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加索1907年創作的什麼是第一張被認為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
畢加索這位多產的畫家,此生共創作了三萬七千件作品,是20世紀十個偉大畫家之首。畢加索的藝術創作是有一個轉折點存在的,前期還是寫實的,直到他創作出《亞威農少女》這幅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才開啟了他現代派繪畫的歷程。
(1)畢加索創造石雕擴展閱讀
《亞威農少女》是由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創作於1907年的一幅油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畫面上一共有5個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們的前面是一個小方凳,上面有幾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變形,難以辨認。畫面呈現出單一的平面性,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都通過色彩完成,色彩運用得誇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制,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❷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嗎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巴勃羅·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畢加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2)畢加索創造石雕擴展閱讀:
在1907年,畢加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驗總結,並且標志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代派方向發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亞威農的少女》。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採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
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加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到1909年,畢加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❸ 畢加索為現代雕塑開創了哪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畢加索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但他也一直從事雕塑創作,畢加索在雕塑領域中所展現的才華和成就是驚人的。雕塑對畢加索來說是獨具魅力的藝術活動,他很喜愛自己所做的雕塑,基本上沒有賣出過雕塑作品,也很少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展覽,因而他對現代派雕塑的影響始終是間接性的。盡管如此,畢加索還是為現代雕塑開創了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一是立體主義雕塑,在這方面,畢加索主要是通過他的繪畫而不是雕塑創作影響了現代雕塑的發展進程;其二就是集成的焊接雕塑。
❹ 求畫.我挺喜歡畢加索.梵谷.米開朗基羅(雕塑).能介紹嗎
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谷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面對勤奮的畢加索和天才的創作,你會不會畢恭畢敬呢?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參考資料:http://www.hxnart.com/bjs/sp.htm
梵谷簡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經歷的最為艱難困苦又成就輝煌的一生..."
37歲的梵谷在絕望中開槍自殺...
到了今天,梵谷已成為被人頂禮膜拜的偉大藝術家,一個異類,一個藝術史上永恆的天才和苦行僧... ----- [梵谷藝術館]
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簡稱梵谷)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尊得特一個牧師家庭。他父親叫西奧多盧·凡·高是當地牧師。母親叫安娜·科尼莉亞,4年後,梵谷的弟弟提奧出生,他是梵谷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崇拜者。
小時候的梵谷不愛學習,但他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說英語,德語,法語,還會用它們寫信。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總共會六種語言。這說明梵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不是個瘋子!這一點必須澄清!請見《"瘋子"是不可以用來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梵谷進入小學讀書。1869年,16歲的梵谷在畫商文森特伯伯(與梵谷同名,簡稱文森特伯伯的介紹下,進入巴黎古比爾公司(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創建的。現在的經理是年輕的特斯蒂格先生。店裡出售繪畫作品和名畫復製品。梵谷在那兒當店員。後因工作出色被轉到倫敦分店工作。梵谷質朴,真誠,熱情的性格,使別人都很喜歡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為他的伯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商之一,而他被認為是這位著名畫商的理想繼承人。
梵谷在這段日子裡通過工作,學習了大量的藝術知識,也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梵谷一生都很愛讀書,從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這使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很高的藝術鑒賞力,這也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打下了基礎。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倫勃朗,布雷頓等人。
1871年,父親被調往海爾沃特。
1872年夏天,梵谷回到海爾沃特看望雙親,與在外地上學的弟弟提奧見面。8月,提奧前往海牙,梵谷與弟弟度過了一段愉快而難忘的日子。提奧走後,他們開始了長達一生的書信來往。這650多封梵谷寫給提奧的書信,是我們了解梵谷的最重要的資料。(請見本站梵谷書信集)
1873年,提奧開始在古比爾公司布魯塞爾分店工作,與梵谷成了同行。
1874年,梵谷在倫敦向房東的女兒求婚失敗,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擊。心灰意冷的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顧客和同事都對他很有看法。終在1876年初,梵谷被古比爾公司解僱。
