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製造走向創造

中國製造走向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29 17:45:59

❶ 就「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談談自己的看法

那麼就用我自己的話說哈 聲明下強烈鄙視復制一大堆網路而又所問非所答的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NO1的國家,那麼成為他國代工的對象是必然的,因為人口的爆炸性的擁擠,使得勞動力極其的低賤和廉價。大企業想要做到最低成本製造出他們滿意的產品,原料不可以省、技術不可以省、人數也不可以省、那麼唯有在生產人數不變的基礎上降低使用人的成本。
我最詫異國人的思維就是,美國買回來的東西怎麼了,還不是咱們中國給造的,說這種話的人極其可笑,不是我崇洋媚外,從美國、日本、德國買回來的東西確實是好。即使是中國製造的,中國企業的中國製造,和代工他國的中國製造是不一樣的。 因為發達國家只是用了我們的低級勞動力。從開發、設計、技術都跟中國沾不上一點邊 因為我們用的人家的技術、人家的設計、人家的機器、設備和生產線。在人家監工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東西 必然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覺得從製造轉變成創造,必須要有大環境,早年從改革開放以後就出現的代工企業不在少數。那麼在這么多年金錢和經驗方面的積累,會使得一些代工企業從中模仿到他們的模式,開始嘗試自己的東西。比如海馬汽車即是海南馬自達。只是一個馬自達在中國的代理商,通過多年給馬自達的代理有了自己的品牌『海馬汽車』 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成了轉變成創造的雛形(雖然處於比較小兒科的發展階段)。 所以想轉變成創造必須解決中國本土品牌低劣的問題,現在中國山寨產品在本土賣的很火,是因為價錢極其便宜,甚至可以不看他的質量,質量好的錢也好,大眾買不起 (靠商家自覺良心發現是可笑的 那就等於說沒有法律靠公民自覺克制住自己別殺人一樣)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國民工資搞上來,國民有錢選擇自己想要的了, 而不是被動的買便宜貨的時候,那麼中國的那些低劣的商家就面臨著不競爭就死的境地,那麼他們就會硬著頭皮的跟國外品牌拼質量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創造才會有曙光。中國的貧窮讓市場的優勝劣汰變的沒有了作用 。

❷ 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

深化改革。隨著我國的發展相應的不斷跟隨改革

❸ 我國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關鍵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及時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逐步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近半數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貨物出口額躍居世界首位。同時也要看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裝配環節,在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上處於中低端,製造業大而不強問題十分突出。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
爭,迫切要求我們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近幾年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一直圍繞「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題開展調研。從調研情況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認識還比較模糊,政策上也有許多偏頗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間,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但許多地方卻把戰略重點一股腦地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先進製造業,並沒有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放到應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簡單對立起來,在土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新興產業許多優惠政策,傳統行業卻難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過行政手段「騰籠換鳥」,熱衷於鋪新攤子,結果不僅打斷原有企業供應鏈條,喪失傳統產業優勢,造成嚴重的就業和稅收問題,而且一些新引進的所謂「高端產業」依然處在組裝、加工、製造的低附加值環節,缺乏核心技術,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
實際上,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就是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中國製造」是基礎,「中國創造」是目標。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技術改造與新建項目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傳統產業都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當然要發展新興產業,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更重要的基礎。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目前,傳統產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在經濟增速下行、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必須更加重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把優化傳統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下大力氣淘汰落後產能,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傳統產業由加工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專利、融資、投資、品牌構建、商業模式、物流體系延伸,促進製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
第二,更加重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不僅僅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更主要是結合傳統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科技優勢、培育和發展能夠滿足和創造有效社會需求的支柱產業。要從科學技術最新進展和社會重大需求出發,選擇處於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的重大技術和產品進行重點突破,加快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若乾重大項目,拉動產業發展,培育市場需求,加快形成競爭優勢。加快建立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准和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支持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適應需求升級、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的需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在新一輪經濟和科技制高點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更加重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以內涵發展為主,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在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關鍵在於推動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提高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經營管理水平。目前,中國製造業正處於工業化中期,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方向,聚焦技術創新、品種質量、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推動技術改造由設備更新向通過技術創新改進工藝流程、加強過程式控制制、完善檢驗檢測手段轉變,由單純生產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領域拓展。要把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以科技創新為技術改造提供支撐,把技術改造作為科技創新的途徑,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相互促進,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第四,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關鍵在於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企業銷售額的10%以上都用於技術研發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業完成。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技術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不到四分一,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不足三分之一,許多企業甚至根本沒有研發投入,也沒有開展任何研發活動。長期以來,大多數科研成果來自科研單位,但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運用和轉化緩慢。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術、人才、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集成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增加企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❹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道路上我們能做些什麼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這個是幾十年來中國非常大的一個話題,也是作為回製造人的我們最深切答的渴望!
這10幾年來,我們看到我們在中國創造方向走的越來越遠,也涌現了像華為、大族激光、比亞迪、吉利等越來越多的民族製造企業!
國家也提出了智能製造2025這個激勵中國創新的措施,而且在石油,化工,電力等領域強調國產化,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企業和產品!
國家重視技術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熱愛技術,出現一批奔著日本安川,德國西門子為競爭對手的國內企業!

