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班娃娃家根據主題核心經驗是怎樣變化的
綜合主題背景下小班娃娃家游戲的有效開展
區域游戲活動是綜合活動課程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為小組學習和個別學習提供可能,是孩子自主活動、自由表現以及交流的機會和條件,為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互動,促進孩子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平台。娃娃家是歷年小班區域游戲的主旋律,孩子們都非常熱衷於此游戲,這與我們老師在游戲的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游戲過程中的精心組織與引導是分不開的,其中綜合主題課程是我們老師進行以上工作的一個最大的依靠。因此,綜合主題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又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實踐工作,淺談綜合主題背景下小班娃娃家游戲的開展。
一、主題內容給孩子提供知識准備 娃娃家顧名思義就是寶寶的家,寶寶的家裡有誰呢?孩子們知道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我這個小娃娃。孩子的回憶就像兒歌《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媽媽,還有我這個小娃娃,親親熱熱在一起,我們都愛這個家。)這是主題親親熱熱一家人中的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孩子更了解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而本主題中的《我的媽媽》《寶寶的相冊》等內容非常詳細地討論了在寶寶的成長過程,爸爸、媽媽是怎樣照顧寶寶的。因而延伸到娃娃家游戲中,給孩子提供娃娃家游戲的相關知識,進而提供了游戲線索。 在一個單獨陳列的化妝間,我們擺放了爸爸的領帶,媽媽的高跟鞋,手提包,絲巾,化妝包,裝飾品等,爺爺的老花鏡,奶奶的毛線帽等等。孩子對這些材料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在集體活動中討論,而且玩過。這些是他們平時較好奇的東西,也許在家裡沒有嘗試操作的機會,而在主題活動中,大家的共同分享給孩子帶來了無限的樂趣。而當這些主題材料投放到游戲區域中後,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操作權,他們在游戲的空間中,發揮主動權,相互合作的意識也在此萌發。 例如,一個游戲的早晨,我忽然被一陣高跟鞋的聲音所吸引,尋聲而視,一個滑稽的"媽媽"形象展現在我的眼前:一個綠色的頭箍帶在後腦勺上的豆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身上挎著一隻黑色的小包,腳上的高跟鞋隨著他在家裡走來走去而發出踢踏踢踏---聲。瞧,他的懷里還抱著一個娃娃呢,可見,他扮演了家中媽媽的角色,負起了照顧寶寶的責任。 二、主題環境帶孩子走進游戲角色 環境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證,環境的設計與更新是主題活動發展過程的生動展示,區域環境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溫暖、和諧、平等、寬松、有趣的區域氛圍和豐富的游戲材料能很快帶孩子走進游戲的角色,是孩子快樂游戲的前提條件。 例如:在"親親熱熱一家人"主題中,家的環境設計和安排對吸引孩子參加角色起著重要的作用。走進小班的游戲角,鍋鍋碗碗佔了主要的角色,獨具家的溫馨,我們更把家的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有廚房,有餐廳,有卧室,還有衛生間等。當孩子走進廚房,煤氣灶旁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裡面定會發出有節奏的炒菜聲,而櫃子里一長排吊掛非常整齊的餐具,成為他們的最愛。這時,孩子就是一位能乾的廚師。牆上各式菜餚的圖片,更增添了游戲的靈感,櫃子上面一盤盤的蔬菜玩具選擇自如,他們大膽地將不同的菜拼在一塊,綠色的豆角和黃色的豆芽拼盤,有很好的視覺效果,也增加了對蔬菜的興趣。"菜來了!"快樂的廚師炒了滿滿一桌子的菜,吸引了在卧室里照顧寶寶的"媽媽"。 媽媽抱著寶寶一起吃飯,"寶寶吃一口"媽媽很有耐心地對寶寶說。這是在餐廳里了。小圓的餐桌,上面鋪著清潔的桌布,一家人坐在一起非常熱鬧。