梵谷通過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求得了一份老師的工作。1876年4月,他來到英國的海邊城鎮拉姆斯蓋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辦的學校當沒有薪水的見習教師。7月,學校遷往艾勒沃斯,但試用期過後梵谷仍沒有領到工資。他開始另謀出路。這時,他有幸結識了當地的瓊斯牧師,並在牧師所辦的學校任助理教師,後來做起了助理牧師,甚至梵谷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傳教。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因為在倫敦失戀後,就已經投身了宗教,並成了一名「宗教狂熱分子」。
12月,梵谷回家過聖誕節。此後再沒有返回英國。具體原因不詳。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幫助之下,梵谷到多德雷赫特一家書店當店員。但因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個月後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經父親同意,他來到阿姆斯特丹,住在當時是荷蘭海軍司令的約翰伯伯家准備神學院的入學考試。梵谷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給他找來了最好的老師。但因為急於從事實際工作和痛恨晦澀的拉丁文和希臘文,他放棄了繼續學習。
1878年7月,又進入布魯塞爾傳教士學校學習,但還是沒有取得畢業任命書。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時博里那日礦區從事牧師工作。那是一個如地獄一般的地方,礦工們過著非人的生活,經常有瓦斯爆炸事故。為了給礦工們最大幫助,梵谷與礦工們吃住在一樣的破房子里,並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給他們,後因工作過於「熱情」,形象過於「醜陋」,教會認為他損壞了牧師的形象,把他解僱了。但梵谷的行為得到了礦工們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再一次被解僱後的梵谷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義務從事傳教和救助工作。這時,他打算從事藝術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薦下,前往布魯塞爾邊學習邊創作。
1881年4月,梵谷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頓。他開始了繪畫的學習和創作,而他的家人和親戚已開始對他失望(其實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時,梵谷深埋心底的對藝術的熱情才剛剛開始燃燒。
在埃頓期間,他愛上了剛剛喪夫的表姐凱(就是曾幫助過梵谷的牧師舅舅的女兒 ),他和凱很談得來,但當他提出要和她結婚時,又一次被拒絕了!凱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梵谷到凱雙親的住處找她,但凱的父親拒絕了梵谷的請求,梵谷將一隻手放到點燃的蠟燭上,故意讓火燒自己,凱的父親最後不得不吹滅了蠟燭......梵谷還是離開了。
又一次遭到打擊的梵谷來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經很有名氣的畫家親戚安東·莫夫(又譯成毛威)的幫助,梵谷在莫夫的指點下,繪畫技法進步很快。他還得到了海牙古比爾分店經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梵谷曾拒絕莫夫的建議:畫石膏像。不過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因為梵谷與*女西恩交往,才最終與莫夫和特斯蒂格絕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奧每月寄來的錢維持生活,而這種*弟弟養活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梵谷自殺。
1882年2月,梵谷結識了*女西恩並同她同居。出於對其悲慘生活的同情,梵谷決定和西恩一起過平靜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對他們的結合,甚至是提奧。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
9月中旬,與西恩分手後的梵谷,離開海牙前往荷蘭北部的德倫特,開始了幾個月的流浪與創作。
1883年底已30歲的梵谷來到父母在紐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去世。當年梵谷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謂著名是後來人的評價,當時的梵谷根本無人知曉)《吃土豆的人》。這個時期的梵谷受到荷蘭畫派,倫勃朗等畫家的影響,畫面深沉,厚實,有極強的鄉土氣息。而喜歡畫農民一方面是出於對勞動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
1885年11月,梵谷到安特衛普一邊創作一邊學習。他開始推崇盧本斯,還接觸了日本浮世繪。
1886年2月,梵谷突然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同住。提奧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在弟弟的介紹下,梵谷結識了保羅·高更、埃米爾·貝爾納、圖盧茲-勞特累克、卡米爾·畢沙羅、修拉等畫家。還結識了經營繪畫用品的唐基。這一時期的梵谷深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畫面變得明亮、清新,並運用了如點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時,他也開始了著名的自畫像的創作。
1888年初,35歲的梵谷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尋找它嚮往的燦爛的陽光和無垠的農田。他租下了"黃房子",准備建立「畫家之家」(又稱「南方畫室」)。他的創作真正進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間咖啡座-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內》《收獲景象》《海濱漁船》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奧的資助生活。
在阿爾期間,梵谷認識了郵遞員魯林,善良的魯林可能是梵谷在阿爾唯一的朋友。梵谷還為他們一家畫了很多肖像畫。
10月,高更來到阿爾與梵谷同住,這是梵谷夢寐以求的。他為了裝飾高更的屋子,打算畫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沒有完成。他對高更的感情很復雜。他很尊重高更,但他們因性格上的差異和藝術上的分歧經常爭吵。後來梵谷因過度勞累,而變得時常精神失常。在一次與高更爭吵後,他失去理智,企圖「刺殺」高更,高更跑開後,梵谷回到「黃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獻給了一個當地*女...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梵谷想建立「畫家之家」的宏偉計劃就此終結。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奧結婚了。
5月,梵谷懷著復雜的心情來到聖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療(梵谷得的應該是癲癇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結論認為:梵谷得這種病有遺傳因素,因為他們家族有這種病史)。
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發一次病,但平時他極為清醒(癲癇病人在不發病時就像常人一樣),還創作了大量作品。這時的梵谷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用心靈作畫的大師!
