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時代話劇創作有哪些探索
中心是舞台 探索為人民_創作
增強了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功書寫新時代,以更多更好的話劇作品
⑵ 新手話劇創作
建議就是你多讀一些戲曲方面的書,你提的問題書中都有。
獨幕劇 獨幕劇是獨成一幕的短劇。由於展示劇情受到嚴格的時間、場景等限制,要求結構緊湊,矛盾沖突的展開比較迅速,而情節的基本部分——開頭、發展、高潮、結局卻均應表現出來。在獨幕劇中,一般人物較少,情節線索單純,從一個生活側面反映社會矛盾,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戲劇故事。獨幕劇、多幕劇 根據戲劇的結構形式,容量的大小,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
「獨幕劇」這個術語,據說是20世紀初從日本挪用過來的。而日本的這個稱呼,又是根據英文oneact play來的,它的本意是「一次動作的戲」,因此,把它譯為「獨幕劇」並不確切。但是,這個詞已約定俗成並沿用至今。
從時間長短上對獨幕劇並沒有什麼特定的限制,可長可短。最長的獨幕劇無從考證,但最短的獨幕劇卻有例證。20世紀初,未來派劇作家康紀羅寫的獨幕劇《只有一條狗》,全劇只有20字.
一條街,這一個人也沒有。
一條狗慢慢跑過這條街。
獨幕劇也分為獨幕喜劇和獨幕悲劇等。
獨幕劇也隨著戲劇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戲劇理論界認為獨幕劇大約產生於17世紀,當時叫它為小戲,一般在大戲開始之前演出,目的是為了照顧那些遲到的觀眾。如法國莫里哀於1668年前後創作的《逼婚》。而現代意義上的獨幕劇,是伴隨著19世紀末西方戲劇史上名噪一時的「小劇場運動」而誕生的一種戲劇體裁。
普希金:獨幕劇是「戲劇研究的實驗」。
一定意義上說,獨幕劇是一種集中地描寫突變的舞台藝術。獨幕劇要求一種特別的、比起多幕劇來更為嚴謹、凝練的集中。
⑶ 信宜話劇誰創造的
一班信宜仔創的
⑷ 曹禺對現代話劇創作的貢獻。
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是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話劇先驅者們,大都是以話劇作為宣傳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沒有機會更多推敲話劇的藝術問題。曹禺繼承了先驅者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廣泛借鑒和吸收了中國古典戲曲和歐洲近代戲劇的表現藝術,把中國的話劇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他的《雷雨》成為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其後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認的傑出之作。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戲劇文學的水平,對導、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也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使話劇成為真正的綜合性藝術。曹禺的作品,為話劇爭取了更多的觀眾,並使職業劇團得以存在,從而發展提高了劇場藝術。他的作品,特別是《雷雨》和《日出》,是50年來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一直是各劇團的保留劇目和院校的實驗演出劇目。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上演。
1988年11月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曹禺被選為文聯執行主席。
⑸ 戲劇創造中的「三一律」指的是什麼
三一律是戲劇結構理論之一,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先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後由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
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一部劇本只允許寫單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布瓦洛把它解釋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實。」
三一律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引申出來的。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論述了戲劇行動的一致性,認為戲劇「所模仿的就只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但並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節。他也提到「悲劇力圖以太陽的一周為限」,但這只是指演出時間的長度。
16世紀,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被闡發、曲解。義大利理論家基拉爾底·欽提奧在1545年首先提出「太陽運行一周」指的是劇情的時間。其後,洛德維加·卡斯特爾維屈羅在注釋《詩學》時又進一步闡述了劇情時間與演出時間必須一致的觀點,並認為戲劇「必須真正限於一個單一的地點」。此外,戲劇行動的一致性也被加上了排斥次要情節、只能有一條情節線的限制。
