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T掃描儀是誰發明的
CT掃描儀的直接發明者是豪斯菲爾德,但是它的發明過程卻凝聚著多位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在醫學上,人們弄清了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熒屏上會顯出骨頭的黑影。因此,通過X光片,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頭的情況以及體內的一些硬質異物。X射線誕生3個月後,就被維也納醫院首次用於為人體拍片。在這之後,世界各地的醫院都開始了X射線的應用。
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受聘到南非開普敦市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在醫院中,科馬克很快便對癌症的放射治療和診斷產生了興趣。當他發現當時的醫生們計算放射劑量時是把非均質的人體當作均質看待時,「如何確定適當的放射劑量」就成了科馬克決心攻克的難題。最後,科馬克認為要改進放射治療的程序設計,必須把人體構造和組成特徵用一系列切面圖表現出來。他運用了多種材料、多種形狀的物體直至人體模型做實驗,同時進行理論計算。經過近10年的努力,科馬克終於解決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的理論問題。1963年,科馬克首次建議使用X射線掃描進行圖像重建,並提出了精確的數字推算方法。他為CT掃描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與科馬克不同,英國科學家豪斯菲爾德一直從事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於1951年應聘到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從事研究工作,嘗試將雷達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氣象觀察等方面。不久,他又轉向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工作。
病人在用CT機接受檢查
當時,他任職的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除計算機外,還生產探測器、掃描儀等電子儀器。豪斯菲爾德的目標是要綜合運用這些技術,生產出具有更大實用價值的新儀器。科馬克的研究成果給了他很大的啟迪和信心。在科馬克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豪斯菲爾德選擇了CT機作為研究的課題。好在他對計算機技術的原理和運用駕輕就熟,CT圖像重建的數學處理方法可以恰當地與他熟悉的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所以研製中的一個個難題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1969年,豪斯菲爾德終於設計成功了一種可用於臨床的斷層攝影裝置,並於1971年9月正式安裝在倫敦的一家醫院。
B. pet ct是哪一年出現
PET-CT將PET與CT完美融為一體,由PET提供病灶詳盡的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 具有靈敏、准確、特異及定位精確等特點,可一目瞭然的了解全身整體狀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和診斷疾病的目的。PET-CT的出現是醫學影像學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醫學界的公認和廣泛關注,堪稱「現代醫學高科技之冠」。
PET-CT是最高檔PET掃描儀和先進螺旋CT設備功能的一體化完美融合,臨床主要應用於腫瘤、腦和心臟等領域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C. 誰發明的CT機
我們通常所說的CT實際上抄是指X射線CT,中文全稱是「X射線電子計算機掃描術」,CT是它的英文縮寫。世界上第一台CT機是由英國EMI公司工程師豪斯菲爾德研製成功,1971年在倫敦一家醫院正式安裝使用的。
CT的問世在醫學放射界引起了爆炸性的轟動,被認為是繼倫琴發現X射線後,工程界對放射學診斷的又一劃時代貢獻。CT的誕生為何會引起如此的轟動,我們來簡要地回顧一下影像技術的發展史就不難理解了。
D. CT技術是誰發明的
1979年,美國的柯馬克和英國的漢斯菲爾德,由於發明了CT,而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獎的桂內冠。現在容,我國許多大醫院都可以做CT檢查了。
所謂CT是指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機,它是X射線與電子計算機的「混血兒」。目前,CT已發展到第五代,掃描完成一幅圖像的時間已由5分鍾縮短到1/100秒。
E. CT是什麼時候問世的
1971年,英國科學家漢斯菲爾德成功地設計出一種新型的診病機,定名為X線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機。
這種機器由X光斷層掃描裝置、微型電子計算機和電視顯示裝置組成,可以對人體各部進行檢查,發現病灶。漢斯菲爾德和一位神經放射診斷學家一起,第一次為人體進行檢查的對象是個懷疑患了腦瘤的婦女,結果在熒光屏上不僅現出了腦瘤的位置,甚至連形狀和大小都清晰地顯示出來,這一成功宣告了一個新技術的誕生。由於這個診病機的全稱過長,根據英文名簡稱為CT。
CT機投入到臨床以後,以它高解析度、高靈敏度、多層次等優越性,發揮了有別於傳統X線檢查的巨大作用。