梵谷認為:繪畫不能僅僅滿足於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應當在憑感覺與真實地描繪自然的同時,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可以說,用繪畫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是此後一些畫派,甚至整個現代藝術的主題。可在當時,梵谷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梵谷一生只賣出過一幅油畫,他近十年的藝術創作都是在提奧的資助下進行的。《星月夜》是聖雷米時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梵谷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和他的妻子,及他們剛出生一年多的兒子見面(梵谷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後來成為出色的工程師,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梵谷搬到巴黎附近的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的治療。一切都很順利。但《麥田與烏鴉》這一著名作品被認為預示了梵谷的死亡。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50298.html?si=5
米開朗基羅和他的畫: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475-1564年)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論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 大衛》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現藏於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美術館
《聖經》中說,在大衛還是個牧羊少年的時候,以色列人經常和非利士交戰。一天,兩軍剛剛擺開陣勢,忽然,非利士營中沖出一員大將。他頭戴銅盔,身批鎧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亞。見此情景,以色列營中無一敢出來迎戰。一連40天,歌利亞罵陣不止。
大衛有三個哥哥在以色列王掃羅的軍中當兵,一日,大衛給他三位兄長送飯,恰逢歌利亞罵陣,大衛聽到這狂言笑罵氣得渾身發抖。見到兄長和以色列王掃羅,他堅決要求出去迎戰,大衛沒有帶盔披甲,沒有帶兵器刀槍,他仍然穿著平日的牧羊服,拿著牧羊時的打狼棍和彈石器,又順便撿了5個石子來到了陣前。歌利亞看到只是一個牧羊的孩子,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就在歌利亞拿著鋼刀惡狠狠地直沖過來,將要接近大衛的一瞬間,大衛使勁一拉早已准備好的彈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這位迦特巨人一頭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非利士被這意想不到的結果驚呆了,頓時,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過去的藝術家們多半表現大衛割下敵人的巨頭,已經取得勝利的情景。米開朗基羅表現的卻是:大衛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怒目裂眥地直視前方,處於迎接戰斗的狀態。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矛盾高潮到來之前的狀態更富有吸引力。從思想效果上說,雕像充分體現了一種頑強、堅定和正義的精神氣質。米開朗基羅把大衛作為保衛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戰士的典型來塑造,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藝術技巧上,藝術家以解剖學為基礎,對人體結構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現得極為合理極為自然,同時對手的關節和大腿加上誇張加長,手和腳稍大,這對一個少年來說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雙眉緊鎖,目光炯炯,全神貫注,顯示出壓倒一切敵人的威武姿態。這件作品成為後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夜》與《晝》、《晨》、《暮》,大理石雕像,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20-1534年,現位於羅馬。