17世紀,三一律被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當作不可違反的規定而極力推行,並在歐洲劇壇長期占據統治地位。18世紀以後,隨著浪漫主義戲劇的興起,三一律不斷受到戲劇家的抨擊,逐漸被沖破。
三一律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一條固定法則,對劇本創作是一種嚴重的束縛,它最終被打破是勢在必然。不過,作為戲劇結構的一種形式,它可以使劇本結構更趨集中、嚴謹,一些劇作家運用它曾寫出成功之作。又稱三整一律,意指一出戲只能表現單一的行動,情節只能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展開。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曾指明悲劇「所模仿的就只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同時指出一出戲的演出時間應「以太陽的一周為限」。在16世紀,義大利理論家C.G.基拉爾底•欽提奧把「太陽運行一周」解釋為劇情的時間限度,L.卡斯特爾維特羅又進一步規定一出戲「必須真正限定一個單一的地點」。在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D).N.布瓦洛把三一律總括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實」,並以此作為不能違背的結構法規。把三一律作為一種戲劇結構的方式,有助於使劇本的結構集中、嚴謹,運用這種結構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劇作。但是,把它作為一種法規,對戲劇創作則是嚴重的束縛。所以18世紀以後,特別是浪漫主義劇作家,一再攻擊這一法規,其創作實踐也已突破了這一法規。
"三一律"是古典主義戲劇的藝術法則,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寫成的,全劇五幕,單線發展,情節發生在一個地點,即奧爾恭的家裡;所描寫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晝夜之內發生;主題集中在揭露答爾丟失的偽善面目這一點上。
古典主義者主認為,"三一律"原系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其實,這是對亞里士多德的曲解。下如馬克思所指出:"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劇作家從理論上構思的那種三一律,是建立在對希臘戲劇(及其解釋者亞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樣毫無疑問,他們正是依照他們自己藝術的需要來理解希臘人的"
"三一律"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的產物,它是當時法國宮廷中的文人學者根據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圖而制訂出來的,最後總結性地反映在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詩藝》中。在此書的第三章中寫道:"不過我們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規則,希望開展情節,處處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飽滿的戲維持到底。"這是對"三一律"最簡明的概括。
古典主義戲劇藝術的實踐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專制政體的要求,在藝術上既體現了時間和空間方面高度簡練、緊湊、集中等優點,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單一化、類型化,戲劇結構上絕對化、程式化等弱點,最終束縛了戲劇藝術的發展,為後人所摒棄。
⑹ 現代話劇創作是如何形成的
在新文學誕生期成績不夠顯著的話劇創作,在20世紀20年代逐漸發達起來。但從事新文學創作的最重要的一些作家,較少涉足這個領域。一批熱心於新劇運動的人,除了要寫作劇本,往往同時也擔負表演的任務,要花費很大精力於話劇表演藝術的建設,諸如導演制的建立,話劇表演的訓練,舞美設計等的介紹、探討、實踐,因而不可能全力投身於劇本的創作。而「純藝術」觀、單純趣味主義和西方現代派的影響也比較顯著。這些都造成話劇在反映現實生活上,不及小說廣泛和深刻;在表達「五四」的昂揚激越的革命精神上,不及詩歌充分;在運用白話的嫻熟自如上,不及散文突出。它的發展幾乎比別的品種晚了一個時期。鄭振鐸在給通俗戲劇叢書寫的序中說:「現在提倡戲劇的人很多,學生的愛美的劇團也一天天的發達起來。但劇本的產生,則似乎不能與他們的需要相應。到處都感到劇本飢荒的痛苦。到處都在試編各種劇本,而其結果,則成功者極少。」
⑺ 話劇有著悠久的傳統,它由什麼人創造
話劇,是一種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中國話劇由於社會變革需求應運而生。
話劇,原本是西方舶來品,英語名為Drama,最初中文譯名曾用過新劇、文明戲等名稱。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⑻ 話劇創作技巧有哪些
話劇的劇本創作技巧
一、話劇劇本
劇本是戲劇的文學因素,是供演員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學腳本,它是戲劇的基礎,是一劇之本。
