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屈原開創了什麼新詩體
1、屈原開創了的新詩體為離騷體,亦可稱為「楚辭體」。
2、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詩經》四言體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
(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3、後人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❷ 屈原被稱為中國的什麼,他創作了一種文體叫什麼
屈原被稱為詩歌之父,中國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在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新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像,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離騷
❸ 屈原創造了什麼體
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這是因為屈原諸作為韻文 ,屬於詩歌之范疇 ;況且古人認為屈原距古詩人未遠 ,其作尚有古聖哲遺意 ,深得詩人之旨 ,或為變風變雅 (這是漢儒以來的普遍看法 ,他們認為《詩三百》大抵為古聖賢發憤之作 ,屈作亦然 );而屈原之作《離騷》又是自創新體 ,即以騷體作「詩」 ,故稱屈原之作為騷體詩 , 也是在情理之中。秦漢以後 ,人們也將帶有濃重騷體色彩的詩歌稱為騷體詩 ,如項羽之《虞姬歌》、劉邦之《大風歌》、蔡琰之七言《悲憤詩》、李白之《鳴皋歌》等等。騷體,也稱為楚辭體。它起於戰國時的楚國,是屈原創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詩人用這種文體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❹ 屈原是什麼文學體裁的創始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❺ 戰國時期,屈原創造出的新的詩歌體裁是「( )..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❻ 屈原創造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叫什麼
①楚辭體:復是戰國時期楚國制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❼ 屈原創造了的詩歌體裁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楚辭
楚辭是一種在戰國時代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❽ 屈原開創了什麼新詩體
「楚辭體」。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
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❾ 屈原創作的文體是《》
楚辭
網上解釋如下:
「楚辭」在古書中也寫作「楚詞」,這個名稱至少有三重含義:一是指歷史上戰國後期(約公元前四世紀)南方楚地(湖北、湖南為主)出現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二是指偉大詩人屈原創建、後來一些作家採用這種體裁創作的詩歌;三是指把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選編而成的一部詩歌總集。
為什麼叫「楚辭」呢?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的理解。從作者來看,最初創作這種文體的作家屈原是楚國人(今湖北秭歸縣);從表現形式看,楚辭——尤其是屈、宋的作品,表現了強烈南楚地域性,作品多借楚國的山川風物、草木鳥獸等來敘述個人的感懷,開創了不同於《詩經》的獨特文體。
那麼,為什麼後來仿效屈原的一些作品也被叫做「楚辭」呢?這主要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影響巨大,後人對它的文采非常驚羨,於是都效法屈原所作的這種詩體,由於這種詩體原是楚國地方性的一種文體,所以叫做「楚辭」。
對於「楚辭」的解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曾這樣說過:
戰國之世,在韻(方言)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
從楚辭這一專用名稱出現的時代來看,它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漢宣帝時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班固《漢書•朱買臣傳》),所以說,楚辭雖然產生於戰國時代,但當時並沒有這一名稱。
❿ 屈原創作的一種文體叫( )
楚辭
網上解釋如下:
「楚辭」在古書中也寫作「楚詞」,這個名稱至少有三重含義:一是指歷史上戰國後期(約公元前四世紀)南方楚地(湖北、湖南為主)出現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二是指偉大詩人屈原創建、後來一些作家採用這種體裁創作的詩歌;三是指把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選編而成的一部詩歌總集。
為什麼叫「楚辭」呢?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的理解。從作者來看,最初創作這種文體的作家屈原是楚國人(今湖北秭歸縣);從表現形式看,楚辭——尤其是屈、宋的作品,表現了強烈南楚地域性,作品多借楚國的山川風物、草木鳥獸等來敘述個人的感懷,開創了不同於《詩經》的獨特文體。
那麼,為什麼後來仿效屈原的一些作品也被叫做「楚辭」呢?這主要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影響巨大,後人對它的文采非常驚羨,於是都效法屈原所作的這種詩體,由於這種詩體原是楚國地方性的一種文體,所以叫做「楚辭」。
對於「楚辭」的解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曾這樣說過:
戰國之世,在韻(方言)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
從楚辭這一專用名稱出現的時代來看,它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漢宣帝時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班固《漢書•朱買臣傳》),所以說,楚辭雖然產生於戰國時代,但當時並沒有這一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