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繪畫作品感言怎樣寫
表現方法,構圖,色彩,明暗,作者,及作者常用手法,拿幾個作品比較一下。
㈡ 油畫創作的心得體會 感想 以及技法
去京東或卓越--看看書--有很多的---說的很細很權威--
㈢ 現代寫實繪畫的感悟。。。。
寫實繪畫在所謂的圖像時代,面對的挑戰是空前的,其中既有繪畫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有關於繪畫形式與內容的思考問題,更有藝術上保守與現在的紛爭問題,它們混在一起,使畫壇出現一個紛繁雜亂的局面,寫實主義繪畫基於這種現狀,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個當代繪畫藝術的追隨者,我們應該用生動的形象轉達人們為之感動和思考的人文精神,而不是人雲亦雲的附和者。寫實主義發展到當代該如何向前發展?作為在繪畫藝術中的追求者,應該以無限的熱情而不是以冷漠的形象、空虛的心靈去表現、去創作。所以如何把大變革時代真實地反映出來, 是擺在中國現實主義畫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需要我們做的還很多。
一、對寫實繪畫概念梳理的重要性
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藝術市場化的背景下,中國油畫藝術正經受新舊價值觀,新舊思維方式和新舊文化觀念的激烈碰撞,中國油畫在發展的同時,在繪畫觀念和實踐中也有諸多困惑。整個社會進入市場化的大潮中,文化的多元化和藝術的的市場化給中國油畫帶來空前的繁榮,但同時也出現一些負面現象,給中國油畫的健康發展投下了陰影,為迎合市場需求,一些藝術家開始出現浮躁的心態,作品沒有深入探索,忽略了對精神內涵、藝術格調的追求。我認為這些問題是非常現實,而又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通過對寫實繪畫概念的梳理,讓大家對寫實繪畫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國當代關於寫實繪畫的藝術思潮和觀念
中國成立後,建立了新型的社會制度和確立了新型的藝術發展方向。寫實主義逐漸淡出我國的美術舞台,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寫實主義在我國發展的半個世紀中,已經具有了相對完整的內涵和外延,並在與其它創作方法的爭論中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特徵和地位。
從1985年起,在新思潮席捲美術界的時候,寫實繪畫殘存在風暴邊緣寂寞而緩慢地生長,當中心地帶風起雲涌了將近20年之後,放眼望去,裡面除了風雲依舊別無長物。再看中心的周遭,寫實繪畫已經悄然茁壯了,也涌現
圖1楊飛雲 《紅頭巾》 出一大批優秀的寫實藝術家。
當代的中國寫實主義從作品的表現技法和風格上看,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新寫實主義。又被稱為新古典主義,以楊飛雲、王沂東、艾軒、陳逸飛、徐芒耀、孫為民等為代表。他們大多具有學院背景和高度的寫實水準,注意選材、畫面格調的當代性和唯美主義。和較早時期的寫實畫家相比,重大的歷史命題從他們的 圖2 陳逸飛《二重奏》
畫面中消退了,但繪畫本身的功能在回歸,寫實技術趨向成熟,畫面走向精緻。雖然都採用寫實主義,都注意向歐洲的傳統汲取營養,但在個人的風格技術和精神追求上有著明顯不同。徐芒耀《我的夢》(1988)以精到的寫實主義結合超現實主義的象徵性,獲得首屆中國油畫大獎。楊飛雲由較早的精美到後來對於理性和諧的古典精神的追求,使畫面超越了對技巧的迷戀。王沂東用考究的寫實技巧表現中國鄉土民情。艾軒把「懷鄉寫實主義 (nostalgic realism)」的「懷斯風」與中國邊遠的藏區結合,形成一種原始質朴的美和冷峻孤寂的肖像風格。此外,陳逸飛的甜美華麗靈動,孫為民把日常生活提升為雅緻品味。隨著當代寫實主義畫家在市場上的走紅,他們也愈發自信。2005年陳逸飛
圖3 徐芒耀《我的夢》 艾軒、楊飛雲、王沂東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國寫實畫派」,以群體方式宣告當代寫實主義新勢力的走強。艾軒這樣說「中國現在最高水準的寫實主義繪畫絕對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水平也最高……」
