚙合的凸起部分,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輻射狀排列,配對齒輪上的輪齒互相接觸,可使齒輪持續嚙合運轉;齒槽是齒輪上兩相鄰輪齒之間的空間;端面是圓柱齒輪或圓柱蝸桿上 ,垂直於齒輪或蝸桿軸線的平面;法面指的是垂直於輪齒齒線的平面;齒頂圓是指齒頂端所在的圓;齒根圓是指槽底所在的圓;基圓是形成漸開線的發生線作純滾動的圓;分度圓 是在端面內計算齒輪幾何尺寸的基準圓。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製造方法等分類。
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製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絕對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應用較少。
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於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准化,一般均採用標准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
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 ;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製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
齒輪的製造材料和熱處理過程對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前,齒輪多用碳鋼,60年代改用合金鋼,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鋼。按硬度 ,齒面可區分為軟齒面和硬齒面兩種。
軟齒面的齒輪承載能力較低,但製造比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於傳動尺寸和重量無嚴格限制,以及小量生產的一般機械中。因為配對的齒輪中,小輪負擔較重,因此為使大小齒輪工作壽命大致相等,小輪齒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輪的高 。
硬齒面齒輪的承載能力高,它是在齒輪精切之後 ,再進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熱處理中,齒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形,因此在熱處理之後須進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變形產生的誤差,提高齒輪的精度。
製造齒輪常用的鋼有調質鋼、淬火鋼、滲碳淬火鋼和滲氮鋼。鑄鋼的強度比鍛鋼稍低,常用於尺寸較大的齒輪;灰鑄鐵的機械性能較差,可用於輕載的開式齒輪傳動中;球墨鑄鐵可部分地代替鋼製造齒輪 ;塑料齒輪多用於輕載和要求雜訊低的地方,與其配對的齒輪一般用導熱性好的鋼齒輪。
未來齒輪正向重載、高速、高精度和高效率等方向發展,並力求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和經濟可靠。
而齒輪理論和製造工藝的發展將是進一步研究輪齒損傷的機理,這是建立可靠的強度計算方法的依據,是提高齒輪承載能力,延長齒輪壽命的理論基礎;發展以圓弧齒廓為代表的新齒形;研究新型的齒輪材料和製造齒輪的新工藝; 研究齒輪的彈性變形、製造和安裝誤差以及溫度場的分布,進行輪齒修形,以改善齒輪運轉的平穩性,並在滿載時增大輪齒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
摩擦、潤滑理論和潤滑技術是 齒輪研究中的基礎性工作,研究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理論,推廣採用合成潤滑油和在油中適當地加入極壓添加劑,不僅可提高齒面的承載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傳動效率。 [編輯本段]中國齒輪工業的發展中國齒輪工業在「十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發展:2005年齒輪行業的年產值由2000年的240億元增加到68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3.27%,已成為中國機械基礎件中規模最大的行業。就市場需求與生產規模而言,中國齒輪行業在全球排名已超過義大利,居世界第四位。