❺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原因為:中國制復造的產品版權不制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5)中國製造走向創造擴展閱讀:

以蘋果公司為例,我國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里,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製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

❻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眾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正逐漸正為世界經濟的焦點,也是整個亞太經濟的中心。以美國為首的科技企業近幾年來通過不斷的資本入股、技術置換等方式,與中國企業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博奕。世界級企業懼怕中國的崛起,同時也需要中國在人力、物力、技術方面的資源,聰明的企業不會為了爭奪市場而將對手強硬的擠垮,而是與對手共同將市場做大,然後才取得自己應得的那一份市場份額。歷史賦予中國創造的溫床條件已經越來越成熟。

在被記者問及德意科技是如何在SOA研發這一全球高端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和國內軟體業業如何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時,顧濤說:德意科技成立之初就定位於解決過去和未來的問題,過去是指在這之前很多產品和所謂的解決方案解決不了或是解決不徹底的現象或是問題,未來是指循著IT技術發展的軌跡將來可能會遇到的技術節點和應用層面的主要問題,那麼我們在針對SOA異構(不同的結構)數據整合領域的著眼點就沒有完全放在現有市場產品上,因為我們做的是趨勢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軌跡才是我們的著眼點。而對於經營思路德意科技也是研發和服務外包兩條腿走路,我們的研發走的是高端技術研發,研發層面和全球頂尖的IT實驗室的課題是同步的。而服務外包也不是簡單的非技術層面勞動力重復,我們的服務外包路線是高端的核心技術服務外包。另外顧濤認為,想要實現「中國創造」的因素有很多,外部的環境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領導幹部的理念提升,相關政策的配套,內部因素包括:企業決策層的定位,企業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經營理念,具體執行的各項因素和團隊實力。

而德意科技目前取得的成績除了內部決策等因素影響,和外部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無錫市委市政府對於整個高新科技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為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環境的優化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無錫市委市政府創新的服務理念和誘人的投資政策的支持下,致使了IBM全球首個商用「雲計算」中心在無錫落戶,北京大學軟體和微電子學院也在無錫安家。其背後是和無錫各級領導的高瞻遠矚和審時度勢的決策分不開的,所以做為本土科技型企業,德意科技在無錫發展到今天,也是和整個周邊環境有著直接關系的。盡管眾多省市國家級科技園區最近紛紛向德意科技拋出橄欖枝,但是經過再三考慮,顧濤還是最終決定把德意的全球研發中心設在無錫。

環顧全球經濟,近幾年來中國一直作為一顆璀燦的明珠亮於世界貿易之叢林,中國政府的一舉一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家們的舉手投足,都足以讓世界列強們為之曙目。曾有經濟學家說過,從21世紀開始,世界性的創新焦點便會逐漸由西方轉移到東方,而中國將是東方世界裡的焦點。

IBM在90年代初經歷的企業重組、流程再造的非凡改革,如今,也即將成為全球企業進行內部管理「開刀」的範本,面對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寒冬,沒有一家企業敢拍著胸膛說自己活得很好,不用靜下心來思考明天將走向哪裡。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中國製造」必將走向「中國創造」,其中滿足中國創造的先提條件,即如何有效地整合人力及智力資源,如何利用新技術「革」企業的命,自然成為中國企業家們的必修課之一。

❼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路有多遠

整體而言,近20年來中國製造業在打造核心競爭力方面的努力可以形容為:嘗試不少、收獲不多。在這些年內,我們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積極主動地、有計劃有意識地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國人往往不知道應該從哪個方向尋找創新的缺口.只能不停地跟蹤國外的產品概念與技術方向。而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學會自己編寫未來生活的劇本。如果能夠按照一個好的劇本去努力,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全新的"中國創造"。