劇本主要由劇中人物的對話、獨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組成。對話、獨白、旁白都採用代言體,在戲曲、歌劇中則常用唱詞來表現。劇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劇作者的口氣來寫的敘述性的文字說明,包括對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交代,對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徵、形體動作及內心活動的描述,對場景、氣氛的說明,以及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有一種劇本主要追求文學性,不以演出為目的,或不適於上演,被稱為「案頭劇」、「書齋劇」。歐洲19世紀的浪漫主義者們曾用戲劇形式寫過不少詩作,也是只供人閱讀的。作為戲劇演出活動的文學基礎,劇本創作應該處理好本身的文學性和舞台性之間的關系,以演出作為目的和歸依。
在實際演出活動中,有的導演根據演出的需要對劇作者所寫的劇本進行適當處理,構成一種專供演出的演出本,亦稱台本。演出本一般不改變原劇本的精神實質和藝術風格。
舞台指示:劇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時說出的文字說明部分。一般包括對劇情發生時間、地點的提示,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藝術處理的要求,對人物形體動作、心理活動和場景氣氛的描述等。
在劇本創作中,舞台指示的使用一般應以是否有助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導演、演員舞台工作者進行藝術創造為原則。好的舞台指示不僅能給劇本增添文學價值,而且能夠造成濃郁的戲劇氣氛,為舞台體現提供廣闊的天地。
二、劇本的創作
一選擇戲劇題材
面對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如何選取戲劇所需要的材料呢?戲劇選材一要合乎文章選材的一般要求,二要切合戲劇文體的特殊要求。
1.選材的一般要求
選擇作者最熟悉、感受最深刻、認識最透徹,而又有重要社會意義的題材。
要選擇當前為群眾所關心的題材。
2.要選擇符合戲劇規律的題材
①抓住人物,抓住主體
戲劇必須用人物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性格特徵和心理活動,所以戲劇選材首先要注意必須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且該人物要有強的動作性,能夠通過其動作將自己的性格表現出來。
每個人物都為達到自己明確的目的,強烈地不懈地行動著。人物的想、說,都是為了做,而這種「作為」推動了事物的變化,構成了戲劇動作。
②選擇那些足以引起性格之間撞擊的人物和事件,構成戲劇沖突。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別是世界觀對立的人物,各自按自己一致和願望頑強地行動著,勢必會發生沖突。黑格爾說:「因為沖突一般需要解決作為對立面斗爭的結果,所以充滿沖突的情境特別適宜於作劇藝的對象。」
要選擇那些人物行動有發展,性格沖突有曲折的人和事。具體說來,應該根據事物矛盾發展的邏輯選擇出由幾個小曲折,逐步發展形成一個大的根本的曲折,反映出事物的大發展,構成一個既單純而又富於變化的行動過程。
③根據以上規則所選取的材料必須適合舞台演出。
二塑造戲劇人物
在創作劇本時,除了在選材時要注意選取那些個性鮮明、動作性強的人物來寫,還必須掌握一些將人物寫活的技巧。
1.通過行動刻劃人物是最生動有效的方法。
這里所說的行動包括人物的形體動作、語言動作和內心動作。
恩格斯說:「一個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從這方面來看,我相信,如果把各個人物用更加對立的方式彼此區別得更鮮明些,基本的思想內容是不會收到損害的。」(《致斐迪南·拉薩爾》)在一切文學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動都是刻畫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戲劇中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動作特別適宜舞台藝術。
有時一個鮮明的動作,勝過許多台詞,不僅清除地顯示性格,並且給觀眾留下不易磨滅的印象。
人物的行動可分為大的行動,小的行動和細節行動。一般說來,在一出戲中,每一個人物重大行動只有一二個,它對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質,常常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多安排在劇情發展的轉折或高潮處。但是,人物的重大行動不是突然產生的,它是由一連串小的行動逐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在藝術構思中,根據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圍繞全劇的中心事件,為每個人物設計出由許多行動導致大行動的行動貫穿線,遵循這樣的人物行動線,層次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質特徵,才可能塑造鮮明生動的舞台形象。
作者: Alkar 2006-6-19 20:12 回復此發言
--------------------------------------------------------------------------------
2 話劇的劇本創作技巧
2 話劇劇本創作
揭示人物性格還可以通過一些細節動作,有時這種細節動作可能與主題思想、戲劇沖突沒有直接聯系,但對刻畫人物性格卻十分有用。
