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禎的生平和成就都有哪些
王禎(公元1271~1330年),字伯善,中國山東東平人。元代農業科學家。王禎曾先後在宣州旌德縣(今安徽旌德)和信州永豐縣(今江西廣豐)擔任過縣尹。他在任期間,一直過著簡朴的生活,從沒有搜刮過民財。不僅如此,他還用自己的不少俸祿辦學、建廟、修橋,另外他還經常救助窮苦有病的百姓,著實辦了不少造福於民的好事,深受當地人民的稱贊和愛戴。王禎不僅是一位廉潔奉公的好官,而且還是一位精通農業科學、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他與漢代的氾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一起同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農學家。王禎於公元1313年寫成了他的農學巨著《王禎農書》,這部大型農書是綜合了黃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兩方面的生產實際寫成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農桑通訣,總論農業的各個方面;二、農器圖譜,羅列各種與農業有關的工具,分別附圖說明,圖達300多幅,這些圖譜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來說都是空前的,它開創了我國農器圖譜的先聲;三、名譜,包括農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論。書中還提出了水的綜合利用,把灌溉和航運、水利利用,水產等結合起來統籌安排。還設計了興修水利的條件和遠景規劃的藍圖。《王禎農書》是我國一部承前啟後的農學專著。《王禎農書》規模宏大,范圍廣博,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一部農業網路全書。另外要提到的是,王禎在任旌德縣尹時,曾創制了一套木活字,共3萬多字。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印成了他自己纂修的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600部。王禎還規定了排木活字的規格,發明了輪盤揀字盤。排字時以字就人,減輕排字者的勞動,提高了排字的效率。他把製造木活字的方法和揀字、排版、印刷的全部過程系統地記載下來,題名為《造活字印書法》,附刊於他的《農書》中。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書的文獻。木活字印刷發明後,比原來的活字印刷法更為方便,於是各地逐漸流行。
2. 元代農學家王禎對印刷技術做出了什麼貢獻
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由於在原有印刷的揀字工序中,幾萬個活字一字排開,工人穿梭取字很不方便。於是他設計出轉輪排字盤,從而為提高揀字效率和減輕勞動強度創造了條件。王禎用輕質木材做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7尺,輪軸高3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字盤為圓盤狀,分為若干格。下有立軸支承,立軸固定在底座上。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
排版時兩人合作,一人讀稿,一人則轉動字盤,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內。印刷完畢後,將字模逐個還原在格內。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
3. 王禎曾取得的成就是怎樣的
王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農學家,而且還是位機械設計師和印刷技術革新家。他不但設計、繪制了大量的農機具圖,而且還復原了一些早已失傳的機械。東漢時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到元代已經失傳,王禎經過反復研究,終於弄清了水排的構造,恢復了水排鼓風技術。在恢復過程中,王禎將原來的皮囊鼓風,改成了木扇鼓風,這樣既節省了費用,又減輕了勞動強度。
4. 王禎是哪個朝代的
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我國元代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曾任宣州旌德縣縣尹、信州永豐縣縣尹等職務。他的科學成就,主要體現在《王禎農書》一書中。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作出完整系統論述的著作。書中王禎對包括農、林、牧、副、漁及水利在內的農業科學作了綜合性的總結,並闡述了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利用等技術知識,並將農作物分為谷、繅絲圖蔬、果、雜等6個大類,這已經具備了農作物分類學的初步萌芽。書中還分門別類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工具,並繪有圖譜306幅。正是靠著這些圖譜,我國古代的許多農業機械器具才得以保存下來。王禎的《農書》顯然是中國古代農器圖譜的公認「鼻祖」,而這也正是王禎機械製造大家的標志與象徵之一。王禎還是個農業機械的發明家,他創新發明的「水輪三事」和「水轉連磨」顯示出了很高的機械設計水平。
5. 為什麼說王禎還是一位發明家
王禎不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發明家。我們知道,我國在唐朝就開始採用雕板印書,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非常繁雜的工作。為了改進印書技術,在十一世紀的時候,傑出的發明家畢A曾經發明了膠泥活字排印法。但是這一方法並未廣泛推廣使用,所以宋、元時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用雕板印刷。王禎在編寫《農書》的時候,很想讓自己的書早日出版,因此就創造了木活字。
此外,他還設計和繪制了許多生產工具的圖樣。例如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種茶磨,就根據這個茶磨的原理,設計繪製成「水轉連磨」圖。水轉連磨是利用水力發動的機械,可以大大節省人力。這種機械性能很好,每具可以灌溉農田100畝。
在他的《農書》里,還有著許多各式各樣的工具圖譜。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創造才能。
6. 木活字是王禎發明早還是西夏人發明早
(中國青來年報 )本報北自京11月14日電(記者桂傑)明日起將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西夏文物精品展上,一份比元代科學家王禎的木活字印刷早132年的西夏佛經木活字印刷版本,引起了一些專家的關注和興趣,它的亮相使歷史教科書上所寫的木活字印刷的首創人是王禎的說法受到了質疑。
據此次文物展的主辦方之一寧夏博物
館宣教部副主任劉紅英介紹,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於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用木活字印刷了他所編纂的《旌德縣志》。遺憾的是,這部古代有明確記載的木活字印本,早已經失傳了。雖然韓國也曾考證認為木活字印刷最早出現於他們國家,但由於沒有明確的實物而無法佐證。
