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土壤

創造土壤

發布時間:2021-06-29 02:45:56

① 苔蘚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土壤條件

苔蘚植物生活於沙磧、荒漠、凍原地帶及裸露的石面或新斷裂的岩層上,在生長的過程中,能不斷地分泌酸性物質,促使土壤分化,年深日久,即為其他高等植物創造了土壤條件,因此,它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是最早參與土壤形成的植物.
故選:B.

② 生活是藝術創造的土壤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就是說:
「生活」是「藝術創造」的源泉。要想在藝術上有所創造,就必須深深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去了解和透視生活。即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凝練與濃縮。

③ 造就出最肥沃的土壤

沒有肥沃的土壤,就沒有綠色的植物,也就沒有眾多的動物,更不會有我們人類。因此,地球母親造就出的廣袤大地及肥沃土壤,就是各種生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巨大溫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土壤是由岩石演化形成的。岩石表層經過漫長的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而風化,形成碎屑狀的母質土地,這些疏鬆的風化產物具有通氣性、透水性和保墒性,而且含有風化過程產生的礦物質及其可溶性化合物。當有機物質成分出現在土壤中以後,土壤就變得更有活性、更有肥效了。

土壤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來源於生命的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和施入的有機肥料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關,對土壤性狀、作物生長和化肥的施用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植物養分的重要來源。土壤有機質分解以後可為植物提供各種養分,特別是氮素。因為土壤礦物質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主要是有機質分解後提供的。土壤有機質分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此外,有機質也是土壤中磷、硫、鈣、鎂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所以有機質多的土壤,養分含量也就高。

(2) 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緩沖性。土壤有機質中的有機膠體帶有大量負電荷,能吸附大量的陽離子和水分,其陽離子交換量和吸水率比粘粒要大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土壤對酸鹼的緩沖性。

(3) 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土壤有機質的黏性遠遠小於粘粒,只有粘粒的幾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減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質量; 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團聚性,改善其過分鬆散的狀態。土壤有機膠體是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不可缺少的膠結物質,所以有助於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結構,改變土壤孔隙狀況和水、氣比例。此外,由於有機質色暗,有利於吸熱,可以提高地溫。

根據土壤有機質的這些重要性質和作用,不難看出,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其肥力水平較高,不僅能為作物生長提供較豐富的營養,而且保水保肥能力強,能減少養分的流失,節約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機質含量較少的土壤,情況則相反。

沃土良田對於我們人類的生存十分重要。地球表面由七分海水與三分陸地組成,陸地總面積是 1. 35 億平方千米,其中常年的冰雪地區佔去 10%,凍土地區佔去 4%,沙漠地區佔去 20%,陡坡、溝谷地區佔去 16%,剩下可以供我們人類利用的土地僅僅有 50%。現在,地球上共有耕地 13 億公頃,中國佔有耕地數量排在美國、印度、俄羅斯之後,僅為 1. 22 億公頃。

土壤是非常珍貴的。人們都知道地球厚度即地球半徑大約為6370 千米,而地表的土壤只有幾個到幾十個厘米的厚度,能達到幾米厚度的極少。地表上如此薄薄的一層土壤,卻維持了各種花草樹木與各類莊稼的正常生長。土壤不但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讓動物和人類得以生存,還提供了豐富的葯用植物與工業原料、能源資源,讓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科學家們曾給出這樣的計算結果:地球土壤創造的生物物質總量已經達到 4 × 1027噸,即 4000 億億億噸,相當於地球水圈質量的 16 倍,或相當於對流層大氣質量的 30 倍。可見,地球土壤作出了何等驚人的貢獻。而且綠色植物通過自身的葉綠體,利用太陽光的能量,把吸進的二氧化碳與水分子合成為儲藏熱能的有機物; 通過光合作用過程,還可以釋放出大量的人類與動物不可或缺的珍貴氧氣。從而使地球早期的原始大氣 (二氧化碳、甲烷、氨氣、氫氣和水汽) ,逐漸增多氧氣,組成更加適合於動物與人類需要的現代空氣。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細菌來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隨動物排泄物及其屍體進入土壤的細菌。它們大部分在離地面 10 ~ 20 厘米深的土壤處存在。土層越深,菌數越少,而暴露於土層表面的細菌由於日光照射和乾燥不利於其生存,所以數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放線菌次之,另外還有真菌、螺旋體等。土壤中的微生物絕大多數是對人體有益的,它們參與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分解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固定大氣中的氮,供給植物利用。土壤中還可以分離出許多能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進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

