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聽診器是誰發明的
雷奈克:聽診器的發明者
1816年9月13日,法國名醫雷奈克用一本薄筆記本捲成圓筒,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隨之他發明了聽診器。
■最初的醫學熏陶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於1781年2月17日,當時的法國醫學正處於黃金時代。雷奈克6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因肺結核去世了,他父親是個小公務員,由於擔負不了沉重的生活負擔,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醫師那裡寄養。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開業醫師,他早先在巴黎學習醫學,其間曾到德國進修,最後畢業於歷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學。由於他的醫術精湛,在短短的兩年內就當上了南特大學醫學院的院長。在當時的南特地區,居洛木家可以說是比較顯赫一時的。少年時代的雷奈克本來很喜歡機械工程學,但由於受叔叔的影響,雷奈克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受人注目的醫學作為以後的職業,並在叔叔的幫助下,於14歲時進入南特大學附設醫院開始學習醫學。
因為雷奈克生來就很瘦弱,而且有遺傳性結核病的症狀,加上他在學習期間過於用功,沒有多久就大病一場。雖然後來康復了,但這場病大大耗弱了他的體能,使他的一生都處於病蔫蔫的狀態之中。而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一心想讓他在將來能接其衣缽,並且希望他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便和他的父親達成協議,共同出資送他到巴黎去進一步提高醫學造詣。居洛木在送雷奈克遠行時,這樣告訴他:「我的孩子,醫師這個職業就像鎖鏈一樣,只要搭在了我們身上,我們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來!」
■一個醫學天才在巴黎求學的輝煌歷程
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揣著父親和叔叔給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區安頓好住處之後,不顧極度疲倦的身體,當天便向巴黎最有名的大醫院——創建於1607年的慈善醫院申請入學。雷奈克之所以選擇這家醫院,是因為它擁有當時最有名的醫生科維薩特。科維薩特是19世紀法國醫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於1804年成為拿破崙的御醫。他有無數個才智非凡的學生,法國醫學史上的許多名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但後來最能彰顯師門與法國醫學界的,也就是這個來自南特大學的瘦弱年輕人——以發明了聽診器聞名於世的雷奈克。而雷奈克進入慈善醫院時,科維薩特年僅46歲,但在整個法國醫學界,他儼然已是仰之彌高的聖人。
在巴黎,醫學生只要完成兩件事就可以揚名立世。其一是成為「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其二是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進入專門為已學完三年醫學課程的特殊學生所設立的臨床學校。雷奈克在導師科維薩特的熱心指導下,順利地獲得了這兩項殊榮。科維薩特之所以在群賢畢集的眾多學生中特別青睞雷奈克,是因為雷奈克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學術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成就。比如他在研究酒癮患者的受損而結痂的肝臟時,發現了肝上有暗棕色的特殊光澤,便使用希臘文Laennec』scirrhosis(暗褐色或暗棕色)來形容,後來此病也因而被命名為「雷奈克氏肝硬化」。直到現在,一些醫生提及雷奈克之名時,首先想到的是肝硬化而不是聽診器。
在科維薩特成為拿破崙御醫那年,雷奈克通過了當時最優秀學校的所有嚴格的資格考試,獲得了一名法國醫學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被選進屬於皇家醫學會的醫學衛生學院。當時他才23歲。但荒唐的是,取得如此成就的雷奈克,居然找不到一家醫院願意聘用他。
■醫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就在一瞬間