F. CT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CT掃描儀的直接發明者是豪斯菲爾德,但是它的發明過程卻凝聚著多位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在醫學上,人們弄清了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熒屏上會顯出骨頭的黑影。因此,通過X光片,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頭的情況以及體內的一些硬質異物。X射線誕生3個月後,就被維也納醫院首次用於為人體拍片。在這之後,世界各地的醫院都開始了X射線的應用。
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受聘到南非開普敦市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在醫院中,科馬克很快便對癌症的放射治療和診斷產生了興趣。當他發現當時的醫生們計算放射劑量時是把非均質的人體當作均質看待時,「怎樣確定適當的放射劑量」就成了科馬克決心攻克的難題。最後,科馬克認為要改進放射治療的程序設計,必須把人體構造和組成特徵用一系列切面圖表現出來。他運用了多種材料、多種形狀的物體直至人體模型做實驗,同時進行理論計算。經過近10年的努力,科馬克終於解決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的理論問題。1963年,科馬克首次建議使用X射線掃描進行圖像重建,並提出了精確的數字推算方法。他為CT掃描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病人在用CT機接受檢查與科馬克不同,英國科學家豪斯菲爾德一直從事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於1951年應聘到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從事研究工作,嘗試將雷達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氣象觀察等方面。不久,他又轉向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工作。
當時,他任職的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除計算機外,還生產探測器、掃描儀等電子儀器。豪斯菲爾德的目標是要綜合運用這些技術,生產出具有更大實用價值的新儀器。科馬克的研究成果給了他很大的啟迪和信心。在科馬克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豪斯菲爾德選擇了CT機作為研究的課題。好在他對計算機技術的原理和運用駕輕就熟,CT圖像重建的數學處理方法可以恰當地與他熟悉的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所以研製中的一個個難題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1969年,豪斯菲爾德終於設計成功了一種可用於臨床的斷層攝影裝置,並於1971年9月正式安裝在倫敦的一家醫院。10月4日,他與神經放射學家阿姆勃勞斯合作,首次成功地為一名英國婦女診斷出腦部的腫瘤,獲得了第一例腦腫瘤的照片。同年,他們在英國放射學會上發表了論文。1973年,英國放射學雜志對此作了正式報道,這篇論文受到了醫學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放射診斷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從此,放射診斷學進入了CT時代。
G. CT機應用臨床開始於什麼年代
CT是「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機」或「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簡稱CT,是從1895年倫琴發現X線以來在X線診斷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和X線檢查攝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CT由英國物理學家hounsfield在1971年研製成功,先用於顱腦疾病診斷,後於1976年又擴大到全身檢查,是X線在放射學中的一大革命。我國也在70年代末引進了這一新技術,在短短的30年裡,全國各地乃至縣鎮級醫院共安裝了各種型號的CT機數千台,CT檢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層開,成為醫學診斷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編輯本段基本結構X線體層掃描裝置和計算機系統。前者主要由產生X線束的發生器和球管,以及接收和檢測X線的探測器組成;後者主要包括數據採集系統、中央處理系統、磁帶機、操作台等。此外,CT機還應包括圖像顯示器、多幅照相機等輔助設備。
CT機的基本知識及臨床應用
一、CT的產生CT中文全稱「X線電了計算機斷層攝影術是英國工程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於1967年發明的,1971年10月第一台頭部CT機在英國應用於臨床,並獲得成功。
1972年英國放射學會和北美放射學會分別宣布CT機的誕生,1974年美國工程師設計出全身CT機,開創了影像診斷學的新紀元。
1990年我國製成D31型國產全身CT機,開始普及應用於我國醫院。
二、CT機成像原理和CT機的基本結構1、CT機成像原理簡言之是利用筆形或扇面型X線沿人體長軸對檢查部位作360°均查轉動進行掃描。
X線穿過人體某一層面的組織後由探測器接受,不同密度的組織對X線的吸收是不同,組織密度越高,吸收X線量越多,探測器接受的信號就弱,組織密度越低吸收X線量越少,探測器接受的信號就強,把這種減的X線量轉換成電信號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過電子計算機對數據的處理,最終將數據在電視屏幕顯示出圖像的全過程。
2、CT機由四個部分組成,1、X線發生系統(高壓發生器和X線球管);2、X線探測系統(檢測器、檢測迴路和模數轉換器);3、電子計算機系統(電子計算機、磁碟和磁帶、顯示裝置、照像機);4、操縱控制系統。
