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發明了拼音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建國以後由國家統一編訂的,編訂是借鑒了前人的一些經驗,是目前為止比較科學的漢語拼音方案
編訂原則包括:
1.以北京音為標准音,這也是為普通話服務的考慮
2.拼音字母採用音素制,即一個字母表示一個音素,一個字最多四個音素,如zhuang,音素制最為科學,因為它反映了音節的合成與分解
3.採用拉丁字母:保留全部拉丁字母(v在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的拼音中要用到),字母字形一致,字母讀音相近
前人也有過一些拼音方案,最早是直音法:
包括以下四類
(1) 譬況:就是用語言描述發音的口型和送氣方式等細節
漢人高綉注《淮南子》,原文「旄」,註:「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2) 讀若:用近似音來註解發音
《說文》:「芨,讀若急」「皿,讀若猛」
(3) 直音:
《康熙字典》仍保留此法,如「事音示」、「之音枝」
缺點:有時候同音字比被注字難,如用「畎」注「犬」;有時甚至沒有同音字,如「糗」
(4) 解決辦法:扭四聲法,如「掰,音擺陰平」
《康熙字典》中有「亞,鴉去聲」「幾,寄上聲」「乃,奈上聲」
但也有例外,如「日」,相同聲韻母的只有這么一個字
後來出現了反切:
(1) 反切法是一種用漢字給漢字注音的方法,解決了前法之種種困難,是中國語音學史上一大發明,是東漢以後一千多年文人注音的主要方法
(2) 發展過程:
A. 佛教傳入中國後,翻譯經文,發現梵文是可以拼讀的,這就啟發了中國人,最早的反切出現於東漢孫炎的《爾雅音義》
B. 魏晉南北朝時就很普及了,此時多用「反」
C. 唐朝代宗時由於懼怕人民造反,改「反」為「切」,實際上「反」和「切」都是輾轉拼讀的意思
D. 隋朝出現了成熟的反切書《切韻》
E. 宋朝時出現皇家制定編纂的韻書《廣韻》,其中就有反切,如「田,徒年切」「盧,落胡切」
(3) 反切規則:
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任何字都可拼
(4) 缺點:
A. 未經訓練的人難拼,用起來不方便
B. 古代反切在當時是對的,但發音慢慢發生變化,可是反切未變,反切就不對了,效能慢慢失去了,如:「雞,古奚切」,在古代「雞」聲母為g,中古音系變化很大
C. 用反切法為共同語注音也有困難
明清曾出現了一系列的拼音注音方案:
(1)明末西方傳教士入華,想辦法用字母給漢字注音
(2)清光緒年間維新派向西方學習,開發民智,普及教育
(3)王照,模仿日本假名創制字母,聲母50個,韻母12個,影響很大,但是未推行開
民國年間又出現了注音字母方案和國語羅馬字方案,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大學的英文是Peking University ,是peking不是beijing就是國語羅馬字的遺留
關於注音字母:
(1)1912年民國教育部制定並於1913年公布推行開來
(2)特點:用獨體字作符號,聲母24個,韻母19個
(3)優點:
A. 簡單,每個漢字只需要3個字母
B. 照顧到古音,如ㄨ(u)
C. 念法固定
(4)缺點:
A. 沒有徹底因素化,有的是音素,有的是音素的組合,如:ㄞaiㄠaoㄟeiㄡou不科學
B. 過於民族化,很難推廣到國外,不便於國際交流
『貳』 拼音是誰發明的
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母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1.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2.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個人認為和英語還有那麼點關系……英語的小寫字母…… 回答者: 叛逆→未成年 - 二級
『叄』 漢語的四聲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古漢語有幾聲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6900385.html?si=3&wtp=wk
『肆』 拼音中的四聲起於什麼時期
(一)中古聲調和上古聲調
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這就是所謂的四聲。
漢魏以後,由於反切的應用,學者們漸漸意識到漢語的語音構成中有聲調這一因素不過把中古漢語聲調正確地歸為四類,是到了齊、粱的時候才完成的。當時由於四聲初發現,了解的人還很少。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還問什麼是四聲,就是一個證明。直到陸法言《切韻》一書出來,把比較重要的漢字的聲調全部確定之後,四聲的知識才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因為史有明文,而《切韻》一書又為我們提供了完整而確切的資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於上古漢語有沒有聲調,如果有的話,有幾個聲調,由於文獻不足,比較難以確定。自清初以來幾百年間學者們有種種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上古聲調不太固定;有人認為上古聲調的類別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無去,或有平、上、去而無入,等等;有人認為上古聲調和中古聲調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字上有差別。在這些意見k中,我們覺得最後一種意見根據比較充分,因為它和上古韻文的押韻情況基本相符。
