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播音主持的常識
對於播音主持員來說,不僅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其語言表達也要有技巧。播音員應該以真實、流利、自然的聲音向群眾傳遞最新信息,播音員的語言規范應該做到:准確規范,清晰流暢;圓潤集中,朴實明朗;剛柔並濟,虛實結合;色彩豐富,變化自如。
我們應該在自己發聲條件的基礎上發揮所長克服所短,逐步擴展自己的發聲能力,找到自己最好的聲音,用好自己的聲音,這樣播出來的聲音依然是大家認可的,人們更容易聽到。下面是對於播音員的要求規范與學習技巧,提醒大家該怎麼改變的聲音,讓人們更記住你語言的魅力。
一、 播音的要求
1、發音正確,吐字正確。用標準的普通話播讀 ,特別要注意多音多義字,古詩文中特別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讀破句,朗讀清晰完整。
2、語速適當,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點,使節奏流利和諧,緩急結合。
3、語調生動,輕重適宜。根據需要,分出輕重緩急,分清抑揚頓挫,表達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播音中的換氣
1、停頓除為了休息換氣外,更是為了充分表達朗讀者的思想情感。停頓包括語法停頓和語意停頓。語法停頓包括自然段落,標點符號的停頓,要顯示條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邏輯停頓,語斷氣連就是其中的一個方法。
2、重音,就是在詞和語句中讀得比較重,擴大音域或延長聲音,可突出文章的重點,表達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為語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氣息的控制
1、換氣就是用氣的過程,播出的內容千變萬化 ,就要採用不同的用氣方法,補氣和換氣是一種朗誦技巧。依情取氣,依照感情發展的變化採取不同的用氣方法。
2、補氣的方式:偷氣,搶氣,就氣。邊聽邊讀邊體會。方法指導:讀短小精悍的詩歌,繞口令,散文之類進行訓練。
3、緊張實際是口唇的緊張,在朗誦之前要做些口唇練習,如:將舌頭在口腔內360度大循環十五次左右。
四、聲音的魅力
1、美妙的聲音來自正確的呼吸,氣息短,坐姿不正確會造成緊張。坐如鍾,頭背一線,雙腳自然垂直,深呼吸時要深,不要聳肩。
2、播音最主要是要抒發一種情懷,一種心情,引起聽眾的共鳴。應該為自己而讀。將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會其他,不要玩嗓子。
3、練習遠近距離感。這個練習對於我們讀文章中的對話是很有幫助的。朗讀要有目標對象。
4、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儲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將兩肋打開,小腹收緊,肚皮始終是硬的,這就是氣息支撐。不要管自然條件多麼困難,也要把氣沉下去。胸腔共鳴能產生磁性的聲音。練習24個葫蘆48個瓢。
5、前後鼻音一定要讀准,如: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6、平翹舌音一定要讀准,如: chi shi ri z c s。
五、呼氣要領
第一步要掌握呼氣的穩勁狀態,其中應以快吸慢呼為訓練重點;
第二步是鍛煉呼氣的持久力,一般要求一口氣呼氣發聲可持續30秒-40秒;
第三步訓練呼氣與發聲「掛鉤」,掌握發聲時呼氣的調節方法。
縱觀呼吸控制基本狀態的訓練過程,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呼吸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呼吸、說話用聲都是下意識「自動化」的,而日常的呼吸控制能力,不能滿足廣播電視藝術語言的要求。
廣播電視的播音主持藝術從業人員,應以生活中的呼吸為基礎,通過有意識地呼吸控制訓練,培養良好的呼吸習慣並進一步掌握藝術發聲的呼吸控制方法;訓練和使用盡量不要脫節,訓練的目的在於提高自己說話發聲時的實際呼吸控制能力。
只要基本狀態對了,應盡快結合實際發聲訓練,在發聲綜合訓練中提高呼吸控制能力。
呼吸控制方法的改善是改變不良呼吸習慣、養成良好呼吸習慣和增強呼吸控制能力的過程,需要進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長時間的鍛煉才可見效,呼吸肌的協調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只有堅持天天練,直至將生活中的呼吸控制與話筒前用聲的呼吸控制統一起來。
達到新的「自動化」調節呼吸控制時,才能使呼吸控制達到縱控自如。
第二、呼吸能力的訓練是一個過程。
第三、呼吸控制應以實際發聲效果來檢驗。
第四、應學會換氣、補氣、偷氣、救氣等多變的用氣方法。
第五、發聲時應把呼氣的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1)播音主持具有創造性擴展閱讀
情感是播音之魂
在播音藝術中,有三個基本要素:語音、語調、重音。語音強調的是音準,是普通話的基本要素之一;語調是語言的風格,是每個播音員的特色所在,是播音風貌的一種體現;重音就是斷句,如何讓所播的文稿聽起來有層次感。這三者構成了播音的風貌,缺一不可,其中最難把握的是語調,語調是播音員播音風格的靈魂所在。
駕馭情感就是創造播音特色
播音是二度創作,是在文章作者創作的基礎上的聲音再創作,播音是為文章「做嫁衣」,一切都必須圍繞文章的語意表達來進行,不能脫離作者本意而另起爐灶。讓聽眾聽清文章的脈絡層次,理清事件的發展經過。
消息是客觀的,必須以客觀的語調去把握;通訊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要按照文章感情的起伏進行加工,最大化地還原作者的主觀色彩。
在情感的把握上,播音員可以依靠重音、斷句等手段為文章劃清層次,該連的時候連,該停的時候停;在語音節奏上要均勻,不可時緊時松,時快時慢。播音員應該通過語調的輕微變化體現輿論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引導聽眾思考。
從生活中尋找情感的「氣場」
播音要有好的情感,然而好情感不是單純的技巧,而是播音員由內而外氣質的散發。優秀播音員的播音作品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這種播音中的情感「氣場」來自於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情。
播音主持基本文化知識
1、中國播音學研究方法
(1)系統的方法(2)全息的方法(3)比較的方法(4)借鑒的方法(5)實驗的方法
2、中國第一座人民廣播電台是哪個
1940年12月30日,中國**領導的第一座廣播電台——延安新華廣播電台。
3、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最早的名稱
北平新華廣播電台
4、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時間
1952年12月2日
5、播音創作的特徵?
(1)創作和再創作的雙重性(2)創作素材的二度性(3)創作手段的聲像性
(4)交流對象的虛擬性(5)吐字發音的規范性(6)感情表達的真實性
(7)創作時間的緊張性(8)創作范圍的社會性(9)創作活動的日常性
6、播音分類的原則
(1)多視角、多分法原則(2)多層次、細分法原則(3)邊劃分、邊綜合原則
7、播音創作是如何分類的?