瞧,有的還設置了家電,有彩電、音響、冰箱等。擺放整齊,在這樣的環境里用餐,挺舒服的。看看卧室里,有小床,床上有喜歡的娃娃,還有自己的全家福。一扇用紙條做的小窗戶,粉色網帶做的窗簾,還有很多漂亮的蝴蝶結,把卧室打扮的既溫馨又漂亮。走進卧室,我很容易就把寶寶哄睡著了。寶寶睡著了,我來整理房間吧,瞧,櫃子上的標記告訴我,這里是放衣服的,這里是放褲子的,這里是放玩具的。我得把寶寶的衣服整理好。用一塊長布做門簾相隔的就是衛生間。衛生間里有洗浴設備、洗衣設備、晾衣架,可以把洗好的衣服夾起來晾好。 孩子們來到這樣一個家的環境里,他就是一個小主人,家庭里的一個小成員,去炒菜,去喂娃娃,去幫娃娃洗澡,洗衣服,整理房間,去嘗試一些可能在家裡沒有做過,卻想做而大人不讓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去過一把爸爸、媽媽等大人的癮。來到這樣一個廣松的環境里,孩子們很快就走進了游戲的角色,玩得非常開心。當他以一個游戲的角色與同伴互動時,更大膽與自然,一些游戲的語言使他們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有一位"媽媽"問:"爸爸你要去哪裡呀?""爸爸"說:"我去買點菜。""媽媽"又說:"你快點回來,啊!""爸爸":"奧!"他們親切的交流,就是生活的再現,來自於一個溫馨的家庭! 三、主題變換使孩子增進游戲興趣 也許有人會問,孩子天天到娃娃家去炒炒菜,喂喂娃娃等,他們不會對此游戲失去興趣嗎?其實不然,小班的娃娃家游戲隨著主題內容的變化,游戲內容也在隨之改變。例如,在親親熱熱一家人的主題中,娃娃家的主要內容是扮演一家人,孩子更喜歡穿穿大人的衣服等。在用這些大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時,孩子們的興趣很濃,玩得時候也非常投入。特別是媽媽的一些裝飾品和化妝品。他們會很認真,很專注地打扮自己,會很神氣地問老師:"老師,我漂亮嗎?" 在"能乾的我"這個主題中,我們在卧室里增添了許多孩子們小時候的衣服,他們可以學習整理衣服,可以嘗試幫娃娃穿衣服。游戲中,他們一邊穿,一邊跟娃娃說話:"來,媽媽幫你穿衣服。""寶寶乖,把手伸進來。"---在化妝間里有收集了許多的小鏡子,在主題內容的引導下,他們對自己的五官產生了興趣,在這里,他們更有了個別操作和觀察探索的機會。對著鏡子,動動自己的五官,有時會凝視,有時會傻笑。 在"美麗的春天"主題中,老師大膽嘗試,戶外挑戰游戲給小班的娃娃家充實了新新血液。孩子給分成一家三口的家庭組,走進春天的大自然,去完成合作性的任務。孩子勇敢的表現,強烈的責任意識,團結的家庭隊伍,在一次次完成任務之後成功的體驗中,表現出濃厚的游戲興趣,他們要三人一起騎馬,在協調的騎馬蹦跳動作中到終點戴好花朵獎品,來裝飾花盆。然後一起到花園里找蝴蝶,貼在畫上。花和蝴蝶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受孩子的喜歡,當他們把自己的畫裝飾得越來越漂亮時,他們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了。最後,勇敢的爸爸還要爬上竹梯,去幫助花兒除害蟲。這時媽媽和孩子並不是在一邊乾等,而在給爸爸鼓勁呢:"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孩子勇敢而熟練的表現,打消了我們的顧慮,這么高,這么危險,這項挑戰可取嗎?有的爸爸捉了一條還要捉第二條,直到上面的"大青蟲"全部捉完為止。孩子們帶著勝利的果實喊著口號回到活動中。這時,老師已經把他們的游戲歷程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在溫馨的歌曲聲中回放時,我們老師和孩子一樣激動,當不同的畫面在屏幕上播放時,孩子的表揚聲,孩子的感嘆聲,呼聲不斷啊。這次游戲雖然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經歷會一直啟發著他們,影響著他們,而娃娃家的游戲還會一直發展下去。 在主題背景下的小班娃娃家游戲,會隨著主題內容的開展不斷更新游戲的環境和內容,回顧這一年的娃娃家游戲,孩子們收獲了許多的快樂與成長,老師也收獲了許多游戲過程性組織的經驗,這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們的綜合主題課程。課程的內容來源於孩子的生活,並進行了有機的整合,拓展到娃娃家游戲角中,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歡,娃娃家環境的真實性,娃娃家內容的豐富性,使孩子們在有趣的游戲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更對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其中,使區域游戲活動發揮了寶貴的教育價值!
