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家精密測量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為8844.46米,目前仍以每年18.5毫米的速度在上升.同時考察發現該地區有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金字塔狀,山上有冰川,最長之冰川達26公里,山峰上部終年為冰雪覆蓋,地形陡峭高峻,因此造成珠穆朗瑪峰峻峭挺拔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
故選:A.
2. 怎樣擇海拔高度
沒有海拔這個絕對高度的概念,並不影響古人欣賞山的高聳峻拔之美,因為他們和今人一樣都會有「相對高」概念,即站在山腳下看山的高度。相對高度的概念對於欣賞山非常重要,如果只講絕對高度,不講相對高度,會鬧出笑話。比如青藏高原上隨便的一個土包也要比泰山、黃山的海拔高度高,但說它比泰山、黃山還高,顯然不合情理。所以看山要把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結合起來看。
但相對高度的麻煩在於它使一座山的高度變成是相對的,完全取決於觀測者的位置。測量山的高度,比較山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問題,一是要有一個公認的起點,二是要有能測量山高的儀器。有了「海拔」這個科學概念,解決了起點,但即使有了點,測量山的海拔高度也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建立起一個大地測量網方能完成,這絕非古人所能做到的。相對高度在利用氣壓表測山的高度這種方法發明之前,也很難被精確測出,但相對高度可以憑目視得出大概的感覺來。
3. 香煙是誰發明的
1、根據民間傳說及相關考證,早在4000年前,居住於今天墨西哥的瑪雅人已開始了煙草吸食。
2、1518年西班牙探險家發現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利用空蘆葦細煙草,西班牙人也學著吸起來,第一紙卷煙 就這樣誕生了。
(3)海拔發明者擴展閱讀:
香煙,是煙草製品的一種。製法是把煙草烤乾後切絲,然後以紙捲成長約120mm,直徑10mm的圓桶形條狀。吸食時把其中一端點燃,然後在另一端用口吸咄產生的煙霧。香煙最初在土耳其一帶流行,當地的人喜歡把煙絲以報紙捲起來吸食。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士兵從時的鄂圖曼帝國士兵中學會了吸食方法,之後傳播到不同地方。大部份的香煙成份之中並不單只有煙草。1558年航海水手們將煙草種子帶回葡萄牙,隨後傳遍歐洲。1612年,英國殖民官員約翰·羅爾夫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鎮大面積種植煙草,並開始做煙草貿易。
煙草是土生於南美洲的一種植物,其葉子可用來口嚼或做成卷煙來吸。最早使用煙草的是美洲的印地安紅人。當歐洲探險家抵達新大陸時,煙草的使用在美洲已經相當普遍。
到了十六世紀,煙草被傳入歐洲,然後再流傳到世界各地。 二十世紀以前,煙草大部分以咀嚼、嗅聞(snuff)、煙斗以及雪茄的方式被使用。十九世紀末期、由於製造香煙的機器被發明,紙煙成為煙草使用的主要形式。
4. 煙是誰發明的
根據現存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煙草原產於中南美洲。考古發現,煙草存在早於公元前幾個世紀,甚至十幾個世紀。印第安人最早吸食煙草。當時的印第安人常會隨身攜帶三件物品:水囊、弓箭和煙槍,他們將吸煙作為一種神聖的活動,常常與祭祀活動一起進行。一座建於公元432年的墨西哥神廟內有瑪雅人持煙斗吸煙的浮雕圖像。在拍羅城發現,公元650年前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煙斗和未燃燒完的煙葉。
在印第安人部落中,曾發現過早期煙缸的雛形。它的造型是七個印第安人手拉手,可以用來擱煙桿,中間圓形容器可以盛放煙灰。除此而外,中國煙草博物館中還有許多頗具藝術價值的早期海外煙具,如土耳其海泡石長煙斗、新加坡獅像煙灰缸以及各式打火機、煙盒等,不僅選材上十分講究、造型上新穎奇特,而且具有濃郁的異域情調和民族特色。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率船隊探險航行到美洲聖薩爾瓦多島,他和水手們看到當地印第安人吸煙,感到十分驚奇。隨著通往美洲航道的開通,1496年,煙葉和煙草種子被帶進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後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各地。
煙草傳入中國約在16世紀中期和後期。據歷史學家吳晗等專家考證,煙草傳入中國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經由呂宋(今菲律賓)傳至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二是約於17世紀,經由日本、朝鮮傳至中國東北各省。
5. 中國最高科技的發明是什麼
古代:四大發明
現代: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6. 嘎姆山的海拔高度
沒有海拔這個絕對高度的概念,並不影響古人欣賞山的高聳峻拔之美,因為他們和今人一樣都會有「相對高」概念,即站在山腳下看山的高度。相對高度的概念對於欣賞山非常重要,如果只講絕對高度,不講相對高度,會鬧出笑話。比如青藏高原上隨便的一個土包也要比泰山、黃山的海拔高度高,但說它比泰山、黃山還高,顯然不合情理。所以看山要把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結合起來看。 但相對高度的麻煩在於它使一座山的高度變成是相對的,完全取決於觀測者的位置。測量山的高度,比較山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問題,一是要有一個公認的起點,二是要有能測量山高的儀器。有了「海拔」這個科學概念,解決了起點,但即使有了點,測量山的海拔高度也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建立起一個大地測量網方能完成,這絕非古人所能做到的。相對高度在利用氣壓表測山的高度這種方法發明之前,也很難被精確測出,但相對高度可以憑目視得出大概的感覺來。
