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小學美術創造美的紋理教案

小學美術創造美的紋理教案

發布時間:2021-06-28 22:42:41

① 如何讓小學美術走進生活

如何讓小學美術走進生活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師應注重將美術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注意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它要求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使學生在積極情感體驗中學習美術、感悟生活。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歷,對小學美術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作簡要分析和探討,以期得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學美術,感受美術與生活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後,不要把他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課本的框框里,不要讓教室的四堵牆把他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為此,我充分結合教材的特點,努力促進教學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生活。
1.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如在教學第11冊《表現動態》一課時,我事先拍下了一段學生們在操場上活動的VCR,在導入環節時放給他們看,對於學生而言,興趣很濃,此時再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姿勢,教學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教學《畫汗衫》、《成長變化》等課時,我都事先讓學生們從生活中收集汗衫實物、照片等素材,進行體驗與欣賞,教學效果都非常好。
2.合理重組教材,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美術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遵循這一理念,我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組教材,體驗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如在教學第11冊《蔬菜》時,因為我們學校一到五年級美術全是非專職老師擔任的,繪畫基礎很差,一開學我如果就按照教材讓學生表現整棵蔬菜的質感和主次關系,效果就會很差,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興趣,於是我就繪畫內容稍加調整,讓學生從家裡帶一些洋蔥、青椒、大白菜等常見蔬菜,從中間切開,學生們會驚奇的發現它們的切面竟有如此漂亮、清晰的紋理――大白菜的切面像棵大樹;洋蔥的切面像火苗……這時讓學生寫生蔬菜的切面,換了一種表現方法,教學重難點攻破了,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了,激發了表現美的慾望。
二、啟發表現生活,引導學生在創造中美化生活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准》基本理念:「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這說明讓小學美術走進生活,不僅能使學生在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的美術創造活動過程中,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能啟迪智慧,發展思維能力,促進對大腦的開發,從小培養學生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增強想像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探求美術知識,把美術問題生活化,善於讓美術活動走出課堂,真正體驗到美術「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學以致用,讓學生盡情地體驗美術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獲得創造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例如:學習《製作相框》一課後,學生選用麻繩、紐扣、木頭、舊衣服等材料,採用捆紮、粘貼、裝飾等方法,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只屬於自己的相框,並把這些相框放在家裡的書桌上裝照片,美化自己的生活。這樣通過不同創作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美化生活,從而體會到美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加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
身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我們應誘發學生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指導他們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現力的瞬間,並將其積累成繪畫素材。一旦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脫離,並一味採取教師范畫、學生照葫蘆畫瓢的教學模式進行美術教學,學生自我發揮的權利就被抹殺了,而且會嚴重挫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帶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比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四課《美麗的昆蟲》時,我們可組織學生參觀生物園,讓他們仔細體會昆蟲形態的多樣性和色彩的豐富性,了解昆蟲的基本形態和花紋的基本特點,在觀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昆蟲的共性和不同特點,使學生對昆蟲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從生活中感悟美,尋找素材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強調:「生活即教育。」因而可這樣認為,充實生活素材就是充實教育素材,豐富課程資源。我們應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擇活動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怎樣發現生活中的美。教師本身應該熟悉生活,恰當選擇最利於開展課題研究的典型教材,進行優化組合,對現有教材內容作適當調整,要為突出主體性,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啟發學生進行創作,我們可以叫他們從生活中去尋找美,感悟美,為創作尋找素材。如引導他們發現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豐富的生物:紅玫瑰、黃菊花、藍杜鵑、白水仙、紫羅蘭、黑牡丹。此外,樹木、動物等等。帶孩子去自然界,給他們講解各種顏色及構成的畫面,讓他們發現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他們就能從中吸取美的養料。
作為美術教師必須重視美術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夠通過美術學習更加了解、感受、創造生活,這樣才能更好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的提高,激活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中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② 四年級下冊美術第十五課創造美的紋理的材料是不是水粉顏料

硅質畫顏料是一種水溶性顏料,來自加拿大技術,用水稀釋即可,無毒無刺激性味,可畫油畫也可畫水彩畫,可作厚質立體畫,超強耐水耐曬,附著力強,是新一代為保護兒童和藝術家健康的「油畫」顏料。現在全國誠聘加拿大產品「硅質顏料」代理商。有意者可網路搜索:弗克硅質顏料!