2. 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特點及指導要點有哪些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對於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他們不斷模仿成人的行為,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他們的語言、動作、社會交往、生活經驗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戲水平低下。那麼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戲水平呢?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分析小班角色游戲特徵入手,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一小班角色游戲特徵 1. 游戲情節簡單而零散。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游戲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簡單,情節單一、零散。如「媽媽」喂娃娃、抱娃娃、給娃娃穿衣或打電話、掃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內容。或者是爸爸燒飯、媽媽燒飯、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戲情節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間缺乏聯系。 2. 游戲動作重復而簡單。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手肌肉發育不夠完善,喜歡做重復動作。所以小班幼兒在游戲時,多是簡單的重復動作,較少的系列動作是憑興趣操作材料。如反復地做切菜動作、炒菜動作、反復做接水、飲水動作。但有時有感興趣的材料也會出現一序列動作。如幼兒會假想娃娃餓哭了,於是連忙泡奶、餵奶等動作。 3. 游戲語言交往較少。 由於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游戲中大多是平行游戲,幼兒獨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無語。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於自己的游戲,旁若無人,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如:錫凱拿著酸奶瓶說:「喝酸奶吧!」銳涵接過酸奶喝了一口說:「好甜呀」,然後又進行自己的游戲。 4. 游戲時缺乏角色意識。 幼兒游戲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如:爸爸、媽媽、奶奶、爺爺等。但幼兒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的角色。有時扮演的角色也會經常轉移。這是因為幼兒的角色意缺乏。游戲中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他當弟弟時,看到爸爸打電腦玩得特別高興時,他就放下手中的掃把,也去打電腦。可當他看見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鍵盤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戲時是依材料而進行的游戲。 由於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特點,小班幼兒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游戲中動作交往多於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於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務員,埋頭配奶茶,對來買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 小班角色游戲指導策略 依據小班角色游戲特點,結合小班角色游戲目標,我對小班角色游戲進行一些嘗試,總結出如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 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是角色扮演、情節發展的前提條件。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經驗越豐富,孩子在游戲中就越積極,角色扮演越逼真,情節越豐富,孩子們自然玩得開心。反之,游戲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甚至不能持續。教師就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強化、豐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從而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願望。豐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導幼兒觀察父母的活動。因為小班角色游戲主題主要是娃娃家。游戲內容大多反映父母對娃娃的關心、照顧。所以我通過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說的話,及爸媽對自己的關心,然後在游戲時將觀察到的內容運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對爸媽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體驗,娃娃家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其次,引導家長帶幼兒觀察周圍環境。在生活中細致觀察,獲得感知越豐富,在游戲中扮演角色越逼真。