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的發明對世界航海、經濟、貿易、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背景——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從此整個中東及近東地區,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歐洲人從此不能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波斯灣前往印度及中國,也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直接從香料群島獲得香料的資源。二、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很久以來,與中國、印度的貿易,一直是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的,而在整個歐洲,與阿拉伯人的貿易又幾乎都掌握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手裡。在西歐,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國君主還有商人們都急切地希望能夠打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壟斷,自己前往印度、中國和香料群島等地,直接與當地人進行香料、絲綢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至此,那些出產這些珍貴資源的地區,便成了歐洲人獵取與互相爭奪的目標。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 最古老的倖存葡萄牙海圖,結果顯示探索達伽馬到印度。在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中,歐洲在公元15世紀以前一直扮演著一個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亞洲創造出了更為繁榮的文化,幷將這一優勢不斷擴大。對於這個世界的發展而言,亞歐大陸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過了其他地區,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亞歐大陸及北非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僅僅局限於此。 而這個「世界」的兩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東岸幾乎沒有過直接的交往,歐洲黑暗時期正是亞洲國家空前繁榮的年代。他們對彼此的認識也僅僅是通過7000餘公里的絲綢之路相互了解。這樣漫長的距離和通行這段道路所需要的時間,也扭曲了東西方之間絕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資訊。四、來中國的尋金熱 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天圓地方觀念與地理中國中心是社會的標准常識。與之相對的歐洲,則是通過數世紀前成書的《聖經》與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成書的《地理學指南》(人們將它從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大規模被歐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則是在1406年)。歐洲人通過《地理學指南》可以准確的了解他們憧憬的亞洲、北非。但對於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們所知道的世界幷不比千餘年前的羅馬人甚至希臘人多多少。他們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存在。雖然他們已經知道了印度與中國的存在,但是真正到過那裡的卻很少。13世紀末,馬可波羅與他的游記在歐洲掀起了對東方嚮往的狂潮:在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東亞甚至整個亞洲成為一個擁有空前繁榮的文化、遍地黃金、香料發達而強盛的區域。這引發了大量歐洲人一窺東方文明的願望。然而馬可·波羅前往中國時所途經的波斯灣對於歐洲人,特別是15世紀之後西歐人而言已經成為了禁區;雖然已經有人深信地球是圓的,但是他們對地球大小的估計,卻是完全建立在錯誤的數據的基礎之上的。當時甚至有人認為從歐洲往西至多幾周時間便可到達亞洲。五、中國在這一時期的落後 中國在15世紀時將它的海上力量培養為用於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將一 15-16世紀的西班牙大帆船隻龐大、技術力量先進的船隊賦予宣揚天朝國威的工具。這支准儀仗隊到達了中東、東非(現在有人聲稱他們發現了澳洲、美洲、南極洲——並早於麥哲倫一行環繞了整個世界,但這些說法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使其成為主流思想)。但鄭和的航行沒有將明帝國發展成為領土廣大經濟繁榮的國家:這支儀仗隊並沒有軍事使命,也沒有將它發展的貿易擴張為大規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財力物力。隨著明朝海禁的開始,亞洲失去了在技術上可行的遠望:發現新大陸和環游世界。六、西方航海技術的發展與先進 六分儀圖解但是歐洲則走上了大航海時代的前台,有證據顯示維京的海盜們曾到過格陵蘭,並在加拿大設立了海盜據點。除了海盜活動。梵蒂岡的活動也成為促進遠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探索活動多少有將基督教傳播到世界,並將異教徒轉化為基督教徒的想法,並且伊比利亞半島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國家軍隊進攻過,伊斯蘭教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政治、經濟上的擴張主義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擴張要求令伊比利亞半島的航海家們對自己的活動堅信是上帝的使命,從而為遠航的心理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十字軍東征帶來的長年戰爭,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等等這一切,導致歐洲人對於基督教產生了一種狂熱的感覺。很久以來,積極傳教便是基督教會特點之一。而且,為了使那些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們總是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剛剛戰勝了摩爾人的西班牙傳教士們,特別渴望將戰場上的勝利轉化成宗教上的勝利,將基督教帶出伊比利亞半島,帶出歐洲,傳向世界的每個角落。 遠洋航行所需的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對於航海家而言,他們能夠在海上活動,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們更多的是依靠來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術發展的方向辨識、指南針,從穆斯林的獨桿三角帆船發展的大三角帆技術——這項技術將三角帆從橫帆的替代物轉化為推進船隻的重要附加物,還有本國發達的造船業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賴的依靠。而在這些科技流傳至歐洲之前,沒有人會打算到世界「邊緣」去冒險,地圓說的出現打消了航海家從地球摔向地獄的擔憂。從12世紀開始,歐洲人便開始製造用於航海的大型船隻。1200年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之內,他們或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使用,或是自己動手發明改造了諸如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使得歐洲人擁有了在各種復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
B. 北京現在的故宮是1406年建造的嗎戰爭年代沒有摧毀
嗯,戰爭年代有部分被摧毀,先前有9999個房屋,現在只有8000多個了
C. 查1406年是什麼年份
1406年是明成祖 朱棣 永樂4年 農歷丙戌年,狗年。
D. 中國古代有那些影響世界的發明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劍橋 1949年
[1] 解高次方程的霍納法是法國數學家霍納(W.G. Horner,1786-1837)於1819年建立的,但是宋代數學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實際上與霍納法一致,卻早於霍納572年。
[2] 當西方人爭論誰在1615年左右最先發現太陽黑子時,中國早在公元前18年以來便系統記錄了太陽黑子,比歐洲早了1500年。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間,中國有90項超新星記錄,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電天文學家感興趣的蟹狀星雲的殘跡,而西方過去對此聞所未聞。中國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記錄,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間有581項彗星記載,公元前467年記到哈雷慧星。