③ 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進行大班美術教學

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教師不能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作為視覺藝術教育的美術課,其創造能力的培養,不但要到生活去捕捉題材內容,而更需要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感受,去真實描繪和創造生活。我校地處農村,開展美術教學確實很難,不單單是經濟困難,我們農村中學的美術教學從教師的教學、手段、方法、教具等都遜色於城市學校。在教材中也滲透著較強的都市人的審美情趣。所以在農村學校開展美術教學,真是難上加難,但是,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在廣闊的山山水水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術資源,泥、石、草木這些資源唾手可得,不需分文,天然的豐富形態,質地、紋理、色澤,還使它們能夠成為美術鑒賞的好對象和美術創作的好材料。那就看我們如何開發了。在這里,我就分類地談談,我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是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的。 一、雕刻雕刻,從形式上分有浮雕和圓雕,從材料上分有石雕、木雕、竹雕等等。但真正要開展雕刻教學很難,一沒有工具,二沒有材料,但是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特別喜歡雕刻,特別是男生,他們經常把課桌椅、門窗當做雕刻創作的陣地。因此,我在上增一分活潑,添一份情趣這節課時,我就讓他們過上一把雕刻癮。 在我們的農村,建房子,搞圍牆,圈豬圈等都用紅磚,所以紅磚在我們農村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而且,紅磚浸泡過一段時間後,比較疏鬆、柔軟,容易雕刻,在工具上,我們可以用螺絲刀、鐵片、鐵絲、廢舊的圓珠筆心、磨沙紙等等都可以代替刻刀,非常的方便,因此,我用紅磚來進行雕刻教學。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我帶來的幾件作品,讓學生感受它們的美,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那些攔路絆腳的紅磚是怎樣變成了藝術品的。接著向學生介紹雕刻的基本手法,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驟,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創作,大膽想像,同學們在雕刻過程中,興趣特別的高,有的同學還在雕刻好的磚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效果更加奇特。 二、貝殼造型 我們地處海邊,到處是貝殼,我在上八年級的變廢為寶這節課時,我就是運用貝殼來製作貝殼畫的。首先,我先讓同學們觀察和分析這些貝殼的天然形象,色彩、紋理和質感,再引導學生欣賞老師做的各種各樣的貝畫,接著,啟發同學們根據各自帶的貝殼的特徵,去聯想、想像、大膽、構思看看把它們裝扮成什麼形象的,然後再和學生一起探討造型的方法和製作步驟,並設法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環境讓同學們大但製造,最後把各自的製作展示,同學們互評、自評。這樣同學們就創造了一批又一批造型獨特新穎別致的作品。 三、粘貼畫在我們農村,能用來做粘貼畫可多了,材料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如:樹皮、樹枝、樹葉、小豆子、蛋、殼、沙子、羽毛、毛線、膠繩,這些材料在質地、紋理、色彩上各具有特色,都有天然之美,把它們綜合地靈活地用創造粘貼畫,其效果要麼古林厚重,要麼清晰素雅。有一種合新的美感。我在上裝點我的居室這節課時,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按照材料的質地,色彩等,特色進行粘貼的,用小豆子粘貼出森林水果、動物等各種畫作,有的用沙子,貝殼粘出了我們的椰風海韻。更有的學生大明用膠繩、毛線相結合,粘出我們黎家姑娘。形象簡朴粗獷,線條細膩柔和,色彩生動自然,那種農村山鄉的濃濃鄉情民間美術似的朴實大方的美感撲面而來。 四、編織在我們海南遍地是椰子樹,隨手可取,椰子葉又具有色澤自然,比較柔軟,韌性也好的特點,比較適合於編織,所以,我在上設計與應用這一領域時,我就讓學生們用椰葉來編織小動物。 首先,我先出示老師或者學生的作品,讓同學們欣賞,接著讓同學們認識材料,懂得凡具有色澤自然,比較柔軟、韌性較好的這些特點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進行編織。接著,講解編織的方法、步驟和技巧,最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編織、製作。通過這節課以後,我發現同學們拓展到可以用鐵絲和線,稻草、菜桿和一些其他植物的藤等等都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編織、製作。特別是女生她們可以編織中國結、項鏈、手鏈、掛飾等等看起來真是另有一番風味。 實踐證明,在美術教學中,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不僅是農村美術教學充滿活力與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熱愛美術學習,學習美術的人多了,欣賞美感愛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充分利用農村自然教育資源,讓學生走出圍牆,融入社會,放眼農村廣闊天地,挖掘農村特有的資源,開展以農村為題材的系列活動,把生活和美術緊密地結合起來,使農村孩子的興趣得到培養,個性得到章顯。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美術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④ 創造美的紋理這四個字怎麼變成藝術字