超寫實主義。這是寫實主義的一個分支,源於20世紀6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波譜藝術,它的全稱為「超級寫實主義繪畫」。據《辭海》介紹:超級寫實主義又名照相現實主義,主張藝術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須做到純客觀地真實地再現現實。它最大的特點是主張藝術要大眾化、通俗化。在我國,以冷軍和石沖為代表,在當今畫壇獨領風騷。其作品重技法、材料和構思,把寫實性做到極致,以達到令人震顫的逼真效果。實際上很多寫實主義者也具有超現實傾向,如早期羅中立的《父親》(圖4)和徐芒耀的《我的夢》(圖3)。我國的超現實主義者又不是自然主義的超寫實,他們往往從極端細膩的超級描摹中營造出超越物象自然形態的氣質,使畫面蘊涵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以達到某種象徵的隱喻的抽象性。在後現代式的寫實主義。有劉小東、忻東旺、方力均和張小剛等。這是當代後現代語境下各種新的感覺經驗和視覺探索。他們進一步顛覆崇高、理性、唯美、和諧的古典精神,取消經典主義,把一種日常不被關注的甚至是粗陋和無聊的人性存在
圖4 羅中立《父親》 狀態提升為藝術。對他們來說,技術固然重要,但畫面的個性因素大於技術因素。
(二)中國當代寫實繪畫存在的問題
當代中國油畫狀況雖然是多元格局下「百花齊放」,但問題依然很多;寫實作品量大質淺,缺乏應有的藝術深度或者說藝術的「意味」不足。
當我們翻閱近年眾多美術刊物和多次油畫大展不難發現許多受寵的作品,大多技術景緻,風格多樣,規模宏大,但是細細品位,卻是故做做匠氣,內涵空泛,缺乏油畫藝術的生命里和魅力。這些「精品」畫面中傳達的精神氣息較為冷漠,其觀念演戲和臨摹西方,以揣摩西方人的審美趣味來經營自己的作品。他們身處當代,多運用寫實手法表現當代社會生活,可他們卻用西方人的觀念來觀察中國的現實。作畫時總認為是畫給別人看的,面面具到,結果在長期的「抹」和「做」
的過程中將生活體驗中得來的寶貴的富有生氣和靈性的東西給「抹」丟了,「做」丟了,使作品失去了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這些作品多是表層形式的抄襲而非靈魂的對話。
二、寫實繪畫的概念界定
「寫實」一詞其意思指繪畫的方式或手法,從觀察、構思到落實在畫面上的操作與結果都是以可認知的客觀事物形象為依據,由此畫面的外觀呈現出具象性的特徵。另一方面指繪畫的內質,重在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性為基礎,同時又重視內涵表現的現實性精神。 後一個方面所指的意義比前者更為深入、全面,通常被看作是藝術的創作方法。這兩個方面是互相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
(一)寫實的涵義
「寫實」、「寫實主義」和「現實主義」在西方語言中本來是一個詞(Realism),都是形容詞。我國南齊時謝赫把「應物象形」列入繪畫的「六法」之一,即是說畫家無論描繪社會生活或者是描繪自然景物,必須按照客觀對象具有的面貌來表現。作者可取捨,有想像,有誇張,但不能憑主觀臆造,象形要應物而象。在西方文藝復興前後,畫家用地道的寫實手法,都可以稱之為「寫實繪畫」。 「寫實」這種手法是畫家們用來表現其思想的一種手段,繪畫的寫實是多樣化的,千姿百態的,既有藝術家眼中的寫實(真實),也有藝術家情感表現的寫實,如卡拉瓦喬、倫勃朗、強烈的光暗寫實、塞尚形體堅實的質感寫實;印象派的色彩寫實;拉斐爾、安格爾庄嚴靜穆的寫實,寫實的光芒其實就發自藝術家的內心。 圖5安格爾 《浴女》
盡管「寫實」有著千變萬化 的特點,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畫的象照片,畫的與真的一樣就是寫實。從歷史上來看,大致有三種形態的寫實,第一是古典主義的寫實,這種寫實是追求非常完美的神性化的內在的本色,然後把它表現出來。第二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現實主義的寫實,這種寫實賦予了社會形態的意義。第三種寫實是現代主義寫實,現代主義抽象中的寫實。寫實的方式,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寫實的精神, 一個是寫實的技巧。第一層面是真實的東西,任何事物都可以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達到真實的、客觀性的模仿,或者是再現。第二層面就是追求情感性的真摯。第三,寫實是把人的精神、情感的東西有所提升,這個提升從某種意義來說,應該有點神性的意義。寫實油畫是寫實繪畫中的一種,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20世紀的西方美術打破了古典寫實傳統的一統天下,尤其是現代藝術觀念的誕生,大大拓寬了藝術的疆域,藝術界流派紛呈、多姿多彩,開始走向多元並進的嶄新天地。作為繪畫形式之一的寫實繪畫,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不乏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但是,,嚴格分析之下,19世紀中葉以前的畫家都不是「寫實主義者」,而是西方「模仿自然」發展長鏈中的代表人物。而「寫實」則構成了這個漫長模仿過程中無所不在的核心力量。