2.著力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賦予人物濃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曾經說:「作為一個戲劇創作人員,多年來,我傾心於人物。我總是覺得寫戲主要是寫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劃人物這個問題。而刻劃人物,重要的又在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和感情。人物的動作、發展、結局,都是來源於這一點。」(看話劇《丹心譜》)
在戲劇中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既不能像小說那樣藉助於作者抒寫或內心剖析,也不能完全指望人物的獨白,而是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揭示其內心活動。以下幾點是可以考慮的:
善於把人物投入感情的旋渦,構成人物性格自身的沖突。比如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作者將蔡文姬置於歸國途中,承受著感情的煎熬。
善於配置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是揭示人物豐富內心世界不可缺少的條件。
通過次要人物來烘托主要人物。
三精心安排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是由情節、幕場等戲劇要素構成的戲劇存在形態。主要包括情節的安排、分幕分場的處理等內容。戲劇由於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所以劇本的藝術結構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尤顯得重要。
戲劇情節的安排
1.戲劇情節的構成
戲劇情節,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的各種關系所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
人物的行動及其發展,是戲劇情節的外在構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動的動機及其發展變化,則是戲劇情節潛在的動力。因此,有人認為戲劇情節是由意圖、達到意圖的手段以及這些手段的結局網織而成的。在不同風格種類的戲劇作品中,有的注重於行動外在的力度(如情節劇),有的則注重於心理(動機)的深細度(如心理劇)。
戲劇情節是由一個個場面連貫而成的。場面是情節發展的基本單位,情節隨著場面的次第轉移而不斷發展。
戲劇情節在作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展示人物性格服務。同時,戲劇情節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效能和美學價值,能對觀眾產生吸引力和娛悅作用。在戲劇創作中,既不能忽視情節,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又不能單純地追求情節,從而淹沒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恩格斯曾要求戲劇達到「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根據戲劇矛盾沖突的發展進程,一個劇本情節的構成可分為矛盾的開端、矛盾的發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決四個部分。
劇本的開端費城重要,因為它的好壞關繫到全局的成敗;但劇本的開端又相當困難,因為一出戲的開端決不是事件過程的開頭。究竟在哪裡開始,先讓什麼人出場,先展示什麼情節,如何追述和交代以前的種種情形,都要反復考慮。
開端的作用:簡捷而含蓄地在人物行動中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關系、特定環境交代清楚;人物出場亮相,性格應有初步顯現;要提出矛盾,造成懸念,指明劇情發展方向,引起觀眾興趣。
發展是戲劇沖突進入高潮前的進展階段,它在全劇中所佔分量最大,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沖突都要在這里展現。一出戲能否緊緊吸引觀眾,戲劇高潮能否自然合理地到來,也決定於這一部分。
因此,劇作者必須一方面抓住矛盾雙方斗爭的發展規律,依據人物性格、層次分明地使矛盾沖突越來越趨於表面化、尖銳化,另一方面又要使矛盾沖突的發展避免直線上升,而應該有波瀾,有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才能十劇情富於節奏感,始終抓住觀眾。
高潮就是矛盾雙方經過幾個回合的斗爭,力量的對比不斷發生變化,到最緊張最急劇的白熱化程度,也就是決定勝負、成敗的轉折點。
高潮雖然在全劇中知識短暫的一瞬,但這是揭示戲劇沖突思想意義,突現人物思想性格最集中最深刻的弟弟呢地方,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場面。難怪有人說,一切為了高潮。
作者: Alkar 2006-6-19 20:12 回復此發言
--------------------------------------------------------------------------------
3 話劇的劇本創作技巧
3 話劇劇本創作
要寫好高潮必須精密布置,善於抑制矛盾的發展,在作好充分准備後,選擇最適當時機,讓它突然出現。
結尾,高潮過後緊接著就是結尾。結尾應集中交代主要事件的結果,不允許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好的結尾應做到既使觀眾滿足,又留有回味的餘地,充分顯示作者的思想深度。
2.安排情節結構的主要技巧
①懸念