(1)從傳播媒介和創作文體上劃分(2)從創作過程和創作要素上劃分
(3)從傳播方式和語言樣式上劃分
8、播音創作從傳播媒介上分幾類
(1)廣播播音(2)電視播音
9、播音創作從創作文體上分幾類
(1)新聞播音(2)通訊播音(3)評論播音
(4)對話播音(5)文藝播音(6)知識性、服務性稿件的播音(7)主持類節目的播音等
10、電視播音分幾類
(1)口播(2)配音(3)主持(4)采訪
11、播音創作從要素上分幾類
(1)創作主體(2)創作素材(3)受眾
12、播音創作從傳播方式上分幾類
(1)錄播(2)直播
13、播音語言的特點有哪些?
(1)規范性(2)莊重性(3)鼓動性(4)分寸感(5)親切感
14、備稿的要求
(1)准確、迅速、深刻、精細(2)把稿件變成自己要說的話
15、說話和語言的區別
(1)語言不等於說話,說話是對語言的運用。要弄清楚「什麼是語言」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語言和說話不是一回事。語言不等於說話,也不等於說出來的話。說話是運用語言跟人們交流思想的行為,本身不等於語言。
(2)語言是看不見的,它存在於所說的話語中。
16、通訊播音的主要特點
准確——包括清楚,准確,兩層要求。
B. 中國播音主持的關鍵發展時期有哪些
中國播音學發展簡史
張頌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 要:本文將中國播音學發展歷史進行了簡單梳理,認為中國播音學的發展經過了以下四個時期:萌芽期(1923-1961),草創期(1962-1981),形成期(1982-1994),發展期:(1995-現在)。本文認為,中國播音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其內容主要包括:播音主持藝術基礎理論,語言傳播發聲學和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語體研究。文章還列舉了中國播音學研究的主要著作。
關鍵詞:中國播音學;分期;研究主要方向及內容
一、中國播音學研究的基本歷程
談到播音學發展,我們不妨以已故播音藝術家、原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學研究會會長夏青先生在為張頌撰《研究播音理論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一文所作評述中的一段文字來開始,夏青說:「播音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但是,實踐不能沒有理論,實踐性再強,也需要理論的概括和理論的正確指導。由於一開始認識播音,只限於工作性質,尚缺少學科性質的認識條件,於是就產生某種偏頗,即『播音重要,但無獨立理論』。從蘇聯播音經驗中,又認識到播音同表演的相同之處,以表演理論解決播音實踐問題就行了。因此,長期以來,播音隊伍中形成播音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意識相當淡漠。」而「直到播音和教學兩方面實踐都提出了研究理論的問題之後,才開始起步,脫離經驗總結階段,向建立體系階段進展」。1夏青的話簡單而准確的概括了播音學研究發展的基本歷程。
(一)萌芽期(1923-1961)
萌芽期還可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建國前與建國後。
1.建國前
建國前的播音研究,又可以分為國統區與解放區兩個部分。
國統區關於播音或涉及播音的文獻較少,多散存於一些知名學者或作家的文章之中。
葉聖陶於1932年12月23日的《申報·自由談》上發表的《文明利器》一文,較為集中地論述了當時廣播的傳播狀況,提出應正確利用現代廣播「團結大眾」、「傳授知識」、「報告消息」,以發展其正面價值,認為「一切所謂『文明利器』,其價值都不存在於本身,而存在於對於社會的影響。這可以從兩方面看:一,它被操持在誰的手裡;二,它被怎樣的利用著」,這些看法講的是媒體的存在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問題,雖然沒有直接談及播音,卻對播音的性質和任務有宏觀的指導意義。
魯迅曾於1934年發表了多篇雜文,如《偶感》、《知了世界》、《儒術》和《奇怪》等,評述了當年上海民營廣播電台的節目,這些評論揭示了舊中國廣播為剝削階級服務的本質,批判了廣播迎合低級趣味的現狀,播音應也在其中。
茅盾在1937年8月28日的《救亡日報》上發表《對於時事播音的一點意見》一文,對當時的時事播音進行了評述,曾經建議,時事播音不必都只是死板地講讀報紙,應該「變換作風」,並以自己將報紙報道轉換成說書的方式為例,提出了抗戰文藝深入民間和文藝的通俗化、大眾化問題,已經涉及到播音再創作和播報樣態的問題。2
在解放區,廣播是有力的宣傳武器,播音也被作為重要的一環,受到較多的重視,因此,有一些專門論述,所存文獻也相對較多。
陝北新華廣播時期,1948年5月至9月, 當時負責新華社語言廣播工作的梅益、徐邁進、溫濟澤,尤其是溫濟澤,經常寫信給播音組,提示宣傳要點,指出播音時的注意事項、對播音工作進行鼓勵或批評,這些指導或建議,對於形成播音傳統極為重要(如語言規范、播讀正確、立場鮮明),個別方面發展成了播音理論的重要命題(如工作性質、編播兼顧、工作態度等),但大多數還只是在糾正錯訛、安排工作的層面,並沒有上升到系統的理論觀照的層面,尤其是還沒有更多地注意到播音的獨立價值。
1948年下半年,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制定了《播音手續》、《編播發稿工作細則》、《口播清樣送審辦法》等,其中,《播音手續》規定了陝北台播音員每天工作的程序,要求播音員「播音時必須嚴格依照稿件,不得錯漏或更改一字」,「如發現錯播,應立即重播」,「若系重大錯誤,應請示編輯部負責人,正式發表更正」,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使陝北台和其他解放區廣播電台的編播工作更加具體化、責任化、規范化,培養了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訓練有素、工作認真負責、作風一絲不苟的廣播工作者。3
播音員的個人工作總結。孟啟予1948年9月的一份《十天播音工作個人總結》,其中詳細地記錄了播錯、播漏的每個字,斷得不得當的字句,以及播得好的稿件和改進的辦法思路等。齊越在他的《十天播音工作個人總結》中,總結了播音的缺點和錯誤,分析了出現錯誤的原因,提出了改進辦法。涉及字音錯誤、語句錯漏、語氣把握等方面,認識到了責任承擔、認真備稿、心態調控的重要性。這些個人總結是最早涉及播音本體的研究,雖然以個人經驗總結的形式出現,但鑒於其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以傳授的方式對年輕播音員所產生的普遍影響,仍然具有理論研究的意涵。4
2.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適應和促進廣播更大范圍、更加規范的形勢發展,出台了相關政策,進行了業務交流,促進了播音研究的發展。
1949年3月,陝北台遷進北平,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台。電台制定的《北平新華廣播電台訓練播音方法》詳細指出了選擇播音員的標准,以及播音應注意的事項,如怎樣准備稿件,如何掌握抑、揚、頓、挫、快、慢、輕、重,如何表達語氣情感,規定了播音手續,播音員應遵守的制度等。5較早也較系統地勾畫出了播音所應注意的諸多方面。
1952年12月2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期間,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持召開了播音工作座談會,討論了播音工作的性質、任務、作用、重要性,以及對播音員的要求和應學習的內容。指出播音工作常常影響工作的全部效果,提出「播音員不是傳聲筒」,是「有豐富政治情感和藝術修養的宣傳鼓動家」,「……應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聲音真正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氣魄,他要使自己廣播第一言一句都深深打動人心」。在學習內容方面,業務部分包括了練聲。6
1954年7月,齊越作為中國廣播代表團成員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先後在中央台傳達了蘇聯播音工作經驗,並翻譯了蘇聯播音員撰寫的一些文章。當時,中央台播音組在學習借鑒蘇聯播音經驗的同時,開始總結自己的播音經驗,經過全體播音員討論,共寫出五篇文章:《播音員和播音工作》,徐恆執筆;《克服報告新聞的八股腔》,夏青執筆;《播社論的體會》,李兵執筆;《把現實中的情景鮮明地再現在聽眾面前》,張洛執筆;《播音員和實況廣播》,齊越執筆。這五篇文章是總結我國播音工作經驗的最早的文章,總結了幾種主要新聞體裁的播音以及播音工作管理和培訓播音員的辦法。
