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百花文學創造的意義

百花文學創造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6-28 23:53:43

1. 中國當代「百花文學」的主要傾向和意義。

百花文學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學思想和創作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革。這在當時的「社 會主義陣營」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在中國,毛澤東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口號,給潛在於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變革要求以推動和支持。文學界遂出 現了突破僵化教條的、類乎當時蘇聯文學的那種「解凍」。 1956年第4期的《人民文學》,刊出了劉賓雁的特寫(註:在當代中國,「特寫」與 「報告文學」一般是可以互換的體裁概念。但在這個時期,劉賓雁、耿簡等的寫作,並 不是那種要求寫「真人真事」的特寫,而是可以概括、虛構的「研究性」特寫。這種體 裁,後來沒有得到發展。)《在橋梁工地上》。當時主持這份雜志編務的副主編秦兆陽在 「編者按」和本期「編者的話」中,給予很高評價,說「我們期待這樣尖銳提出問題、 批評性和諷刺性的」、「像偵察兵一樣、勇敢地去探索現實生活里的問題」的作品,已 經很久了。後來,這份雜志又刊發同一作者的在文學界有更大反響的特寫《本報內部消 息》及其續篇。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學》還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說《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註:小說原稿經秦兆陽作了修改,發表時,篇名也由《組織部來 了個年輕人》改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文革」後王蒙的選集、文集,這一短篇 由作者恢復為原篇名。小說修改的具體情況,參見《關於〈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人民日報》1957年5月8日)。)。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發了在《文匯報 》、《文藝學習》等報刊上的熱烈爭論。在此前後,《人民文學》和各地的一些文學刊 物,紛紛發表在思想、藝術上的探索性作品,它們或者在取材、主題上具有「新意」, 或者提供了新的視點和表達方式。比較重要的有:短篇小說《辦公廳主任》(李易),《 田野落霞》、《西苑草》(劉紹棠),《蘆花放白的時候》、《灰色的篷帆》(李准),《 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陽),《入黨》、《明鏡台》(耿龍祥),《美麗》(豐村),《紅 豆》(宗璞),《改選》(李國文),《小巷深處》(陸文夫);特寫《被圍困的農莊主席》( 白危),《爬在旗桿上的人》(耿簡,即柳溪),《馬端的墮落》(荔青);詩《一個和八個 》(郭小川,未公開發表),《草木篇》(流沙河),《賈桂香》(邵燕祥);以及話劇(岳野 的《同甘共苦》)、雜文等。 上述作品的絕大部分,都是短篇創作。這是因為,提倡「百花」的這一文學時期, 前後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其間還有過情況不明而令人疑懼的曲折)。從時間、也從作家精 神展開的程度,都尚不足以將這種調整,融注進規模較大的作品中。另一個特點是,寫 作這些作品的,固然有豐村、秦兆陽等「老資格」作家,而主要的還是在四五十年代之 交走上文學道路的青年作者。與40年代初在延安的那些作家(丁玲、王實味、艾青等)想 憑藉已確立的聲望、影響來重建他們批評生活的權利不同,青年作家擁有的,更多是理 想主義的朝氣。他們在革命中獲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關於理想社會的實現 的承諾。但他們逐漸看到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在新的思想形態與社會制度中發現裂痕。 他們從前輩作家那裡繼續了承擔「社會責任」的「傳統」,並從蘇聯的同行那裡接過「 寫真實」、「干預生活」的口號。他們的這些創作,從表面上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趨 向。一種是要求創作加強其現實政治的「干預性」,更多負起揭發時弊、關切社會缺陷 的責任。這些質疑和批評現狀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喚當代已經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識。 另一種趨向,則在要求文學向「藝術」的回歸,清理加在它身上過多的社會政治的負累 。後一種趨向,在內容上多向著被忽視的個人生活和情感價值的維護和開掘。這兩種看 起來正相反對的趨向,事實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為關聯的。社會生活的弊端和 個人生活的缺陷,其實是事情的兩面。