亦稱「緊張」。根據觀眾看戲時情緒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點,編劇或導演對劇情作懸而未決和結局難料的安排,以引起觀眾急欲知其結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戲劇創作中使情節引人入勝,維持並不斷增強觀眾興趣的一種主要手法。
戲劇懸念源自心理學中人們由持續性的疑慮不安而產生的期待心理。在西方編劇理論中最早涉及懸念手法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在中國戲曲理論著作中,雖無懸念一詞,但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關「收煞」的要求,內涵與懸念基本相似,主張,「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結果」。
戲劇懸念的構成,主要依靠以下條件:①人物命運中潛伏著危機;②生與死、成功與失敗均有可能出現,存在兩種命運、兩種結局;③發生勢均力敵而又必須有結果的沖突;④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動能引起觀眾在感情上的愛憎;⑤觀眾對未來事態發展的趨勢清楚。合乎邏輯的劇情發展和對人物的強烈愛憎,是構成懸念的兩個重要元素。
懸念在劇本中的運用,一般分為兩類:
總懸念與小懸念。亦稱整體懸念與主要場面中的小緊張格局。總懸念是全劇主要沖突的焦點所在,在劇本開始即要提出,並隨著沖突的上升而不斷加強,一直到高潮。它是貫串全劇的戲劇性結構的情緒支柱。小懸念則屬於劇本的每一個發展段落或主要場面中出現的局部緊張情勢,它起著不斷豐富和加強總懸念,並在每一幕或每一場結束時,把觀眾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場的作用。
期望式懸念和突發式懸念。期望式懸念建立在對觀眾不保密的基礎上,它是在觀眾對人物命運和事態發展有一定預感和了解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期待;突發式懸念則主要依靠對觀眾保密,通過使觀眾大吃一驚來加強戲劇效果,是劇情發展過程中出乎觀眾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復雜情況和險要轉折,亦稱吃驚或驚奇。
在實際創作中,不同風格類型的劇本,對這兩種懸念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側重於性格描寫的,多用期望式懸念;情節戲劇更多地採用突發式懸念。在實際運用中,二者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是通過期望式懸念維持觀眾的情緒,又通過突發式懸念造成戲劇情節和觀眾情緒上的跌宕,從而進一步加強沖突的緊張性。
懸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強,還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藝術手法,有的劇作理論也稱之為「延宕」或「緩解」。它指在尖銳的沖突和緊張的劇情進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諸方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副線上的某一情節或穿插性場面,使沖突和戲劇情勢受到抑制或干擾,出現暫時的表面的緩和,實際上卻更加強了沖突的尖銳性和情節的緊張性,加強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延宕手法的另一種方式,是在沖突的緊張時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和間隔,從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懸念和延宕交替進行的格式,與觀眾看戲時的精神忍受限度有關,始終不懈的緊張,只會使觀眾感到疲憊,暫時的緩解,是調節情緒,為進一步緊張作精力上的准備。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矛盾的發展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必然迂迴曲折有進有退,也必然會產生想不到的變化。要懂得如何在戲里安排懸念,首先必須熟悉生活中事物發展的規律,戲劇懸念的美學價值在於是否符合生活發展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
②發現與突轉
突轉,也稱陡轉、突變,指劇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變化,即由逆境轉入順境,或由順境轉入逆境。它是通過人物命運與內心感情的根本轉變來加強戲劇性的一種技法;發現,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它可以是主人公對自己身份或者與其他人物關系的新的發現,也可以是對一些重要事實或無生命實物的發現。在創作實踐中,發現通常總是與突轉相互聯用或者同時出現,劇本往往通過發現來造成劇情的激變。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場,俄狄浦斯為了解救城市的苦難,全力以赴查訪殺父娶母的罪人,最後由於報信人無意之中透露真情,發現正是自己在無意中犯下了這一罪孽,於是,一個公正賢明的國王成了一個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作者: Alkar 2006-6-19 20:12 回復此發言
--------------------------------------------------------------------------------
4 話劇的劇本創作技巧
4 話劇劇本創作