從《詩經》和《楚辭》的押韻情況看,在中古屬於某一聲調的字老是在一塊兒押韻,而不攙雜中古其它聲調字。這在那些用韻較多的長詩章里,猶為明顯。比如有連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調的:
《詩經.公劉.一章》押:康疆倉糧囊光張揚行
《詩經.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戶下鼠戶子處
《楚辭.九辨》押:帶介慨邁穢敗昧
《詩經.(bì)宮.九章》押:柏度尺(xì)碩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聲,第二例全押中古上聲,第三例全押中古去聲,第四例全押中古入聲。上古聲調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現這類押韻現象。另外,《詩經》里有些詩每章一韻,而一韻一個聲調。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 押:七吉(入聲)
二章 押:三今(平聲)
三章 押:(jì)謂(去聲)
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個調類。
至於每個聲調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個別的不同,也可以從《詩經》的押韻里得到證明。比如「慶」字中古在去聲一類,可是在《詩經》押韻里它出現七次全部和平聲字相押,說明在上古屬於平聲一類;「享」字中古在上聲一類,可是在《詩經》押韻里它出現六次,全都和平聲字相押,說明它在上古也屬於平聲一類;等等。
可見從上古韻文的押韻情況來看,說上古和中古一樣,也有四個聲調,只是在個別字的歸類上與中古有所不同,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從中古的四聲到現代漢語的四聲
平分陰陽
中古的平聲調,現代漢語分化成兩個調,即陰平和陽平。這種分化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凡中古的清聲母平聲字,現代多讀陰平,即第一聲,比如「公」中古聲母是g,現代讀gōng,「多」中古聲母是d,現代讀ō,凡中古次濁聲母(指m,n,ng,l等聲母)和全濁聲母平聲字,現代讀陽平,即第二聲,比如「明」中古聲母是m,現代讀míng,「駝」中古聲聲母是d,現代讀tuó.
平聲分化成陰陽兩調在現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說明這一音變的發生一定不會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書里曾經提到日本所借的漢字音平聲讀起來「有輕有重」,顯然那時平聲已有分化為陰陽兩調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時的段安節(公元894-898)在他的《樂府雜錄》一書里有「平聲羽,上聲角,去聲宮,入聲商,上平聲調為zǐ」的說法。段安節把平聲分為「平聲」和「上平聲調」,又拿它們分配於不同的樂調,也說明當時他的話里平聲已經分化為兩調。
宋代也有關於平聲分化的記錄。比如南宋的張炎,在他的《詞源》一書中,談到他父親填詞十分講究音律的時候,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次,他父親作《惜春花早起》一詞,其中有一句是「瑣窗深」,唱起來聲音不和諧,把「深」字改為「幽」字仍然不和諧,又把「幽」字改為「明」字,這才覺得和諧了。「深」、「幽」、兩個字都是陰平調,「明」字是陽平調。「深」、「幽」不和諧,而「明」和諧,顯然是因為聲調不同的原故。可見在張炎那時的話里,平聲也是兩個調。
《中原音韻》是第一部把平聲字分為陰陽兩調的韻書。陰陽的名稱就事周德清創造的。他的這種做法使我們清楚地知道平分陰陽在他那個時候的方言已經取得了統治地位。
濁上變去
中古的上聲字,凡事屬於全濁聲母的,在現代漢語里都變成去聲。比如「杜」和「賭」中古都是上聲字,可是「杜」的聲母是濁音d",現代就變成了去聲。而「賭」的聲母是清音d,現代就沒有變,仍然讀上聲。