這幾個字給人留下非常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感受,想要把它變成藝術字,必須要通過藝術簡化之後的書寫形式才會更好。

⑤ 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任務是什麼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推進學習的是問題。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美術學習是一種創造藝術形象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將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問題意識就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前提,而且還是學生理解和再現知識的前提。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的大腦中充滿疑問,使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基本意識,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弘揚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任何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適當設置問題情境,學習內容對學生會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學生實際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1.矛盾生疑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有很多產生疑問的地方。「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比較、思索、發現,才能夠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領悟、內化為自己所有。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矛盾情境,使學生在「疑」中思,「思」中學,從而激發出強烈的求知動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小學二年級第四冊教材中《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就是讓學生大膽地、自由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巨人,編一個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節表現出來。於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對比成為這一課的難點。為了既化解難點,又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備課到上課,應始終有目的地把握學生認知中產生的沖突,引導學生不斷揭示矛盾、不斷解決矛盾。教師首先用課件顯示了兩個不同的環境:一個是正常環境,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和樓房、樹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後讓兩個一模一樣的「小孩」分別進入到兩個環境之中,於是對比下的矛盾讓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同樣的人進入不同環境就會不一樣,進入矮小景物的環境中就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巨人?」進而引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經過分析、討論,他們了解到畫面的背景與人物的對比作用。再如一些繪畫知識的課,如《讓畫面更合理》(六年級上冊)一課我設計了用同樣的靜物和不同規格的紙來拼擺的方法,顯示矛盾。學生爭先恐後地提出:為什麼同樣的靜物在不同的紙上或不同的拼擺方法所呈現的構圖有的合理,有的卻不合理?什麼樣的畫面是合理的?……設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喚起質疑興奮點。實際上,在這種矛盾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意識是學生潛在的天性,只要教師能有效挖掘這種潛能,就能使學生在質疑、解疑中從個別看到一般,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偶然中發現必然,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變得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萌生疑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2.激趣引疑

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產生質疑的心理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情境,在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在學習《多彩的拉花》時,上課伊始,教師拿出一張彩紙,故作神秘地翻轉折剪,在實物投影儀下打開成絢麗的拉花,學生們頓時發出一陣驚呼,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油然而生。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探索慾望也很強烈。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式樣的拉花,自由結合成組開始研究,並不斷提出問題:為什麼平面的紙會變成立體的?什麼樣的剪法才能使紙拉開?怎樣拉得更長?什麼樣的剪法能讓拉花更漂亮?……整節課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問題不斷涌現。《拓印樹葉真有趣》一課,教師用激趣引疑的方法,給學生出示了拓印樹葉作品,問題立刻產生:拓印畫中用什麼材料和顏料拓印的效果最好?如何藉助樹葉的形狀去進行添加?……在《毛衣花色新》、《水杯的花衣服》(三年級上冊)等課中,教師設置了趣味情境,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裝飾毛衣或水杯?他們的裝飾部位在哪兒?可以用哪些圖案讓毛衣更新穎,讓水杯更美?……漸漸的,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在興趣的激勵下被喚醒和鼓舞,並不斷發展,促使他們保持思維的活躍。

