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工包湯圓模具
淘寶上有賣
B. 你們誰知道做這種湯圓的模具叫什麼我好找來買
湯圓滾筒,湯圓製作工具,在淘寶搜就可以搜到
C. 製作湯圓運用的面點技藝
1、 中式面點的概念
中式面點指源於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雙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畜禽、
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製成的色、香、味、形、質俱佳的各種營養食品。
面點在中國國飲食行業中通常被稱為「白案」,它在飲食形式上呈現出多種多樣,既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們調劑口味的補充食品(如:糕、團、餅、包、餃、面、粉、粥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面點有作為正餐的米面主食,有作為早餐的早點、茶點,有作為筵席配置的席點,有作為旅遊和調劑飲食的糕點、小吃,以及作為喜慶或節日禮物的禮品點心等等。
2西式面點的的概念
西式面點簡稱「西點「,主要指來源於歐美國家的點心。它是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干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製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製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
面點行業在西方通常被稱為「烘焙業「,在歐美國家十分發達。西點不僅是西式烹飪的組成部分(即餐用麵包和點心),而且是獨立於西餐烹調之外的一種龐大的食品加工行業,成為西方食品工業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中西面點的技術特點
(一) 中式面點的技術特點
1、 選料精細,花樣繁多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特產豐富,這就為中式面點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眾多,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人們生活差異也很大,因而決定了中式面點的選料方向是:
(1)按原料品種、加工處理方法選擇。如:製作蘭州拉麵宜選用高筋麵粉,製作湯圓宜選用質地細膩的水磨糯米粉。只有將原料選擇好了,才能制出高質量的面點。
(2)按原料產地、部位選擇。如:製作蜂巢荔芋角宜選用質地松粉的廣西荔蒲芋頭;製作鮮肉餡心時宜選用豬的前胛肉,這樣才能保證餡心吃水量較多。
(3)按品質及衛生要求選擇。選擇品質優良的原料,既可保證製品的質量又可注意衛生,防止一些傳染病和食物中毒。如:米類應選用粒形均勻、整齊、具有新鮮米味、光澤等優質米產品,不選用生蟲、夾雜物較多、失去新鮮米味的劣質品,乾果宜用肉厚、體干、質凈有光澤的產品。
中式面點花樣繁多,具體表現在下列方面:
(1)因不同餡心而形成品種多樣化。如:包子有鮮肉包、菜肉包、叉燒包、豆沙包、水晶包,水餃有三鮮水餃、高湯水餃、豬肉水餃、魚肉水餃等。
(2)因不同用料而形成品種多樣化。如:麥類製品中有面條、蒸餃、鍋貼、饅頭、花捲、銀絲卷等,米粉製品中的糕類粉團有涼糕點、年糕、發糕、炸糕等品種。
(3)因不同成形方法而形成品種多樣化。如:包法可形成小花包、燒賣、粽子等,捏法可形成鴛鴦餃、四喜餃、蝴蝶餃等,抻法可形成龍須面、空心面等。
2、講究餡心,注重口味
餡心的好壞對製品的色、香、味、形、質有很大的影響。中式央眯講究餡心,其具體體現在下列方面:
(1)餡心用料廣泛。此點是中點和西點在餡心上的最大區別之一。西點餡心原料主要用果醬、蔬菜、水果、蜜餞等都能用於制餡,這就為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餡心提供了原料基礎。
(2)精選用料,精心製作。餡心的原料選擇非常講究,所用的主料、配料一般都應選擇最好的部位和品質。製作時,注意調味、成形、成熟的要求,考慮成品在色、香、味、形、質各方面的配合。如:制雞肉餡選雞脯肉,制蝦仁餡選對蝦;根據成形和成熟的要求,常將原料加工成丁、粒、茸等形狀,以利於包捏成形和成熟。
中點注重口味,則源於各地不同的飲食生活習慣。在口味上,我國自古就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因而在中點餡心上體現出來的地方風味特色就顯得特別濃郁。如:廣式面眯縫餡心多具有口味濃醇、鹵多味美。在這方面,廣式的蚝油叉燒包、京式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蘇式的淮安湯包等馳名中外的中華名點,均是以特色餡心而著稱於世的。
3、成形技法多樣,造型美觀
面點成形是面點製作中一項技術要求高、藝術性強的重要工序,歸納起來,大致有18種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擀、疊、切、攤、剪、搓、抻、削、撥、鉗花、滾沾、鑲嵌、模具、擠注等。通過各種技法,又可形成各種各樣的形態。通過形態的變化,不僅豐富了面點的花色品種,而且還使得面點千姿百態,造型美觀逼真。如:包中有形似蝴蝶的餛飩、形似石榴的燒賣等,卷可形成秋葉形、蝴蝶形、菊花形等造型。又如:蘇州的船點就是通過多種成形技法,再加上色彩的配置,捏塑成南瓜、桃子、枇杷、西瓜、菱角、兔、豬、青蛙、天鵝、孔雀等等象形物,色彩鮮艷、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二)西式面點的技術特點