濁上變去開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經不止一個方言有這種現象。那時,有個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誤》一書中,批評《切韻》把一些去聲字錯誤地歸為上聲字。他舉了很多他讀著是去聲而《切韻》歸入上聲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這些字正好都是全濁聲母的字,比如「舅」的聲母是d",「辨」的聲母是b",「皓」的聲母是h",等等。可見在李涪那時的語言里,濁上都已經變成去聲。他因為不了解《切韻》的語音是古音,他的語音是音變的結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語音的立場上去批評《切韻》,認為《切韻》把這些字的聲調歸錯了,那當然是不對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時的敦煌俗文學抄本中,濁上的字大量地和去聲字互為錯別字,比如:仕 錯 成 事 被 錯 成 備
「仕、被」都是中古濁聲母上聲字,「事、備」都是中古濁聲母去聲字。「仕、事」的聲母是z",「被、備」的聲母是b"。「仕、事」同音,,「被、備」同音,說明當時西北方言濁聲母上聲已經變成去聲。
濁上變去估計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國大多數方言,因為南宋以下,各種反映當時語音情況的材料,都顯示了濁上變去的事實。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入聲變入陰、陽、上、去四聲
中古的入聲在現代漢語里分別變入陰陽上去四聲。變化的情況大致如下:
全濁聲母字--陽平 蝶 直
次濁聲母字--去聲 力 密
清聲母字 --陰平 督
陽平 燭
上聲 篤
去聲 粟
除了中古清聲母字的變化看不出明顯的條件以外,全濁和次濁聲母字的字變化都很有規律。
入聲的丟失是在入聲韻尾丟失以後。在十五世紀中葉嘉定人章黼著《韻學集成》一書,在這本書里仍然有入聲。不過在有些入聲字後面往往註明「中原雅音」讀什崐么,比如「觳」是入聲字,但附註說:「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聲崐字,但附註說: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韻書的名稱。這部書既然叫做《中原雅音》,當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語音的著作。它把入聲字「觳、哭」等分別讀同上聲字「古、苦」等,說明當時或早些時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聲的方言。
至於北京話入聲的失去比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紀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一書里有所反映。在這本書的韻表中把中古的全濁入聲歸為陽平,次濁入聲歸為去聲,清入歸為陰陽上去四聲。雖然作者對他歸為去聲的清入聲是否失去,表示了模稜的態度,但至少當時北京話入聲的大多數已經並入其它三聲是毫無疑問的。後來到了清初,我們從順治帝「北京說話獨遺入聲韻」的話里,才獲得了北京話入聲完全失去的明確記錄。
『伍』 漢語的 四聲是 誰最早提出的
一、「四聲」是誰最早提出來的?
「四聲」是在轉讀佛經的影響下,起於南朝的宋齊之間,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是誰最早提出來的,歷來紛爭頗多,一般有三個觀點:一、王融首創,鍾嶸《詩品序》:「王元長創其首,謝朓、沈約揚其波。」又《梁書瘐肩吾傳》:「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把王融至於首位,似乎也是主此說,二,沈約首提,王通《中說天地篇》稱李伯葯說詩「上陳應劉,下述沈謝,四聲八病,剛柔清濁,各有端序。」阮逸注雲:「四聲韻起自沈約。」三,周顒、沈約同時創立,陳寅恪先生的《四聲三問》說,「一為文惠之東宮掾屬,一為竟陵王之西邸賓僚,皆在佛學文化環境陶冶之中,四聲說之創始於此二人者,誠非偶然也。」第一個觀點,沒有其他旁證,很難進一步討論。沈約創立的,持這個觀點的人很多,不再敘說。提幾個其他的證據,《文鏡秘府論天卷》引隋劉善經《四聲指歸》雲:「宋末以來,始有四聲之目,沈氏乃著其譜論,雲:起自周顒。」這里的譜論大概指得就是沈約的《四聲譜》,在劉的時代尚有,「起自周顒」顯然是沈約的話,這是值得重視的重要證據,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周顒好為韻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永明中,沈約文詞精拔,盛解音韻,遂撰《四聲譜》。」唐僧皎然《詩式·明四聲》也說,前人「不聞四聲。近自周顒劉繪流出,宮商暢於詩體,輕重低昂之節,韻合清高,此未損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這幾個人離宋齊時代不是很遠,而且他們精通音律,他們提出的這些觀點值得重視
『陸』 漢語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過程順利嗎
網上找的,你參考一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柒』 最早運用四聲來寫作詩歌的是在哪個時代A,南
最早運用四聲來寫作詩歌的是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齊、梁朝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