最早提出發現與突轉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第十、第十一章中認為發現與突轉是情節的主要成分。長期以來,這兩種手法被認為是編劇藝術中最富於戲劇性的技巧,並被廣泛使用。在劇本創作中,好的突轉場面不光著眼於劇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於人物刻畫,力求通過情節的合情合理的突轉寫出人物劇烈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感情活動。
③時空交錯
根據人物的夢境、幻覺、遐想、回憶等心理活動來組織舞台時間和空間,把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交織起來。追求主觀真實的現代派戲劇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它主要導源於「意識流」。如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貫串始終的是威利的心理沖突和潛意識活動,作者通過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語,在下意識中聽到笛聲、笑聲,把舞台時空自然地過渡、閃回至以往,又通過第三者的打斷,使之回到現實,以此形象地展現人物一生的悲劇命運。
時空交錯的結構方法,突破了傳統戲劇按客觀時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過多層次、多變化的時空組織,表現人物隱秘復雜的內心生活。但由於人的意識活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跳躍性,使用不當,也會形成情節結構上的凌亂、模糊。
中國戲曲由於不拘泥於舞台的寫實性,時間與空間的運用歷來比較自由,也有一些戲局部使用時空交錯的結構手法,著重表現人物內心活動,但不像現代派戲劇那樣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與跳躍性。
巧合
戲劇情節是不排除偶然情況的,一切戲劇作品的情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具有偶然性因素,可以說排除偶然性就無法構成戲劇情節,正如俗話所說:無巧不成書。但是,巧必須合理、自然、有意義。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結合。
場幕的安排
舞台的場面處理主要是導演的工作,但劇作者懂得舞台場面的處理,能夠使劇本創作更符合舞台的需要。
舞台場面處理問題很多,這里只談談場內和場外、上場和下場兩個問題。
1.場內和場外
也叫明場與暗場,事實上就是實寫和虛寫的結合。凡通過演員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過視覺形象可供直觀的戲,統稱為明場,也即實寫;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現視覺形象,由人物在台詞中敘述交代,或通過幕後的音響效果,基本上訴之於聽覺形象的戲,稱為暗場,也即虛。
場內戲和場外戲的結合,可以拓展戲劇舞台的時空疆域,擴大戲劇的容量,有效避免戲劇舞台限制。
明場戲與暗場戲的選擇處理,和戲劇場面的主次劃分以及舞台形象特殊的審美要求有關。劇中的主要場面,一般都作明場處理,次要場面或有礙於舞台表演的情節場面,則作暗場處理。
2.上場和下場
舞台上情節要集中,與情節無關的人,站在台上,無戲可演,與情節有關的人,不能不在場。舞台上的人,多一個不行,少一個也不行。所以,人物上下場的處理和安排,也是編劇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
作者要從劇情出發,想個充分的理由讓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場下場,自然而然地上場下場。不能武斷地隨意擺布人物,使其貿然上場或突然下場。
四戲劇的語言
戲劇的語言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人物的台詞,二是作者的舞台指示。二者當中自然以台詞為主,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戲劇語言就是指台詞。
台詞是劇本中人物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
戲劇的台詞一般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西洋歌劇中的台詞以詩體唱詞為主;在中國戲曲中,則是韻文體的唱詞和散文體的念白的綜合運用。戲曲的念白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藝術語言,分為散白、韻白等多種念白形式。對白,是劇本中角色間相互的對話,也是戲劇台詞的主要形式。獨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獨自說出的台詞,它從古典悲劇發展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中使用十分廣泛,是把人物的內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傾訴給觀眾的一種藝術手段,往往用於人物內心活動最劇烈最復雜的場面。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說給觀眾聽,而假設不為同台其他人物聽見的台詞。內容主要是對對方的評價和本人內心活動的披露。中國戲曲中的「打背供」是旁白的一種。
作者: Alkar 2006-6-19 20:12 回復此發言
--------------------------------------------------------------------------------
5 話劇的劇本創作技巧
5 話劇劇本創作