理想的土壤成分是礦物質占其中的 45%,空氣和水分各佔25% 左右,有機物質占 5% 。另外,有關土壤營養元素之說,是指土壤中有 N (氮) 、P (磷) 、K (鉀) 、Ca (鈣) 、Mg (鎂) 、S(硫) 、Fe (鐵) 、Cu (銅) 、B (硼) 、Mo (鉬) 、Se (硒) 、Mn(錳) 、I (碘) 、Cl (氯) 、Na (鈉) 、Si (硅) 、Co (鈷) 、Ti(鈦) 等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O (氧) 、C (碳) 、H (氫) 三種元素植物也需要,但是它們是由空氣來供給的。根據植物對土壤中不同的營養元素吸收量的差異,一般將它們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需要吸收的大量營養元素,包括 N,P,K; 第二類是需要吸收的中量營養元素,包括 Ca,Mg,S; 第三類是需要吸收的微量營養元素,包括 Fe,Mn,B,Zn,Cu,Mo,Cl,Se 等。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態,決定其對植物吸收的有效性,通常是離子狀態的營養元素才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農作物各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在作物體內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因此,當某種營養元素在農作物體內缺乏時,會導致一系列物質代謝和運轉上的障礙,而使其表現出某些特殊的症狀,也稱為營養元素 「缺乏症」或 「生理性病害」。玉米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如果缺乏,玉米植株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苗期缺氮元素,植株生長緩慢,株型細瘦,葉片呈黃綠色,抽穗遲。旺盛生長期缺氮,葉片呈淡綠色,老葉從葉尖沿著中脈向葉片基部枯黃,枯黃部分呈 「V」型,葉緣仍保持綠色而捲曲,最後全部乾枯,果穗小,產量低。馬鈴薯缺磷元素時,植株細小,葉柄和小葉向上直立,葉片縮小,色暗綠,塊莖易發生空心,薯肉銹斑,硬化煮不爛,產量低。大豆缺鉀元素時,老葉邊緣變黃,逐漸皺縮向下捲曲,但葉片中部仍保持綠色,而使葉片殘缺不全,根系發育不良,吸收能力下降; 生育後期缺鉀,上部小葉柄變棕褐色,葉片下垂而枯死,種子不飽,種皮皺縮。水稻缺硫元素時,葉色全面退綠,呈淡綠色或黃綠色,葉細窄,分櫱差。大豆缺硫元素時,上部葉片葉色變淡,新葉黃化。玉米缺硫元素時,新生的葉片和鞘莖呈淡綠色……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土壤,植物養分的 60% ~70%是從土壤中吸收的。土壤養分種類很多,應根據作物吸收利用情況合理施肥。包括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的配合,各種營養元素如氮、磷、鉀之間的比例,化肥品種的選擇,經濟施肥量,適宜的施肥時期和方法。合理施肥所要求的兩項重要內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經濟效益,增產增收。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土壤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同水和空氣一樣,都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人類由土壤取得飲水和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並在土壤上從事各項生產活動,土壤是人類寶貴的資源之一。人類依靠土壤生存,人類活動也可以影響土壤環境; 人類和土壤之間是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土壤解剖圖

(資料來源: 作者提供)

關愛地球母親

土壤中微生物的來源

(資料來源: 作者提供)

關愛地球母親

金色的麥田

(資料來源: http: / /www. haiyang2012. com)

關愛地球母親

桃樹林

(資料來源: http: / /blog. tznews. cn)

關愛地球母親

熱帶雨林

(資料來源: http: / /www. fxqx. net)

關愛地球母親

茂密的油菜花

(資料來源: http: / /www. 6long. com)