二、創造氛圍,在探討交流中強化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問題往往是由教師提出,由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則處於「失語狀態」。這樣的課堂教學不能給全體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及學習能力的形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表明:人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創造力才容易被激發出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

1.游戲中質疑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為學生營造游戲氛圍,讓學生玩起來、動起來,在游戲中質疑。例如,在《讓我的飛機上藍天》一課學習時,在學生製作紙飛機後,讓學生到操場上放飛。放飛過程中,他們發現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有的飛機能飛得遠?什麼樣的飛機飛起來更美觀?再如《大家一起畫》一課,學生們以「水」為材料,以小組合作形式在操場的地上噴畫。學習過程中,教師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把學習內容全盤托出,更沒有掰開揉碎地講解繪畫步驟,手把手教授繪畫方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營造了一個游戲的氛圍,和他們一起「玩水」。有些在課堂中連半句話也「掏」不出來的學生,在游戲中卻是那樣大膽地提出問題、自由地出謀劃策,得到了老師的贊許和同學的認可。在《有趣的噴繪》、《奇妙的紙疊浸染》、《塗色游戲》學習中,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工具、材料,放手讓他們去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提出:噴繪時刷子和紙要有多大距離?怎樣使色點均勻?顏色中要調多少水?紙疊浸染中紙的折疊方法、染色方法和圖案有什麼關系?怎樣能使色彩相混合並形成新的色彩?可以看出學生在游戲中問題意識不斷得到強化。

2.操作中釋疑

操作與思維是一對鏈環。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將外部操作活動內化,由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的形象思維,再轉化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有意識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讓學生在嘗試實踐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第一冊《泥巴真聽話》時,教師給學生設置了嘗試操作的氛圍,把泥土和水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操作,合成軟硬適當的泥團。在實際操作中我引導學生邊嘗試邊思考。實踐中,問題應運而生:泥巴為什麼不 「聽話」,有時太軟,有時又太硬?怎樣才能使泥巴「聽話」?多少泥放多少水,泥團的軟硬才恰到好處?在學習《巧妙的布貼畫》(四年級下冊)時,教師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操作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大大激發,積極思考、發問: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布適於表現什麼樣的不同景物?如何用布表現出風吹來的感覺?……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提出質疑,並尋求解決方法。此外,《彩色鋸末畫》、《泥塑形象》、《紙立體物的聯結》、《花點心》、《太陽》等這類操作性強的課,也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勤學好問、謙虛誠實的個性品質和合作精神,既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豐富了實踐活動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 延遲判斷,保護學生問題意識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創造教育也認為,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立即做出分析判斷,而應該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勇於標新立異的科學精神,需要教師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教師要延遲判斷,給學生思考研究問題的空間,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出來的創新思維受到抑制。

以《彩色鋸末畫》(四年級上冊)為例,在嘗試操作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在粘貼鋸末時先粘貼哪個部分更便捷,畫面更干凈?」此刻,教師不需要立即判斷並回答,而是讓學生在嘗試中總結。學生們沒有任何框框,各人的想法不同,經過動腦、動手、探討實踐,他們找到了最佳方案:先粘深色部分,再粘淺色部分;先粘面積較大部分,再粘小部分既方便快捷又美觀干凈。這樣的教學,給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延遲判斷方式中,就會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美術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那麼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就我近幾年在從事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慾望