1816年,在巴黎呆了十幾年也沒被政府醫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經35歲,正准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內克醫院決定聘用他!非常可笑的是,這位在歐洲大名鼎鼎的醫學研究者之所以能獲得他期待許久的工作,不是因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是單純地因為人際關系。雷奈克的一個名叫貝菲的朋友正好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有權決定誰到內克醫院任職。
不管怎麼說,雷奈克就是在內克醫院發明了使整個醫學前進一大步的聽診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維爾的學生在關鍵時刻正好在場,這個來自英格蘭的年輕人記下那天是9月13日。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絕頂聰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然而,雷奈克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816年我去探視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臟病的症狀而受苦。由於她體形肥胖,以手敲診或觸診斷又起不了作用,而附耳於其胸口做診斷又不被風俗允許,我忽然想到少年時用木桿傳遞聲音的游戲,我的意思是,音響學里指出,聲音透過某些固體的傳遞可以達到放大的效果。靈光一現之後,我立刻用紙捲成圓筒,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我聽到心臟運動的聲音,比我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於患者胸口來得更清晰。那一刻,我思索著,這是一個好辦法,除了心臟以外,胸腔內器官運動所製造的聲音,應該也可以使我們更確認其特性……」
顯然就在一瞬間,一個捲起的紙筒使臨床醫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雷奈克親自製造出第一個聽診器之後,有人稱之為「獨奏器」,也有人稱為「醫學小喇叭」,他的叔叔建議命名為「胸腔儀」。幾經考慮後,雷奈克最後決定定名為「聽診器」。
■最珍貴的遺產
1819年,他辭去內克醫院的工作,乘著一輛黑色的馬拉篷車離開了巴黎。幾經游歷之後,雷奈克於1826年6月和妻子雅奎琳·雅龔回到故鄉,接著便一病不起。
8月13日,雷奈克最後一次從譫妄中清醒過來,他看見妻子坐在一邊注視著他,便掙扎著坐起來,慢慢把手上的戒指摘下,一邊放在床邊的小桌上,一邊斷斷續續地說:「我不這樣做,其他人馬上也會為我摘下它,我不想讓他們來做這痛苦的事情。」兩個小時以後,舉世聞名的醫學家、醫學史上第一種診斷工具的發明者雷奈克長辭於世。他的遺囑中有這樣一項內容:「將我的醫學書籍和論文都贈給我的外甥梅希笛克,還有手錶和戒指;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值得永存的是,我把我所製造的第一個聽診器留給了他,這才是我贈與他的最珍貴的遺產。」■
Ⅱ 掛號是誰發明的
是指掛號信還是醫院那種掛號看病?
如果是指掛號看病,那就要最速到十九世紀的歐洲了,在那時,流行起一種傳染病,當時的醫生們對消毒意識還不重視,直接接待病人從而感染了疫病,於是有一個醫生想到了叫病人將姓名寫在紙上將紙放在醫生桌前然後逐個叫來診斷從中起了一個切斷傳染途徑的作用,這樣每個醫生都紛紛效法,最終成了現在醫院的一種診前程序。
Ⅲ 太平間是不是醫院發明的
死人~!!
Ⅳ 聽診器是誰發明的
聽診器是1816年由法國醫師林奈克發明的。當時,林奈克為一胸痛的肥胖病人看病,他將耳朵貼在病人的胸前,但是病人肥胖的胸部,隔音效果太強了,聽不到從內部傳出來的聲音。林奈克非常懊惱,在小路上漫步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正好有兩個小孩蹲在一條長木樑兩端游戲,一個小孩敲他那一端木樑,另一端的孩子則把耳朵貼在木樑上,靜聽彼端傳來的聲音。林奈克思路頓開,立刻返回醫院,用紙捲成圓錐筒,用寬大的錐底置於病人的胸部,傾聽了一陣,驚喜地發現,可以聽到病人胸部內的聲音了。
經過多次試驗,試用了金屬、紙、木等材料不同長短形狀的棒或筒,林奈克最後改進製成了長約30厘米、中空、兩端各有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由於聽筒的發明,使得林奈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後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林奈剋死於1826年,年僅45歲。
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菲力普.卡門改良了林奈克設計的單耳聽筒。卡門認為,雙耳能更正確地診斷。他發明的聽診器是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筒是一中空鏡狀的圓椎。卡門的聽診器,有助於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以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