三、CT機分代及發展演變所謂CT機的「代「是指CT機在研製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標志。
CT機分代主要是以C線球管和探測器的關系,探測器的數目排列方式以及兩者之間的運動方式來劃分的。實際上CT機分代並不能完全反映CT機本身性能的優劣,而X線球管系統,探測器的性能和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才是決定CT機性能的主要部件。
第1代:
X線束為直線筆形,單個或數探測器採用直線入旋轉掃描相結合,掃描速度慢,可長達3-6分鍾。只限於頭部掃描。
第2代:
與第1代CT機無質的區別,只有X線為多射速,探測器增加到幾十個,掃描時間縮短到10-90秒,開支應用於全身掃描。
第3代:
X線呈扇形束,探測器多達幾百個也是扇形排列,只作旋轉式掃描,掃描時間1-5秒,不過它具有更多的重建程序,局部放大掃描,動態掃描,掃描照像及氣體成像等功能,是一種比較實用而性能優良的機器,現在還有少量應用。
第4代螺旋CT機:與第3代基本相同,探測器排列是圓周狀固定在掃描架四周,僅X線球管旋轉,該機可以快速掃描,信息量增大,圖像更加清晰。
第5代CT機:
它的特點是電子束體層線像系統取代了X線管旋轉線像系統,掃描時間1/20秒,開辟了CT新的應用領域。
價格昂貴。
CT機發展方向多排螺旋CT探測器的排數,相當價格低廉,我院明年購買四排螺旋CT,三維成像,失狀位,冠狀位像。
四、CT的基本術語1、掃描:
X線管圍繞人體被檢測的層面旋轉,照射一次的動作。
2、平掃,不打造影劑,僅憑借組織器官以及病變等組織密度的天然差別進行掃描的檢查方法,是CT檢查的基本方法。腹部檢查常需口服或灌碘水,區別胃腸組織器官也屬於平掃范圍。
3、增強掃描:經靜脈注入離子型或非離子造影劑進行掃描的檢查方法。對某些組織器官或病變,因其CT值相近,平掃不易分辯時常採用的方法,增強掃描能使心血管系統,組織密度及病變的內部結構的密度增加,有利於對組織器官及某些病變的辯認,提高診斷准確率。
4、CT值表示該部分X線吸收的單位(相對值)以水吸收值多,緻密骨或鈣化等X線吸收值為+1000,空氣作為-1000,這個吸收系統稱之為CT值,物質密度系高,吸收X線量愈多,CT值愈大,反之密度低,CT值愈小,CT值,國際公認並廣泛採用的CT值表示方法為享氏單位HU。
5、窗位,表示CT值的中心位置,C6、窗寬:表示圖像CT值的范圍W7、層厚,CT掃描每個層面的厚度,用mm 10mm5mm2mm。
8、層距:
CT掃描每個層面之間的距離mm2510209、等密度:掃描圖像以某一CT值為標准而進行等密度顯示。
10、偽影:在CT掃描圖像中出現了實際並不存在的各種形狀的圖像,我院CT片標記,閱讀方法。
000007745—1漢語拼音姓名月/日/年S 104.5sRLP+547W100A0+30五、CT檢查的臨床應用1、CT最適合的器官和組織,主要有腦和脊髓,肝臟、脾臟、腎臟等實質性臟器。
2、CT比較適合的器官和組織,主要有肺、縱隔、頭頸部、腹膜後盆腔,脊柱和四肢骨骼。
3、CT不適合器官和組織,主要是食道、胃、小腸、大腸等管道組織。周圍轉移情況,可選用。
六、顱腦CT檢查的適應症及其局限性1、顱腦CT檢查具有相對的無損傷性,無痛苦迅速,安全,准確等優點,幾乎所有顱腦疾患及損傷都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適應症如下:
1)腦腫瘤:
CT可准確顯示腦腫瘤的位置,大小、腫瘤內囊變,壞死鈣化出血,周圍水腫以及腫瘤的數目,和有無造影,強化等,適用於:腦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鞍區腫瘤及幕下腫瘤等佔位病變。
對腦腫瘤的檢出率85%-98%。
2)腦血管意外:
CT可確診高血壓性腦出血,腦梗塞,動脈瘤或血等畸形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CT可診斷上述疾病病變位置,大小、形態、范圍及腦水腫程度。
3)顱腦外傷:
CT可診斷並鑒別顱內出血與腦挫裂傷,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腫(急、亞、慢),輕度和重度顱腦損傷,顱內壓高低等。
4)腦部退行性疾痛:
CT對顱腦因各種原因(損傷、出血、缺血、炎症、中毒等)引起腦組織變性。還有腦萎縮、腦室系統擴大均能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診斷依據,髓鞘喪失。
5)腦部炎症:對顱內炎症,腦部結核瘤、結核性腦膜炎、CT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對腦部非特異性炎症也有間接提示作用。
6)顱腦其他疾病:先天性顱腦畸形,與新生兒疾病。如腦發育障礙、發育不全,第四腦室中孔及側孔先天閉鎖等。
CT檢查可提出診斷依據。
7)對顱腦疾病的手術治療後的觀察,放療、和葯物治療後的療效觀察,CT檢查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顱腦檢查的局限性1)、受容積效應的影響易漏診,後顱凹、鞍區、享氏暗區。
2)、對於腦血管病變。具體屬哪一個血管,部位、數目、側支循環等CT掃描不能准確顯示。
3)、定性診斷的局限性,對腦腫瘤定性診斷僅70%-80%。
七、胸CT的適應症及局限性1、縱隔:縱隔腫塊(性質鑒別、中性、實性)縱隔增寬,(正常或病理)縱隔淋巴結。重症肌無力。可了解胸腺或胸腺增生。
2、肺臟:肺門增大的原因:
CT可查明是生理或病理。
肺:明確肺部病變的性質;B、疾病發現腫瘤細胞而X線或纖支鏡未發現病變者;C、胸腔積液或胸膜肥厚,影響肺部情況者。
D、
H. 醫療儀器ct是哪個國家發明
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菲爾德發明,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I. CT是誰發明的
1971年9月,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費內爾德容,見
http://ke..com/view/2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