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完美的錯誤 上帝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
您好!您是這個意思嗎?上帝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又是個完美的錯誤!!!
回答:專錯誤就是屬上帝創造了世界!但人們不但沒有感謝他,還抱怨上帝的不公!這是一個錯誤!
但又是完美的!因為有我們呀,如果沒有我們沒有生命,也就沒有這個完美不完美的問題了哈!!!!
2. 《青山不老》文中的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時間,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將原來狂風肆虐、沙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盎然的青山。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2)閻肅創造了怎樣的奇跡擴展閱讀:
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
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
通過村幹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後代的成績;最後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3. 閻肅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
網路就有。大概是一個關於藝術的奇跡。
閻肅(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
閻肅(1930.5.9-2016.2.12),原名閻志揚,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畢業於重慶大學,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詞作家。[1-2]
1950年9月參加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6月入伍。[3] 曾任中國劇協副主席,空政歌劇團編導組組長,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4]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歌舞團編導室一級編劇,專業技術一級,文職特級,享受大軍區正職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貼。
歌劇《江姐》是閻肅的成名作, 這部歌劇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轟動,閻肅也因此受到毛澤東的接見。[5] 他還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總政雙擁晚會、文化部春節晚會、公安部春節晚會等大型晚會的總體設計、策劃、撰稿。[6] 2016年2月,當選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4. 魯濱孫在荒島上創造了生存的奇跡,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一、魯濱遜是一位十足的冒險家
魯濱遜不安於中產階級家庭平庸的生活,心中總有一種到浩瀚的大海去闖盪的沖動,便不顧父母的反對,利用機會,隻身登上一艘商船,開始了他不幸的海上旅行.魯濱遜前後四次出海.在前兩次航海中,他所乘坐的船隻都因遭遇惡劣的海上風暴而幾乎船毀人亡.但他都倖免於難.第三次出海,他所乘坐的船隻,雖沒有遇到風暴,卻遭到摩爾人海盜的攻擊,他曾一度淪為摩爾人的奴隸.後來,他逃往巴西,並在那裡建立起了自己的種植園.本來可以在這里有一番作為,但他又一次放棄了舒適的生活,與別人合夥,冒著更大的風險前往非洲進行奴隸貿易.現在,在西方,「魯濱遜」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二、 魯濱遜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魯濱遜第四次出海,是同別人合夥,前往非洲進行奴隸貿易。他們的船隻不幸在海上遇難,只有他倖存下來,流落到南美洲附近的一個孤島上.即使流落荒島,魯濱遜也決不氣餒.在荒蕪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自己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奴僕.生命不已,追求不止。他總是在行動,在追求.憑借著自己的毅力和熱情,魯濱遜在荒島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
三、魯濱遜是一位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勇士
魯濱遜第四次出海,沒想到他們的船隻遇難,他的同伴都淹死了,只有他倖存下來,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這時候的荒島可以說是沒有人煙,一窮二白,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但魯濱遜沒有被困難嚇倒,憑著對上帝的信仰,他堅信只要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就一定能開創出一片嶄新的天地。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麵粉做麵包。。。。。。通過他辛勤的勞動,生活所需的物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漸增加起來.他憑借百折不撓的毅力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經過28年的艱苦努力,在荒蕪人煙的荒島上創造了自己的王國。