而個人價值的重新發現,也正是「革新者」探索 、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礎。 《在橋梁工地上》的作者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他的語言並不是那樣富於變化和 色彩,形象和情緒的細微捕捉能力,也不是他所擅長。但他善於思考,包含著激情的思 考和議論,是推動故事的主要動力。《在橋梁工地上》寫到的事情,發生於1955年冬天 到1956年秋天。它以記者采訪的方式,寫黃河橋梁工地上,老幹部、橋梁隊隊長羅立正 ,與他屬下的青年工程師曾剛的沖突。作品賦予羅立正的,是保守、維持現狀的思想性 格特徵。他的工作態度和生活目標,是不遺餘力地「領會領導意圖」,以保護自己的地 位和利益。這便與不墨守成規、要求變革的曾剛發生矛盾。這一性質的沖突,到了《本 報內部消息》,以更為尖銳、「採取了露骨的公開挑戰的態度」(註:李希凡《所謂「干 預生活」、「寫真實」的實質是什麼?》,《人民文學》1957年第11期。)展開。這些作 品涉及了個人與群體、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同時暗示了這個新生的社會存在「本質化」 、「教條化」的趨向。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講述的是關於20世紀現代中國社 會的「疏離者」的故事。抱著單純而真誠信仰的「外來者」林震,來到新的環境,卻不 能順利融入,他因此感到困惑。小說的主題、情節模式,與丁玲在延安寫的《在醫院中 》頗為近似。投身革命的青年醫生陸萍來到根據地醫院,她無法處理想像與事實之間的 巨大裂痕,她與周圍的人發生摩擦,也有一個異性的知音給予支持,但他們又顯得那樣 勢單力薄。當然,比起林震來,陸萍已見過世面,林震對生活的純凈的幻覺,在她那裡 已有很大程度上的消褪。她的行動更富挑戰性,也更有心計。《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及其他的「干預生活」的創作,以富於浪漫激情的青年知識者的敘述人身份,來描述他 們所觀察到的社會「危機」;在一些作品中,並表達了對於前景不能確定的憂慮,和他 們的「英雄」孤立無援的「悲劇」。 細致綿密、也略為感傷的短篇《紅豆》(宗璞),是另一類型創作中影響較大的作品 。也是一個有關革命與愛情的沖突的故事。北平某大學學生江玫和齊虹的愛情,被放置 在40年代未動盪的社會背景上。個人的生活道路與「歷史」的抉擇,被看成是「同構」 的;制約著感情命運的主要因素,是對待現實政治的不同立場和態度。因此,主人公在 群眾運動中改造自己走向革命,也包括對自己脆弱、迷誤的感情經歷的反省。但小說又 包含著更復雜的成份。存在著敘事的內部矛盾。故事是在回憶上展開的,敘述者在相當 大的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已成為「黨的工作者」的江玫。然而,敘述的「反省」並不徹底 。在細致而動情地涉及當事人的愛情經歷時,便會或多或少地離開了「批判」的立場, 而同情了江玫的那種感情糾葛。因而,投身革命與個人感情生活,在小說中並沒有被處 理成完全一致。這種敘述上的分裂,當年的批判者就已指出:「作者也曾經想……刻劃 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江玫經過種種復雜的內心斗爭,在黨的教育下終於使個人利益服 從於革命利益」,「然而,事實上作者並未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來描寫小資產階級知識 分子的心理狀態。一當進入具體的藝術描寫,作者的感情就完全被小資產階級那種哀怨 的、狹窄的訴不盡的個人主義感傷支配了」,「作者沒有比江玫站得更高」,沒有「看 到過去江玫的愛情」「是毫不值得留戀和惋惜的」(註:姚文元《文學上的修正主義思潮 和創作傾向》,《人民文學》1957年第11期。)。 上述的創作,在1957年夏天之後受到批判,它們的出現,被批評家描述為「一股創 作上的逆流」(註:李希凡《從〈本報內部消息〉開始的一股創作上的逆流》,《中國青 年報》1957年9月17日。)。二十多年後,在變化了的政治和文學的環境中,這些「毒草 」轉而成了「重放的鮮花」(註:197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將這批作品(主要是小說、特 寫)匯集成冊,書名為《重放的鮮花》。將它們重評為「鮮花」,編者在《前言》中有這 樣的說明:「我們從《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部消息》、《組織新來的青年人》、 《改選》等這些『干預生活』的作品中,看到那裡麵塑造的羅立正、陳立楝、劉世吾等 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者,今天還在玷污我們黨的榮譽,腐蝕我們黨的肌體,妨礙我們奔 向四個現代化的步伐。我們必須與之作積極的斗爭。我們也可以從這些作品裡的曾剛、 黃佳英、林震等人物身上,汲取到鼓舞意志、奮起斗爭的力量。《小巷深處》、《在懸 崖上》和《紅豆》等寫愛情題材的作品,作者是通過寫這些所謂『家務事,兒女情』、 『悲歡離合』的生活故事,……歌頌高尚的革命情操,歌頌新社會;鞭撻自私自利的丑 惡靈魂,批判舊世界。」可以看出,對這些作品的評定,雖說會有「毒草」與「鮮花」 的相反結論,但批評者理論依據和視角,卻相當一致。),獲得了截然相反的評價。而它 們的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看作是受難而復出的「文化英雄」。

