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果汁是誰發明的
上世紀2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果園主發現他們出產的眾多橙子無法全部當作新鮮水果消化,於是有公司制成果汁出售,並到處宣揚它的種種健康功效,發展成為美國人早餐的常用飲料。
㈡ 水果是不是古代人發明的
當然不是啦,水果是古時物種自然進化而來的,是本身就有的,不過人工選擇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利用生物學技術和原理,在理論上也可以「發明」水果,你想它是什麼樣兒就什麼樣兒
㈢ 怎麼申請水果行業的發明專利
我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檢索了一下,與百香果栽培有關的專利已經有兩個了。不過只要你的發明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你還是可以去申請專利的。
㈣ 西瓜這種水果最早是誰發現的呢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關於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西瓜並非源於中國,而是產自於非洲,於西域傳來,故名西瓜。另一種說法源於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相傳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被發現,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
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西瓜種植時間和方法:
一般來說西瓜都是在3~4月進行種植,其中的早熟品種會提前在3月中旬種植,而晚熟品種則會延後到4月下旬再種植。此時的氣候條件較為適宜西瓜的生長,可讓其更快發芽,但是也有在秋季播種的,其種植的為反季西瓜。
種植西瓜前要將購買的西瓜種子浸泡在水中,使它達到催芽的效果。一般准備30~40℃左右的溫度,將種子放在裡面12~18小時左右,促使種皮軟化。之後將其取出濕毛巾包裹,不時噴水保持濕度使種子萌發出小芽。
在西瓜種植時間和方法中還要為其提供疏鬆排水的砂質土壤,可以將腐殖土和河沙進行混合,按照1:1的比例配製使其透氣不積水,從而讓種子播撒後可更好透氣生長,並可在土壤中摻加少量農家肥,使其養分充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瓜
㈤ 誰發明了水果嫁接技術
嫁接是一種古老的農業技術,是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實用技術的產物,對農業發展起著不可湮滅的推動作用,尤其在園藝事業的發展上.至於嫁接是先由那個國家、那個人所發明的,究竟是什麽時候開始應用的問題,目前尚無確切的可靠的考證,但各國有關學者大都一致認為嫁接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發現了"自然嫁接"現象之後,為生產實際需要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至今應用不衰的農業生物技術.
所謂"自然嫁接"就是指兩株植物的枝幹或同一植株的兩個枝幹(或根亦然),在自然生長條件下,生長交織在一起,而自然地彼此相互癒合長在一起的現象,即所謂的"連理枝"、"連理木"或"木連理".
我國勞動人民應用嫁接這一技術甚早.如在我國史書上關於自然接木——"木連理"的記載很多,據統計,一部《甘四史》中記錄"木連理"現象竟達254項之多,在《古今圖書集成》(1726年)中的"博物匯編草木典"第七卷木部紀事一篇中,記載自然嫁接現象達126例.目前已經發現比較可靠的最早記載關於植物嫁接的資料為《泛勝之書》(西元前7年),書中記有把10株瓠苗嫁接成1蔓結大瓠的方法,可惜該原書早已失傳、更不知書中是否有關果樹嫁接的記載.到了5世紀賈思勰的《齊民要術》(533—544)中,對蘋果樹嫁接就有極其詳盡的敘述,在梨的嫁接技術仲介紹了砧木的選擇、接穗的選取、嫁接時期以及嫁接成活的條件.以後嫁接技術不斷提高,特別是在牡丹和菊花等觀賞植物的應用上有了很大發展.果樹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如在著名的《桔錄》(1176年)中,就有稱贊當時柑桔嫁接技術高妙的描述.
14世紀末元人俞宗本所著的《種樹書》(1621年)里,記述了嫁接和培養相結合來促進變異的方法.《花鏡》(1688年)中有"凡木之必須接換,實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單者可重,色紅者可紫,實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惡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換之得其傳耳."這里所說的接換,
就是嫁接.不難看出,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勞動實踐中,不僅發現了自然嫁接現象,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更有所創造,對我國甚或對世界的農業生物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國外,西方在希臘時代Aristolte(西元前384—前328年),Theophrdstus(西元前372—前287年)都提到過植物嫁接技術.羅馬尼亞學者Pliny(23—79年)在他的自然史第二卷中已談到嫁接是一種應用技術.