1955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播音業務學習會」,是全國解放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的播音會,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梅益、副局長溫濟澤、地播處處長左熒到會講話,齊越介紹了蘇聯播音經驗,被邀請的一些專家、學者、著名演員作了專題報告。
其中,梅益的講話涉及播音創作的方向、播音工作的態度,以及創作手段、情感、技巧和修養等多方面的問題。左熒也作了重要發言,我們將在後面對他的講話加以較為詳細的介紹。專題報告內容豐富,包括台詞、朗誦、語音學知識、發聲機理與方法、嗓音鍛煉與保護、戲劇表演體系及演員修養等。
這次大會,明確了對播音的性質、地位、作用的認識,博採眾長,對蘇聯播音經驗和相關學科知識進行了學習、討論,豐富了播音表達方法,促進了各地播音組和播音員總結經驗,這些講話、講座的內容及形成的認識,基本上形成了播音創作的基本架構,為構築中國播音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左熒在1951年3月1日編印的《廣播通報》第2卷第1期上,發表了《從「編播合一」談到播音應該專業化》一文,對當時試行「編播合一」的背景、目的、得失進行了闡述,認為「作為培養播音員的辦法提出來的『編播合一』,顯然不但沒有提高播音水平,相反倒降低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否定了播音工作獨立發展的前途」,指出「播音工作應該專業化」,並對播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說「好的播音應是親切而有誘惑力的。使人們一打開機子就不能不聽我們的播音,聽就不能不聽完,聽完則久久不能忘懷。」7
1955年3月左熒在「業務學習會」上作了發言,並以《播音是一種語言藝術活動》為題發表於《廣播業務》試刊號二。文章首先論述了播音在廣播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播音是廣播工作程序中的最後一個環節。播音員是語言廣播的集中體現者,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應成為黨的出色的宣傳員,走在全國語言規范化的前列。並對輕視播音工作和片面強調播音工作重要性的兩種錯誤認識進行了辨析。文章指出,播音工作是一種語言表現藝術,分析了播音藝術的特點。文章還認為,「播音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要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必須研究「播給誰聽——播音的對象」、「播些什麼——廣播內容」、「為什麼播講——播音的最高目的性」、「怎樣播講——播音技術」的問題。其中,「播音技術」其實就是播音的「藝術」,這一看法的提出正是他重視播音專業化和藝術性的體現,對於播音此後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論述「怎樣播講」問題時,左熒還明確提出,「播音是一種藝術創作。任何藝術創作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因此,我們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單純自我表現,一種是機械模仿」,這些論述,在半個世紀後,仍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振聾發聵的力量。8
張頌認為,「這篇文獻是左熒同志對播音理論的重要貢獻,尤其是他對於播音的第四個要素的闡釋,凸顯了他的真知灼見,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並成為中國播音學進入草創時期的前奏,為《中國播音學》專著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基礎」9。
1956年,齊越和崔玉陵節譯了蘇聯功勛演員符·阿克肖諾夫所撰的《朗誦藝術》10,連載於《廣播愛好者》,包括呼吸方式、發聲吐字、重音停頓、語調、節奏、手勢和創作想像、內心視像、內在語以及創作交流等內容,雖然較為簡單,但是其語言表達藝術的理論框架比較全面,為播音基礎理論研究打下了基礎。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習蘇聯的播音經驗,研究「大文章」的播法,播音理論初見端倪。理論成果以《蘇聯播音經驗匯編》《全國播音經驗匯輯》《播音業務》等論文集為標志。
這一時期,理論成果以黃皮書《蘇聯播音經驗匯編》、白皮書《播音業務》、藍皮書《全國播音經驗匯輯》為代表,這三本書分別總結了國外(蘇聯)、中央台和地方台(主要是省台)的播音經驗,是對當時播音經驗的一次總結和推廣,也為播音理論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但是,「雖然有不少真知灼見,但明顯地帶有零散的經驗色彩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印記」。11
(二)草創期(1962-1981)
1962年,齊越在上海播音組的講話成為播音理論的奠基之作。以此為標志,開始了中國播音學的探索。
1963年9月,北京廣播學院正式招收中文播音專業。教學需要進行教材建設,在借鑒姊妹藝術經驗的基礎上,開設了「發聲教學」、「基本表達」(時稱「語言邏輯」)等課程,印發了有關教材和資料。雖然比較簡單,但是播音理論的主體已經比較明確了,一些基礎理論如播音的性質和任務、播音創作的目的、用氣發聲以及感情、停頓、重音、節奏等內外部技巧等都得到了闡述,播音理論體系開始建立一定的格局和基本觀點間架,播音研究由此開始走向體系化。12
十年動亂期間,播音理論和業務建設遭到破壞,建國以後建立起來的播音理論和積累起來的播音經驗,統統被誣蔑為「修正主義黑貨」,由政治代替一切,所有播音理論學習、播音業務培訓、播音基本語言訓練都被迫停止,優良傳統被拋棄,播音風格遭扭曲,「高、平、空」的大喊大叫充斥廣播。
1979年召開了全國的播音基礎教材研討會,由張頌編寫的《播音創作基礎》(尚未正式出版)得到了大會的認可。書中已經出現了「正確的創作道路」、「新中國播音風格」、「播音表達規律」等內容。
1981年8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二次播音經驗交流會,著重討論了新聞播音特點和當時新聞播音存在的主要問題。會議提出了播音工作必須根據改革需要,勇於創新,探索新的播音方法。大會提出「大膽創新、百花齊放」的口號。會後,全國各地播音員貫徹會議精神,認真學習和實踐,在播音業務和理論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出版了《話筒前的工作》一書,
(三)形成期(1982-1994)
1982年1月,張頌發表了《研究播音理論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一文,構築了播音理論研究的框架,並由此拉開了播音學研究全面發展的序幕。夏青對此文的評價是「……研究理論卻顯得無足輕重,鮮有問津者。本文在這方面,提出了體系的構想,呼籲同行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向理論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不久便得到了認同。現在(所評述書籍出版時間為1990年—作者注)播音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了新的層次,研究者的隊伍正不斷擴大。」13
1983年,張頌出版了專著《朗讀學》,主要內容包括朗讀規律、具體感受、態度情感、目的對象、朗讀狀態以及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朗讀技巧。這些內容涉及有聲語言再創作的基本要求、基本流程、基本規律,雖然是針對朗讀進行的,卻也構築了播音創作基礎理論的基本框架。尤其是,此書立足於朗讀的獨特性所進行的建立學科體系的理論努力,實際上成為中國播音學學科建設的前奏。
「中國播音學叢書」為中國播音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作了前期准備,其中主要有:張頌著《播音基礎》 (1985年。後改為《播音創作基礎》)、徐恆著《播音發聲學》(1985年)、吳郁主編《播音學簡明教程》(1988年)、畢征主編《播音文體業務理論》(1989年)、張頌等著《論播音藝術》(1990年)、姚喜雙著《播音風格探》(1992年)等。