所以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便已向家長闡述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目的意義及即將要開展的游戲主題。引發家長隨機帶幼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觀察周圍的生活。為本班開展系列主題游戲做好充分的准備。 再次,啟發生活,歸納生活印象。通過晨問啟發談話: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過開心的事情:如爸爸帶一家到XX地方旅遊、拍照;爸爸媽媽為我過生日等。引發孩子把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運用到游戲中,孩子便會在所進行的角色游戲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戲內容變得充實新穎。 最後,滲透情境化的小游戲。如:情境教學「小貓做客」,為豐富游戲情節,提高語言交往埋下伏筆。孩子們把情境游戲中學會的動作敲門,使用禮貌用語,學會接客運用到了角色游戲中。在游戲中,幼兒反映「做客」的情節,這就是教學小游戲為他們引發「做客」反映。幼兒在游戲中也倒鄰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禮貌待客。運用做客,請喝茶,推動游戲情節,提高孩子語言交往能力。 (二)創設溫馨游戲環境,提供適宜材料,萌發進入游戲的願望。 1.根據小班幼兒特點創設溫馨、有意境而又豐富的游戲環境。 小班幼兒的教育重點是發展幼兒情感、動作、語言,有扮演角色的願望和意識。由於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改變,進入幼兒園成了小班幼兒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他們伴有恐懼、依戀家的心情。他們需要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需要情感安慰。因此,小班的游戲環境不僅要考慮美觀性、教育性、情境性,更要注意游戲環境的人文性,即游戲環境的情感傾向。以「幼兒熟悉,能給他們帶來溫馨、有意境感覺為原則,創造能夠吸引幼兒,又讓幼兒感到溫馨、安全、萌發介入的豐富的游戲環境。如:教室里設置4個和區域整合的、充滿意境而又溫馨的娃娃家。每個娃娃家因地制宜顯得既寬敞又溫馨:有置電腦、電視,配備逼真形象鍵盤、遙控,鋪著整潔鮮艷床罩的小床和茶幾,迷你而大方的煤氣灶台、可愛迷人的梳妝台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讓每個孩子著迷。他們每天都會走進娃娃家去看一看摸一摸,隨意擺弄或添置一些玩具和場景,從而不斷積累經驗產生游戲的靈感。 2.有針對性的投入適宜小班幼兒操作的玩具材料。 魯迅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見玩具和游戲材料是開展游戲的物質條件。教育家陳鶴琴說:「我們要重視選擇各種適宜的玩具,並把玩具作為教育孩子促進認識、發展想像、鍛煉身體、培養高尚道德行為的一種手段。」小班幼兒喜歡角色游戲,雖然游戲情節簡單,喜歡重復而簡單的動作,但是逐漸從獨自游戲發展到共同游戲,各主題之間也開始聯系。所以,我供給小班孩子相同種類的玩具數量稍多,如娃娃家的玩具4套。玩具的體積較大、顏色鮮艷、形態迷你逼真。還有許多現成的玩具,如奶粉、奶罐、茶杯、茶幾等,使孩子見了這些迷你逼真的玩具就產生對游戲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滿足每個孩子扮演角色的需求。例如娃娃家游戲時,我為孩子們提供每個一個絨布娃娃,這個娃娃就是孩子扮演角色的必須材料,它激起孩子想扮爸媽的願望,讓每個孩子學抱娃娃,學哄娃娃。然後,再逐漸投放與主題有關的操作材料,如自製的成品玩具電視機、茶幾、煤氣灶、電腦、洗菜盆、刀。這些自製的玩具都比較大而鮮艷、擺放平穩,便於孩子操作。這樣與之相應的動作也就表現出來了。由於環境的溫馨、意境、寬敞而豐富,我班的孩子也能表現出系列的操作動作。如洗菜的系列動作:如開水龍頭——洗菜——切菜——下油下鍋——炒菜——上鍋。以上主題材料的投放除了大大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還發展幼兒的動作,提高游戲質量。 (三)把握有效時機介入,關注幼兒活動,促進游戲開展。 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還是比較弱的,游戲目的性較差,操作時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低。他們雖然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確應該如何去做,在游戲過程中還常常忘記自己是什麼角色,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角色。教師應該圍
3. 如何指導小班幼兒角色游戲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大的愛好是與同伴一起做各種游戲,而游戲也是孩子在園一日生活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這是對游戲這一現象的正確總結。孩子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對幼兒的語言、社會交往、知識經驗等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游戲我們的孩子從同伴身上學到了知識,學會了交往,也讓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了屬於自己的真實的實踐經驗。
一、創設良好環境,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激發游戲興趣。
