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交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又是誰發明的
1827年,法蘭西共和國巴黎一家浴室的老闆用公共汽車接送顧客,最初的公共汽車像長長的箱子,是用馬拉的。1831年,英國人沃爾特·漢考克為他的國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裝有發動機的公共汽車
Ⅱ 空中巴士(巴鐵/立體快巴)是否為騙局能否實際應用
不能一概歸於騙局吧!很多技術一開始看著挺荒唐,但後來不都證明了它的價值嗎?比如電流的發現,比如馬雲的電商等等,不過這種巴士可操作性差了一點,要兼顧的東西太多,也許實用性差點,只能是個擺設,一定有比他更先進更具操作性的科技替代的,比如,日產不是有了一種可以自己識別路況而移動的椅子嗎?一切皆有可能。
Ⅲ 立體快巴的優勢介紹
「路上最多的車是私家車,但最矮的車也是私家車,城市立交橋底的高度大約是4.5至5.5米,『立體快巴』就是利用了2米以上、4.5米以下的空間。」發明「立體快巴」的深圳華世未來泊車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負責人宋有洲說,一般巴士和快速公交系統(BRT)污染大、噪音多,且佔用路面資源,而地鐵投資成本高、建設時間長,「立體快巴」剛好能避免以上缺點,並能令塞車情減少20%至30%。 這種巴士以城市公用電力和太陽能為動力,亦可用超能電容充電,「碳排放」為零。四節車廂共寬6米,約相當於2條行車線的寬度,行駛在兩邊各0.6米寬的輕型軌道上,高度在4.5米左右。宋有洲說,若立交橋底剛好是4.5米,可以掘低路面遷就。巴士最多可載約1400人,如遇緊急情況,可由緊急通道逃生,原理與飛機的逃生氣墊類似。
「立體快巴」行駛速度約60至80公里,較一般巴士快。它可與設在路邊的「巴士站」對接,無論是直行、停站,都不會影響底下汽車的通過。巴士底部和後方還設有感應警報,提醒超高車輛不要駛入,或提醒「車底」的車不要太貼近兩側,在其轉彎之前亦會發出警報,提醒底下司機停車等候。此外,夜間不使用時,「立體快巴」可停泊車站,不需另占停車場,亦不影響下方車輛繼續通過。 「立體快巴」在5月份的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首次亮相,上海世博會亦有介紹。北京門頭溝區准備鋪設187公里的「立體快巴」軌道,預料今年底動工,每公里造價約5000萬人民幣,較地鐵每公里造價5億至8億低得多,一年可建40公里,而建40公里地鐵則需3年。宋有洲說,「菲律賓、印度、墨西哥等幾個國家,也要跟我們買這一技術。」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道路堵塞嚴重,北京更被稱為「首堵(諧音「首都」)」,當局雖以低票價吸引市民多搭地鐵、減少駕車,但塞車情況有增無減。
Ⅳ 立體巴士怎麼上車
跟地鐵一樣 每一站都有電梯上去 然後在上面的兩邊等候車到來
Ⅳ 巴士是誰發明的
1905年,一輛客車即將進行處女行。它採用敞開式駕駛室和鏈條傳動裝置
1891年,法國人龐納赫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客車;次年,美國人杜里埃也造出了一輛。這種車既具有轎車的舒適性,又具有大型公共汽車的載客量大的特點,深受坐慣了四輪馬車的人喜歡。早期美國客車的主要生產者是歐爾茲,他的公司製造的卧式單缸7馬力汽油機驅動的雙座客車,5年內產量增至6500輛。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組織標准化和專業化生產,到1916年,福特公司生產的客車佔世界產量的一半。此時的客車普遍採用前裝汽油機。
一系列發明使客車進一步完善。法國發明了手剎車和腳剎車,使汽車的安全性得到提高。1921年,美國解決了汽油機的爆震問題,使汽油機的功率和速度大大增加。1921年美國人杜森伯格發明靜液壓助動的轉向系統,使轉向輕便可靠。1923年後,義大利的「蘭姆達」型客車用壓制的槽型鋼材焊接的整體結構,使車體更加平衡和輕巧。1930年,英國和德國採用了航空發動機增壓器,使大型客車功率,速率和速度都大有提高。為了解決客車因速度快和道路條件差而引起的劇烈振動,30年代末普遍採用油缸內的油阻尼螺旋彈簧的減震方法。
Ⅵ 巴士的歷史
Any of a class of large, self-propelled, wheeled vehicles designed to carry passengers, generally on a fixed route can be termed a bus. Develop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o provide greater route flexibility, it was the natural outgrowth of the horse-driven coach. In the present moment, buses are defined as vehicles that accommodate more than 10 passengers.
In 1830, Sir Goldworthy Gurney of Great Britain designed a large stagecoach driven by a steam engine that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motor-driven bus. It was Germany's turn next to design an eight-passenger omnibus, driven by a four-horsepower single-cylinder engine in 1895. Sight seeing companies were the firs to introce bu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type of these open vehicles built by Mack Trucks, Inc., in 1904 had a nominal seating capacity of 15 with a four-cylinder gasoline engine developing 36 horsepower at street speeds of up to 20 miles per hour (32 kilometres per hour).