1986年在銀川召開了全國播音學術研討會,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學研究會(後改為播音學研究委員會)。學會的成立對於播音理論研究全面、深入地開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994年2月,張頌出版《播音語言通論》,對播音學科的地位與作用、播音語言的性質與特點等問題,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證。針對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無視語言規范、輕蔑語言功力的觀點和理論,著重從語言文化的視角,以播音主持藝術為重點,論述了播音語言的內涵與外延,確立了「語言是精妙的」中心論點,闡述了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繼承傳統、當下狀況、未來走向。同時,將播音創作主體置於中外語言傳播的廣泛觀照之中,並從受眾、隊伍、競爭、前景等宏觀層面進行了論證。書中駁斥了有導向性錯誤的諸種偏頗見解,並針對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存在的危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本書是繼《中國播音學》之後,在語言傳播理論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1994年10月,《中國播音學》出版,它是中國播音學理論體系形成並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宣告了一個新學科的誕生。
《中國播音學》由張頌主編,匯集了我國播音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該書規模宏大,包括「導論」、「發音」、「創作」、「表達」、「業務」四編共四十章66萬字,不僅明確了本身的學科定位,而且在理論、方法、指導思想和實踐性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起點,初步建立起了中國播音學理論的嚴整體系。
(四)發展期:從1995至現在
這一時期,播音理論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並拓展了研究的領域。
對節目主持藝術理論的研究,是這一時期人們關注較多的方面。一些研究者對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的節目主持人和主持人節目研究中的語言表達藝術,開始進行梳理和總結,初步形成了理論的框架。1999年,吳郁出版《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對節目主持藝術進行了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書中對節目主持人的語境、語用規則、語言功力、語言風格和主持人節目的語體特徵等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對不同類型主持人節目的語言表達藝術也進行了分類研究。
1998年,姚喜雙出版《播音學概論》,從理論上對播音學科的獨立性作了全面地闡述,並對播音學科給予了美學理想的觀照,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體現了學科的前沿性。
李曉華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發聲藝術概要》(1999年)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發聲進行了拓展性、深入性研究,一方面對播音發聲進行了歷史梳理和理論闡釋,一方面結合一線實踐和教學實踐,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內容設置和病例診斷。
祁芃的《播音主持心理學》(1999年)、陳京生的《電視播音與主持》(2000年)、魯景超的《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等著作,都在不同角度對播音學研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從1999年開始,由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與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學研究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播音主持藝術》,每年一部,截至2006年已出版7輯,文集的內容包括歷年的獲獎論文,涉及基礎理論研究、教學研討、人物訪談、一線實踐等諸多內容。文集的出版,豐富和推動了中國播音學研究。
2003年,修訂後的《中國播音學》再版,將業務部分分為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
2003年,張頌出版《朗讀美學》,把對有聲語言表達的要求提高到了審美的高度。
從1997年開始,張頌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這些論文被收入《語言傳播文論》(1999年)、《語言傳播文論》(續集)(2002年)、《語言傳播文論》(第3集)(2006年)。在這些論文中,張頌對中國播音學進行了深入和拓展,使得中國播音學的研究以播音為核心,涉及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新聞傳播學、哲學美學等諸多學科和領域,涵蓋了三個子系統,分別是: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系統、播音主持理論系統、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關系系統。
二、中國播音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其內容
(一)播音主持藝術基礎理論
播音主持藝術基礎理論是中國播音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播音主持語言表達的基礎理論,著重研究從稿件(或話題內容)准備到實際播出這個過程中基礎性的理論問題,如播音主持語言創作的基本規律、原則、方法;傳播主體的業務序列等。
播音主持是一種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需要把稿件(或話題內容)變為有目的、有感情、有對象的有聲語言作品,及於受眾之耳,入於受眾之心。該方向把播音主持作為一個過程來研究,探尋其表達特點和規律,主要解決創造道路、分析理解和具體感受稿件的方法、語言表達的內外部技巧以及話筒前狀態諸問題。其基點在於正確處理「稿件(或話題內容)—傳播主體—受眾」這三者的關系,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問題作出回答。
該方向在有稿播音(朗讀學為主)、無稿播音(口語表達為主)的范圍內,以信息傳播為核心,研究以有聲語言為主幹或主線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藝術規律,以及聲情並茂、悅耳動聽的廣播特點和聲畫和諧、賞心悅目的電視特點。
我國人民廣播電視的播音主持藝術,幾經曲折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氣派。該方向還研究中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藝術發生、發展的過程,探求其發展規律,其中包括發展史研究,各個時期主要代表人物、重點作品、不同風格流派的研究,以及中外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藝術的比較研究等。
上述研究的成果對於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藝術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具有直接指導作用;對傳播主體加深語言造詣,強化語言功力,完善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的感應系統,構建語言美感、語言鑒賞、創作風格體系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語言傳播發聲學