在劇本創作中,台詞是決定戲劇作品藝術性的重要因素。由於戲劇不像小說等文學樣式那樣由作者出面向讀者敘述,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語言與動作來表達一切,因此台詞是戲劇舞台上唯一可以運用的語言手段,台詞的寫作與安排成為劇作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
劇本的台詞是一種特殊的,也是很難掌握運用的文學語言。
①台詞必須具有動作性(語言動作)。動作性主要是指台詞要能揭示人物的內心動作,如焦菊隱所說的:「語言的行動性,就是語言所代表著的人物的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活動。」(《焦菊隱戲劇論文集》)戲劇是行動的藝術,它必須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時間內迅速地展開人物的行動,並使之發生尖銳的沖突,以此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這就要求台詞服從戲劇行動,具備動作的特性。
台詞的動作性首先在於它能夠推動劇情的進展。劇本中每個角色的台詞都應當產生於人物的性格沖突之中,成為人物對沖突的態度與反應的一種表露,並且能夠有力地沖擊沖突對手的心靈,促使對方採取新的行動更積極地投入沖突,從而把人物關系、戲劇情節不斷推向前進台詞的動作性更在於它能夠揭示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簡言之,動作性語言應該具備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既能表達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動,又能引起強烈的外部動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對方,促使對方產生相應的語言和動作。這樣,對話雙方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推動劇情不斷發展。(例見《雷雨》中周萍、四鳳和侍萍之間的對話)一般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直抒胸臆,一種是「潛台詞」。直抒胸臆的台詞有時通過獨白來進行;潛台詞包含有復雜隱秘的未盡之言與言外之意,它可以具體表現為一語雙關、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簡意賅等多種形式。
台詞的動作性還在於它能為演員在表演時尋找准確的舞台動作提供基礎。戲劇創作的最後完成必須通過舞台演出,因此,台詞的寫作必須考慮到表演藝術創造的需要,使演員在舞台上能動得起來,把角色的內心世界形象地再現在觀眾面前。
② 台詞必須性格化。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能依靠人物自己的台詞和行動來完成,而且必須在有限的時空里進行,這兩個因素對劇本台詞的性格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使台詞性格化,首先必須根據人物的出身年齡、職業、教養、經歷、社會地位以及所處時代等等條件,掌握人物的語言特徵。力戒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其次,台詞的性格化還要求劇作者牢牢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把握戲劇情境的變化,把握人物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寫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惟一可能說出的話。不僅劇本中不同人物的台詞不能相互混淆,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戲劇場面中的台詞也不能任意調換。實現台詞性格化的關鍵是劇作者熟悉生活、熟悉筆下的人物,並且在寫作時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感情,揣摩人物表達內心的語言方式與特點。
③ 台詞要詩化。戲劇要在有限的時空條件內通過人物的台詞在觀眾面前樹立起鮮明的藝術形象,使觀眾受到感染,為人物的命運而動心,這就要求劇本的台詞具有詩的特質、詩的力量。台詞的詩化並不意味著都要採用詩體,而是要讓詩意滲透在台詞之中。因此台詞必須感情充沛,富於感染力;形象鮮明,富有表現力;精煉、含蓄,力求用最簡潔、最濃縮的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與深遠的意境。
④台詞要口語化,要使觀眾清楚明了地看懂劇情理解人物,接受劇作者對生活的解釋,台詞就必須明白淺顯、通俗易懂,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口語化使台詞富於生活氣息、親切自然。民間語言如成語、諺語、歇後語,乃至俚語的適當運用,有助於台詞的口語化。在注意口語化的同時,也需要注意語言的規范化和純潔性,要注意對生活語言的提煉、加工,使之成為形象生活的藝術語言。
⑼ 話劇劇本的創作需要注意哪些
話劇劇本的特點是:時間集中,地點集中,人物集中。他不同於電影電視劇的地方在於,不能寫太多的地點,電影電視劇都可以寫許多的場景去表現環境對人物的作用,話劇只有十幕左右的場景來展現環境,故,您的寫作就要集中;時間概念在話劇中也要盡量的集中,不能表現幾十年,最好就是幾天,幾年。人物也不能像電視劇那樣幾十個人物,也要盡可能的在十個以里為好。
除此而外,話劇劇本更側重於台詞的精妙和准確。換句話說了,就是話劇的特點就是台詞的寫作要有利於人物塑造。使之更具有行動性,更具有人物的特質。
在電影電視劇中不常用的獨白是話劇的一大特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