1937年凱爾再次改良卡門的聽診器,增加了第二個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可產生立體音響的效果,稱為復式聽診器,它能更准確地找出病人的病灶所在。可惜凱爾的改良品未被廣泛採用。近來又有電子聽診器問世,它能放大聲音,並能使一組醫師同時聽到被診斷者體內的聲音,還能記錄心臟雜音,與正常的心音比較。雖然新型聽診器不斷問世,但是醫師們普遍愛用的仍然是由林奈克設計,經卡門改良的舊型聽診器。
Ⅳ 現在最先進的醫學發明發現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癌症大多數能夠獲得根治,但臨床所見到的大多數癌症病人不是早期。癌症病人早期多無特殊的不舒服,甚至毫無病態。故病人不會主動到醫院就診檢查,而一旦感到不適又為期已晚。
最近幾年誕生的基於人體分子細胞水平的醫療診斷設備PET/CT檢查是一種靈敏度高、准確性好的檢查手段,對許多疾病(尤其是最為常見的心臟疾病及腫瘤)具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價值;PET/CT檢查可一次完成全身成像(是目前醫學界僅有的能夠完成此項功能的設備),便於發現全身體內是否存在危險的微小病灶(尤其是惡性病灶的存在)。PET/CT不僅能夠發現腫瘤的原發病灶,而且能夠發現早期的轉移灶。這對腫瘤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的的腫瘤分期,對於腫瘤的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在國外,PET被視為健康體檢的最佳手段,定期的PET/CT健康檢查發現了多例的早期癌症患者。由於PET/CT採用的是低放射計量模式、高質量成像方法,對人體是安全無害的,所以適合作為健康體檢。
因為該設備投資成本巨大(僅設備價值就高達人民幣30,000,000圓,運行維護費用人民幣240萬/年),所以單次檢查費用相當昂貴。這也是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不被廣泛推廣的根本原因。由於其卓越的診斷能力和對疾病的早早期發現價值,美國已經納入美國健康保健經濟管理局(HCFA)保險范圍。
Ⅵ 醫學的7部洗手法是誰發明的
洗手這個習慣其實是這樣來的,
在150年前,在奧地利有一家維也納總醫院,是一家研究型綜合醫院,就是這樣一家醫院,產科的死亡率卻奇高,產科負責人伊格茲·塞麥爾維斯所在的產科病房。他看著那麼多產婦在醫院分娩後喪生,痛心萬分。
1847年,維也納總醫院的法醫學教授科勒什剋死於敗血症。據說科勒什克是在解剖中割傷了自己的手指患上敗血症而死的。塞麥爾維斯參加了科勒什克的屍檢,他發現,科勒什克的屍體呈現的許多特徵和死亡的產婦非常相似。
為了驗證推論,塞麥爾維斯要求一病區所有的醫生在解剖操作後都必須用漂白水洗手,還要用氯化鈣消毒器械。這一招果然奏效,在很短時間內,一病區的產婦產褥熱死亡率從10%急劇下降到1%左右。
從1847年開始,塞麥爾維斯就開始宣揚洗手這件事,在對醫生的演講中,但他的成功沒有得到同事們的認可,除了少數的支持者外,大部分醫師對他的舉措不屑一顧。
導致產婦死亡的疾病叫「產褥熱」。產褥熱在現代醫學中,被稱之為「產後感染」,是產後致病菌侵入女性生殖器引起的疾病,但在塞麥爾維斯做產科醫生的時候,細菌學理論還沒有誕生。
人類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在17世紀顯微鏡出現後的事情。但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和人體疾病之間的關系還是不清楚的。
但洗手這件事卻降低了細菌感染的幾率。
塞麥爾維斯回到故鄉匈牙利後,在一個小醫院找了一份產科醫生的工作,繼續推行他的洗手制度,從此他科里的產褥熱發病率幾乎下降到零。
塞麥爾維斯推廣洗手持續了十幾年都未見效。但卻奠定了他在流行病學方面鼻祖的地位。
醫學界正式意識到洗手的重要性,是在20年之後,主要歸功於兩個人,法國的巴斯德--巴氏殺菌法的發明人,和英國醫生李斯特。
路易·巴斯德,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1865年,巴斯德開始研究蠶病,並發現了蠶病的病原菌,自此開啟了細菌學說的偉大時代。
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外科醫師,外科消毒法的創始人及推廣者。李斯特第一篇傑出的滅菌學論文發表於1867年,正式的闡述了洗手消毒和病人致病菌感染之間的關系,由此形成一個共識:外科醫生在手術前後,照顧病人前後,一定要洗手消毒。
塞麥爾維斯是第一個教會產科醫生洗手的人,自此也開啟了醫護人員的洗手時代
Ⅶ 打針是誰發明的