語言傳播發聲學是中國播音學的一個基礎性分支。它以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的發音和用聲為主要研究對象。
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是傳播主體(如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電聲系統運用有聲語言進行的傳播活動。語言傳播發聲學是從物理(聲學)、生理(器官、機理)和心理(感受、感情)等方面,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闡釋用氣發聲、吐字歸音、聲音彈性的規律與個體訓練難點和方法的一門科學。這個研究方向有兩個領域,一個是語言傳播主體在話筒前應用和日常訓練體系,主要解決處理情、聲、氣的關系,以達到自如地因情用氣、以氣托聲、以聲傳情的目的;另一個是對語言傳播主體的聲音運用進行科學的主客觀評價的體系,特別是解決「口耳之學」長期以來只有主觀評價而缺乏客觀評價的問題,通過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語言傳播主體給以靜態恆量和動態變數的監測,以建立各項指標體系、形成客觀標准。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廣播電視的節目樣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主持人節目、現場報道、晚會直播等,給語言傳播發聲研究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該方向將通過深入探討對之做出新的理論概括。
該方向的理論體系及研究成果,對於提高廣播電視語言傳播質量,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在幫助專業人員掌握科學的用聲方法,防治嗓音疾病等方面,顯示出較高的實用價值。對於「人機對話」中語音識別與合成的研究,也有積極的意義。
(三)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語體研究
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邊緣性學科,它涉及到傳播學、新聞學、語言學、播音學、社會心理學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它的任務是,系統研究各類廣播電視節目播音主持的語體特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訓練方法;分析不同言語形式與心理機制、生理機制的關系,研究創作心態差異和肌體反應差異對言語表達模式的影響。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調查研究、個案研究、系統研究、比較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該方向將立足於總結我國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的豐富實踐經驗,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構建中國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語體的理論體系。
廣播是運用有聲語言進行傳播的,它與聲畫結合的電視傳播方式相比,具有自身明顯的特點。廣播播音主持語體的研究,著重從廣播播音主持語體的特徵、功能、內容、結構、形式、創作心理、受眾心理、語言表達特點、語體美學特徵等方面來進行探討。同時,對廣播播音主持語體進行分類研究,根據不同體裁(包括文字稿和腹稿)、不同節目類型(如新聞評論類、知識服務類、教育欣賞類、綜藝娛樂類等)、不同言語模式(如播報式、宣讀式、談話式、朗誦式、文藝晚會主持、現場報道等),分別探究其創作實踐過程中的業務技能和表達規律。
電視播音與主持是電視傳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傳播手段和宣傳形式,具有聲畫結合的特點。隨著電視業的蓬勃發展,電視播音與主持的語體特點愈益鮮明,樣態也漸趨豐富。電視播音與主持語體的研究,著重探討與電視播音與主持相關的各種因素對語言表達的影響,電視節目語境對播音與主持語體的基本要求;分析各類不同節目播音主持的語體特徵和藝術風格;探求提高電視播音主持藝術水平的途徑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電視新聞口播與配音、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電視紀錄片解說、電視節目主持藝術、各類電視節目主持的特點、各種不同的電視播音主持風格、電視播音主持的形象造型及體態語的運用等。
C. 為什麼說播音是一項創造性活動
播音沒有稿子嗎?看來所謂「創造」是指聲音的頻率、振幅、音調等等變化。。
D. 學播音主持的要求
作為藝考教師,個人建議是:
1.搞清楚一個問題,即題目並不是你的觀點。(觀點是需要從題目當中總結和引申出來的。通常需把觀點表述為一句有意義的完整的話)
2.掌握好兩種思維,即發散性思維、聚攏性思維。(發散性思維通常出現在從題目引申到觀點、從觀點延展到論據的過程,聚攏性思維通常出現在收攏論據升華觀點的過程)
3.善運用總結升華的三種基本句式,即 聯系自身(例:作為高中生的我們……) 聯系當下(例:所以綜上所述,這個社會需要正能量指引……) 暢想未來(例:假如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4.摸清楚常見的四種評述類型以及解題模式,即 道理類 事件類 觀點態度 反向立意(話說面對每一種評述類型其實都有相對固定且行之有效的解題模式,具體內容暫略)
5.弄扎實五種論證方法,即例證、理證、喻證、對比論證、正反論證(靈活舉例,巧妙論證才是見即評真本事的核心所在)
上述內容是我的一個課程大綱,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個人感覺只要學生能弄明白了即評基本就是沒問題的。但它只講解了即評技巧方面的內容,是方法論,至於個人思維能力和知識面老師是教不了的。所以歸根結底,即評還是得系統的學,然後多加練習。
E. 簡述播音創作的特徵
播音工作從其根本性質來說,是新聞性質的工作。它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即它又是創造性的有聲語言藝術。概括起來講,播音創作的藝術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 媒介的音聲性。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是廣播電視節目傳播的重要媒介。所以音聲性是播音創作的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有聲語言的傳播與文字的傳播相比,既有不可避免的局限,又有不可避免的優勢。其局限性在於有聲語言以時間為序,不像報紙文字借諸視覺,閱讀可以停下來思考。有聲語言的長處是,訴諸聽覺,隨著播音的更加可感、變化可以使形象更加豐滿,加深印象。電視播音加上圖像的因素,則更易於受眾的接受。與其它有聲語言藝術相比,播音有聲語言有如下特點 :
第一,播音有聲語言是規范性的語言。話劇、曲藝、朗誦等有聲語言藝術,在語言上充許有一定的播音語言不純;有的出於節奏的需要,允許歧義的出現,而普通話播音卻不行,播音有聲語言在播音上必須具有普通話的規范性。具體地說,就是在既要在語音的聲調停頓,輕重格式語流音變等方面,使普通話語音規范,又要在語言表達方面規范語言等,不僅播音時要說標準的普通話,生活中播音員主持人也應該養成說標準的普通話的習慣。有的播音員和主持人播音時說普通話,生活中卻說方言,結果也影響了播音時普通話的標准,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第二,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莊重性的語言。播音員主持人用有聲語言反映的是大千世界的本來面目,這種反映應該是真實、親切、質朴的,而不應該是虛假、含混、誇張、凝重、宣揚的。這與其它有聲語言藝術也不同。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要使人相信,使人認為你所說的一切並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確有其事,這就要莊重。當然莊重並不意味著板起面孔,也不意味著非要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端起架子,莊重的含義是真誠、懇切、實在和中肯。