許多實踐證明,決定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認識,二是興趣。興趣支配著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穩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諸,不如好諸。好諸,不如樂知諸」。學生的興趣調節著情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從而在快樂中學習。所以我很重視每節美術課教學畫前准備階段。我用「童心」去想兒童所想,我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發兒童創作的慾望,讓兒童頭腦中有鮮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兒童產生內心的創作沖動。我採用許多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對季節特點的觀察,就讓兒童身臨其境,觀察體驗;帶孩子去郊遊尋找秋天的足跡……回來後讓兒童把自己畫進美麗的畫幅中,不僅讓兒童去捕捉、感受物體瞬間的變化,還讓兒童作長期的觀察。春天,讓孩子自己種花、種草,看小草是怎樣鑽出地面的,校園里的桃花、杏花是怎樣由含苞到開放的 。蝴蝶、蜻蜓長著幾個美麗的翅膀……另外,我還採用了其他的形式,諸如聽音樂、玩積木、講故事、說寓言,看錄像、拼圖、製作CAI課件……通過聲音、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這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通過大量積累材料,使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

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積極探索和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方法,引導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從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學生這一基本需要,為學生多提供創新的機會。在美術教學中,我常常開展一些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活動。如「用畫筆美化我們的校園」活動,號召學生在教室外的瓷磚牆壁上繪出美妙的圖畫,美化我們的環境。同學們個個興高采烈,手揮畫筆,盡情的用畫筆創造者美、展現著美,無拘無束地發揮著自己的豪情,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施展了他們的美術才能,而且樂此不疲。我們還經常搞一些畫展:「我能行」、「我畫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術活動。這些活動給了學生更多地表現自我、勇於創新的機會。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是一種以個體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斷地去誘導一些提供最佳創意的人格特徵的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構建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選擇學生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激勵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並能讓這種慾望保持長久。我們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才能取得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在湘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蔬果的聯想》一課中是這樣做的,導言之後讓學生看了《青蛙與荷花》的圖片,使學生了解到「青蛙與荷花」是利用蔬果的形狀、色彩、紋理等進行聯想創作出來的。「荷花」是以切劃手法為主造型處理的,「青蛙」是以搭配組合為主造型表現的。學生初步了解到造型方法的豐富性。我繼而拿出三個形狀各異的白蘿卜提出問題:「看看這些白蘿卜,你想到了什麼?你會把他們作成什麼?」有的說:「我要把他們做成翩翩起舞的女孩。」有的說:「我要把它做成小白鴿。」有的說:「我可以把它做成福娃。」「好,同學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也能恰當利用材料造型。那我這里有個紅蘿卜、南瓜,誰能把它們巧妙的搭配起來?」馬上就有學生說:「我把紅蘿卜做成衛士,南瓜做成城堡。」「我可以把南瓜做成南瓜太郎。」很多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啟發,創新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和發展想像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條條框框太多,不讓學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這樣去畫」「不能胡思亂想,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等,這樣學生作畫緊張,感到美術課枯燥,觀察遲鈍、思維滯塞、作畫小心,這就限制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抹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我認為,有時候學生的「胡思亂想」就是學生閃動創新的火花。所以,我在美術課外小組活動之中以提高審美素質為主線,提高造型能力為突破口,以提高創造能力為出發點。從不把教師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讓每個學生有個性,有特點,有專長,善於觀察,勇於表現,敢於標新立異。經常帶學生進行寫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比較,動腦筋去思索怎樣進行繪畫創作,並教給他們學會了各種適合孩子們運用的繪畫技法:如水墨畫,兒童畫,吹塑版畫……在繪畫創作中,尋找最佳的構圖及最合適的繪畫形式。對於學生的神奇想像,教師要充分理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的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能力和繪畫水平,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⑥ 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進行美術教學