⑥ 齒輪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00年。
在西方,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機械問題》中,就闡述了用青銅或鑄鐵齒輪傳遞旋轉運動的問題。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過齒輪,希臘有名的發明家古蒂西比奧斯在圓板工作台邊緣上均勻地插上銷子,使它與銷輪嚙合,把這種機構應用到刻漏上。
這是公元前150年的事。在公元前100年,亞歷山人的發明家赫倫發明了里程計,在里程計中使用了齒輪。公元1世紀時,羅馬的建築家畢多畢斯製作的水車式制粉機上也使用了齒輪傳動裝置。到14世紀,開始在鍾表上使用齒輪。
(6)發明齒輪視頻擴展閱讀:
一、齒輪機構基本要求
在齒輪傳動機構的研究、設計和生產中,要滿足以下兩個基本要求:
1、傳動平穩——在傳動中保持瞬時傳動比不變,沖擊、振動及噪音盡量小。
2、承載能力大——在尺寸小、重量輕的前提下,要求輪齒的強度高、耐磨性好及壽命長。
二、齒輪常用材料
製造齒輪的常用材料主要有:調質鋼、滲碳鋼、鑄鋼、合金鑄鋼、灰鑄鐵和球墨鑄鐵。
1、用於製造齒輪的調質鋼的材料牌號有:45#鋼、35SiMn、42SiMn、50SiMn、40Cr、35CrMo、42CrMo、37SiMn2MoV、40CrMnMo、40CrNi、38SiMnMo、42CrMo4V。
2、用於製造齒輪的滲碳鋼的材料牌號是:20Cr、20CrMnTi、20CrMnMo、38CrMoAl、17CrNiMo6、12Cr2Ni4、20Cr2Ni4、20CrNi3。
3、用於製造齒輪的鑄鋼和合金鑄鋼的材料牌號有:ZG 310-570、ZG 340-640、ZG 40Mn2、ZG 35SiMn、ZG 42SiMn、ZG 50SiMn、ZG 40Cr、ZG 35CrMo、ZG 35CrMnSi。
⑦ 齒輪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工業革命之後還是什麼
齒輪很早就被發明了
西方,古希臘時代。公元前150年。
中國西漢。公元前200年左右。
而工業革命是1733年開始的,時代相差一千九百多年。
⑧ 中國古代有沒有發明過齒輪
東漢初年(公元 1世紀)已有人字齒輪。三國時期出現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已內採用齒輪傳動容系統。晉代杜預發明的水轉連磨就是通過齒輪將水輪的動力傳遞給石磨的。史書中關於齒輪傳動系統的最早記載,是對唐代一行、梁令瓚於 725年製造的水運渾儀的描述。北宋時製造的水運儀象台(見中國古代計時器)運用了復雜的齒輪系統。明代茅元儀著《武備志》(成書於1621年)記載了一種齒輪齒條傳動裝置。
1956年發掘的河北安午汲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鐵制棘齒輪,輪直徑約80毫米,雖已殘缺,但鐵質較好,經研究,確認為是戰國末期(公元前3世紀)到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期間的製品。1954年在山西省永濟縣櫱家崖出土了青銅棘齒輪。參考同坑出土器物,可斷定為秦代(公元前221~前206)或西漢初年遺物,輪40齒,直徑約25毫米。關於棘齒輪的用途,迄今未發現文字記載,推測可能用於制動,以防止輪軸倒轉。1953年陝西省長安縣紅慶村出土了一對青銅人字齒輪。根據墓結構和墓葬物品情況分析,可認定這對齒輪出於東漢初年。兩輪都為24齒,直徑約15毫米。衡陽等地也發現過同樣的人字齒輪。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⑨ 齒輪是誰發明的
齒輪的發明據說無據可考,最早可能能追溯到亞歷十多德。
關於齒輪,據說在希臘時代就有了很多設想。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土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過齒輪。希臘有名的發明家古蒂西比奧斯在圓板工作台邊緣上均勻地插上銷子,使它與銷輪嚙合,他把這種機構應用到刻漏上。這約是公元前150年的事。
在公元前100年,亞歷山人的發明家赫倫發明了里程計,在里程計中使用了齒輪。
公元1世紀時,羅馬的建築家畢多畢斯製作的小汽車式制粉機上也使用了齒輪傳動裝置。
到14世紀,開始在鍾表上使用齒輪。
15世紀的大藝術家達·芬奇發明了許多機械,也使用了齒輪。但這個時期的齒輪與銷輪一樣,齒與齒之間不能很好地嚙合。這樣,只能加大齒與齒之間的空隙,而這種過大的間隙必然會產生松馳的現象。