幼兒的游戲離不開各種豐富的游戲材料,形象逼真的游戲材料會使幼兒產生遐想,從而萌發他們做游戲的願望。由於小班孩子年齡小,能力弱的特點,我們以提供成品的游戲材料為主,主要是發動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廢舊的瓶瓶罐罐,經過我們老師的改造,再次利用,既逼真又節省,這樣使孩子們玩游戲的興趣大增。如在娃娃家裡,我們投放了各種逼真的水果、蔬菜、炊具等幼兒來燒飯做菜,孩子們在娃娃家裡可謂百玩不厭。我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除了娃娃家之外,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逐步開設了小醫院和超市點心店的游戲場景。在醫院里,我們投放了白大褂和帽子,還有各種醫療用品,當孩子穿戴整齊後,看起來還真像個小醫生,有模有樣的。在超市裡,我們里投放了手工做的:餛鈍、荷包蛋、面條、餃子等,既豐富了超市裡的物品又滿足了娃娃家的需求,幼兒利用這些場景,游戲情節逐步擴展豐富,扮演角色的興趣越來越濃了。
二、結合主題,生成游戲,豐富游戲內容。
我們開展的「活動整合」課程,提倡的是各教育元素整合進行,各領域有機滲透,因此我們平時也很注重把游戲和主題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游戲的作用。本學期,我們根據不同主題的開展,抓住幼兒的興趣,生成了 「小醫院」、「超市」、「點心店」等游戲,使游戲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延伸。主題與游戲緊密結合,使角色游戲的內容更廣泛、深入,讓孩子的情感、知識在游戲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開學初,孩子不會用普通話交談,一些內向的幼兒不願主動參與游戲,也沒有角色意識,我們就根據主題《辦家家》創設了多個娃娃家,通過溫馨的游戲環境讓孩子們自己學習招待小客人,主動參加游戲。隨著主題的變化,我們在《車子叭叭叭》這個主題中開設加油站,投放了各種公共汽車,材料的不斷更新,讓孩子們對游戲的始終保持最高的熱情;在《蔬果舞會》主題中,我們則開設了點心店游戲,投放了橡皮泥讓孩子做各種簡單的果蔬,並進行買賣活動,不僅提高了動手製作的能力,語言交往能力也提高了不少,孩子們在和同伴一起做游戲的過程中,體驗與老師、同伴共處的快樂。
三、加強角色意識,豐富游戲經驗。
小班幼兒在角色游戲剛開始時角色意識是很淡薄的,表現在有些幼兒常常無所事事,處於一種觀望狀態,還有些幼兒搶著做同一角色,或者在游戲進行中,有的幼兒一會兒說自己是媽媽,一會兒又說自己是娃娃啦姐姐啦,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誰?游戲很難開展下去,於是,我們就實行了掛牌游戲,問幼兒 「你今天要做什麼?」「誰願意和他們一起做?」「告訴大家你今天扮演誰?」等等,讓幼兒掛著牌子,來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角色。如在一次游戲中,當一個娃娃家的爸爸肖涵抱著娃娃去散步時,看到別人在玩槍,他就把娃娃放在桌上,自己去玩了。這時我就抱起娃娃大聲喊:「咦,這是誰的孩子?誰家丟了孩子?」當幼兒走過來抱娃娃時,我就適時提醒他:「娃娃家的爸爸應照顧好孩子,不能讓孩子走丟了。」針對一些平時較內向的幼兒,我就帶他們參加游戲,如當顧客,當娃娃家的客人等。
掌握和積累生活經驗是游戲開展的基礎。而小班幼兒欠缺的就是游戲經驗。為此,我們除了在平時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外,還要經常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小班幼兒的游戲主要以「娃娃家」為主,游戲內容大多反映父母對娃娃的關心和照料,因此,我讓幼兒回去觀察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及勞動情況,然後,組織幼兒進行談話,讓幼兒說說所見所聞,再用游戲口吻引導幼兒將觀察到的內容遷移到游戲中去,慢慢地,幼兒知道怎樣做爸爸、媽媽,在家中該做些什麼事了。如:任心的媽媽是個家庭主婦,把家料理得僅僅有條,於是,任心來到娃娃家扮演媽媽起來也忙個不停,她圍上圍巾擇菜、炒菜、做飯忙個不停,看到旁邊有一個布娃娃,她就會把布娃娃抱在懷里,口中還不停地說:「寶寶你不要哭!媽媽喂你,寶寶你不要哭!媽媽喂你,你吃呀!」
四、注重遊戲評價,提高游戲水平。
講評是角色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講評活動中,師生共同參與,講述游戲情況,交流活動經驗,同時還能一起解決困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樂。雖然是小班的孩子,語言表達不是很連貫,也不精煉,但每次游戲後,他們很樂意表現自己,都喜歡講講活動中所發生的事,於是,每次活動後我們都給幼兒講述的機會,讓孩子們來說說自己今天扮演的角色,做了哪些事情等等。如:每次游戲後,娃娃家的爸爸媽媽總是有很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今天我們娃娃過生日了!」「今天我們家裡有小偷來偷錢。」「娃娃尿床了,我和媽媽一起洗被子了。」等等。在一次一次的講評中,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參與講評的孩子也多了,聲音也變得自信而響亮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講評中,還可以通過表揚那些玩得好的幼兒來激勵其他幼兒。游戲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這一環節來讓幼兒參與討論,共同商量、解決。比如游戲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幼兒總是把娃娃亂扔,一會兒丟在煤氣灶上,一會兒又扔在籃子里。於是在講評過程中,我將這一問題提了出來,請幼兒來說一說這樣做好不好,為什麼?該怎麼做?孩子們立刻討論開了,「娃娃要放在床上」「爸爸媽媽可以抱著娃娃」「還可以帶著娃娃一起碗」……通過與孩子們的共同討論來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在下一次游戲中能得以改進,在游戲中也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
總之,角色游戲是幼兒期的一種典型的游戲類型,也是幼兒最喜歡,並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心理需要的一種綜合性強的游戲方式。要真正實現角色游戲的教育功能,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它能確保角色游戲教育作用的體現,促進幼兒多方面充分發展。適時的指導,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游戲主題,增加游戲情節,促進角色交往,還能提高幼兒組織活動的能力,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能有力提高幼兒角色游戲水平,使角色游戲開展得更好,更有教育作用。