而此次亮相的佛經是至今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實物。這部於1991年出土於寧夏拜寺溝方塔的佛經名曰《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出土的時候保存完好,佛經內容尚未完全破譯。本次展出的是原件中的兩頁,字與字之間有隔片,書名外環有竹製框,完全符合木活字印刷規則。這套印刷工藝由誰發明,至今仍是一大謎團。
7. 為什麼說王禎也是發明家他當時有什麼發明
王禎不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發明家。我們知道,我國在唐朝就開始採用雕版印書,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異常費事的工作。為了改進印書技術,在十一世紀的時候,傑出的發明家畢A曾經發明了膠泥活字排印法。但是這一方法並未得到廣泛的運用,所以宋、元時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用雕版印刷。王禎在編寫《農書》的時候,很想讓自己的書早日出版,因此就創造了木活字。
8. 王禎為什麼創造木活字
王禎不僅是我國來古代著名的源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發明家。我們知道,我國在唐朝就開始採用雕版印書,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異常費事的工作。為了改進印書技術,在十一世紀的時候,傑出的發明家畢A曾經發明了膠泥活字排印法。但是這一方法並未得到廣泛的運用,所以宋、元時代的書籍,大部分還是用雕版印刷。王禎在編寫《農書》的時候,很想讓自己的書早日出版,因此就創造了木活字。
9. 元朝的發明有哪些
元朝的發明創造:
彩色套印。一九四一年,我國發現了一部元朝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零年)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是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木刻彩色套印本。它比歐洲第一本帶色印的《梅周茲聖詩篇》要早一百十七年。
木活字轉輪排字盤。元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活字轉輪排字盤,活字印刷才得到迅速發展。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地敘述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此前,撿字和排字時間太長一直是阻礙活字印刷術推廣的障礙之一。
這位王禎還寫了《農書》。這是一部植物和農業網路全書。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重要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尤其是王禎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6大類,而對物種進行科學分類,對於植物性狀進行描述,不但此前書籍不曾有過,西方也要到18世紀才由林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而《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
火銃。宋朝發明用竹管做的「突火槍」。但是發射一兩次後就不能再使用。而且射程不遠,又容易炸膛。元朝制出了大型的金屬管形火器「火銃」。這才使火葯槍進入實用階段。
《授時歷》。元朝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制定。於1280年(至元十七年)頒布通行。《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現代測定的一回歸年為365.2419日,兩者相差只有26秒。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也採用365.2425日為一年,但它於1582年才頒行,較《授時歷》的頒行,已晚了300年。《授時歷》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國古代最精密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簡儀、仰儀和圭表等天文儀器,比丹麥人第谷的同樣的儀器要早300年。同?r,他主張以實際觀測為依據,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天文監測網。另外,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大型計時儀器――七燈漏(大明殿燈漏),該儀器是反映中國古代計時機械製造技術水平的代表作。
棉紡技術的革新。黃道婆發明了新的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中國的棉紡織品從此成為出口大宗,直到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才被西方機織布打敗。
地球儀。元朝天文學家札馬剌丁自己製作的天文儀器有多環儀、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觀象儀等七種。這些儀器,當時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研究科學史的英國李約瑟博士在談及地球儀時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廷?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人。」可是札馬剌丁的地球儀卻誕生於1267年,比馬廷?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 札馬剌丁的地球儀是球狀的,體現了寰球這一科學概念與設想。這無疑對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進行了勇敢的否定,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數學成就。1280年,元代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王恂與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歷》時,不但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為稱奇。1303年,《四元玉鑒》問世。其作者數學家朱世傑將「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歐洲則在1775年由法國人別朱提出同樣解法。朱世傑的另一項成就是對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的研究,而且在此基礎上得到高次差的內插公式;在歐洲1670年英國人格里高利、1676-1678年牛頓才提出內插法的一般公式。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制度,提倡理學,鄙薄數學,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