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新課程下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地理教材
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深化課堂改革的大潮中,我國傳統教育與教學方法受到了挑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因此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教材改革是突破口。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實際上就隱含著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師在教材處理時,必須沖破教材的束縛,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化的過程,是課程標准、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的途徑,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結合。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1. 舊教材觀與新教材觀的比較教材是課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載體。仔細對比新舊教材的內容要求,可以明顯看出新教材在多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傳統觀念認為,教材即教科書,是有關專家把前人取得的經驗、科學成就以文字、圖形、符號等形式編成書,供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並在教師傳授、輔導下掌握。新課程理念則告訴我們,教材只不過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素材而已。教科書的學習是被動的、枯燥乏味的,而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體驗才能被激活,因而對素材的學習是主動的、有趣的;對教師而言,教科書是「神聖」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是把書中介紹的知識根據自己的經驗講透或者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接受、識記,而若把教材僅僅當作「素材」,則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本地和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調整,可以有選擇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絕不僅僅是「新人編新書」、「新的版本」,而是在內容上進行了重大的變革,注重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呈現形式上則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變成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成為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在結構編排上有利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也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詳析之,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明顯區別:1、舊教材注重傳承人類文明,所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試圖使一代代人掌握人類一代代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新教材則注重表現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會。2、舊教材注重條理性、邏輯性,試圖使學生獲得邏輯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新教材則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和方法。3、舊教材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新教材則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4、舊教材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強調甄別功能;新教材雖然也強調知識與技能、不否認甄別功能,但更注重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5、舊教材「繁、難、偏、深、舊、窄」;新教材注重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6、舊教材「全國一本書」,更多地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新教材除了發行多樣化、選擇自主化以外,還留有很大的空間,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1、把握《課程標准》,認真分析、正確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課程標准》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內容安排的意圖,其次,教材編寫者是在深刻領會和正確掌握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材編寫的,力圖對課程標准進行一次再創造、再組織,使教材成為課程標準的最主要的載體。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就要認真分析並正確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對教材的編寫體例、切入視角、呈現方式、內容選擇及圖像系統等進行認真研究。2、以《課程標准》為基準,結合本地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達到標準的基本要求,不能無限制地提高難度,其呈現方式要有利於改善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教材的編寫者也是人,對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也可能有所偏差,而且我國幅員遼闊,因而編出來的教材出現一些「令人不可思議」或不符合本地和本班學生實際需要的地方,也是正常的,正如一位專家所說的那樣:「當一套教材變成無懈可擊的時候,這套教材也就沒有使用的價值了。」我們應當立足於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應簡單地「教教材」,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大膽的創新。
⑵ 談談怎樣創造性地設計地理教學
說明:我不是一個地理教師,不懂得高深的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等,而只是一個有曾經地理成績還不錯之實踐的學子,今僅從學生的角度淺談:學生希望怎麼進行地理教學。