2. 百花文學的作品影響

《在橋梁工地上》。當時主持這份雜志編務的副主編秦兆陽在「編者按」和本期「編者的話」中,給予很高評價,說「我們期待這樣尖銳提出問題、批評性和諷刺性的」、「像偵察兵一樣、勇敢地去探索現實生活里的問題」的作品,已經很久了。後來,這份雜志又刊發同一作者的在文學界有更大反響的特寫《本報內部消息》及其續篇。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學》還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註:小說原稿經秦兆陽作了修改,發表時,篇名也由《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改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文革」後王蒙的選集、文集,這一短篇由作者恢復為原篇名。小說修改的具體情況,參見《關於〈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人民日報》1957年5月8日)。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發了在《文匯報》、《文藝學習》等報刊上的熱烈爭論。在此前後,短篇小說《辦公廳主任》(李易)、《田野落霞》、《西苑草》(劉紹棠),《蘆花放白的時候》、《灰色的篷帆》(李准)、《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陽)、《入黨》、《明鏡台》(耿龍祥)、《美麗》(豐村)、《紅豆》(宗璞)、《改選》(李國文)、《小巷深處》(陸文夫);特寫《被圍困的農莊主席》(白危)、《爬在旗桿上的人》(耿簡,即柳溪)、《馬端的墮落》(荔青);詩《一個和八個》(郭小川未公開發表)、《草木篇》(流沙河)、《賈桂香》(邵燕祥);以及話劇(岳野的《同甘共苦》)、雜文等。他們在革命中獲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關於理想社會的實現的承諾,但他們逐漸看到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在新的思想形態與社會制度中發現裂痕。他們從前輩作家那裡繼續了承擔「社會責任」的「傳統」,並從蘇聯的同行那裡接過「寫真實」、「干預生活」的口號。他們的這些創作,從表面上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趨向。一種是要求創作加強其現實政治的「干預性」,更多負起揭發時弊、關切社會缺陷的責任。這些質疑和批評現狀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喚當代已經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識。另一種趨向,則在要求文學向「藝術」的回歸,清理加在它身上過多的社會政治的負累。後一種趨向,在內容上多向著被忽視的個人生活和情感價值的維護和開掘。這兩種看起來正相反對的趨向,事實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為關聯的。社會生活的弊端和個人生活的缺陷,其實是事情的兩面。而個人價值的重新發現,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礎。

3. 百花文學創作上呈現出怎樣的趨向,請舉例說明


「雙百方針」的提出及其後創作
1.1956.5 毛澤東於最高國務會議,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陸定一作了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
2.涵義: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爭論,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而不應當採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
3.意義:為我國文藝界解放思想、繁榮創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4.創作成就
①文藝理論批評方面
何直《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
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
②創作上的三個突破
A.正是人民內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突破了「無沖突」論的禁錮。
王蒙《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B.發揮諷刺的積極作用,突破了人民內部不適用諷刺的囿見。
巴人《況鍾的筆》
C.創作題材不斷擴大,突破了愛情題材的禁區。
宗璞《紅豆》 鄧友梅《在懸崖上》 劉紹棠《西苑草》

4. 有無人知道百花文學的概念啊

雙百方針(「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提出
隨著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全國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在思想文化領域需要解放思想,發揚民主,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要內容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競爭。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我們認為會有害於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採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在理論探索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探索,以是對人性人情在文學中的價值和地位的探索。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和文藝觀念的新探索的指導下,文藝界出現了曇花一現的新氣象,出現了一些干預社會現實、描寫人情人性的作品。

