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老舍創造特點

老舍創造特點

發布時間:2021-06-29 02:23:22

⑴ 老舍的寫作特點和成就

從濟南到青島,老舍度過了他生活道路上較為安定的七年,也是創作道路上一個碩果累累的黃金季節。身居黃海之濱,心懷報國拯民之志,可說是老舍這時期生活創作的基本態度和核心思想。但是,對革命運動的隔膜、不理解,他的帶有溫和色彩的民主主義世界觀,又不能不影響著他的創作的思想高度,甚至產生某些失誤。
老舍在本時期的作品主要有六部長篇(《大明湖》[在一、二八戰火中原稿被燒掉]、《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祥子》);一生中的大多數中、短篇小說都寫於本時期;此外還出版了一本《老舍幽默詩文集》,散見於各種報刊的雜文、詩歌、散文等也在數百篇之上。

從文學的體裁樣式看,由長篇而中篇和短篇,由小說而散文、雜文、詩歌及論著等,這種新的開拓,不僅顯示了老舍寫作的勤奮精神,而且表現出他作為藝術多面手的卓越本領和適應現實要求而作的可貴努力。

首先,老舍在新文學史上描寫和反映市民生活,特別是成功塑造市民形象的獨特貢獻基本確立。老舍以愛憎分明的現實主義態度描寫了上述人物的生活,刻畫了他們的形象性格,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舊中國社會這個潰爛著的機體的某些本質方面。

其次,老舍本時期的創作在開拙現實生活底蘊上更前進了一步,這突出表現在作品傾向性更鮮明、社會批判的鋒芒尖銳了。

再次,本時期作品描寫的手法及情節結構藝術臻於成熟,風格上老舍獨有的特色更鮮明突出了。他的突梯機智幽默中透著鋒棱的特點,他的以俗、白的北京語言描寫北京風物人情和塑造北京市民,特別是中、下層市民性格的獨到處,以及那種滲透在作品骨子裡的特有的「北京味兒」,都得到鮮明體現和很好發揮。
在抗戰文藝創作實踐上,老舍是當時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艱苦抗戰的生活不但磨練了這位赤心愛國者的堅韌意志,而且使他那支機智敏捷的筆,更加放射出時代的光芒。他在本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火葬》、《蛻》(未完)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主要收編在《火車集》、《貧血集》中。多幕劇有《殘霧》、《張自忠》、《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作)、《面子問題》、《大地龍蛇》、《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王老虎》(與趙清閣、肖亦五合作)、《桃李春風》(與趙清閣合作)等。詩歌有長詩《劍北篇》及其他新舊體詩幾十首。通俗文藝作品,包括新京劇、鼓詞、相聲、墜子、新拴娃娃、新三字經、洋片詞等是他本時期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還有不下幾十萬字的散文、雜文、論文、講演詞等。

如果把老舍這一時期的創作與他抗戰前的作品比較,我們會發現變化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創作思想的明確性。抗戰之於文藝,正如抗戰需要槍炮一樣不可缺少,這是老舍對文藝與抗戰關系的基本認識與態度。他對抗戰文藝的積極鼓吹和積極進行創作實踐,都是從這一明確認識出發的。

其二是與明確的創作思想相聯系,老舍在創作方法上又有了明顯提高。因此在塑造人物性格、描寫事件進程和人物命運上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點。這首先表現在對於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追求,即努力塑造抗戰英雄和群眾的形象,同時,對於曾經出現在作者筆下的一些人物,描寫上也有不少新的處理,這表現在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對人物性格靜止的刻畫和人物命運總以「絕望型」為多,因此常帶給人一種低沉、壓抑感覺的弱點,動的發展的觀點鮮明,作品的樂觀基調和亮色明顯加強了。

其三,正因為上述兩方面的進步,使得老舍本時期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鮮明時代特色。老舍緊緊抓住「戰爭」這個主音,把筆墨集中在描寫抗戰大時代的主潮上,圍練這個中心,老舍從多方面描繪著抗戰的大時代。

其四,適應文藝服務於抗戰的需要,老舍不畏艱途,不怕譏笑,在藝術樣式上做了多方面探索和努力。他的藝術「多面手」的才能正是在這時期內顯露出來的。解放後他在通俗文藝方面取得成績,在戲劇方面為劇壇增輝,都是這時期打下的基礎。