沈約是齊、 梁文壇的領袖,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的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作有《宋書》、《沈隱侯集》輯本二卷。又曾著《四聲譜》、《齊紀》等,已佚。
『捌』 最早運用四聲來寫作詩歌的是在哪個時代
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頤著《四聲切韻》,提出平上去入四聲。沈約與謝朓、王融、范雲等人一起,將四聲的區辨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時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就是後人所記之「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八病」具體為何,說法不一。「四聲八病」說為後來產生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玖』 拼音中四聲起於
(一)中古聲調和上古聲調
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這就是所謂的四聲。
漢魏以後,由於反切的應用,學者們漸漸意識到漢語的語音構成中有聲調這一因素不過把中古漢語聲調正確地歸為四類,是到了齊、粱的時候才完成的。當時由於四聲初發現,了解的人還很少。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還問什麼是四聲,就是一個證明。直到陸法言《切韻》一書出來,把比較重要的漢字的聲調全部確定之後,四聲的知識才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因為史有明文,而《切韻》一書又為我們提供了完整而確切的資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於上古漢語有沒有聲調,如果有的話,有幾個聲調,由於文獻不足,比較難以確定。自清初以來幾百年間學者們有種種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上古聲調不太固定;有人認為上古聲調的類別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無去,或有平、上、去而無入,等等;有人認為上古聲調和中古聲調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字上有差別。在這些意見k中,我們覺得最後一種意見根據比較充分,因為它和上古韻文的押韻情況基本相符。
從《詩經》和《楚辭》的押韻情況看,在中古屬於某一聲調的字老是在一塊兒押韻,而不攙雜中古其它聲調字。這在那些用韻較多的長詩章里,猶為明顯。比如有連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調的:
《詩經.公劉.一章》押:康疆倉糧囊光張揚行
《詩經.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戶下鼠戶子處
《楚辭.九辨》押:帶介慨邁穢敗昧
《詩經.(bì)宮.九章》押:柏度尺(xì)碩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聲,第二例全押中古上聲,第三例全押中古去聲,第四例全押中古入聲。上古聲調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現這類押韻現象。另外,《詩經》里有些詩每章一韻,而一韻一個聲調。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 押:七吉(入聲)
二章 押:三今(平聲)
三章 押:(jì)謂(去聲)
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個調類。
至於每個聲調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個別的不同,也可以從《詩經》的押韻里得到證明。比如「慶」字中古在去聲一類,可是在《詩經》押韻里它出現七次全部和平聲字相押,說明在上古屬於平聲一類;「享」字中古在上聲一類,可是在《詩經》押韻里它出現六次,全都和平聲字相押,說明它在上古也屬於平聲一類;等等。
可見從上古韻文的押韻情況來看,說上古和中古一樣,也有四個聲調,只是在個別字的歸類上與中古有所不同,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從中古的四聲到現代漢語的四聲
平分陰陽
中古的平聲調,現代漢語分化成兩個調,即陰平和陽平。這種分化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凡中古的清聲母平聲字,現代多讀陰平,即第一聲,比如「公」中古聲母是g,現代讀gōng,「多」中古聲母是d,現代讀ō,凡中古次濁聲母(指m,n,ng,l等聲母)和全濁聲母平聲字,現代讀陽平,即第二聲,比如「明」中古聲母是m,現代讀míng,「駝」中古聲聲母是d,現代讀tuó.