澄邁福山中學 周小燕 《課程標准》指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教師不能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作為視覺藝術教育的美術課,其創造能力的培養,不但要到生活去捕捉題材內容,而更需要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感受,去真實描繪和創造生活。我校地處農村,開展美術教學確實很難,不單單是經濟困難,我們農村中學的美術教學從教師的教學、手段、方法、教具等都遜色於城市學校。在教材中也滲透著較強的都市人的審美情趣。所以在農村學校開展美術教學,真是難上加難,但是,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在廣闊的山山水水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術資源,泥、石、草木這些資源唾手可得,不需分文,天然的豐富形態,質地、紋理、色澤,還使它們能夠成為美術鑒賞的好對象和美術創作的好材料。那就看我們如何開發了。在這里,我就分類地談談,我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是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的。 一、雕刻雕刻,從形式上分有浮雕和圓雕,從材料上分有石雕、木雕、竹雕等等。但真正要開展雕刻教學很難,一沒有工具,二沒有材料,但是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特別喜歡雕刻,特別是男生,他們經常把課桌椅、門窗當做雕刻創作的陣地。因此,我在上增一分活潑,添一份情趣這節課時,我就讓他們過上一把雕刻癮。 在我們的農村,建房子,搞圍牆,圈豬圈等都用紅磚,所以紅磚在我們農村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而且,紅磚浸泡過一段時間後,比較疏鬆、柔軟,容易雕刻,在工具上,我們可以用螺絲刀、鐵片、鐵絲、廢舊的圓珠筆心、磨沙紙等等都可以代替刻刀,非常的方便,因此,我用紅磚來進行雕刻教學。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我帶來的幾件作品,讓學生感受它們的美,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那些攔路絆腳的紅磚是怎樣變成了藝術品的。接著向學生介紹雕刻的基本手法,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驟,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創作,大膽想像,同學們在雕刻過程中,興趣特別的高,有的同學還在雕刻好的磚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效果更加奇特。 二、貝殼造型 我們地處海邊,到處是貝殼,我在上八年級的變廢為寶這節課時,我就是運用貝殼來製作貝殼畫的。首先,我先讓同學們觀察和分析這些貝殼的天然形象,色彩、紋理和質感,再引導學生欣賞老師做的各種各樣的貝畫,接著,啟發同學們根據各自帶的貝殼的特徵,去聯想、想像、大膽、構思看看把它們裝扮成什麼形象的,然後再和學生一起探討造型的方法和製作步驟,並設法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環境讓同學們大但製造,最後把各自的製作展示,同學們互評、自評。這樣同學們就創造了一批又一批造型獨特新穎別致的作品。 三、粘貼畫在我們農村,能用來做粘貼畫可多了,材料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如:樹皮、樹枝、樹葉、小豆子、蛋、殼、沙子、羽毛、毛線、膠繩,這些材料在質地、紋理、色彩上各具有特色,都有天然之美,把它們綜合地靈活地用創造粘貼畫,其效果要麼古林厚重,要麼清晰素雅。有一種合新的美感。我在上裝點我的居室這節課時,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按照材料的質地,色彩等,特色進行粘貼的,用小豆子粘貼出森林水果、動物等各種畫作,有的用沙子,貝殼粘出了我們的椰風海韻。更有的學生大明用膠繩、毛線相結合,粘出我們黎家姑娘。形象簡朴粗獷,線條細膩柔和,色彩生動自然,那種農村山鄉的濃濃鄉情民間美術似的朴實大方的美感撲面而來。 四、編織在我們海南遍地是椰子樹,隨手可取,椰子葉又具有色澤自然,比較柔軟,韌性也好的特點,比較適合於編織,所以,我在上設計與應用這一領域時,我就讓學生們用椰葉來編織小動物。 首先,我先出示老師或者學生的作品,讓同學們欣賞,接著讓同學們認識材料,懂得凡具有色澤自然,比較柔軟、韌性較好的這些特點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進行編織。接著,講解編織的方法、步驟和技巧,最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編織、製作。通過這節課以後,我發現同學們拓展到可以用鐵絲和線,稻草、菜桿和一些其他植物的藤等等都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編織、製作。特別是女生她們可以編織中國結、項鏈、手鏈、掛飾等等看起來真是另有一番風味。 實踐證明,在美術教學中,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不僅是農村美術教學充滿活力與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熱愛美術學習,學習美術的人多了,欣賞美感愛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充分利用農村自然教育資源,讓學生走出圍牆,融入社會,放眼農村廣闊天地,挖掘農村特有的資源,開展以農村為題材的系列活動,把生活和美術緊密地結合起來,使農村孩子的興趣得到培養,個性得到章顯。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美術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美術創造美的紋理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