5. 請問「百花文學」的主要傾向與意義有沒有簡潔概括點的答案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6. 什麼叫 百花文學 創作上呈現出怎樣的趨向請舉例簡要說明。

在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口號後,突破了僵化教條的文學形式,出現的新文學形式。對後世文學啟蒙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理論探索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探索,以是對人性人情在文學中的價值和地位的探索。

創作上多是干預社會現實、描寫人情人性的作品

《在橋梁工地上》、《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紅豆》

7. 為什麼說百花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小陽春

在「雙百方針」的影響下,1956年以後文學界出現了突破僵化教條、類似於蘇聯文學的「解凍」,文學創作取得了一定豐收,形成了建國後十七年文學短暫的「百花時代」,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義傾向的作品,如宗璞的《紅豆》、陸文夫的《小巷深處》、鄧友梅的《在懸崖邊上》鼓舞了一批來自「五四」新聞學傳統下的老作家的創作,如周作人沈從文等,出現了一批揭示社會主義內部矛盾的創作,如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等,文藝理論和批判出現解放思想,獨立思考的新氣象,如秦兆陽《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巴人《論人情》、錢谷融《論「文學與人學」》。

8. 簡述百花文學的特徵

百花文學,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學思想和創作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革。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在中國,毛澤東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給潛在於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變革要求以推動和支持。文學界遂出現了突破僵化教條的、類似於當時蘇聯文學的那種「解凍」。為後世文學啟蒙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橋梁工地上》。當時主持這份雜志編務的副主編秦兆陽在「編者按」和本期「編者的話」中,給予很高評價,說「我們期待這樣尖銳提出問題、批評性和諷刺性的」、「像偵察兵一樣、勇敢地去探索現實生活里的問題」的作品,已經很久了。後來,這份雜志又刊發同一作者的在文學界有更大反響的特寫《本報內部消息》及其續篇。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學》還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註:小說原稿經秦兆陽作了修改,發表時,篇名也由《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改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文革」後王蒙的選集、文集,這一短篇由作者恢復為原篇名。小說修改的具體情況,參見《關於〈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人民日報》1957年5月8日)。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發了在《文匯報》、《文藝學習》等報刊上的熱烈爭論。在此前後,短篇小說《辦公廳主任》(李易)、《田野落霞》、《西苑草》(劉紹棠),《蘆花放白的時候》、《灰色的篷帆》(李准)、《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陽)、《入黨》、《明鏡台》(耿龍祥)、《美麗》(豐村)、《紅豆》(宗璞)、《改選》(李國文)、《小巷深處》(陸文夫);特寫《被圍困的農莊主席》(白危)、《爬在旗桿上的人》(耿簡,即柳溪)、《馬端的墮落》(荔青);詩《一個和八個》(郭小川未公開發表)、《草木篇》(流沙河)、《賈桂香》(邵燕祥);以及話劇(岳野的《同甘共苦》)、雜文等。他們在革命中獲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關於理想社會的實現的承諾,但他們逐漸看到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在新的思想形態與社會制度中發現裂痕。他們從前輩作家那裡繼續了承擔「社會責任」的「傳統」,並從蘇聯的同行那裡接過「寫真實」、「干預生活」的口號。他們的這些創作,從表面上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趨向。一種是要求創作加強其現實政治的「干預性」,更多負起揭發時弊、關切社會缺陷的責任。這些質疑和批評現狀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喚當代已經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識。另一種趨向,則在要求文學向「藝術」的回歸,清理加在它身上過多的社會政治的負累。後一種趨向,在內容上多向著被忽視的個人生活和情感價值的維護和開掘。這兩種看起來正相反對的趨向,事實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為關聯的。社會生活的弊端和個人生活的缺陷,其實是事情的兩面。而個人價值的重新發現,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礎。

9. 什麼叫 百花文學。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學思想和創作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革。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在中國,毛澤東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給潛在於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變革要求以推動和支持。文學界遂出現了突破僵化教條的、類似於當時蘇聯文學的那種「解凍」。為後世文學啟蒙起到了促進作用。

10. 百花文學的歷史意思

建國後提出的文學「雙百」方針,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鼓勵作家創作出更多的、各類型的文學作品。

閱讀全文

與百花文學創造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