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於聖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為這座陵墓製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晝》與《夜》和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暮》與《晨》,這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徵性雕刻。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於動盪之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成為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簡介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傳世作品介紹: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米開朗基羅生活在義大利社會動盪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彷彿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准備投入一場新的戰斗。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斗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里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❺ 哪件雕塑作品是畢加索的第一件立體主義雕塑
畢加索最早的雕塑作品《坐著的婦女〉創作於1901年。在這件雕塑中,畢加索力圖表現出人物強烈的感情和她內在的東西,而毫不顧忌對人物外在形貌的客觀再現。在他雕塑創作的第二階段,畢加索受到黑人雕刻的刺激和啟發,在藝術風格上開始了向立體主義的飛躍。1908年他創作了《婦女頭像》,這是他的第一件立體主義雕塑。這件婦女頭像僅高10厘米,婦女頭部的體積由一系列破碎的小平面自由組合而成,這些平面組成了結構支架,原本完整的體量被具有自由節奏的量所取代。這類探索完成之後,畢加索的興趣轉向了集成。
畢加索《婦女頭像》
❻ 關於畢加索現成品雕塑
Picasso的主要作品在於立體主義的分析,主要代表作有《亞威農少女》《彈曼陀鈴的姑娘》《三個舞蹈的人》雕塑上不是很強悍,只是自己娛樂作者玩的。
❼ 畢加索有幾件作品分別什麼時候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❽ 畢加索藝術創作的特點及價值是什麼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 一旦你的工作結束,便意味著你必須開始新的工作。……你永遠都不能說『結束』這兩個字。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這位在藝術史上始終為人所追隨與頌贊的人物,於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畢加索自幼有著非凡的藝術才能。畢加索又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他是一點陣圖畫教師的兒子,由於受家庭環境的熏陶,他自小就顯露出繪畫天分,在巴塞羅那藝術學校中頗有神童之風。19歲時他來到巴黎,在那裡他通常畫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藝術和馬戲藝人等為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大都為表現主義者所喜愛。但是他顯然沒有得到滿足,於是開始研究原始藝術。 畢加索從亨利·馬蒂斯、保羅·高更的作品中學到怎樣用幾個簡單的要素去構成一張面孔或一個物體的圖像。但這跟較早的藝術家使用的簡化視覺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較早的藝術家是把自然的形狀簡化為平面圖案,這種平面圖案給人以平面感,缺乏立體感)。「有沒有辦法既能避免這種平面性,又能使簡單物體的圖畫不失去立體感和深度感?」正是這個問題引導著畢加索返回保羅·塞尚的作品。塞尚曾在給一位青年畫家的信中勸告他:「要以球形、圓錐和圓柱的觀點去觀察自然。」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組成圖畫時,應該永遠不忘那些基本實體形狀。但是畢加索和他的朋友們卻決定遵循這個勸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稱按照事物出現在眼前的樣子去表現它們。那是難以捉摸的東西,追求它沒有用處。他們不想把一個轉瞬飛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畫布上。把他們的主題畫面組織得盡可能地有立體感,他們的理想目標是構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畢加索作為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一直到去世十年,雖已屆八十高齡,但他依然站在藝術創作的前列。20世紀的藝術家、特別是西方藝術家,幾乎沒有未受過他的影響的。畢加索的藝術成就除去繪畫以外,還涉及到各種材質的雕塑、陶藝、書籍裝幀等方面。畢加索從9歲起就開始作畫,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他的作品約達六萬件,僅油畫一項就在萬件以上。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做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畢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加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