談到寫實油畫,我們不得不提到19世紀的歐洲寫實主義(或稱現實主義)。寫實主義(realism)是19世紀歐洲的一種社會思潮和美術思潮。法國寫實主義藝術家反對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側重於表現真實生活本來的樣子,反映生活細節和本質,不虛飾、不誇張,採用寫實手法進行創作。「寫實主義」也可以理解成為真實主義,是指事物內在性質,所以,在西方美術史上,寫實主義(Realism)實際上指的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由被稱作「寫實之父」的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為代表的藝術 風格。庫爾貝(圖6)在其發表的寫實主義宣言里,提出模仿是為了創造而非抄襲古人的繪畫理念,並主張藝術應「為生活,為民眾」,繪畫應該詮釋時代風俗與面貌的宗旨。
(二)寫實繪畫的區別與聯系圖6 庫爾貝《篩麥婦》
1、傳統寫實
傳統寫實主要指現實主義藝術觀念的寫實繪畫。傳統寫實油畫,一方面,以其惟妙惟肖地再現客觀物象的精湛技巧,在某些題材內容表現上所奏的功效,加上某些人們的懷古情緒,從而順向傳統古典畫風。 另一方面,由於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企圖用畫筆描繪現實人生,因而即使在現代新派畫風流行的西方,傳統的繪畫寫實形式,仍然佔有一席之地,藝術家借鑒古典繪畫及印象派繪畫各大師的技巧,進行現代現實生活的表現。但這並不是作傳統繪畫形式的簡單因襲和翻板,而是在題材內容、畫面表現上,體現作者的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
2、現代寫實
現代寫實是西方近幾十年發展繪畫形式。其中也包含有對傳統繪畫形式的回復和繼承,但主要是指現代具有抽象內涵的寫實繪畫。其核心是背離傳統藝術觀念,現代寫實繪畫吸收最新的藝術思潮,又以最精確的寫實表現來創造主觀的藝術世界。即造型是傳統的,但意念是現代的。現代寫實繪畫一般注意思想觀念,並不迴避現實社會,常在作品中干預生活,表現對社會的失望和困惑,帶有較強的社會性。
3、現代照相寫實
現代照相寫實繪畫,是六十年代後期在美國興起的繪畫潮流。照相寫實主義畫家把傳統繪畫技巧和方法與20世紀後期發展的繪畫新技術相結合,追求比照相機鏡頭更為逼真的效果。這種繪畫形式,對所有細節均進行精確的描繪,並極度改變日常慣見的尺寸,常將所描繪的對象放大5-10倍。藝術家似乎企圖向人們提供一個被忽略的純客觀角度來審視現實,使觀眾幾乎能進入畫內去體驗對象的表面和結構。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克洛斯(Chuck Close)(圖7)和佩爾斯坦(Philip Pearlstein, 1924~ )(圖8)等。
照相寫實主義畫家作品取材於照片,但並不是簡單的照片放大。畫家仍然在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作品,在構圖、空間、色彩的表現等方面也與抽象 圖7克洛斯《自畫像》1967
表現主義者一樣,體現著畫家的意圖。
4、三種寫實繪畫的關系
現代寫實繪畫包括在傳統寫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超寫實主義繪畫,以工細筆法表現離奇幻想的魔術寫實主義繪畫和表現哲理觀念的現代理念繪畫。
傳統寫實和現代寫實的關系,一般來說寫實語言是一種古典的形態,發展到 圖8佩爾斯坦 Edmund Pillsbury夫婦 現代後,它分化為兩大支系,一支依然遵循古典規范發展,一支則完成了向現代的轉換。現代寫實與古典寫實在語言上也是有鮮明區別的,但「寫實」基本特徵沒變,所改變的是語言的歸納方式上,也就是說,古典寫實較客觀,現代寫實較主觀。這主客觀之變,當然要涉及到造型要素和語言。這些區別,我們在現代寫實主義代表畫家,克利、懷斯、柯爾維爾、巴爾蒂斯的語言中看得清楚。
我認為它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但彼此又是不可替代的。而作為繪畫的組成部分,它們都具有比較一致性的共性和特徵。