西式面點用料講究,無論是什麼點心品種,其面坯、餡心、裝飾、點綴、等用料都有各自選料標准,各種原料之間都有適當的比例,而且大多數原料要求稱量准確。、
西式面點多以乳品、蛋品、糖類、油脂、麵粉、干鮮水果等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較大,而且配料中干鮮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這些原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它們是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因此西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2、工藝性強,成品美觀、精巧
西點製品不僅富有營養價值,而且在製作工藝上還具有工序繁、技法多(主要有捏、揉、搓、切、割、抹、裱型、擀、卷、編、掛等),注重火候和衛生等特點,其成品擅長點綴、裝飾,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件西點產品都是一件藝術品,每步操作都凝聚著廚師的基本要求。如果脫離了工藝和審美性,西點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西點從造型到裝飾,每一個圖案或線條,都清晰可辨,簡潔明快,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讓信用者一目瞭然,領會到你的創作意圖。例如:製作一結婚蛋糕,首先要考慮它的結構安排,考慮每一層之間的比例關系;其次考慮色調搭配,尤其在裝飾時要用西點的特殊藝術手法體現出你所設想的構圖,從而用蛋糕烘托出純潔、甜蜜的新婚氣氛。
3、口味清香,甜咸酥鬆
西點不僅營養豐富,造型美觀,而且還具有品種變化多、應用范圍廣、口味清香、口感甜咸酥鬆等特點。
在西點製品中,無論冷點心還是熱點心,甜點心還是咸點心,都具有味道清香的特點,審西點的原材料決定的。西點通常所用的主料有麵粉、奶製品、水果等,這些原料自身具有的味道;其次是加工製作時合成的味道,如焦糖的味道等。
西點中的甜製品主要以蛋糕為主,有90%以上的點心製品要加糖,客人飽餐之後吃些甜食製品,會感覺更舒服。咸製品主要以麵包為主,客人吃主餐的同時會有選擇地信用一些麵包。
總之一道完美的西點,都應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完美的造型和合適的口味。
中式面點的分類
中式面點品種因地差異較大,品種繁多,花色復雜,因此分類方法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原料類別分類
按面點所採用的主要原料來分類,一般可分為麥類麵粉製品,如包子、饅頭、餃子、油條、麵包等;米類及米粉製品,如八寶飯、湯圓、年糕、松糕等;豆類及豆粉製品,如綠豆糕、豌豆黃等;雜糧和澱粉類製品,如小窩頭、黃米炸糕、玉米煎餅、馬蹄糕等;其他原料製品,如荔芋角、薯茸餅、南瓜餅等。由於製作中式面點的原料十分廣泛,原輔料相互配用,所以按原料分類有一定的局限性。
(2)按面團性質分類
按面點所採用的面團性質來分類,一般可分為水調面團(冷不面團、溫水面團、開水面團)、膨鬆面團(生物膨鬆面團、物理膨鬆面團)、油酥面團(層酥面團、單酥面團)、米粉面團(糕類粉團、團類粉團)和其他面團。這種分類法對學習和面點皮坯形成原理很有幫助,在教學上常用此分類法。
(3)按成熟方法分類
按面點所採用的成熟方法來分類,一般可分為煮、蒸、煎、炸、烤、烙等。這種分類方法常用於教學及面點實例的歸類,與面團性質的分類結合,能較系統地對面點進行分類。
(4)按形態分類、
這種分割是按照人們習慣的各種面點的基本開關進行劃分的,也可稱為商品分類法。一般可人為:糕、餅、團、酥、包、餃、粽、粉、面、粥、燒賣、餛飩等。
(5)按口味分類
按口味一般可將面點分為甜味、鹹味、復合味三種。這種分類方法對宴席面點、茶點的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西式面點的分類
西式面點的分類,目前尚統一的標准,但在行業中覺的有下述幾種:
(1)按點心溫度分類,可分為常溫點心、冷點心和熱點心。
(2)按用途分類,可分為零售類點心、宴會點心、酒會點心、自助餐點心和茶點。
(3)按廚房分工分類,可分為麵包類、糕餅類、冷凍品類、巧克力類、精製小心類和工藝造型類。這種分類方法概括性強,基本上包含了西點生產的所有內容。
(4)按製品加工工藝及坯料性質分類,可分為蛋糕類]混酥類、清酥類、麵包類、泡夫類、餅干類、冷凍甜食類、巧克力類等。此種分類方法較普遍地應用於行業及教學中,下面詳細分述如下:
A、蛋糕類
蛋糕類包括蛋糕、油蛋糕、藝術蛋糕和風味蛋糕。它們是以雞蛋、糖、油脂、麵粉等為主要原料,配以水果、乳酪、巧克力、果仁等輔料,經一系列加工而製成的松軟點心。此類點心在西點中用途廣泛。
B、混酥類
混酥類是在用黃油、麵粉、白糖、雞蛋等主要原料(有的需加入適量添加劑)調製成面坯的基礎上,以擀制、成形、成熟、裝飾等工藝而製成的酥而無層的點心,如各式排、塔、派等。此類占心的面坯有甜味和鹹味之分,是西點中常用的基礎面坯。