❽ 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根本途徑是什麼,詳細點

根本的途徑是核心技術,知識產權 你這樣回答就行了 你在考試嗎

❾ 如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在藍色軟體巨人IBM的歷史上,共產生了8位CEO,從IBM第一任CEO兼創始人托馬斯-到帕米薩諾,到今年為止,IBM一共走過了94年的漫長道路,只差一步便踏入百年企業的世紀殿堂。在IBM的8位CEO中,第7任CEO郭士納是其中最閃亮的焦點,受到了媒體的最大力的追捧。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郭士納是IBM有史以來第一個非IT領域內的領導人,而是因為郭士納做為最有傳奇色彩的「空降兵」,在90年代初,通過執掌期間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拯救了汲汲可危的IBM。1992年,郭士納上任之前,IBM虧損達50億美元;1994年,郭士納上任第二年,IBM扭虧為盈,盈利30億美元;此後連年豐收,1998年IBM公司營業收入創歷史最高記錄,達到817億美元。

這樣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讓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郭士納在任職期間,究竟對IBM下了什麼靈丹妙葯?郭士納本人給出來的解答是:「我們不折散IBM,IBM的優勢就在於大,我們要保持一家大的公司,在這家公司裡面有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服務,有硬體也有軟體,可以提供整合的方向。」時至今日,IBM仍延續了郭士納時代建立的運作體系,為全世界的客戶提供整合的信息、數據、資源、及管理方法,基於軟體方面的服務也佔了IBM一半以上的收入。

2007年全年IBM總收入988億美元,2008年有望突破1100億美元,藍色巨人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藍色巨人的整合之道

也就是在郭士納執掌IBM大印的期間,曾一度被業界懷疑將步入「老年期」的IBM,又煥發出了非同尋常的青春活力,重新奪回軟體業霸主的地位。

為了能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在經營上,郭士納實行的一個整合資源、分散服務的具體措施就是提倡「糖果店」策略,即IBM像一家糖果店,而不是專賣店,客戶到IBM來,想買什麼「糖果」就能買到什麼「糖果」。因此,IBM在自己的伺服器上,又加了一個用英特爾處理器生產的伺服器Nefinity,而在這之前,IBM從來都是用自己的處理器來生產伺服器的。敢於挑戰傳統,破除舊俗,意味著讓自己的身手更為靈活,同時盡可能讓客戶得到更多的應用上的好處。眾所周知,IBM與英特爾同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某些領域上也存在競爭的關系,但IBM的舉動表明,為了做得更專業、更包容,IBM敢於讓對手進入自己的「領地」,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在2005年,IBM更是將自己的PC業務正式全盤賣給聯想(Lenovo),幫助聯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賣出」實質上也是一種資源互換的手段,通過交易,IBM擁有聯想18.9%的股份,忍痛割腕換來的是為自己在中國找到了強大的「代理人」,為日後的擴張打下資本基礎。IBM立足全球,更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

世界性的整合無處不在

事實上,不只IBM,幾乎所有世界級的大企業,都看到了企業未來做大做強的成功方向,看到了「整合資源」為自己帶來的突破性發展。2007年新聞集團50億美元並購了道瓊斯公司(創立於1882年),擴張了自己在全球的綜合性媒體版圖;2006年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了視頻娛樂平台YOUTUBE(創立於2005年),鞏固了自己在視頻共享領域方面的領先地位;2005年雅虎以10億美金把雅虎中國「陪嫁」給阿里巴巴(創立於1999年)獲40%股份,利用自己的強大的搜索技術促進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而2008年國際上較大的一筆收購,是今年4月底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准,全球第三大軟體企業甲骨文公司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另一家美國軟體企業BEA系統公司,通過收購,使得甲骨文公司在「中間件」軟體業務上獲得了強勢的開發能力,進一步主導軟體市場的格局。

「硬體」的整合與「軟體」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世界級大企業在整合資源的方向上有「硬體」與「軟體」之分。跟甲骨文整合BEA系統公司的業務相比,新聞集團、GOOGLE、雅虎等公司所整合的資源都是「硬體」,因為BEA公司提供的「中間件」業務是真正意義上的「軟體」,而這個「軟體」,實質上就是基於企業化管理的整合系統。這個系統就是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務的架構」。SOA整合的內容,包括統一的營銷系統、財務系統、製造系統和客戶服務系統、集中的數據中心等,SOA系統解決了選用了某一產品的企業用戶如果想要通過網路進行企業級的軟體應用,必須要面對一個由多種操作系統、多種網路協議、多種硬體設施所編織成的網路的難題。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走向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