關愛地球母親

④ 創造良好土壤結構有何措施

土壤結構決定土壤的性質
如鹽鹼地的土壤,容重大,如改變黏粒結構的土壤鹽鹼度自然就小得多。

⑤ 我的世界中創造模式土壤

要種農作物?用鋤頭右擊,手機版的點下草方塊或泥土就行

⑥ 創造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創造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措施有:

1、精耕細作、增施有機肥 。

精耕細作使表皮土壤鬆散,雖然形成的團粒是水不穩性的,但也會起到調節土壤孔性的作用。連續施用有機肥料,可促進水穩定性團聚體的形成,並且團粒的團聚程度較高,各種孔隙分布合理,土壤肥料得以保持和提高。

2、合理輪作倒茬 。

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或豆科作物,生長健壯,根系發達,都能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糧食作物與綠肥輪作、水旱輪作等等都有利於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3、合理灌溉、適時耕耘 。

大水漫灌容易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灌後要適時中耕鬆土,防止板結。適時耕耘,充分發揮干濕交替與凍融交替的作用,有利於形成大量水不穩定性的團粒,調節土壤結構性。

4、施用石灰及石膏 。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鹼性土壤施用石膏,不僅能降低土壤的酸鹼度,而且有利於土壤團聚體的形成。

5、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應用 。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殘體、泥炭、褐煤等為原料,從中提取腐殖酸、纖維素、木質素等物質。作為土壤團聚體的膠結物質,或模擬天然物質的分子結構和性質,人工合成高分子膠結材料。

土壤團粒結構是由若干土壤單粒黏結在一起形成為團聚體的一種土壤結構。因為單粒問形成小孔隙、團聚體間形成大孔隙,所以與單粒結構相比較,其總孔隙度較大。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則保持通氣,團粒結構土壤能保證植物根的良好生長,

⑦ 常見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土壤是覆蓋地球表面的一層薄薄的物質,由岩石風化形成。它主要由礦物顆粒、有機材料、空氣、水和生物體組成,所有這些都在緩慢而持續地相互作用。

大多數植物從土壤中獲取營養,它們是人類、動物和鳥類的主要食物來源。因此,陸地上的大多數生物都依賴土壤生存。

地形

斜坡的形狀、長度和坡度會影響排水。斜坡的坡向決定了植被的類型並指示接收到的降雨量。這些因素改變了土壤的形成方式。

土壤材料在水、重力和風的作用下在自然景觀中逐漸移動(例如,大雨將土壤從山丘侵蝕到低處,形成深層土壤)。留在陡峭山坡上的土壤通常較淺。運輸的土壤包括:

  1. 沖積(水運)
  2. 崩積(重力輸送)
  3. 風成(風運)土壤。
時間

土壤性質可能會因土壤風化的時間長短而異。來自岩石的礦物進一步風化形成粘土和鐵和鋁的氧化物等材料。

⑧ 創造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創造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措施有
1、精耕細作、增施有機肥
精耕細作使表皮土壤鬆散,雖然形成的團粒是水不穩性的,但也會起到調節土壤孔性的作用。連續施用有機肥料,可促進水穩定性團聚體的形成,並且團粒的團聚程度較高,各種孔隙分布合理,土壤肥料得以保持和提高。
2、合理輪作倒茬
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或豆科作物,生長健壯,根系發達,都能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糧食作物與綠肥輪作、水旱輪作等等都有利於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3、合理灌溉、適時耕耘
大水漫灌容易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灌後要適時中耕鬆土,防止板結。適時耕耘,充分發揮干濕交替與凍融交替的作用,有利於形成大量水不穩定性的團粒,調節土壤結構性。
4、施用石灰及石膏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鹼性土壤施用石膏,不僅能降低土壤的酸鹼度,而且有利於土壤團聚體的形成。
5、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應用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殘體、泥炭、褐煤等為原料,從中提取腐殖酸、纖維素、木質素等物質。作為土壤團聚體的膠結物質,或模擬天然物質的分子結構和性質,人工合成高分子膠結材料。

土壤團粒結構是由若干土壤單粒黏結在一起形成為團聚體的一種土壤結構。因為單粒問形成小孔隙、團聚體間形成大孔隙,所以與單粒結構相比較,其總孔隙度較大。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則保持通氣,團粒結構土壤能保證植物根的良好生長,

閱讀全文

與創造土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