C、清酥類清酥類是在用水調面坯、油麵坯互為表裡,經反復擀疊、冷凍形成新面坯的基礎上,經加工而成的層次清晰、松酥的點心。此類點心有甜咸之分,是西點中常見的一類點心。
D、麵包類
麵包類是以麵粉為主、以酵母等原料為輔的面坯,經發酵製成的產品,如漢堡包、甜包、吐司包、熱狗等。大型酒店有專門的麵包房生產餐廳需要的以咸甜口味為主的麵包,包括硬質麵包、軟質麵包、松質麵包、脆皮麵包等,這些麵包主要作為早餐主食和正餐副食。
E、泡夫類
泡夫製品是將黃油、水或牛奶煮沸後,燙制麵粉,攪入雞蛋等,先製作成麵糊,再通過成形、烤制或炸制而成的製品。
F、餅干類
餅干有甜咸兩類,重量一般在5~15g之間,食用時以一口一塊為宜,適用於酒會、茶點或餐後食用。
G、冷凍甜食類
冷凍甜食以糖、牛奶、奶油、雞蛋、水果、麵粉為原料,以攪拌冷凍或冷凍攪拌、蒸、烤或蒸烤結合制出食品。這類製品品種繁多,口味獨特,造型各異,它包括各種果凍、吐司、布丁、冷熱蘇夫力、巴菲、冰激凌、凍蛋糕等。冷凍甜品以甜為主,口味清香爽口,適用於午餐、晚餐的餐後甜食或非用餐時食用。
H、巧克力類
它是指直接使用巧克力或以巧克力為主要原料,配上奶油、果仁、酒類等調制出的產品,其口味以甜為主。巧克力類製品有巧克力裝飾品、加餡製品、模型製品,如酒心巧克力、動物模型巧克力等。巧克力製品主要用於禮品點心、節日西點、平時茶點和糕餅裝飾等。
D. 湯圓是誰發明的.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 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另一說,唐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不斷有外敵侵擾,於是派大將軍郭子儀出征;郭子儀打了勝仗回師時,已過了春節這個年;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為郭子儀補過一個小年,還要用一種新鮮的食物款待郭子儀;皇宮里的御廚都犯了難,最後才想出了做一種把米磨成面再包餡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儀、魏徵等大臣吃了這種食物都說好,問叫什麼名字;御廚靈機一動說就叫「白面團」,魏徵說:「這些白面團圓溜溜的,象徵著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聽了大喜,傳令天下這一天都吃唐圓;老百姓說叉了音,就變成了湯圓;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節,從此又改叫元宵節了。 據網友北強介紹,民間相傳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過長江,見江面上漂浮著一些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隨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其實,上述說法恰恰表明元宵的來歷,很早就已經被人們忘掉了。記不得哪年,筆者讀到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當時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這煮蠶繭的形象與味道,實在與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在很早的時代,每年開始養蠶之前,都要由正宮娘娘(國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蠶神的儀式(皇帝則主持開耕儀式,符合男耕女織)。一般來說,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動要模擬再現有關的場景。因此,筆者推測,祭祀蠶神的場景之一,就是模擬煮蠶繭的形象,以預祝當年的蠶業豐收。那麼,用什麼來象徵蠶繭呢?估計曾用過許多種食物,不過最後流傳下來的乃是元宵或湯圓(可能是它們特別耐煮的緣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徵蠶繭絲,裡面的紅褐色的餡代表蠶蛹,應當說是維妙維肖。 有趣的是,《易經》的剝卦,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釋為「養蠶的行為和注意事項」(易經實際上是一部行為知識規范手冊)。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養蠶的蠶床,「剝」即剝繭抽絲;六五爻的「貫魚以宮人寵」,表明女人是養蠶的主角;上九爻的「碩果不食」雲雲,即是指吃蠶蛹(當然也可能指吃蠶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歷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種古老的食物或飾物,可能都是一個「文化集成」品,信否? 說明一:2001年元宵節的中午在讀書論壇貼了一句「據我考證,元宵起源於古人煮蠶繭」,以示對元宵節的慶祝。下午原准備接著一部山海經童話故事的創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網友符號先生要求快快寫出有關的考證來。只好來一篇急就章,供網友欣賞,並共渡元宵佳節。 說明二:2002年的元宵節,將上述文字重新發布在網上BBS,有網友對此觀點提出若干質疑。