三、寫實與其它繪畫藝術的區別與關系
(一)寫實繪畫與現實主義藝術
「現實主義」解釋為「生活的表現」,是畫家通過對現實世界審美認識,真實的表現現實生活及主觀世界的情感,其手法主要採用寫實和具象的表現方法。它的哲學觀是求真求實,導致它的美學觀是以真為美、以實為美,它是寫實主義的主要特徵。
繪畫中的現實主義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精神層面,一是技法層面。就精神的層面而言,它要求藝術作品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不是反映生活的表象,而是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要能夠反映出生活內在的、帶有規律性的本質的東西。從技法,即技巧、技藝的層面來說,現實主義要求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要求細節的真實。在精神層面強調的典型化,使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區別開來;在技藝層面強調的按生活本來樣子描寫」,強調的「細節真實」,又使它與浪漫主義以及現代主義諸流派區別開來。
(二)寫實與具象的關系
「寫實」既有風格意義,也有人文意義,兩者兼半。「具象」一詞的意義則偏向於形而下的風格現象的描述。因為風格由兩個部分合成,自然與構成自然的純粹語言。而「具象」描述的僅僅是前一部分,即「擁有自然」。所以,作為藝術概念,「具象」一詞所指涉的只是細枝末節的風格現象。 「具象的」是指能辨認出物象的繪畫,與抽象相反,它是一種印象的、再現的、反觀念的、反抽象的藝術。它的內涵早已不是歷史上曾作狹義理解的「寫實」概念所能包容,而且那種將「寫實」奉為造型藝術正統的教條主義認識也被時代拋棄,總之具象藝術可以「寫實」也可「寫意」,甚至還可以有不具一格的「符號化」或「抽象化」嘗試,只要還保留著可辨的形象。傳統的寫實繪畫,講究「求實」追求逼真,把准確忠實的造型放在真實具體的時空環境中,以可見的真實打動觀眾。 「具象繪畫」應該是位於傳統寫實繪畫和抽象繪畫之間。
四、寫實繪畫的歷史和發展
寫實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是美術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最具魅力的形式之一。寫實繪畫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得以壯大, 歷經500 年的輝煌, 產生了許多藝術大師、巨匠和藝術史上的不朽名作。 前人在寫實油畫傑作面前所感到美的魅力及情感震撼力,表明了數百年來它是人類最為欣賞的繪畫種類。寫實繪畫以自然界與社會豐富的形象資源與人類的思想情感作為創作的源泉,因而它的內容具有無限的豐富性。同時,寫實繪畫作為創作方法各有各的見解和建樹,不可能要求一統。
(一)建國以來的中國寫實繪畫
新中國成立後,寫實繪畫在我國得到了政治層面的肯定和技術層面的深化,革命的現實主義自覺地成為中國油畫藝術的主流。藝術家們以革命樂觀主義為基調,描繪革命戰爭歷史
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欣欣向榮的生活景。 圖9亢佐田《紅太陽光輝暖萬代》1974 明朗、准確、有力,成為許多畫家共同追求的藝術境界。寫實的現實主義繪畫獲得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特別是60年代後期,隨著「文革」的展開,中國畫的寫實派也進入一個特殊的階段,一個被扭曲的階段。 事物總是充滿著矛盾。雖然文革美術被扭曲,但當時的畫家們無論是對於領袖形象的描繪,還是對形勢的頌揚,大都懷有雖是盲目但卻真誠的情感,而這種真誠則是藝術創作的根本所需。這一點,卻是後來許多清醒的畫家所缺乏的。「文革」時期的一些作品如《紅太陽光輝暖萬代》、《挖山不止》等。
(二)80年代的寫實繪畫
1、「傷痕風」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盧新華的長篇小說《傷痕》首先打破了題材的禁區後, 1981年羅中立的《父親》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上的轟動,出現了「傷痕美術」。傷痕美術是對現實主義的回歸,其中包含著對真實的追求和嚮往,由於現實注意要求表現生活的本來面目,所以真實就有了「真實的再現事物的意義」。1978年四川美院學生高小華創作了《為什麼》,1979年程叢林創作了《1968年某月某日雪》,這些作品在「四川省慶祝建國30周年美展」上引起觀眾強烈的凡響,後來出現羅中立的《父親》,王川的《再見吧,小路》,張紅年的《那時我們正年輕》,何多苓的《我們曾經唱過這支歌》、《青春》等。