第三,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鼓動性的語言。廣播電視具有較強的說服、教育、鼓舞和引導的功能。忽視和放鬆鼓動性,播音語言就會陷入冷漠和平淡。鼓動性是建立在真摯親切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同時又與明確的目的具體的針對性緊密相聯。它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對所播的內容要有真切的感受和感情上的共鳴。它以摧人上進為核心,要辨事非、明愛憎。
第四,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時代感的語言。播音語言作為包含新聞敏感的有聲語言,它的時代感的特點是相當明顯的。時代感從主要方面看,是指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氣氛。不同時代播音也要具有不同的時代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豪放進取已成為重要的時代精神和時代內涵,表現在播音語言上就是灑脫的語氣和緊揍的節奏。
第五,播音有聲語言是具有分寸感的有聲語言。分寸,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說話做事的適當限度。播音有聲語言的分寸感體現表情達意中是態度感情的分量,火候的輕重適度。任何語言藝術都講究不溫不火,即既要防止不足也要防止過分。播音語言的分寸感不象戲劇語言藝術以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變化為依據,也不像曲藝語言藝術以包袱、笑料、關子的出現時機和表現方式為准繩,而是以黨和政府方針的准確把握和對現實生活的清析認識為標準的。
第六,播音有聲語言還是具有親切感的語言。播音的親切感是極為重要的,親切感最基本的社會效果是使人願意接受。播什麼內容都是板著面孔、不苟言笑、正襟危坐,顯然是沒有親切感受的。然而一味的討好受眾,一味的追求與與觀眾聽眾的距離性,並把這種距離性理解為聲音的親軟甜媚,造成某種壓抑感、媚俗感,也不是親切感。或者一味的追求刺激,總象面對千百人從高音喇叭里播出來的一樣,造成某種強制感,也不是有親切感。有親切感的播音,概括地說,是言之有物與心中有人的結合與宣傳員的觀念與服務員的意志的結合。播音中的體現,對節目稿件理解越深,感受越深,理解思想對像越具體,表達技巧運用的越熟練,有聲語言的親切感才越強。
以上講了播音有聲語言音聲性六個方面的特點。概括起來說,播音有聲語言音聲性特徵要求的規范性,是指語言規范清晰順暢;莊重性是指真實可信落落大方 ;鼓動性是指情真意摯,愛憎分明;時代感是指胸襟開闊新鮮活潑;分寸感是指准確恰當,不溫不火 ;親切感是指肯切謙和息息相通。這六個方面相互聯系構成了播音有聲語言特點的內涵。
以上講的是播音創作的第一個特徵媒介的音聲性及播音語言的六個方面的特點,下面講播音創作的第二個特徵 :內容的真實性。
(二) 內容的真實性。廣播電視中由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表達的內容,從整體上看具有真實性的特徵。這與話劇、評書、朗誦等有聲語言藝術有本質的不同。這些語言藝術所表現的內容是藝術性的。文藝性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實是藝術的真實,它是藝術家用典型化、誇張化的語言形式對生活進行藝術性的表示。而播音所要表達的內容主要是新聞性的,是社會中的真人真事,沒有任何誇張和修飾。播音員除了播新聞性節目也播軍事性節目,這些內容更是科學的、真實的,而文藝性節目的播出主要擔負節目內容和文化知識方面的介紹及文藝評論等等文藝表演演播決策化的處理。因此從表達內容上來看,播音語言藝術所要表現的內容是真人真事,是社會上的新聞人物和新近發生的事件。有的播音員也朗誦小說,演廣播劇,或給譯製片配音。但這一般是在播音任務以外的錄制,屬於文藝演播的范疇,不再以播音員的形式出現。那麼播音員在播送新聞性節目時是如何堅持和體現新聞真實性與藝術性這一創作特徵呢,主要要做到以下三點 :
第一,做到稿件文字內容的不播錯。對於新聞稿件節目中的人名地名,事件專有名詞等等不播錯。同時播音員主持人應該勤查字典作到播音準確,防止讀錯別字。因為任何口誤和播錯都可能造成事實性差錯。張三說成李四,生產100萬噸說成200萬噸,這就造成了直接失實。
第二,做到感情的真實內在和技巧運用的准確無誤。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態度感情的語氣色彩和不同的重音停連等技巧說出來,它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你這個人可真好啊!這句話,用不同的太度感情說出來,既可以表達肯定贊揚的色彩,也可以表達否定諷刺的色彩。還比如強調的詞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像這樣一句話 :我們一定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逐步解決殘疾人的教育、就業、康復等問題。如果強調逐步,就會給人以別著急、慢慢來的感受;如果強調就業、教育和康復等問題,就會給人以事實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感受。下面我用兩種不同的強調播一下這句子,你也可以體會一下。
第一種,我們一定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 逐步解決殘疾人的就業教育和康復等問題。
第二種,我們一定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逐步解決殘疾人的 就業教育和康復等問題。
還比如,停頓和連接,停頓、連接不同語義也不同。如這樣一句簡單的話 :嘉嘉對榮榮不好。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停連,表示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
第一種 嘉嘉對 榮榮不好。
第二種 嘉嘉對榮榮不好。
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見做不到態度感情的真實內在和技巧運用的准確無誤,不僅造成表達的歧義反義,也會造成間接的失實。
第三,做到反映事物本質和整體聯系。
從事物變化發展和聯系的角度看,任何新聞事件都是事物發展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側面、層面某一個局部的反映。新聞事實不僅自身有一個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過程,同時它又與周圍的其它事物存在著廣泛的聯系。新聞類稿件節目的播音準確,在做到文字內容不播錯和態度感情技巧無誤的同時,還要做到反應事物本質和整體聯系的准確無誤,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真實和准確。
比如某電視台報道86年漢城亞運會結束前一天的田徑比賽,中國隊奪得了五枚金牌中的三枚金牌。播音員以無比喜悅和振奮的心情播出了這條新聞,而一些熟悉比賽規則的觀眾則表示不滿,這是因為這位播音員沒有準確反映出這條新聞事實的本質和整體聯系。從中國隊自身情況看,中國隊有奪得五塊金牌的實力,可是由於運動員的比賽發揮不佳,失掉了本來可以得到的其中兩塊金牌,從中國隊自身發展的縱向來看是這樣的。再從中國隊與其它國家隊的橫向聯系來看,中國隊丟掉的這兩塊金牌恰恰為南朝鮮隊奪得了。南朝鮮隊正是由於得到了這兩塊金牌,而使他們的金牌總數攆上了中國隊,從而使中國隊保持亞運會金牌總數第一的局面前途未卜。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中國隊得到三塊金牌這一事實又不致有十分的喜悅和振奮的份量,七八分的喜悅就夠了,而喜悅之中還有一絲遺憾在裡面。這樣播出的新聞才是准確地反映了事實的本質和全貌,才是真實和准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播音員就稿論稿是不行的,文字內容的一字不播錯,有真情實感和技巧無誤還不夠,還必須充分了解新聞背景,在發展變化的廣泛的聯系中去把握事實。這樣才能真實准確、分寸恰當地反映和報道新聞事實。