一是認為正月十五祭蠶神,時間早了些,這么冷的天,既沒有桑葉,蠶寶寶也沒有出世。其實,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表明產生這種習俗的那個時代,春天的到來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蠶神的時間,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實際上有點類似養蠶生產的動員令,當然要提前發布了。 另一種觀點則是從語源學角度分析問題,認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個月的月圓之夜,正如人們要把每年第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稱之為元旦一樣,因此與祭祀蠶神不沾邊。這種觀點的失誤在於把時間的名稱與食品的名稱完全割裂開來,用時間的文化內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古人用煮元宵來象徵煮蠶繭,從而達成祭祀蠶神的作用,並不妨礙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計祭祀蠶神的時間最初並不固定,後來才選定元夜這一天,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時間)。 在筆者看來,上古時期人們很少離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圓球形狀最初並沒有什麼團圓的意思;至於用元宵來象徵滿月並煮了吃,更是後人的不倫不類觀點強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實上,元宵這種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麼文化內涵的話,恐怕沒有比象徵著煮元宵祭蠶神更貼切的了。至於蠶神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則可以從黃帝正妃發明或改進養蠶技術得到證明,也可以從遠古行為手冊《易經》有養蠶知識介紹的剝卦得到證明。 解讀易經,一種方法是從卦爻的結構形狀、相互關系來解釋,一種是從卦爻辭的占卜功能進行解釋,還有一種是從卦爻辭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我對易經的解讀採取的是第三種角度,即認為易經是周初的行為規范手冊。關於剝卦,關鍵是如何解釋「床」,以及古人為什麼要「剝床」。我的解釋是這里的「床」是指蠶床,即蠶上架結繭的地方,剝床即從蠶床上剝離下蠶繭。由於蠶很容易生病,因此養蠶有許多禁忌,剝卦講述的正是養蠶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後果。
E. 誰發明的湯圓
元宵起源於煮蠶繭祭蠶神
太原新聞網 2005-02-22 17:37:59 來源:人民網文化論壇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著「元宵」兩
個字,帶著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另一說,唐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不斷有外敵侵擾,於是派大將軍郭子儀出征;郭子儀打了勝仗回師時,已過了春節這個年;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為郭子儀補過一個小年,還要用一種新鮮的食物款待郭子儀;皇宮里的御廚都犯了難,最後才想出了做一種把米磨成面再包餡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儀、魏徵等大臣吃了這種食物都說好,問叫什麼名字;御廚靈機一動說就叫「白面團」,魏徵說:「這些白面團圓溜溜的,象徵著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聽了大喜,傳令天下這一天都吃唐圓;老百姓說叉了音,就變成了湯圓;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節,從此又改叫元宵節了。
據網友北強介紹,民間相傳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過長江,見江面上漂浮著一些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隨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其實,上述說法恰恰表明元宵的來歷,很早就已經被人們忘掉了。記不得哪年,筆者讀到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當時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這煮蠶繭的形象與味道,實在與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在很早的時代,每年開始養蠶之前,都要由正宮娘娘(國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蠶神的儀式(皇帝則主持開耕儀式,符合男耕女織)。一般來說,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動要模擬再現有關的場景。因此,筆者推測,祭祀蠶神的場景之一,就是模擬煮蠶繭的形象,以預祝當年的蠶業豐收。那麼,用什麼來象徵蠶繭呢?估計曾用過許多種食物,不過最後流傳下來的乃是元宵或湯圓(可能是它們特別耐煮的緣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徵蠶繭絲,裡面的紅褐色的餡代表蠶蛹,應當說是維妙維肖。