生病了打針、掛吊瓶,在今天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不過,你知道打針時用的注射器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這裡面可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醫學知識。 為了把葯物送入體內,人們嘗試過木鉤子、柳葉刀 注射器的歷史比許多人想像中要悠久的多。在17世紀60年代,德國出現了關 於靜脈輸液的專著。這時,極少數醫生曾用動物膀胱製成靜脈注射工具,用中空的樹枝插入人體,嘗試輸血。這種方法雖然挽救過一些生命,卻帶來許多致命的並發症,1670年巴黎議會禁止輸血,動物膀胱注射的技術就絕跡了。 到了19世紀初期,制葯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把葯物送入體內,醫生們嘗試了從木鉤子到柳葉刀的各種器具,企圖通過用沾有葯物的器具,刺穿皮膚以將葯物送入體內。 其實,針筒在這時已經出現,不過人們只用它來治療胎記。針頭也由愛爾蘭醫生弗朗西斯·賴恩發明出來。但直到1853年,來自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和來自法國的查爾斯·普拉乏斯才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合到一起,這一創新也就成為了現代注射器的鼻祖。亞歷山大使用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亞歷山大的妻子因為自己注射嗎啡過量而去世。 幾年以後,亞歷山大又為注射器的針管加上了刻度,並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眾多醫生的注意,並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讓許多疾病可以醫治,帶來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塑料注射器,成為安全的首選 到20世紀50年代時,注射器的生產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注射器也出現了小到0.25毫升,大到200毫升的各種型號。這時,美國BD公司應紅十字會要求,生產了一次性采血包,隨後,又開發出玻璃制的一次性注射器。短短三個星期內,這些注射器就為100萬美國兒童接種了脊髓灰質炎疫苗。隨後,BD公司並購了巴爾的摩生物實驗室,並研發出一整套無菌技術。這奠定了整個一次性無菌醫療器具產業的基礎。 塑料工業的飛速發展也為注射器的生產注入了新的元素。1956年,紐西蘭醫生科林·默多克發明了一次性的塑料注射器。與傳統的玻璃注射器相比,用塑料製作注射器除了秉承玻璃製品惰性、透明等優點外,它還具有不易損壞、便於運輸、造價低廉、易於回收等特點,它的安全性更是玻璃注射器望塵莫及的。 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開始了規模化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注射器而成為了醫生們的首選。今天,僅僅BD公司設於迦南的一個子工廠就具有每周生產3000萬支一次性無菌注射器的能力。 10年後,打針不再疼 注射器在救治了千千萬萬人的同時,卻也要了許多醫生的命。針刺傷是醫生被傳染肝炎、艾滋病的主要途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注射器的包裝、設計以及回收都開始加入了保護醫務人員的考慮。而美國已經要求所有醫院停用傳統鋼制針頭,使用具有安全設計的醫療器具。 未來注射器的發展,必向著更有效、更安全、更易用、更便宜、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從小懼怕打針,原因不言而喻---痛。不過,10年以後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目前,人們正在開發一種"微針頭",其直徑與人的毛發相當。因為很細,所以能夠顯著減輕甚至消除注射時的疼痛。
Ⅷ 誰先發明針(醫院用的)大神們幫幫忙
針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產生了,最早的針是骨針,用來縫獸皮。 那時候還沒有系統的文字,所以沒有記載第一枚骨針是誰造出來的! 在我國的歷史傳說中,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帝王世紀》)、「嘗草制砭」(《路史》)。砭就是砭石,是華夏民族最早的醫療... 針灸是誰發明的 人們一向認為針灸是中國人在3000多年前發明,但考古學家最近在一個死了5000多年的歐洲人屍體上,竟發現一些紋身圖案的位置,與針灸穴位不謀而合。 這個生活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歐洲人,9年前在義大利與奧地利交界、海拔10000多米的阿爾卑斯山厄策塔侖地區被發現,科學家稱他做「厄策」。由於該處長年積雪,厄策的屍體得以保存完好。 冰人屍體共有57個紋身圖案,包括各種線條和交叉符號,相信是利用木針或骨針蘸上黑煤水刺成。他們初時以為這些紋身是原始部落的裝飾,或用作記錄厄策所殺動物和他參加的宗教儀式,但紋身位於背部和足部等不易被看見的部位,用作裝飾的可能性不大。 義大利巴爾扎諾大學解剖學教授維吉爾指出,部分紋身的位置與中國針灸學治療關節疾病的落針位置,相差不出5毫米,科學家早前已證實冰人生前脊椎及膝蓋等部位關節均有毛病,因此推斷這些紋身可能與治療方法有關。
記得採納啊
Ⅸ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誰發明的