❾ 畢加索在雕塑領域有哪些成就
畢加索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但他也一直從事雕塑創作,畢加索在雕塑領域中所展現的才華和成就是驚人的。雕塑對畢加索來說是獨具魅力的藝術活動,他很喜愛自己所做的雕塑,基本上沒有賣出過雕塑作品,也很少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展覽,因而他對現代派雕塑的影響始終是間接性的。盡管如此,畢加索還是為現代雕塑開創了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一是前面講到的立體主義雕塑,在這方面,畢加索主要是通過他的繪畫而不是雕塑創作影響了現代雕塑的發展進程;其二就是集成的焊接雕塑。
畢加索《婦女頭像》畢加索最早的雕塑作品《坐著的婦女〉創作於1901年。在這件雕塑中,畢加索力圖表現出人物強烈的感情和她內在的東西,而毫不顧忌對人物外在形貌的客觀再現。在他雕塑創作的第二階段,畢加索受到黑人雕刻的刺激和啟發,在藝術風格上開始了向立體主義的飛躍。1908年他創作了《婦女頭像》,這是他的第一件立體主義雕塑。這件婦女頭像僅高10厘米,婦女頭部的體積由一系列破碎的小平面自由組合而成,這些平面組成了結構支架,原本完整的體量被具有自由節奏的量所取代。這類探索完成之後,畢加索的興趣轉向了集成。
20年代中葉開始,畢加索做了一些用金屬經熔煅加工而成的金屬擺件。這種金屬擺件多以女人頭像、動物和人體為主題。1930年到1932年間,畢加索利用從垃圾堆里撿來的木頭、繩子、石膏、廢鐵片、彈簧、鍋蓋、螺絲等等廢的材料,再依據這些材料進行想像,將它們自由組合在一起。畢加索的想像力是驚人的,他巧妙地構成了新的形象,具有鮮明的感情特徵,或凶惡、或神秘、或幽默。這段時間畢加索大約作了50件這種金屬集合雕塑。二戰期間,在各種物質都很貧乏的時候,畢加索還是用能夠撿到的一切東西,繼續製作各種富於獨特想像力的雕塑。這個時期他也作了一些青銅雕塑。其中有《抱羊的男子》(1944,這件雕塑後來被放大製成紀念碑形式,放置在瓦羅利斯市廣場上)、《死者的頭像》(1944)、《牛頭》(1943)。畢加索做的這些青銅雕塑不是鑄成的,而是用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實物直接組合成的造型。
50年代初,畢加索又用汽車、板、釘子、酒瓶、靴子等等實物,製作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雕塑。這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跳繩的少女》(1950)、《山羊骸骨與瓶子》(1951—1952)、《狒狒和它的兒子》(1952)等等。1953年開始畢加索用木頭作集合雕塑,再繪彩作成人的形象。1954年他又用金屬板繪彩製成色彩鮮艷的頭像和胸像。這類作品中較為出色的有《水浴者》(1956)、《頭像》(1958)等。
畢加索在集成的雕塑創作中始終追求達到對物質徹底地把握,他通過將各種材料進行大膽地構成與變形,轉換它們的價值,經過這樣的價值轉換過程,最終達到利用這些材料所能達到的表現的極致,畢加索的無盡想像力富於一種單純、天真的氣質,正是這一點,賦予了他的雕塑作品永恆的獨特魅力。
西班牙雕塑家岡薩雷斯(JulioGonzalez,1876—1942)是畢加索的夥伴,深受他的影響。一戰期間,他在冒諾爾工廠從事焊接雕塑創作。他的作品很像是空間中的抽象符號。但有一種擬人化的傾向,並具有情緒屬性。他的主要作品有《唐·吉訶德》(1929)、《做頭發的女人》(1936)、《坐著的女人》(1935)等。
❿ 畢加索在集成雕塑創作方面經歷了哪些發展過程
20年代中葉開始,畢加索做了一些用金屬經熔煅加工而成的金屬擺件。這種金屬擺件多以女人頭像、動物和人體為主題。1930年到1932年間,畢加索利用從垃圾堆里撿來的木頭、繩子、石膏、廢鐵片、彈簧、鍋蓋、螺絲等等廢的材料,再依據這些材料進行想像,將它們自由組合在一起。畢加索的想像力是驚人的,他巧妙地構成了新的形象,具有鮮明的感情特徵,或凶惡、或神秘、或幽默。這段時間畢加索大約作了50件這種金屬集合雕塑。二戰期間,在各種物質都很貧乏的時候,畢加索還是用能夠撿到的一切東西,繼續製作各種富於獨特想像力的雕塑。這個時期他也作了一些青銅雕塑。其中有《抱羊的男子》(1944,這件雕塑後來被放大製成紀念碑形式,放置在瓦羅利斯市廣場上)、《死者的頭像》(1944)、《牛頭》(1943)。畢加索做的這些青銅雕塑不是鑄成的,而是用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實物直接組合成的造型。
50年代初,畢加索又用汽車、板、釘子、酒瓶、靴子等等實物,製作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雕塑。這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跳繩的少女》(1950)、《山羊骸骨與瓶子》(1951—1952)、《狒狒和它的兒子》(1952)等等。1953年開始畢加索用木頭作集合雕塑,再繪彩作成人的形象。1954年他又用金屬板繪彩製成色彩鮮艷的頭像和胸像。這類作品中較為出色的有《水浴者》(1956)、《頭像》(1958)等。
畢加索在集成的雕塑創作中始終追求達到對物質徹底地把握,他通過將各種材料進行大膽地構成與變形,轉換它們的價值,經過這樣的價值轉換過程,最終達到利用這些材料所能達到的表現的極致,畢加索的無盡想像力富於一種單純、天真的氣質,正是這一點,賦予了他的雕塑作品永恆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