㈥ 古代是哪個國家發現水果的呢
水果的種類很多,有些水果品種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只能按具體種類來講,但是按我國來講。先秦時期的典籍中,最常出現的水果是桃、李、棗、栗,其次是梨、梅、杏、榛、柿、瓜、山楂、桑椹,其它如杞、花紅、櫻桃也偶而會出現。水果也最先在文明古國產生,四大文明古國分別為:古埃及(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古巴比倫(亞洲西部)、古印度(亞洲南部)和中國(亞洲東部)
㈦ 水果沙拉的來歷是誰發明了嗎
沙拉(SALAD)源於拉丁文,意思是SALTED,加了鹽的意思.原來沙拉最早出現於古羅馬時,當時主要是回以鹽來調味的.到了中世紀,人們開答始用油\醋來為它做汁拌著吃,也即現代沙拉的原形.
最早期的沙拉是指未經過煮熟的蔬果加上汁而成的頭盤.但是繼續發展起來, 沙拉已是千變萬化,例如加入海鮮\肉食.現在只要有蔬菜或生果成分,而又有汁拌著吃的,都可以泛指沙拉.
沙拉又分蔬菜沙拉(GREEN SALAD)和水果沙拉(FRUIT SALAD);除了冷吃的沙拉之外,又另外有一種暖沙拉(WARM SALAD),是指哪些材料經過煮熟,或是暖著吃的沙拉,印尼的GADO GADO便是一例.
㈧ 誰最先想出了水果電池水果電池誰發明的
水果電池只是利用了水果里的果酸做電解質 本質就是一個伏達電堆
㈨ 水果蘋果有什麼發展
果業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入世後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之一,在新的形勢下,針對果樹種什麼,如何種,怎樣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本報專家顧問團林果組的專家,對我省的蘋果、梨、葡萄、桃等大宗水果,棗、櫻桃等特色水果,杏、李等小水果,板栗、核桃等乾果和反季節水果等樹種,分別從栽培現狀、發展前景、良種選擇、關鍵技術和市場營銷等5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分析,為此,推出了果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系列專版,本報將陸續刊登,以饗讀者。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
栽培現狀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
蘋果是我省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樹種,也是全國蘋果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多的省份。截至2001年底,全省蘋果面積596.5萬畝,產量616.4萬噸,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省果園面積和水果產量的53.3%和63.5%;佔全國蘋果總面積的19.2%和總產量的30.8%。蘋果栽培品種以晚熟的紅富士為主,2001年產量達到395.1萬噸,佔全國紅富士產量的34.4%,佔全省蘋果產量的64.1%,主要栽培地為我省的膠東、臨沂、淄博的沂源等地區;國光蘋果2001年的產量為39.6萬噸,佔全國國光蘋果的23%,主要栽培地區集中在膠東、濰坊等地區;中熟的紅星系列品種和金帥品種主要集中在魯西、魯中南地區;另外藤木一號、嘎拉、紅將軍等新優蘋果品種這幾年發展較快,在全省蘋果適栽區都有一定面積的栽培。全省蘋果栽培以煙台為主產區,「煙台蘋果」為歷史名產。產後處理方面,全省目前各種類型的洗果、分級流水線300多條,年處理鮮果能力約150萬噸,主要集中在煙台、臨沂等蘋果主產區;各種氣調庫、恆溫庫2100多座,貯藏能力100多萬噸(占總產量的10%左右),全省注冊的蘋果濃縮汁加工企業有20家(全國48家),生產能力3萬噸的廠家山東3個(全國有4個),中國最大的中魯公司(山東乳山)產量達到6萬噸,濃縮果汁年產量達到15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產品98%出口。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
目前,山東蘋果生產的主要問題,一是品種結構不盡合理,晚熟品種面積過大,佔全省蘋果面積的70%以上,早熟和中熟品種比例偏小,適宜加工的品種面積更小;二是蘋果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的蘋果栽培面積較大,優良品種體現不出優勢,配套栽培技術跟不上,部分產區的栽培品種老化,果園老化,造成蘋果效益不高;三是蘋果的產後處理能力不足;四是蘋果產業化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做強做大真正意義上的蘋果產業。 qjX中國水果信息網_最專業的水果供求信息發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