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大醬

發明大醬

發布時間:2021-06-29 15:00:36

❶ 大醬是中國人發明的吧

大醬,是來以黃豆主要原料,經蒸煮源、制曲、發酵等工藝釀造而成的咸鮮口味的東北傳統醬料。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對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

❷ 大醬是誰發明的

大醬是中國的契丹人發明的,後來被韓國人學去了,詳見六必居博物館

❸ 醬油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❹ 制東北大醬坯的發酵溫度是多少

大醬封席後的來3~5天,曲室內自溫度上升到35℃,將兩席之間揭開一道縫散發室內溫度、濕度(俗稱放氣)。

每天放氣一次,一般早晨6時至7時約放氣1小時,使曲室溫度保持在30℃左右。

(4)發明大醬擴展閱讀

大醬又名黃醬,是以黃豆、麵粉為主要原料,經蒸煮、制曲、發酵等工藝釀造而成的咸鮮口味的調味品。是北方餐桌必備調味品之一。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對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

大醬是滿族傳統美食,滿族人做豆醬,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滿族的祖先靺鞨人就種豆制醬。《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了「柵城之豉」,「柵城」,就是當時的東京城龍原府,大致包括今吉林省琿春市、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沿海一部分和朝鮮咸鏡北道地區,是渤海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說:「於東夷之城最為平敞,土宜五穀,」適宜大豆的種植。「豆豉」就是豆類釀造食品,當時日本人稱之為招提豆醬。

❺ 大醬是潘金蓮發明的嗎

大醬是東北的特產

❻ 有人知道大醬是誰發明的

因為一件事情,我和一位韓國同事說起了活字印刷術,因為上次去景福版宮的時候,在那權裡面的博物館里,有「韓國的發明」一項,裡面列出了很多韓國的發明,其中很大的篇幅,是再說韓國的活字印刷術,裡面有畢生的大的蠟像,還有很多活字印刷的版本什麼的,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於是這次和在韓國同事的聊天中談到了這件事,他很興奮得說「活字印刷術就是韓國發明的」,於是上網給我找材料說明,當然是韓國的網,韓國人寫的,裡面寫了韓國是世界是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國家,應為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的版本在韓國被發現了,他們還要申請教科文組織,回家我看了網,我國很多專家糾正了韓國的錯誤言論,也有很多例子證明活字印刷術最早是中國發明的,韓國只能屬於對活字印刷大的貢獻者而已,但不幸的是,韓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國家,已經被記載在小學的教科書里,我們國家難道不重視嗎?
以前和一個韓國朋友吃飯的時候,他說,韓國是最早發明發酵食品的地方,比如泡菜,大醬,然後用很輕蔑的語氣問我「中國有什麼發明嗎」我想說太多了,我實在說不出這么多的發明,但是我什麼也沒說,我不知道在那些自大的韓國人面前,該如何說。

❼ 請問大醬怎麼做的

醬具體上分兩種,一種是盤醬,一種是大醬。
上面說的滿族先人發明的,後來完善工藝,製作的醬就叫盤醬。為什麼叫盤醬呢?
由於這種食物多在營盤中食用,所以,至今滿族還把下醬稱為「盤醬」。後來,由於文
化的融合,不光是滿族人做盤醬,漢族人也有做盤醬的。只是由於個人喜好的口味不同
罷了,已不是早期的觀念了。我家裡原來就做盤醬。
具體的做法是:春節過後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人們精選上好的黃豆,用鍋文火
炒熟。出鍋晾涼後,用磨磨成粉,現在都用粉碎機粉碎了。然後用水活好了,做成一尺
來長,半尺來寬的長方體的醬塊。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則容易傷熱,太小則容易失水而
發不透。發不透則沒有油兒。將來作出的醬,品質也不好,不好吃。
這裡面做多少塊還有講究。閏年做單數,平年做雙數。

做好後,先放在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面乾燥(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
裹以一層牛皮紙或報紙包好(防止蠅蟲腐蝕、灰塵沾污等)。然後用繩子捆紮好。或掛
在房樑上,或在炕稍鍋台的犄角找個熱乎地方放在哪裡,等待發酵。每塊之間距約一寸,
人口多的人家,醬塊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塊調換位置
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
等到農歷四月二十八。這時把發酵好了的醬塊子洗刷干凈。掰開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要在太陽下暴曬,這為了消毒殺菌。這時醬塊發酵好了,裡面會有油泛出。這時就是准
備要下醬了。