以上講的是播音創作的第二個特徵,內容的真實性,主要講了三個問題。要做到新聞播音的真實准確,首先要做到稿件文字內容的不播,第二要做到有真情實感和技巧運用的無誤,第三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整體聯系,這樣播出的新聞才能是真實和准確的。下面講播音創作的第三個特徵 :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
(三) 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
從創作手段和表現方式看,話劇演員創作的手段主要是台詞和形體動作。此外還有服裝、燈光、布景、道具、音樂、決策之間的關系等等多種輔助手段。評書、相聲、朗誦等演員的創作,除了有聲語言以外也還有面部表情、眼神兒等和其它聲態動作等輔助表演。而播音員只有有聲語言,既使是電視播音員有面部表情、眼神兒等的介入,也是有限的。有聲語言仍是其主要的表達手段。而從創作環境和交流狀態來看,其它語言藝術大都在舞台上表演,面對觀眾直接交流。這樣可以隨時得到反憒以調整自己的表達。而播音員主持人的播音一般是在相對封閉的播音室,不直接面對聽眾觀眾。播音員為了獲得生動的表達效果,只能面對話筒或攝像機與想像中的聽眾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具有間接的性質,有的時候在直播現場對場內進行現場直播雖然是直接,而對場外的人仍然是間接,熱線電話談話的雙方雖然是直接,但是其他受眾仍然是間接。所以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具有較強的表情達意的能力,運用對像感等心理技巧,與觀眾交流的能力。
播音創作的第四個特徵是,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
(四) 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從創作的身份和創作和心理來看,話劇演員是以扮演角色身份出現在舞台上,創作的心理是我就是(即是劇中人);說唱演員朗誦者也是以個人身份在劇中出現,創作心理是向觀眾表演作品;而播音員則是以宣傳員聽眾觀眾的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現,是面對受眾傳播消息或介紹知識或與受眾談心等,他的創作心理是我向您報道最新消息或是我向您介紹講述,既使是以個人身份出現的節目主持人,他(她)也是代表電台電視台的節目創制集體,表達的也是編輯部的意圖和目的。把掌握正確信息知識傳播思想正確觀點不能說是純個人的,因此主持人的播音不是什麼個體決策化的表演。從總體上看是播音有聲語言而有其藝術的傳播表達方式,具有轉述性的特徵。那麼從創作的准備過程和時間來看,話劇演員要經過看劇本背熟台詞,寫人物小傳等案頭工作,還要體驗生活然後進行反復排練指導、采排等長時間的准備。在表演十分熟練了之後方才正式登台演出。評書、相聲、朗誦等語言藝術,至少也要背熟原稿反復醞釀及排演熟練之後才演出。而播音創作的准備時間和過程是非常短的,特別是新聞性節目,經常是看一遍就進播音室。有的時候都是拿到稿件就去播音,甚至看一遍都來不及。因此播音工作的時效性是非常強的。面對內容多樣的稿件,播音員主持人都要有快速掌握和駕馭稿件的能力。另外隨著節目改革的深化和業務領域的拓寬,播音員主持人外出采訪、現場報道、即興應答的機會也增多了,因此播音員主持人還應具備無稿播音、即興主持、出口成章的能力和素質。
播音創作的第五個特徵是,語言的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
(五) 語言的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作為語言藝術的播音有聲語言,它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是顯而易見的。
它一方面在於播音員那純正的標準的普通話語音、圓潤動聽的嗓音、字正腔圓富於美感的發音與真情實感語言色彩變化多樣的語言表達。可以說優秀的播音員就其聲音與語音本身就有其豐富的美感。
另一方面,它的藝術性和創造性還在於它能夠用有聲語言表達出豐富的節目內涵,甚至表達出稿件作者、節目編排者所意料之外的弦外之音,使稿件節目增色、錦上添花,使聽眾觀眾獲得一般稿件所達不到的審美愉悅和感受。魏巍同志在聽了我國已故的著名的播音藝術家、播音學教授齊越播送的他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新聞通訊後,贊揚說 : 「齊越先生不僅把他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了,而且把他想表達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感情也表達出來了。」郭沫若同志在聽了我國著名的播音藝術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指導夏青教授朗誦的他寫的詩後,贊揚道 : 「三分寫七分讀。」鄧小平同志在一次黨代會期間說 : 「不管多麼潦亂的文章,一旦排成鉛字就順眼多了,再由播音員一念又增色不少。」這些都是對播音有聲語言藝術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證明。然而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播音有聲語言的藝術性創造性是受稿件節目的新聞性和藝術性規定和制約的,這又是播音創造性的特點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概括播音有聲語言創作的特徵 : 「帶著鐐銬跳舞。」既要跳的多姿多彩、富於創作的美感,又不能脫離鐐銬的制約和依伴,這鐐銬就是稿件節目的編輯意圖和針對性。因此播音員應該努力在這種制約性和規定性中去尋求創造。那種認為稿件和節目限制了播音員創造性的發揮,試圖在稿件和節目之外去表現的觀點和做法,是錯誤的。離開了稿件節目編排意圖的隨心所欲的所謂編輯意圖,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
以上我講了播音語言藝術五個方面的創作特徵,歸納起來 :媒介的音聲性,要求在播音創作中要體現出播音有聲語言的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和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內容的真實性是要求在文字內容的不播錯、態度感情真實內在、技巧運用無誤的同時,還要注意反映事物的本質和整體聯系;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是要求播音員要善於運用對像感等心理技巧與聽眾觀眾交流;傳播和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則要把握正確的身份感受和表達語言樣式以及練就快速背稿和出口成章的能力;語言的藝術性、規定性和創造性是要求播音員善於用有聲語言表達稿件的深刻內涵,為稿件節目增色、錦上添花,同時語言的表達和創造還不能脫離稿件和節目的制約規定。
綜上所述,在播音創作中播音員主持人,要站在無產階級黨性和黨的正確立場上,以新聞工作者特有敏感,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准確、及時、高效率地完成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出之於聲及於受眾的過程,以積極自如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有聲語言的創作,達到親切的思想感情與語言盡可能完美的統一,達到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准確鮮明生動地傳達出稿件的精神實質,發揮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受眾和作用。這就是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堅持了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就是最充分地體現了播音創作特徵,就是堅持了正確的播音創作原則。而要堅持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和播音創作原則,還要警惕不正確的廣播創作意識的干擾。比如不重視平的學習修養的積累和新聞素質的提高,創作時就稿論稿,不重視深入地分析理解稿件,單純追求語言技巧的意識,專注於分析理解卻忽視於完美感情和積聚所引發和理解。還有輕視語言技巧的意識,無視播音特點的傾向,這些都會防礙正確的創作道路的掌握和堅持。
F. 什麼是播音主持它分為哪些類型
我妹妹近期也要考播音,你也是吧?