地理,作為中學必修課程,往往令諸多學子倍感頭疼:苦於記憶,難於計算,煩於圖像,惱於抽象。不似於其他學科僅僅死背或僅僅掌握方法即可,既需掌握方法,也需努力記憶。
下面一段是我曾經回答的一個怎麼學好地理的答案,您可以推演一下,進而用於教學:
其實吧,並不是死記硬背的。1、你平時沒事就看看地圖,如果你喜歡軍事就把自己當做征服世界的將領,何處要塞,在何處布兵等等;如果你喜歡旅遊,就列個表,到了非洲你看什麼、到了澳洲你看什麼,甚至游戲也可以學習地理啊······寓學於樂,不亦樂乎。2、背誦不需要一字不差,中華語言的豐富性,是不可能有標准說法的,我一般記憶關鍵詞和有幾個關鍵詞,就是抓要點,考試時在要點的基礎上擴展。3、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要有興趣,不然你不會學好的4、在戰略上藐視地理,其實地理你以後發現就是一種基本能力,生存技能而已;在戰術上重視地理,因此必要的時間花費是必須的5、要學會想像,也可以說幻想,由小的水滴想到升天入地下海活的精靈,由宇宙星系想到宇宙大戰場景,當然還要逆想回來哈6、多做題,作專題,積少成多,慢慢就有經驗了,後期會起很大作用7、系統,不需要全課本制定,太大隻是在尋求心靈的安慰。可以制小系統,比如以一個國家等,實在想製作大系統的話,就把小系統用一些簡單的東西連接起來如:二區域的戰爭、河流等。
總結:1、興趣2、幻想3、時間4、題量5、努力
教師當然不能這么隨意,要有系統,有理論,有效率。不過可以在普通教學基礎上融合這幾點,切忌講課上演獨角戲,也切忌只說,只念,只寫等等,要精於和學生溝通,要引出興趣,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嘛,但一定要防止課堂混亂,學生散漫現象的發生。
可以加入課堂提問環節,但是,提問問題不能過於困難,中間學生能回答出來難度應該即可,否則過難則鴉雀無聲,過易無意義。
以激勵為主,反對動不動獅子吼型老獅,但激勵方法不能過於露骨,否則起不到效果,反而令學生感到做作,偶爾的一個肯定眼神,一句肯定話語即可達到效果,因教師而定,因學生而定吧。
多多進行私人交流,私人講解,私人問談,多多借用教學或自製工具等實施演示,化抽象為具體。
太混亂了,因為以前沒整理過,但我很希望我國教育現狀得到改善,所以如果你感覺有用而不夠詳細的話,可以再找我聊,我很喜歡這種探討
希望採納,謝謝
⑶ 創造性的地理空間 這個名詞怎麼解釋
地理空間
簡介:地理空間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數量及行為在地理范疇中的廣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態、結構、過程、關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時在「暫時」時間的延續(抽象意義上的靜止態),討論所表達出的「斷片圖景」。地理空間的研究是地理學的基本核心之一。
主要內容:
①地理空間的宏觀分異規律與微觀變化特徵;
②地理事物在空間中的分布形態、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特點;
④地理事物在空間中所表現的基本關系以及此種關系隨距離的變化狀況;
⑤地理事物的空間效應特徵;
⑥地理事物的空間充填原理及規則;
⑦地理事物的空間行為表現;
⑧地理空間對於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問題;
⑨地理事物的空間特徵與時間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間的優化及區位選擇的經濟價值。
⑷ 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地球本身就是最獨特最有生命力的星球
大約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大約46億年前形成太陽系。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分兩類:一是類日行星主要由單一元素「氫」構成體積大,包括木、土、天、海,二是類地行星由多種礦物質組成,水金地火冥。地球的各種條件得天獨厚,距離太陽不遠不近,溫度適合,有厚厚的大氣,主要成分是氮(N),有大面積的海洋,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才會產生晝夜四季和風雨雷電大氣環流。質火山活動頻繁,不停的進行造山運動,同時又有一顆衛星月球,減緩了地質災害的發生。上的條件都具備了才使地球有了今天的景像。:(—NH2)和碳水化合物是形成生命的基本條件,雷電和大量的氮氣是形成氨基酸的基本要素,氨基酸和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形成了更為復雜的有機物,直到大約38億年前出現最原始的生命,原始的生命在海洋中避免了紫外線的傷害,慢慢的休養生息,通過不斷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氧氣形臭氧層又屏蔽了大量有紫外線,給生物從海洋到陸地的登陸創造了條件,地球的自轉造成板塊之間的擠壓碰撞形成造山運動,造山運動加上降雨和冰川融水形成了江河湖泊,有了江河湖泊海洋中的生命才有機會深入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同時月球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又緩和了地球的自轉速度,減少了地震火山的頻繁運動。遠古的時候月球離地球比現在近,隨著公轉在不斷的遠離,到現在看上去和太陽的直徑差不多了才達到了一個平衡,給生命的後期發展提供了保護,從生命由海洋向陸地登陸。生命開始蓬勃的發展和高速的進化,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植物到動物到人用的時間越來越短,大約25億年前出現藻類,6億年前出現無脊椎動物,4億年前出現魚類和陸地孢子植物,3.3億年前出現兩棲動物,2.5億年前出現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七千萬年前恐龍滅絕,哺乳動物成為了地球的主角,大約500萬年前出現原始類人猿,約20萬年前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大約公元前21世紀中華大地出現第一個夏王朝…… 美麗獨特可愛的地球只有繼續保持他的多樣和獨特才有更美好的發展(個人總結,絕非摘錄)
⑸ 需要是客觀存在的還是創造性的
需要,分為主體的需要,實踐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主體的需要,是主動性的。
時代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
⑹ 創造性的地理空間 這個名詞怎麼解釋
蘇聯電影學者普多夫金拍攝了以下五個片段:
(一)一個青年男子從左向右走來。回
(二)一個青年女子答從右向左走來。
(三)他們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點著。
(四)一幢有寬闊台階的白色大建築物。
(五)兩個人走向台階。
這樣連接起來的片斷在觀眾眼中變成了一個不間斷的行動: 兩個青年在路上碰見了,男子請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實際上, 每一個片斷都是在不同地點拍攝的。表現青年男子的那個片斷是在國營百貨大樓附近拍的,女人那個片斷則是在果戈里紀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個片斷是在大劇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築物卻是從美國影片上剪下來的(它就是白宮),走上台階那個片斷則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