後來,為了使齒輪合適得精確,希望通過計算方法得到齒輪的形狀。因而,數學家們也參加了齒輪研究工作。1674年,丹麥天文學家雷米爾發表了關於製造齒輪的基準曲線(擺線)的論述。1766年,法國的數學家卡諾又發表了更詳細的論述。1767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對漸開線原理發表了新的研究見解。1837年,英國的威列斯創造了製造漸開線齒輪的簡單方法。這樣,在生產中漸開線齒輪取代了擺線齒輪,應用日趨廣泛
⑩ 誰發明的電腦
發明者:艾克特及曼奇里(美國人)
年份:1945年
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要講電腦,先要提出電腦的位代號,英國的布爾建立布爾代數的一殷邏輯法,為現代的計算機及電腦奠下基礎。至於第一「台」電腦是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內,該電腦名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中文名為「電子數字積分儀電腦」。
這台佔了整間房子的電腦重30噸,用了一萬八千支真空管及六千個開關掣,ENIAC 每秒鍾可以進行五千次數字運算,不過此腦本身也有弱點,那便是缺乏記憶體,只是一部大型的計數機。
電腦晶片的出現:由於真空管本身體積較大,科學家貝爾在1948年發明電腦晶片代替真空管,令電腦的體積縮小了又不會散發大量熱力。後來艾克特及曼奇利聯同數學家范紐曼便共同解決電腦的弱點,令電腦能運算外,也能自行執行命令,這便是現時電腦的基本模式。
帕斯卡於1642年設計出了電腦的圖紙,連外殼和齒輪用什麼樣的金屬材料都作了認真的選擇,同年造出了一台電腦。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齒輪式電腦。
帕斯卡的這台電腦可以計算到8位數字,表示數字的齒輪共16個,每個齒輪均分成10個齒,每個齒表示0~9中的一個數,並按大小排列。8 個齒輪在上面組成垂直齒輪組,從左到右構成8位讀數,分別表示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千萬位數;另外8個齒輪在下面組成水準齒輪組,從左到右可以進行 8位數的加減。
帕斯卡發明的鍾表式齒輪電腦,是機械式電腦的初級階段。它的外殼用黃銅製成,精緻美觀。但這台電腦的功能還很差,做乘法時必須用連加的方法;做除法時,也只能用連減的方法,而且這台機器需用一個小鑰匙撥動一下方能計算,每次計算結束,都必須復原到零位以後,方可重新計算,很不方便。在計算過程中它又常發生故障。但是帕斯卡電腦的發明對以後電腦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帕斯卡一下子成了著名人物。
6年後,帕斯卡對自己發明的電腦提出了專利申請,1649年獲得專利權。當他的電腦在盧森堡宮展出時,成千上萬的人被吸引住了。帕斯卡自己也為這一偉大傑作而陶醉,他時常到盧森堡宮去看這件不朽的「藝術品」,深感自豪。帕斯卡電腦的發明是人類在計算工具上的新突破。它發明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台電腦本身的使用價值,它告訴人們用純機械裝置可代替人的思維和記憶。從此在歐洲興起了「大家來造思維工具」的熱潮。至今還有很多遊人和學者慕名前往盧森堡宮參觀這一歷史上的珍品——世界上第一台齒輪式電腦。
目前,帕斯卡發明製造的齒輪式電腦還保留有6台。其中5台在巴黎藝術和手工藝品博物館內,一台保存在德累斯頓的物理教學沙龍。這些電腦長約30~側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是科學史上難得的珍品。
帕斯卡一直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齒輪式電腦的發明者,他也為自己的這一成就而感到無比自豪。但在帕斯卡發明之前,德國的數學家卡什爾已設計製造出6位數的齒輪式電腦。卡什爾是著名的東方語言學家,數學家。他對天文學也有頗深的研究。他常困於大量的數據計算,被繁雜的計算攪得精疲力盡。現實中的問題促使他創造一種新的得力的計算工具,來減輕計算上的沉重負擔。1623年,他開始著手構思設計,同年造出了樣機,以後又進行了一些改進。這台電腦的原理與帕斯卡的有相同之處,使用過程中也極易發生故障。從歷史上來看,人們對卡什爾發明電腦了解很少,它的社會影響極小,直到1958年,人們才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得知他發明齒輪式電腦的情況。因此,在談到第一個齒輪式電腦發明時,不能不提及卡什爾。實際上,卡什爾才是齒輪式電腦的第一個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