希望採納
4. 小班幼兒娃娃家 有哪些游戲區角
「娃娃家」是最受小班幼兒歡迎的游戲之一。游戲過程為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環境的各種情境,讓幼兒在自由的角色扮演活動中,創造性地表達自我。「娃娃家」游戲對於幼兒的身心健康以及情感、能力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讓幼兒在家的環境中找到安全感小班幼兒剛剛從不同的家庭來到幼兒園,還處在分離焦慮時期。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他們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克服分離焦慮。這時幼兒在進入娃娃家游戲時呈現出的情況是:需要教師照顧得多,又依戀大人,常常是集體都來到娃娃家中,表現出很強的從眾心理。這一方面需要教師細心照顧,盡快與幼兒建立親密的關系。另外從環境的設置上應遵循「軟、圓、矮、趣、變」的原則,創設自由、寬松、舒適、安全的游戲環境,營造溫馨、快樂的「家」的氛圍。多提供新奇有趣的玩具,玩具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參與游戲的願望,積極進入到游戲情景中。
5. 小班角色游戲觀察要點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對於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他們不斷模仿成人的行為,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他們的語言、動作、社會交往、生活經驗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戲水平低下。那麼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戲水平呢?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分析小班角色游戲特徵入手,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一小班角色游戲特徵
1. 游戲情節簡單而零散。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游戲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簡單,情節單一、零散。如「媽媽」喂娃娃、抱娃娃、給娃娃穿衣或打電話、掃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內容。或者是爸爸燒飯、媽媽燒飯、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戲情節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間缺乏聯系。
2. 游戲動作重復而簡單。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手肌肉發育不夠完善,喜歡做重復動作。所以小班幼兒在游戲時,多是簡單的重復動作,較少的系列動作是憑興趣操作材料。如反復地做切菜動作、炒菜動作、反復做接水、飲水動作。但有時有感興趣的材料也會出現一序列動作。如幼兒會假想娃娃餓哭了,於是連忙泡奶、餵奶等動作。
3. 游戲語言交往較少。
由於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游戲中大多是平行游戲,幼兒獨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無語。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於自己的游戲,旁若無人,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如:錫凱拿著酸奶瓶說:「喝酸奶吧!」銳涵接過酸奶喝了一口說:「好甜呀」,然後又進行自己的游戲。
4. 游戲時缺乏角色意識。
幼兒游戲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如:爸爸、媽媽、奶奶、爺爺等。但幼兒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的角色。有時扮演的角色也會經常轉移。這是因為幼兒的角色意缺乏。游戲中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他當弟弟時,看到爸爸打電腦玩得特別高興時,他就放下手中的掃把,也去打電腦。可當他看見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鍵盤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戲時是依材料而進行的游戲。
由於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特點,小班幼兒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游戲中動作交往多於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於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務員,埋頭配奶茶,對來買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 小班角色游戲指導策略