2、「鄉土情」
如果說傷痕美術是反思和控訴的話,那麼同時出現的「鄉土寫實」繪畫是真正使藝術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而且是更情感化、更生活化、更深入的反映現實。羅中立在《父親之後》,從「傷痕」轉向鄉土風情。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我們已經蘇醒》、朱義勇的《山村小店》,張小剛的《暴雨將臨》等,代表了鄉土作品的高度,也被稱之為「生活流」或「鄉土風」的藝術追求,從而替代了「傷痕」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潮流。
(三)歐美寫實繪畫
1、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繪畫,以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藝術風格為典範,它被十八世紀的藝術史家溫克爾曼(Johann Jaochim Winckelmann)定義為古典主義(Classicism)。達芬奇的這種古典風格成為了向自然借鑒的成功典範,此外,這個時期的藝術家也熱衷於通過畫面描述宗教故事、倡導最高道德價值,從中反映崇高的宗教觀與哲學觀。十八世以後還有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和學院派古典主義(Academic Classicism)的出現,只有學院派古典主義在庫爾貝的年代,已被大眾認為是僵化的寫實風格的代名詞。
生於阿爾薩斯的格呂奈瓦德(Mathias Grunewald,1485—1530)也有名,是寫實主義的先驅,色彩很美。在現代德意志畫家中,尊敬格呂奈瓦德的人很多。⑤
2、巡迴展覽
巡迴展覽也叫做「巡迴展覽協會」。代表人物有列賓等。巡迴展覽畫派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一批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克拉姆克依、列賓、蘇里柯夫,希施金、列維坦等組成的進步藝術團體。他們通過在各大城市舉行的巡迴展覽,來推動和宣揚其繪畫藝術作品。
希施金(1832-1898)是巡迴展覽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運用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了俄羅斯的富饒和沉美。他是「俄國風景畫發展上的一個獨立學派,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代表作是這個畫派是以現實主義為創作目標的進步美術家組織,他們在創作思想上遵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原
圖13 希施金《造船用材林》 則——「美是生活」、「藝術家的使命不在於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於去美化生活,而在於真實地再現生活」。
參考資料:CNKI
㈣ 談談你對美術的感受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在教育過程中對美術的感受為例,詳細寫出美術的內涵以及實踐。
正文:
對美術這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美術不再是以前老師在黑板上畫,學生在台下照畫了,現在的美術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術。教育觀念也得到了冼禮,對美術的知識得到了提高。總之這次的學習經歷使我受益匪淺,隻字片語難以盡述,以下是我的一些此次學習心得體會。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魅力,努力使課程內容呈現形勢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一、游戲中學習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單一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學生的發展。「游戲」是兒童喜歡的活動,能滿足他們愛玩好動的需求。游戲能激發學生大腦最積極最有創意性區域,把美術活動與創新能力有機結合在一起。