有趣的是,《易經》的剝卦,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釋為「養蠶的行為和注意事項」(易經實際上是一部行為知識規范手冊)。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養蠶的蠶床,「剝」即剝繭抽絲;六五爻的「貫魚以宮人寵」,表明女人是養蠶的主角;上九爻的「碩果不食」雲雲,即是指吃蠶蛹(當然也可能指吃蠶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歷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種古老的食物或飾物,可能都是一個「文化集成」品,信否?
說明一:2001年元宵節的中午在讀書論壇貼了一句「據我考證,元宵起源於古人煮蠶繭」,以示對元宵節的慶祝。下午原准備接著一部山海經童話故事的創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網友符號先生要求快快寫出有關的考證來。只好來一篇急就章,供網友欣賞,並共渡元宵佳節。
說明二:2002年的元宵節,將上述文字重新發布在網上BBS,有網友對此觀點提出若干質疑。一是認為正月十五祭蠶神,時間早了些,這么冷的天,既沒有桑葉,蠶寶寶也沒有出世。其實,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表明產生這種習俗的那個時代,春天的到來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蠶神的時間,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實際上有點類似養蠶生產的動員令,當然要提前發布了。
另一種觀點則是從語源學角度分析問題,認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個月的月圓之夜,正如人們要把每年第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稱之為元旦一樣,因此與祭祀蠶神不沾邊。這種觀點的失誤在於把時間的名稱與食品的名稱完全割裂開來,用時間的文化內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古人用煮元宵來象徵煮蠶繭,從而達成祭祀蠶神的作用,並不妨礙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計祭祀蠶神的時間最初並不固定,後來才選定元夜這一天,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時間)。
在筆者看來,上古時期人們很少離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圓球形狀最初並沒有什麼團圓的意思;至於用元宵來象徵滿月並煮了吃,更是後人的不倫不類觀點強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實上,元宵這種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麼文化內涵的話,恐怕沒有比象徵著煮元宵祭蠶神更貼切的了。至於蠶神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則可以從黃帝正妃發明或改進養蠶技術得到證明,也可以從遠古行為手冊《易經》有養蠶知識介紹的剝卦得到證明。
解讀易經,一種方法是從卦爻的結構形狀、相互關系來解釋,一種是從卦爻辭的占卜功能進行解釋,還有一種是從卦爻辭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我對易經的解讀採取的是第三種角度,即認為易經是周初的行為規范手冊。關於剝卦,關鍵是如何解釋「床」,以及古人為什麼要「剝床」。我的解釋是這里的「床」是指蠶床,即蠶上架結繭的地方,剝床即從蠶床上剝離下蠶繭。由於蠶很容易生病,因此養蠶有許多禁忌,剝卦講述的正是養蠶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後果。
F. 湯圓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東方朔發明了「元宵節」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G. 做湯圓的模具
在磨碎的熟黑芝麻粉中,加砂糖,豬油(我不敢用豬油,改用植物 奶油)攪拌均勻購,搓成一顆顆圓粒,為湯圓心
H. 包湯圓的模具叫什麼名字
湯圓機
I. 日本曾經出國一款凌波湯圓模具的...誰知道哪能買到啊
周邊沒有,我轉過了。
自己刻一個,hoho
J. 請問在哪裡能買到做湯圓的模子
用你們自己家裡的不銹鋼盆子就可以。是通過餡料的粘性自己粘的外皮,再由加工工具的旋轉就能讓湯圓變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