平聲分化成陰陽兩調在現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說明這一音變的發生一定不會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書里曾經提到日本所借的漢字音平聲讀起來「有輕有重」,顯然那時平聲已有分化為陰陽兩調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時的段安節(公元894-898)在他的《樂府雜錄》一書里有「平聲羽,上聲角,去聲宮,入聲商,上平聲調為zǐ」的說法。段安節把平聲分為「平聲」和「上平聲調」,又拿它們分配於不同的樂調,也說明當時他的話里平聲已經分化為兩調。
宋代也有關於平聲分化的記錄。比如南宋的張炎,在他的《詞源》一書中,談到他父親填詞十分講究音律的時候,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次,他父親作《惜春花早起》一詞,其中有一句是「瑣窗深」,唱起來聲音不和諧,把「深」字改為「幽」字仍然不和諧,又把「幽」字改為「明」字,這才覺得和諧了。「深」、「幽」、兩個字都是陰平調,「明」字是陽平調。「深」、「幽」不和諧,而「明」和諧,顯然是因為聲調不同的原故。可見在張炎那時的話里,平聲也是兩個調。
《中原音韻》是第一部把平聲字分為陰陽兩調的韻書。陰陽的名稱就事周德清創造的。他的這種做法使我們清楚地知道平分陰陽在他那個時候的方言已經取得了統治地位。
濁上變去
中古的上聲字,凡事屬於全濁聲母的,在現代漢語里都變成去聲。比如「杜」和「賭」中古都是上聲字,可是「杜」的聲母是濁音d",現代就變成了去聲。而「賭」的聲母是清音d,現代就沒有變,仍然讀上聲。
濁上變去開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經不止一個方言有這種現象。那時,有個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誤》一書中,批評《切韻》把一些去聲字錯誤地歸為上聲字。他舉了很多他讀著是去聲而《切韻》歸入上聲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這些字正好都是全濁聲母的字,比如「舅」的聲母是d",「辨」的聲母是b",「皓」的聲母是h",等等。可見在李涪那時的語言里,濁上都已經變成去聲。他因為不了解《切韻》的語音是古音,他的語音是音變的結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語音的立場上去批評《切韻》,認為《切韻》把這些字的聲調歸錯了,那當然是不對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時的敦煌俗文學抄本中,濁上的字大量地和去聲字互為錯別字,比如:仕 錯 成 事 被 錯 成 備
「仕、被」都是中古濁聲母上聲字,「事、備」都是中古濁聲母去聲字。「仕、事」的聲母是z",「被、備」的聲母是b"。「仕、事」同音,,「被、備」同音,說明當時西北方言濁聲母上聲已經變成去聲。
濁上變去估計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國大多數方言,因為南宋以下,各種反映當時語音情況的材料,都顯示了濁上變去的事實。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入聲變入陰、陽、上、去四聲
中古的入聲在現代漢語里分別變入陰陽上去四聲。變化的情況大致如下:
全濁聲母字--陽平 蝶 直
次濁聲母字--去聲 力 密
清聲母字 --陰平 督
陽平 燭
上聲 篤
去聲 粟
除了中古清聲母字的變化看不出明顯的條件以外,全濁和次濁聲母字的字變化都很有規律。
入聲的丟失是在入聲韻尾丟失以後。在十五世紀中葉嘉定人章黼著《韻學集成》一書,在這本書里仍然有入聲。不過在有些入聲字後面往往註明「中原雅音」讀什崐么,比如「觳」是入聲字,但附註說:「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聲崐字,但附註說: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韻書的名稱。這部書既然叫做《中原雅音》,當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語音的著作。它把入聲字「觳、哭」等分別讀同上聲字「古、苦」等,說明當時或早些時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聲的方言。
至於北京話入聲的失去比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紀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一書里有所反映。在這本書的韻表中把中古的全濁入聲歸為陽平,次濁入聲歸為去聲,清入歸為陰陽上去四聲。雖然作者對他歸為去聲的清入聲是否失去,表示了模稜的態度,但至少當時北京話入聲的大多數已經並入其它三聲是毫無疑問的。後來到了清初,我們從順治帝「北京說話獨遺入聲韻」的話里,才獲得了北京話入聲完全失去的明確記錄。
『拾』 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的事
最早發明漢抄字拼音的人是襲法國傳教士金尼閣。金尼閣於1610年來華,於1618年回歐洲募集了7000部圖書帶到中國,並轉赴晉、陝開教,他在山西結識了精於小學教育的韓雲。兩人經過半年研究,將成果整理為初稿。在涇陽,他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王征。他們二人,「互相質證,細加評核」,在利瑪竇等傳教士學習漢字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修訂編製成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漢字字匯,時為1626年。人稱「利、金方案」。
周恩來1958年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指出:「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歷了350多年的歷史。1605年,來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初用拉丁字母來給漢字注音。1625年,另外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盡管此書尚不完備,但它准確地記錄了明末的漢語讀音;展示了現代辭書的雛形,成為漢字改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