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的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只有電燈。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物制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准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採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准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准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
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後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後,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並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請採納!!!
謝謝!!!!!!!!!!!!!!!!!!!!!!!!!!!
B. 職務發明創造包括哪些情形
對於職務發明創造來說,專利權的主體是該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所在單位。職務發明創造,是指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這里所稱的「單位」,包括各種所有制類型和性質的內資企業和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從勞動關繫上講,既包括固定工作單位,也包括臨時工作單位。
職務發明創造分為兩類:
1.執行本單位任務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包括三種情況:
(1)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專利權發明創造;
(2)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
(3)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後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在第(3)種情況中,只有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才構成職務發明創造:
第一,該發明創造必須是發明人或設計人從原單位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後1年內作出的;
第二,該發明創造與發明人或設計人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聯系。2.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
「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一般認為,如果在發明創造過程中,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了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料以及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這種利用發明創造的完成起著必不可少的決定性作用,就可以認定為主要利用本單位物質技術條件。如果僅僅是少量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且這種物質條件的利用,對發明創造的完成無關緊要,則不能因此認定是職務發明創造。對於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如果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
專利權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和取得的專利權歸發明人或設計人所在的單位。發明人或設計人享有署名權和獲得獎金、報酬的權利,即發明人和設計人有權在專利申請文件及有關專利文獻中寫明自己是發明人或設計人;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按規定向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發給獎金;在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後,單位應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發明人或設計人的署名權可以通過書面聲明放棄。
C. 怎樣從平時工作和生活中找到發明創造靈感
依我看要從平時工作和生活中找到發明創造靈感,在善於發現的同時要學會動腦和動手。
D. 有發明創造的人應找什麼樣的職業
說實話!現在那個行業不需要創新,大到世界的前沿科技要不斷的創新改變,小到工廠的生產,管理都要不斷的創新,改革。如果你有發明的能力可以去從事各種設計,至於設計什麼,那就要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E. 關於發明創造的事例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准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採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准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准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F. 科學家有發明創造,首要工作是什麼
1.關注現象,提出問題
G. 科學家之所以有許多發明創造,首要的工作是
關注現象,提出問題.
科學探究的七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問題。也就是探究什麼,針對什麼現象設問。
第二要素是猜想與假設。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一環節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研究方案,積極投入探索學習.
第四要素是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在實驗中加強實驗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導,實驗數據及時填入記錄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
第六要素是評估。評估的實質是對探究的反思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等。評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對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結果有評估的意識。
第七要素是交流與合作。全班或同一組內圍繞得到什麼結論,如何得出結論,有什麼體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探究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還要求學生能對探究過程做出簡單報告。
(7)發明創造工作擴展閱讀
各個要素在整個思維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在整個思維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過程中側重培養的能力也不同。
1、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基礎。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盡可能地鼓勵或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節,能使探究者明確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探究;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猜想時教師要努力為他們創設情景,讓學生思維充分發散,鼓勵大膽猜想,不要怕錯。
同時也要注意猜想的指向性,猜想應有根據,而不是胡猜妄想。學生的猜想應該是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日常生活經驗或實事,運用科學的方法或直覺進行猜想。根據新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所以應讓學生大膽猜想。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方案是探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從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與假設具體化、程序化。由於這個環節具有較強的創造性,並且直接影響著探究的結果,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的自主性、多樣性的前提下給予積極的指導,使他們的設計向著有利於探究成功的方向發展。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是科學探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猜想與假設的正確與否,計劃與方案是否可行,探究能否得出結論都必須通過這一環節來檢驗與支持。
在這個環節中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與運用,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這一環節應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教師不要做過多的統一示範,切忌教師做一步學生跟著做一步。
5、分析與論證是科學探究中總結規律,得出結論的環節。這是一個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思維過程,是認識的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生不僅得出了最終的探究結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運用歸納、比較、推理等各種思維方法。
6、評估是貫穿於整個探究過程中的一個要素。
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是一個評判者,學生也要對自己、對他人、對所經歷的探究過程進行評判。探究者或老師對探究方法、探究過程、具體措施、收集的信息、探究的結論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與精神進行及時的評估,能起到進一步優化探究方案,提高科學探究水平與能力的作用。
評估作為探究的一大要素側重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信息交流的能力。這個環節,可採取學生自評、小組評估、教師評估、綜合評估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的探究活動,評估的形式可靈活多樣,一個探究過程中可以多種評估方式相結合。
7、交流與合作也是在整個探究活動中都要體現的要素。
物理的大多數探究活動,一般都要分成探究小組,每個探究小組成員有不同的分工,為了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成員在各負其責的同時要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全組,以便組內的交流與合作。
交流與合作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概括、信息交流的能力。教學中可採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派代表作中心發言和搶答式發言等多種形式。在交流過程中要堅持平等與尊重的原則,既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要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在課堂教學中,這幾個要素並不是每節課都要同時體現,也不可能全部都體現。要結合課堂內容,選擇適當的側重點,突出科學探究的某個或幾個要素,就是一堂探究課。
當然,對於不同的探究實驗[比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過程應有所側重,並不是所有探究都需要探究過程的七個要素麵面俱到,應該視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