二、在比較中發現
美術是視覺的藝術,運用比較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從多角度地對不同作品做比較分析,便於學生認識掌握相關的知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並能產生深刻印象。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這種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應注意精心選擇作品,適時進行啟發、引導,講究科學性、典型性和藝術性。
三、在分步中簡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不管任務的難易前半節課教師講後半節課學生做,這樣很不利於學生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在整堂課中教師應始終作為學生的合作夥伴參與其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舉一反三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得到升華。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生動的美術教學環境。
四、在討論中感受
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學會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斷。當然,討論也不是一種形式隨便的讓幾個學生聚在一堆說幾句,而是應該像節目主持人一樣,分好小組,提出具體的問題,然後進行引導、調控。
老師應對學生的發言作點評、指導、升華。討論法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評價中體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學評價改變了以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重教師不重學生的教育觀念。我們可以採用採用了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評價手段。這樣有助於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
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到了學生的自我評價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一堂課的活動後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從自身的發展需要出發,自己主動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
總之,這次學習學習是一次很好的「充電」機會,讓我明白美術課是怎樣上的,明白美術老師是怎樣做的,明白和學生是怎樣互動的。這真的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最真實、最純朴的美術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讓我對美術課有了全新的目標,全新的方向,開發自己的美術校本課程,讓學生接受最生動的美術課。
㈤ 對自己創作美術作品的感受和收獲
對於這個問題,搞藝術的都能了解,一張作品能成功的完成全在於用心,我們在完成作品之後同時那種成就感就會很濃,因為我看過一本書,其中的內容是說搞藝術的人都是一種精神貴族,因為他們會把自己當神一樣,所以這種成就感必不可無。
㈥ 油畫創作心得
開始的時候是雄心勃勃,但是越到後期越是感到自己還有很多的欠缺和不如意!可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等等的狀況也會讓我得到一些安慰的!
㈦ 繪畫創作感言怎麼寫一幅國畫,畫的菊花
可以題名,秋韻!
也可以把創作的靈感綜合一成簡短的幾個字寫上。但不要太多呦!
看看我這幅
㈧ 藝術創作感想
向藝術更進進一步
通過對西方美術史的學習,我可以解決一些藝術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藝術究竟為了什麼?