《四世同堂》是老舍在抗戰後期至解放戰爭時期完成的一部百萬字長篇巨著,小說分《惶惑》、《偷生》、《飢荒》三部。這部作品保持和發揚了作品早期創作的優點和特色。由於作家不再是孤立地、靜止地描寫、贊賞或批評、諷刺,而是把早經熟悉的一切,都安放在激烈的抗戰進程中來描寫,開掘、錘煉這些「老相識」的新意義,就使作品閃爍出時代的火花,彈奏出抗戰的音響。時代感強,正是這部作品不同於老舍早期創作的一大特點。

與作品所顯示的濃重抗戰氣氛緊密相聯,在人物塑造上也表現出老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大進步。早期創作中孤立、靜地描寫人物的弱點被克服了,小說中,不管是變壞的人物,或是向進步方面轉化的人物,都不僅是個人或偶然因素所造成,而是有經濟的社會的根由可尋,他們都是在時代風雲中各自顯示出自己性可知的發展變化的。因此,我們通過他們看到更深的社會本質了。

老舍是寫市民生活題材最有成就的作家。《四世同堂》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特長,而且有了新的提高。它描寫的生活畫面廣,雖以小羊圈幾戶居民為描寫基點,但筆墨所到幾乎遍及北京城,從這些畫面里,我們看到了亡城北京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老舍創作道路上,《四世同堂》可以說是他在較高層次上找見自我的重要作品。

與《四世同堂》第三部《飢荒》一同完成於美國的長篇小說《鼓書藝人》是另一部顯示了老舍創作進步的重要作品。它在抗戰的背景上,令人信服地描寫了藝人們在革命文藝工作者幫助下思想品格的提高、作藝方向的明確和對於新時代的嚮往追求。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文藝工作者孟良的形象,這是老舍筆下第一個成功的革命者形象。作品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力量,表現出老舍從黑暗世界跨到光明的新時代前夕創作思想上的重大變化,因此具有重要意義。

⑵ 老舍創作散文的特點(風格)

寫出了濟南秋天的獨特的美

⑶ 老舍小說創作在題材和風格上有什麼特點 特別特別急😂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個藝術特色:
一、語言幽默。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三、題旨鮮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
四、語言通俗。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⑷ 老舍的性格特點,不要太多

老舍的性格幽默、有責任心、孝順、關心百姓疾苦、關注民族命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4)老舍創造特點擴展閱讀: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個藝術特色:

1、語言幽默。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

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

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

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2、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

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

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3、題旨鮮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

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

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4、語言通俗。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合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

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

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

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

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⑸ 老舍小說的創作特色有哪些

老舍小說充滿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會和底層人民為描寫中心,作品中充滿了濃烈的「京味兒」,老舍當屬中國近代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說家。
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⑹ 老舍作品的藝術特點有哪幾點

他懷抱著愛國熱忱的高漲,推動他的社會觀和文藝觀向著革新的方向發展,所作不出抗戰宣傳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同時,他也注意到通俗文藝形式,拜訪鼓書藝人,學習和討論鼓書作法,有許多曲藝的創作。同時也融合相聲的語言與戲曲的表現手法,大大加強話劇的創作,如《十五貫》。抗戰這一大形勢,使老舍從學府的生活天地和市民的寫作范圍突破出來,早期他還著力於贊頌、鼓勵群眾抗戰愛國的熱情,到後來,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他的眼光不得不轉注到抗戰背後的社會現象了:國民黨消極抗戰、頑固統治,小官藉機發國難財,吃抗戰飯,老舍將這些面相用諷刺喜劇的形式刻畫出來,更顯黑暗現象與民族弱點的批判,也深化了老舍的愛國主義。

⑺ 老舍的作品特點

幽默。幽默是老舍先生的特點,即使是諷刺 也不會嚴酷的抨擊,只會用幽默的語氣嘲諷。

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

由於老舍本人性格的關系,所以,他在讀歐美幽默作品時,那種機智俏皮的語言,誇張渲染的描寫,輕松詼諧的幽默風格和表現手法,便很自然地適應了老舍的口胃,特別是歐美幽默文學作品對社會問題關注,以滑稽的筆調,表現嚴肅的社會問題以及在笑聲中表達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等等,與老舍的思想感情、性格心理一拍即合,引起他的強烈共鳴。

拓展資料: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朴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⑻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個藝術特色:
一、語言幽默。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三、題旨鮮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
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
四、語言通俗。

⑼ 老舍的寫作風格

老舍的寫作風格是朴實、 幽默, 俗而能雅,清淺中有韻味,從而表現出作家獨具的個性色彩。

1、語言風格,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

2、創作題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3、文學思想,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

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

(9)老舍創造特點擴展閱讀: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復和震盪。

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朴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⑽ 老舍作品的藝術特點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 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行流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20]

閱讀全文

與老舍創造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