[3] 近代科學革命的關鍵儀器就是時鍾,而其靈魂是擒縱裝置,過去認為是十四世紀歐洲人的發明。中國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這種裝置,1090年蘇頌在開封研製的水運儀象台構造中便有機械鍾。這種中國時鍾由英國人坎布里奇(John Cambridge)復原後,每小時誤差僅在20秒以內。
[4] 當西方人對磁極性一無所知時,中國人已在關心磁偏角及磁感應性了。在英國人尼坎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於1190年在歐洲首次提到磁極性和磁感應之前,沈括(1031-1217)已於1080年對磁針作了描述並指出磁偏角。歐洲人知道磁偏角是在十五世紀。指南針知識是在十二世紀通過西遼經陸路傳到西方的。
[5] 西方人在十三世紀以前還不知道硝石為何物,而中國早在850年的《真元妙道要略》就記載以硝石、硫黃和木炭製成火葯混合物,1044年的《武經總要》更給出最早的軍用火葯配方。
[6] 1380年前,歐洲人還無法製造出一小塊鑄鐵,而中國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已在工業規模上生產鑄鐵了,到公元一世紀中國人已是鑄鐵大師,歐洲人相比之下落後了1500年。他還根據考古資料,將中國古代的冶煉爐與後來西方的冶煉爐作了對比,得出結論,中國古代和中世紀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長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7] 在植物學方面,明代朱橚於1406年刊行的《救荒本草》列舉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414種,對其生態特徵、地理分布和處理方法都作了說明,並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圖。歐洲直到十八世紀布雷安特(Charles Bryant)才開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價值,比中國晚400年。西方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圖出現於1475年德國人康拉德(Conrad)的《自然志》中,但比《救荒本草》晚了69年。
[8] 中世紀中國從人尿中提制性激素,是一項最大的生物化學成就。西方認為尿為污穢之物,直到1927年阿什海姆(S. Aschheim)和宗德克(B. Zondek)才從尿中獲得性激素。在中國,葉夢得(1077-1148)在《雲水錄》中已描述了從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
[9] 近代醫學科學中最偉大、最有益於人類的一個學科——免疫學,產生於人類為預防天花而進行的種痘實踐中。葛洪於300年最早記載了這種疾病,在1000年已經發明天花預防接種,1500年中醫已公開著書介紹這種療法。這時歐洲人對此一無所知,許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中國種痘法西傳後,1700年經土耳其傳到英國(1722年,英國駐土耳其伊斯蘭堡朝廷大使夫人沃爾斯萊·蒙塔古夫人-Madam Mary Wolseley Montagu-讓自己的孩子們全種上痘,並把種痘術帶回英國,在歐洲廣為宣傳)。十九世紀初,愛德華·真納(Edward Jenner,1749-1823)發現了牛痘苗可安全預防天花。
[10] 中國至遲在公元前200年的漢初,就有了有效的胸帶挽具,公元六世紀有了更進步的頸圈挽具。這兩種有效的挽具直到公元1000年歐洲才開始出現。西方過去用頸肚帶挽具,拉力來自頸部,極易使牲畜窒息。
E. 有沒有我國古代偉大創造的圖片和資料
1、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杭大運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州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F.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其實故宮是在元朝大都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他們以前是屬於元朝大都的宮殿。後來是明朝皇帝朱棣重新建立的。
G. 科舉制的年代是誰發明的
科舉制的出現:
隋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選官,隋文帝時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武則天時設立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進士科專考詩賦。
H. 1406年到1500有多少世紀
公元就是我們現在的年份,比如今年就是公元2009年.
既然是數字,往前推,肯定有公元2年、公元1年.再往前就是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總不能說成是公元-1年)
每100年時一個世紀,我們現在就是21世紀(20*100=2000,已經過了20世紀,所以現在是屬於21世紀)
公元前多少世紀,和現在一樣,每一百年是一個世紀.
第二題沒看懂.公元1500年到公元1400年,就是1500到1400年,不過反了好像.
就像我們說2000年到2009年,過了9年.實際說的羅嗦點就是公元2000年到公元2009年.平時大家不這么說.
I. 中國14 15世紀具有世界影響的發明創造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2 數學 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 (yu)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演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3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景岳全書》64捲成書
1641年吳游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4 農學:
1376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傳入中國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5 地里學: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躊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639年開始顧炎武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記》正式成書
6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葯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五金》中有關於密封加熱冶煉"倭鉛"(即鋅)方法的記載。明代的錢幣"永樂通寶"(公元1403-1424年)有的含鋅高達99%。歐洲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冶煉鋅。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公元1771年才開始煉焦。
7 機械製造: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附圖)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附圖)
14世紀著《火龍經》
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附圖)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附圖)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附圖樣。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附圖樣)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
1637年宋應星撰成中國科技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J. 1406年的大事記
1、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2、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 中國北京的故宮(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區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位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始建於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殿宇9000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