依據小班角色游戲特點,結合小班角色游戲目標,我對小班角色游戲進行一些嘗試,總結出如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 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是角色扮演、情節發展的前提條件。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經驗越豐富,孩子在游戲中就越積極,角色扮演越逼真,情節越豐富,孩子們自然玩得開心。反之,游戲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甚至不能持續。教師就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強化、豐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從而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願望。豐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導幼兒觀察父母的活動。因為小班角色游戲主題主要是娃娃家。游戲內容大多反映父母對娃娃的關心、照顧。所以我通過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說的話,及爸媽對自己的關心,然後在游戲時將觀察到的內容運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對爸媽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體驗,娃娃家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其次,引導家長帶幼兒觀察周圍環境。在生活中細致觀察,獲得感知越豐富,在游戲中扮演角色越逼真。所以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便已向家長闡述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目的意義及即將要開展的游戲主題。引發家長隨機帶幼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觀察周圍的生活。為本班開展系列主題游戲做好充分的准備。
再次,啟發生活,歸納生活印象。通過晨問啟發談話: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過開心的事情:如爸爸帶一家到XX地方旅遊、拍照;爸爸媽媽為我過生日等。引發孩子把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運用到游戲中,孩子便會在所進行的角色游戲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戲內容變得充實新穎。
最後,滲透情境化的小游戲。如:情境教學「小貓做客」,為豐富游戲情節,提高語言交往埋下伏筆。孩子們把情境游戲中學會的動作敲門,使用禮貌用語,學會接客運用到了角色游戲中。在游戲中,幼兒反映「做客」的情節,這就是教學小游戲為他們引發「做客」反映。幼兒在游戲中也倒鄰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禮貌待客。運用做客,請喝茶,推動游戲情節,提高孩子語言交往能力。
(二)創設溫馨游戲環境,提供適宜材料,萌發進入游戲的願望。
1.根據小班幼兒特點創設溫馨、有意境而又豐富的游戲環境。
小班幼兒的教育重點是發展幼兒情感、動作、語言,有扮演角色的願望和意識。由於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改變,進入幼兒園成了小班幼兒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他們伴有恐懼、依戀家的心情。他們需要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需要情感安慰。因此,小班的游戲環境不僅要考慮美觀性、教育性、情境性,更要注意游戲環境的人文性,即游戲環境的情感傾向。以「幼兒熟悉,能給他們帶來溫馨、有意境感覺為原則,創造能夠吸引幼兒,又讓幼兒感到溫馨、安全、萌發介入的豐富的游戲環境。如:教室里設置4個和區域整合的、充滿意境而又溫馨的娃娃家。每個娃娃家因地制宜顯得既寬敞又溫馨:有置電腦、電視,配備逼真形象鍵盤、遙控,鋪著整潔鮮艷床罩的小床和茶幾,迷你而大方的煤氣灶台、可愛迷人的梳妝台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讓每個孩子著迷。他們每天都會走進娃娃家去看一看摸一摸,隨意擺弄或添置一些玩具和場景,從而不斷積累經驗產生游戲的靈感。
2.有針對性的投入適宜小班幼兒操作的玩具材料。
魯迅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見玩具和游戲材料是開展游戲的物質條件。教育家陳鶴琴說:「我們要重視選擇各種適宜的玩具,並把玩具作為教育孩子促進認識、發展想像、鍛煉身體、培養高尚道德行為的一種手段。」小班幼兒喜歡角色游戲,雖然游戲情節簡單,喜歡重復而簡單的動作,但是逐漸從獨自游戲發展到共同游戲,各主題之間也開始聯系。所以,我供給小班孩子相同種類的玩具數量稍多,如娃娃家的玩具4套。玩具的體積較大、顏色鮮艷、形態迷你逼真。還有許多現成的玩具,如奶粉、奶罐、茶杯、茶幾等,使孩子見了這些迷你逼真的玩具就產生對游戲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滿足每個孩子扮演角色的需求。例如娃娃家游戲時,我為孩子們提供每個一個絨布娃娃,這個娃娃就是孩子扮演角色的必須材料,它激起孩子想扮爸媽的願望,讓每個孩子學抱娃娃,學哄娃娃。然後,再逐漸投放與主題有關的操作材料,如自製的成品玩具電視機、茶幾、煤氣灶、電腦、洗菜盆、刀。這些自製的玩具都比較大而鮮艷、擺放平穩,便於孩子操作。這樣與之相應的動作也就表現出來了。由於環境的溫馨、意境、寬敞而豐富,我班的孩子也能表現出系列的操作動作。如洗菜的系列動作:如開水龍頭——洗菜——切菜——下油下鍋——炒菜——上鍋。以上主題材料的投放除了大大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還發展幼兒的動作,提高游戲質量。
(三)把握有效時機介入,關注幼兒活動,促進游戲開展。
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還是比較弱的,游戲目的性較差,操作時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低。他們雖然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確應該如何去做,在游戲過程中還常常忘記自己是什麼角色,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角色。教師應該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