藝術的性質,古來說者不一,亞理士多德說"藝術是模仿自然",這話現在已不能完全成立。盡管藝術需用自然的材料藉以表現,或者取自然的現象做象徵,取自然的形體做描寫的對象,但他決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說藝術就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技能,創造出一種具體的客觀的感覺中的對象,這個對象能引起我們精神界的快樂,並且有悠久的價值"。這是就客觀方面言.。若就主觀方面,藝術就是藝術家理想情感的具體化,客觀化,即所謂自己表現。所以藝術的目的並不是在實用,乃是在純潔的精神的快樂,藝術的起源並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乃是一個民族精神或一個天才底自然沖動的創作。他處處表現民族性或個性。藝術創造的能力乃是根於天成,雖能受理性學識的指導與擴充,但不是專由學術所能造成或完滿的。藝術的源泉是一種極強烈深濃的,不可遏止的情緒,挾著超越尋常的想像能力。這種由人性最深處發生的情感,刺激著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議的強度,引導著他直覺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這一剎那間產生的許多復雜的感想情緒底聯絡組織,便成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基礎。
再次是美學與藝術的關系
雨果說過:「沒有藝術,人類生活便會黯然失色。」席勒動情地呼喚過:「啊!人類有你才有藝術。「人人都神往藝術,嚮往他那種藝術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們需要真正的藝術家來創造藝術美。而藝術需要現實生活,需要藝術家的創造,沒有這些又何來藝術美呢?美術中的藝術美,離不開美術作品,藝術美指的就是美術作品中的美,是由創作主體的審美認識而產生的按照美的規律、並為著美的目的而創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藝術作品的藝術美也是真、善、美的統一。
「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就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如果說成「一件事物如果能夠完全表現出該事物的觀念來,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說,「凡是出類拔革的東西,在同類中無與倫比的東西,就是美的。」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一件東西必須出類拔萃,方才稱得上美,這是千真萬確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須是「好的」森林,樹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話,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滿殘枝斷梗,樹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但並非所有出類拔草的東西都是美的,沼澤在它的同類中愈好,從美學方面來看就愈丑 。 盡管 「美」不完全等於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中外美學史和群眾的審美實踐表明,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雖不是美學的唯一對象,卻是美學的重要的對象,藝術的門類眾多。但就藝術與生活,創作動機與藝術效果、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關系等方面來說它們之間具著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質。
還有藝術與科學的問題,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話題,在此,最具說服力的就是西方的文藝復興了.無論是中國古代 「六藝」 之內涵,還是古希臘的「藝術」概念,都深刻體現出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的密切關系。古希臘人把能夠憑專門知識學會的技能都叫「藝術」,音樂、雕刻、繪畫、詩歌是藝術,手工業、農業、醫葯、騎射、烹調之類也叫藝術。這種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統一的「藝術」觀念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頂峰,而文藝復興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丟勒等不但是藝術家,也是科學家、工程師,他們創造了卓越的藝術作品,同時在科學發展、技術發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藝術與科學作為人類文化的兩翼,人們一直在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愛因斯坦說:「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需要同樣的思維過程。」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曾經是非常密切的,它們的分離是工業革命前後的事情,這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深化,各種職業化行為的出現有著密切關系。但二者的有機結合對藝術和科學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文化成就,就是藝術與科學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最佳體現,可見藝術與科學是息息相通的,
以上的三點是我由這期課而產生的一點思考和收獲,當然其實遠不止這些,但重要的還是可以用理論知識回答和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對西方美術史的學習使我的知識面更加開闊,所了解的東西更多了
㈨ 繪畫課的感想怎麼寫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孩子的藝術發展,美術教育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這一論述充分說明基礎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美術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構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體系。
一、觀察生活――發現美。
「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關鍵是給兒童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美也就不同。現實生活對兒童畫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兒童的繪畫能力並不是單靠老師通過講授技法就可以教出來的,為他們創造一定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他們熱愛生活、表現生活的繪畫興趣,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因為美是人類生活中永恆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美的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創造美。只有植根於生活世界,並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才是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教學。
1.采擷生活,提高審美認識
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發現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會變的線條》一課時,我讓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尋找美麗多變的線條,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種線條:黑板邊的直線、窗外護欄上的螺旋線、老師頭發上的波浪線、花盆邊上的弧線、花葉子上的鋸齒線……,這樣的引導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同時又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線條。接著我又進一步引導他們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邊藏著這么多美麗的線條,而且它們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美化著我們的生活。創作中我又啟發學生想像微風中的柳條、大風時散亂的頭發、沙漠中一層層的沙子……學生輕松地畫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線條,他們的作品便充滿了韻律。這樣既結合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