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
1816年9月13日,法國名醫雷奈克用一本薄筆記本捲成圓筒,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隨之他發明了聽診器。
1816年,在巴黎呆了十幾年也沒被政府醫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經35歲,正准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內克醫院決定聘用他!
非常可笑的是,這位在歐洲大名鼎鼎的醫學研究者之所以能獲得他期待許久的工作,不是因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是單純地因為人際關系。雷奈克的一個名叫貝菲的朋友正好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有權決定誰到內克醫院任職。
不管怎麼說,雷奈克就是在內克醫院發明了使整個醫學前進一大步的聽診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維爾的學生在關鍵時刻正好在場,這個來自英格蘭的年輕人記下那天是9月13日。
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
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
(9)醫院發明擴展閱讀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於1781年2月17日,當時的法國醫學正處於黃金時代。雷奈克6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因肺結核去世了,他父親是個小公務員,由於擔負不了沉重的生活負擔,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醫師那裡寄養。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開業醫師,他早先在巴黎學習醫學,其間曾到德國進修,最後畢業於歷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學。由於他的醫術精湛,在短短的兩年內就當上了南特大學醫學院的院長。
在當時的南特地區,居洛木家可以說是比較顯赫一時的。少年時代的雷奈克本來很喜歡機械工程學,但由於受叔叔的影響,雷奈克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受人注目的醫學作為以後的職業,並在叔叔的幫助下,於14歲時進入南特大學附設醫院開始學習醫學。
Ⅹ 為何說醫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就在一瞬間
1816年,在巴黎待了十幾年也沒被政府醫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經35歲,正准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內克醫院決定聘用他!非常可笑的是,這位在歐洲大名鼎鼎的醫學研究者之所以能獲得他期待許久的工作,不是因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是單純地因為人際關系。雷奈克的一個名叫貝菲的朋友正好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有權決定誰到內克醫院任職。
不管怎麼說,雷奈克就是在內克醫院發明了使整個醫學前進一大步的聽診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維爾的學生在關鍵時刻正好在場,這個來自英格蘭的年輕人記下那天是9月13日。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絕頂聰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然而,雷奈克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816年我去探視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臟病的症狀而受苦。由於她體形肥胖,以手敲診或觸診斷又起不了作用,而附耳於其胸口做診斷又不被風俗允許,我忽然想到少年時用木桿傳遞聲音的游戲,我的意思是,音響學里指出,聲音透過某些固體的傳遞可以達到放大的效果。靈光一現之後,我立刻用紙捲成圓筒,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我聽到心臟運動的聲音,比我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於患者胸口來得更清晰。那一刻,我思索著,這是一個好辦法,除了心臟以外,胸腔內器官運動所製造的聲音,應該也可以使我們更確認其特性……」顯然就在一瞬間,一個捲起的紙筒使臨床醫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