結果,雖然這些片斷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可是在觀眾看來卻是一個整體,在銀幕上造成了所謂的 "創造性地理學"。 這里利用人們的錯覺把不同時空的片斷構成一個整體,蒙太奇的分解組合功能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普多夫金的試驗證明了蒙太奇具有創造時間空間的功能,而長鏡頭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終於影片敘事時空。
⑺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那麼什麼是創新能力呢?創新能力,就是要堅持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思維的多向性、跨越性、求異性和綜合性。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恩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就以是激發求知為前提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首先想方設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人人情緒高昂、思維活躍,這樣就會很容易地碰撞出創造性的火花。
首先,克服畏難情緒,營造一種寬松自然、和諧、愉快、競爭、互助、協作、師生平等的民主氛圍,激發他們的創造慾望。
其次,加強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有些學生鍾愛美術、音樂等學科,不太喜歡枯燥的文字。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給他們一個平台,一個展露才華的舞台,其成功的喜悅、自豪定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教學《春》時,可以讓擅長美術的學生以繪畫形式描繪春天;教學《松鼠》時,鼓勵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參與補充講解;教學《巍巍中山陵》時,可以讓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展示其才華……當這些語文基礎差的學生在語文課上同樣能嘗到成功的喜悅時,他們就會對語文漸漸產生興趣,這就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前提。
再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價值,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法庭上,律師善辯的言辭;舞台上,主持人幽默詼諧的語言;交流會上,學術論文的嚴密;節假日,充滿真摯感情的祝賀……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漸漸產生了學習語文的強烈慾望:我要學語文,我要學好語文。
二、激活學生課堂的主體意識
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依賴於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主體意識是讓學生尊重自己的思維,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並運用語言載體顯現。學生學會質疑、釋疑,就是創新能力的一種展示。
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和情境,增強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如教師在朗讀和講解作品時可運用語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與組合,展示豪放、熱情、優美、輕松的意境,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課堂上的聲情並茂、氣勢磅礴、意氣軒昂,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領會了詞人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周總理,你在哪裡》一詩,時而抒緩,時而急切,時而高亢的語調,又將學生們帶進了一個無限懷念的氛圍,朗讀這些名篇課文,加之以手勢、身勢、微笑等體態語文,這些作品很快印入學生的心田,促進學習的熱情。
教師針對學生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設置形式多樣的、新穎別致的競賽活動,這樣有利於將知識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在活動中他們人人動腦、個個揮筆,有疑相議,釋疑增知,學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在實踐中啟迪創造靈感。
三、鼓勵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和多角度思考
有的學生由於受一些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束縛,往往人雲亦雲,鸚鵡學舌,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就拿寫作文來說:「文章貴在出新」,要使文章有新意就要加強逆高思維的訓練。如《近墨者未必黑》、《開卷未必有益》、《班門弄斧又何妨》、《愚公移山新傳》等這樣的一些作文題,就是以逆向思維去提煉觀點的。這樣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樹立新觀念,提出新觀點。
逆向思維只是培養創造思維的一個方面,如何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則更有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思維,告訴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視、思考,得出的結論就會多樣化。不過,在進行逆高思維和多角度思考時,必須合乎客觀規律,不能脫離實際、異想天開。否則,不但沒有創新,反而變得沒有意義,甚至會出現一些笑話。
四、引導啟發學生展開創新想像的翅膀
一切創造都伴隨著想像,豐富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想像功能,找准想像的切入點,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想一下,當皇帝知道自己沒有穿任何的衣裳,就去遊街,讓老百姓看了笑話,上了兩個騙子的當以後,皇帝該怎麼辦呢?有的學生認為皇帝將會變本加厲地更加殘暴的統治人民,最終被老百姓推翻了。有的同學則認為皇帝通過這次教訓之後,好好的反思,今後不再關心新衣服,而是決心做一個好皇帝,為老百姓造福,最後受到老百姓的愛戴,而那個敢於說真話的孩子,皇帝立他為太子,繼承他的王位。好的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活動,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寫、敢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總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地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吸收新知識,更新教育觀念,研究新問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優化語文教學。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促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