Technically, the early bus resembled the motor truck. Until the 1920s the bus consisted of a bus body mounted on a truck chassis. 1921 saw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ssis specifically meant for a bus. This was manufactu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as made by the Fageol Safety Coach Company of Oakland, Calif. This new frame was one foot lower than a truck frame. In 1926 Fageol developed the first integral-frame bus, with twin engines mounted amidships under the floor. The integral frame utilized the roof, floor, and sides of the bus as structural members.
Mack and Yellow Truck & Coach o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among the other early bus manufactur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both of which built gasoline-electric models. In these buses a gasoline engine drove a direct-current generator, and the output of the generator provided electrical power for the driving motors on the rear wheels. This electrical system performed the functions of a transmission by multiplying driving torque and providing a means of connecting and disconnecting the engine from the drive wheels.
Transcontinental bus service was intro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The first rear engine in an integral-frame bus was introced in 1931. Two-stroke-cycle diesel engines were first used in buses in 1938 and were found in most city and intercity models for the next 40 years.
Introced in 1953, air suspensions continue to be employed on integral-frame bus models. They consist of multiple heavy rubber bellows, air springs, mounted at each axle. The air springs are supplied with air from a reservoir in which pressure at about 100 pounds per square inch (690 kilopascals) is maintained. An advantage gained from this type of suspension is that as the load increases or decreases, the level and height of the vehicle remain constant.
Ⅶ 全球年度50大發明有哪些
美國《時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發明」2010年11月12日發布。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蘋果iPad和美國的無人駕駛車等廣受關注的產品均上榜。今年的榜單被分為「科技產品」、「交通工具」、「健康醫葯用品」、「綠色能源」等十個類別。在今年的「最佳發明」中,最搶眼的就要數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種子聖殿」了。
具體如下——
1.蘋果平板電腦iPad
2.移動定製雜志Flipboard
3.耳機式微型攝像機
4.幫助實現創意夢想Kickstarter
5.自助刷卡系統Square
6.革命性的相機Sony Alpha A55
7.美國用牛脂驅動的火車
8.谷歌無人駕駛汽車
9.私人飛行背包
10.史上最輕巧的汽車設計
11.廉價家庭新概念汽車
12.電動車充電站
13.立體快巴
14.埋地式巴士充電器
15.飛行汽車
16.塑料瓶船
17.無瘧疾蚊子和滅蚊激光器
18.舊車變身育嬰室
19.人工外骨骼
20.用眼睛書寫
21.首次實現人工合成細胞
22.首次實驗室體外模擬肺功能
23.3-D人體「器官列印機」
24.速長型鮭魚
25.水下滑翔機
26.人體驅動設備
27.透明電線
28.天然氣發電機
29.(幾乎)不用水的洗衣機
30.細菌布料
31.油漆布料
32.標價牌服裝
33.羊毛衫補丁
34.會欺詐的機器人
35.會教授英語的機器人
36.救生機器人
37.挖苦語句探測軟體
38.超級「水槍」
39.更安全的炸葯
40. X-51 「騎波者」
41.超級防爆牆紙
42.鐵人盔甲
43.種子教堂
44. 尼龍飛機STS-111
45.超3-D眼鏡
46.負責任家庭獎勵計劃
47.萬能橡皮泥
48.音樂:iRealBook應用
49.政治:微博
50.廚房:iSi CO2碳酸化器
Ⅷ 立體交通可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什麼原理
最後讓我們回過頭看看,時代雜志所評選的全球五十大發明中,有 iPad 這樣已經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電子產品,也有 Kickstarter 這樣目前運作良好的互聯網集資方式,當然還有更多的發明至今仍沒能大規模地投入實際生產、生活中,例如立體巴士、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等。就立體巴士而言,它還是有機會的,畢竟目前的交通狀況急切地需要更多的好點子去解決擁堵問題。
Ⅸ 大巴是誰發明的在幾幾年發明出來的用英文說
巴士源於英語中bus的音譯,為大型公共汽車,相對於中型公共汽車和小型公共汽車之間而言。
其中,大巴應該是9米以上,20座以上,中巴是6-9米,10-19座,6米以下的是小巴,10座以下。
Ⅹ 「巴鐵」在6年前就被否了,之後它是怎麼重新包裝上線的
曾被叫做「立體快巴」的巴鐵,六年前就被否了
巴鐵,在六年前叫「立體快巴」,由宋有洲發明,不過在中國專利信息查詢網上並沒有這個專利名稱。根據巴鐵科技項目總監宋友江(據說是宋有洲的弟弟)的說法,它的專利名字叫作「寬體高架電車」。然後,查到了:
根據巴鐵科技的介紹,這輛試驗車主要調試的是「走」、「停」、「空調」和「LED燈」幾個項目。
觀眾:額,一定是在試驗鋼軌系統在地面上的運行狀況,雖然和地鐵一樣,但是應該會有新技術吧。
現實是:16隻實心膠輪。(納尼?這不就是車輪么?)
還有水泥槽道,100多噸的車體,以及緩慢的車速。
妮瑪,辣眼睛。走和停是用輪胎,控制台外接筆記本電腦,用超慢的速度走了不到300米,這試驗要說明個啥?
還有空調和LED燈。據說那天並沒有開空調,而LED燈,我就呵呵了。
接下來就是那一系列關於華贏凱來5月份發行的「巴鐵基金」了。如果發行了(華贏凱來是否認的),就是白志明的華贏凱來作為P2P平台融資,給白志明的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資金,由白志明的中國建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注冊)作為擔保。
自融自保,換個名字,金蟬脫殼。是不是非法集資?估計又能說5000字的,所以,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