7. 湖北省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答:
湖北省內主要平原為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
湖北省山地大致分為四大塊。西北山地為秦嶺東延部分和大巴山的東段。嶺東延部分稱武當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嶺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為武當山天柱峰,海拔1621米。
其中神農架最高峰為神農頂,海拔3105米。荊山呈北西~南東走向,其地勢向南趨降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帶。
巫山地質復雜,水流侵蝕作用強烈,一般相對高度在700~1500米之間。
8. 船是誰發明的它的起源歷史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變而來的,具體的發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類的這一漫長歷史過程卻清楚地被記錄在古文獻中。《莊子•逍遙游》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我們從以上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以匏濟水」、「始乘枰」、「變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當是舟船最初發展的規律,即從「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都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8)海拔發明者擴展閱讀:
船的起源: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過河困難的問題。若河淺和水流慢,人們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們就無法過河。後來,一些人發現抱著樹枝或粗的樹干,就可以浮渡過河。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把樹枝捆成一紮,做成木筏。或把粗樹干挖空,使它成為獨木舟就可以過河了。這就是船的雛形。
1、古代槳船
在後來,人們開始在船上裝上許多船槳,以此來為船隻提供動力,使其不用隨波逐流,便於控制船隻,使船隻更安全。
2、古代遠洋帆船
隨著人們的科技發展和貪婪的慾望,使人們開始了遠洋探險。在技術上,探險家們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槳船先進多了。它裝上了高大的桅桿,桅桿上掛著大面積的帆布,使它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風能。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堅固,住在上面更舒適。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擊力更強。
3、近代輪船
隨著人們步入工業時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經過多年研究,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製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機,並投入使用。那時有一位叫富爾頓的美國人,覺得用槳劃船會很累,而且效率不高,於是他就想用明輪來代替船槳。用蒸汽機驅動船隻。並於1870年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試航。這就是輪船的雛形。
1835年,英國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裝有螺旋槳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專家的注意。經研究發現,螺旋槳作為船的推進器比明輪力量大。於是裝明輪的輪船逐漸退出使用。但為了稱呼方便,裝螺旋槳的船還是叫輪船。
4、現代輪船
隨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輪船已經不再用帆來輔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會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機,改用了柴油發動機。這是船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現代的輪船不僅裝上了高效的柴油發動機,而且還裝上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先進設備,使船隻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船
9. 船是誰發明的
船的發展來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自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10. 如何讓指南針帶顯示海拔高度
指南針只能用於辨別方向,沒辦法顯示海拔高度。
指南針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指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