替你查了!
系 別
專 業
初試科目
播音主持系
播音與主持藝術/主持與播音
形象考察;朗讀自備材料(體裁不限,限2分鍾);朗讀指定材料
播音與主持藝術(禮儀文化)
形象考察;朗讀;與主試教師交談
電視藝術系
廣播電視編導、廣播電視編導(文藝編導)/編導
形象考察;自我介紹;回答主試教師提問;才藝展示(文藝編導方向加試)
攝影(圖片攝影)、攝影(電視攝像)、攝影(燈光與照明)
形象考察;自我介紹;回答主試教師提問
影視表演
形象考察;朗誦、歌曲演唱(限3分鍾,自備材料)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錄取原則: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在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體檢合格的情況下,專業考試成績全國排序前20名者高考成績達到了學院規定的錄取分數線(當地普通類二本線的百分之七十),按專業考試成績擇優錄取;其他考生按專業課和文化課成績2:8 比例綜合排名,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英漢雙語播音與主持藝術)錄取原則: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在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體檢合格的情況下,專業考試成績全國排序前10名者高考成績達到了學院規定的錄取分數線(當地普通類二本線的百分之七十),按專業考試成績擇優錄取;其他考生按專業課和文化課成績2:8比例綜合排名,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禮儀文化)錄取原則: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在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體檢合格的情況下,專業考試成績全國排序前10名者高考成績達到了學院規定的錄取分數線(當地普通類二本線的百分之七十),按專業考試成績擇優錄取;其他考生按專業課和文化課成績2:8比例綜合排名,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由於是表格,網路不支持,,讓你費力看了,,,
希望能幫到你!·
G. 語言特點的播音主持
2、播音和主持在廣播電視節目傳播中的地位:播音和主持在廣播電視節目傳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播音主持處於廣播電視的最前沿;其次,播音與主持又是廣播電視的「中介之序」;最後,播音與主持又是「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3、播音與主持工作在廣播電視傳播中的作用:播音與主持工作在廣播電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傳遞信息,體現態度,揭示語義內涵,表明思想實質,具有了解和認識社會的作用;2、傳達感情,形象具體生動,吸引感染受眾,具有鼓舞、教育、激勵作用;3、規范美化語言,建設語言文明,具有語言表達的審美示範作用。
4、播音與主持的語言特點:播音與主持的語言特點具體概括為:1、規范性;2、莊重性;3、鼓動性;4、時代感;5、分寸感;6、親切感。
5、播音主持的正確創作道路: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可以概括為:站在無產階級的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上,以新聞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准確及時地、高效率地、高質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與聲--及予受眾的過程,以積極自如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有聲語言的創造,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一,達到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准確、鮮明、生動地傳達出稿件的精神實質,發揮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
6、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包含的內容: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播音創作的原則、播音創作的源泉、播音創作的新聞屬性、播音創作的自身特點、播音創作的標准和任務。
7、播音創作的特徵:播音創作的特徵可以概括為:a媒介的音聲性和語音的規范性;b內容的真實性和表達的誠摯性;c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d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e受眾的開放性和接受的個體性;f強烈的時代性和鮮明的表態性;g語言的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
8、普通話的概念: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9、普通話語音的特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它具有以下特點:a音系比較簡單,音節結構形式較少。b音節中母音占優勢。c四個聲調抑揚分明且高音成分較多。d音節間間隔清晰。e詞的雙音節化和輕重格式的區分,以及輕聲、兒化的使用,使得有聲語言表達更加准確、豐富。
10、語音:由人的發音器官所發出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聲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
11、音節:用聽覺可以自然區分的語音結構的基本單位。在漢語中一般一個漢字的讀音即為一個音節。
12、音素:語音的最小單位。普通話語音有32個音素。普通話音節由1至4個音素構成。
13、母音:音素的一類。發音時呼出氣流較弱且在口腔中不受明顯阻礙,聲帶顫動,聲音響亮。普通話中有10個母音音素。
14、輔音:音素的一類。發音時呼出氣流較強且在口腔中明顯受到阻礙,大部分輔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普通話中有22個輔音音素。
15、聲調:漢語音節所固有的,可以區別意義的的聲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普通話中有4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16、普通話聲母按發音部位可以分為七類:1、雙唇音:b p m 2、唇齒音:f 3、舌尖中音:d t n l 4、舌根音:g k h 5、舌面音:j q x 6、舌尖後音:zh ch sh r 7、舌尖前音:z c s
17、普通話聲母按發音方法可以分為5種:1、塞音:b p d t g k 2、擦音:j q zh ch z c 3、塞擦音:f h x sh s r 4、鼻音:m n 5、邊音:l 。
18、單韻母:普通話單韻母有十個。其中有7個是舌面母音
19、復韻母:即復合母音韻母是由2或3個母音音素復合而成的韻母。
20、二合韻母共9個,其中:前響ai ei ao ou;後響:ia ie ua uo ue;三合復韻母共4個,都是中響:iao iou uai uei21、前鼻音韻母:an ian uan uan en in uen un ; 後鼻音韻母:ang iang uang eng ing ong ueng iong 8個。
22、聲調是漢語音節所固有的,是一個音節的組成部分,聲調的變化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23、陰平調:高平調55;陽平調:中升調35;上聲調:降升調214;去聲調:全降調5124、呼吸器官:口腔、鼻腔、咽腔、喉腔、氣管、肺、膈肌、腹腔等看作呼吸器官。
H. 播音主持創作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播音主持三要素指創作主體、創作依據和受眾。
創作主體與受眾的關系:
在廣播電視誕生的初期,廣播電視被認為是一種具有極大傳播威力的媒體。早期的播音員呈現出居高臨下的傳播形態,電視受眾就像固定的靶子,受眾處於消極被動的接受地位。
隨著廣播電視的發展,被當成「靶子」的受眾其實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於是,一種服務於受眾,與受眾地位平等,注重交流、溝通,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傳播形態,即節目主持人應運而生了。
主播正是廣播電視節目當中的意見領袖,他們要從宏觀的角度匯聚多方面的信息、資料,經過分析、梳理、篩選成為一種談話資料,以便補充、說明大眾傳播的信息。而受眾在接觸大眾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請他們詮釋這些信息含義,人們對這種信息一般都十分重視,較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