下醬時,醬塊和鹽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這樣鹹度正好。把咸鹽用開水化成鹽
水,這時可以放一個包著大料和花椒粒的紗布包放在開水裡,溶解出來香味兒。再把醬
缸在院子里,或園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凈。在下午四五點鍾時候,先把「醬耙」洗干凈,
放到缸底,倒進醬塊,然後再把融化好的咸鹽水倒進缸里。
這里介紹一下「醬耙」,是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一個直桿比醬缸略高一點,另一
端按上一個邊長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記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
釘子釘的,因為鐵釘子在鹽里會生銹。哪為什麼強調一定用楊木或者椴木做的呢,因為
這兩種木料本身沒有異味兒。切不可用松木做,那會有松木的怪味兒,將來醬不好吃。

下好醬後,用一塊白布蒙上醬缸,用繩子綁好了。白布上要訂上一個紅布條。據說
是為了保護醬缸里的醬不生蟲,有避邪的作用。
上面再蓋上一個「醬帽子」,一般都是鐵皮做的圓錐形的。下醬之後三天之內不動
醬缸。為的是讓醬塊里充分融進鹽水,將來更容易碎。三天之後開始打耙,就是打開「醬
帽子」開始用手拿著醬耙在醬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攪動醬。這是為了,讓醬塊充分的溶解,
融碎。同時,也會把醬塊里的雜質,發酵時長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飯勺子把
那些沫子撇出來扔掉。

❽ 大醬最早出現在哪個時代

東周時期,據文獻記載是東周時期,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文物佐證。有回據可查的是隋代北答疆地區,今吉林、內蒙古西北、遼寧等地的少數民族同胞製作的豆醬,為大醬的雛形,在金代由女真人發展,在明代普及。現代大醬的祖先是女真人(滿族人)。目前中國特產的醬類多達百餘種,民間常見的有大醬、干醬、辣醬、豆瓣醬、豆瓣辣醬、芝麻醬等等。

❾ 誰能告訴我北方大醬的製作方法

純豆香味東北大醬的製作方法

1.選擇大粒黃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濃越香。(大粒黃豆不存在轉基因的問題)。

2. 時間選擇在立春前後,也就是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醬塊。

3. 把黃豆挑洗干凈,用水泡18-24小時,然後用高壓鍋(最好是26cm高壓鍋,每鍋5斤半豆)燒開,保持15-20分 鍾再燒開一次,即可將黃豆烀爛。

4. 待高壓鍋降壓後,打開鍋蓋,把裡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爛的黃豆揉成塊,一鍋(5斤多黃豆)做成一塊。醬塊 越大,發酵效果越好。

5. 醬塊在有光的室內放3-4天,外表乾燥,整體結實,即可裝入紙箱保存發酵。紙箱底用苞米秸稈鋪墊,根據醬塊的干濕程度確定紙箱的通風。保持水分,防止風干,可以用苞米窩葉子封在紙箱里的醬塊周圍,存放醬塊的溫度在16-22度,緩慢發酵豆香味純正;正常的發酵醬塊上會長出黑灰色的毛。

6. 下醬的時間是穀雨季節根據天氣確定,最好是連續的晴天,氣溫在18-25度。吉林、遼寧(北部)在公歷4月份下旬的穀雨季節,寒冷地區在5月上旬。

7. 醬缸的大小視醬塊的多少確定,醬缸里的醬越多發酵效果越好;醬缸位置一定要朝陽和通 風, 陽光越多越好。把發酵好的醬塊弄碎,放入醬缸里,按每斤黃豆加4兩鹽的比例加鹽。加水憑經驗,開始不 要加過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兩天後,開始打杷,把雜物漂出扔掉,連續打5天,把漂浮出來的雜物除凈;然後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發酵完畢,約45天。下醬60天香味濃厚,此方法做的東北大醬再經過一個冬天 味道更好,連續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變。

【以上主要介紹的是做純豆香味的東北大醬, 根據不同口味要求也可以做帶有臭豆腐味的「東北臭大醬」,有以下區別:
1.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烀黃豆時間需要比做豆香味大醬晚25-30天,也就是許多人說的「二月二烀醬」,在農歷二月二到二月十二這 段時間,即驚蟄到春分節氣。
2. 做「東北臭大醬」,發酵溫度就要在25-30度快速發酵。
3. 做「東北臭大醬」,下醬時間要在5月下旬,民間常選擇農歷四月十八和二十八這天。
4. 做「東北臭味大醬」,存放年頭越多,臭味越濃,適合當年食用,不宜多年存放。】

❿ 大醬是潘金蓮發明的嗎

不是~大醬是東北的產品~很明顯潘金蓮不是東北人

與發明大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