四、魯濱遜是一位理想化的資產者形象
我們知道,18世紀的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工商業迅速發展,繼殘酷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之後,它又進行了瘋狂的海外掠奪與殖民擴張。一方面,笛福想通過這部小說表達這一難以遏制的歷史潮流,一方面想通過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展現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艱苦卓絕、奮發向上的創業精神。魯濱遜堅毅、頑強的品質得到了美化,他成了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成了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形象。
五、魯濱遜是一位貪得無厭的私有者
在金錢的誘惑下,魯濱遜不安於中產階級家庭平庸的生活,不顧父母的反對,先後四次出海。前兩次出海,因遭遇惡劣的海上風暴而幾乎船毀人亡,魯濱遜也差點丟了身家性命。魯濱遜本應該好好反思,吸取教訓,聽從父母之言,回國內好好乾一番事業。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又第三次出海。這一次出海,雖未遭遇風暴,卻遭到摩爾人海盜的攻擊,他曾一度淪為摩爾人的奴隸。後來,他設法逃往巴西,並在那裡建立起了自己的種植園。本可以在這里有一番作為,但他貪得無厭,放棄了舒適的生活,與別人合夥,冒著更大的風險前往非洲進行奴隸貿易。但事與願違,非但奴隸沒搞到,而且他們的船隻遇難,他孤身一人流落到一個沒有人煙的荒島上。在荒島上,魯濱遜用代表資本主義文明的火槍和基督教征服土著印第安人,並把資本主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帶到了島上。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一切冒險活動,無非是為了更多地佔有財富。
六、魯濱遜是一位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紳士
魯濱遜一生經歷坎坷,歷盡磨難。但感謝蒼天有眼,他最終走出困境,成了腰纏萬貫的富翁。此時的魯濱遜沒有被萬貫家財沖昏頭腦,而首先想到了在他落難時,幫助他的人。下面來看一下他發財之後的做法:「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報答我最初的恩人,那位好心的老船長,我落難時,他有恩於我,我的攤小剛起步時,他對我十分厚道,臨到末了,還誠心為我。。。。。。然後我對他說,除了支配萬物的上帝以外,要數他的恩德大;如今論到我了,我要千萬倍地報答他。我先還給他以前借的100個摩伊多,而後,我又叫過一個公正人來,要他起草一份棄權書,將老人承認欠我的大概500個摩伊多,一筆勾銷,不再有帳目。然後,我又叫他起草一份委託書,授權老人經營我那種植園,指定我的合夥人向他匯報帳目,年息歸他所有,並以我的名義,把紅利交原來的船隊贈送給他;委託書的最後還有一款,是每年撥100個摩伊多,給老人作為年金,平時花銷用,他故世以後,每年撥50個摩伊多給他兒子,直到他兒子辭世。」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閃耀著人類人性的光芒——重情重義、知恩圖報。
七、魯濱遜是一位有主見的男子漢
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說過這樣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任何一位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主見,不被困難所嚇倒,不被流言蜚語所左右,執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獨特的人生之路。魯濱遜.克魯索就是這樣一個人。
魯濱遜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本來可以像他父親那樣舒舒服服過一輩子,可他除了去海上,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他那明智而穩重的父親,預見到了這計劃的結果,於是對他提出了精闢的忠告。首先,說他屬於中等階層,這階層最適宜於幸福,既不象賣體力的,得忍受不幸、艱辛、勞累和痛苦,也不像上層人,倍受傲慢、野心和嫉妒的攻心之累。為了進一步打消魯濱遜的出海念頭,他接著又說,中庸,克己,樂朋好友,健康寧靜,所有賞心的樂事,所有可人的娛樂,這些福氣都屬於中等階層的人;又說,人到世界上,只有在這個階層才是走得舒適,來得安穩,不至於搞得身心交困,也不至於為了每天的麵包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或整天困苦不堪,弄得身心不得安閑,慾望的怒火,想成名的野心,都苦不著他,只是舒舒服服過完一生,品嘗著生活的甜美滋味,與苦無緣,覺得無比幸福。
最後,他又要魯濱遜以他哥哥為戒,他當年也曾這樣認真地勸他,教他別去參加戰爭,但他不聽,非要一逞青年血氣之勇去參軍了,結果送了命.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魯濱遜的母親也堅決反對他出海遠游.但魯濱遜不為父親的忠告所動,也未被母親的憤怒所左右.他主意已定,去意已決,瞅准機會,與父母不辭而別,踏上了充滿艱險與挑戰的航海之路.由此可見,魯濱遜是一位不被他人左右,非常有主見的男子漢.
總上所述,<<魯濱遜漂流記>>之所以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除了其精彩離奇的故事、真實性和不凡的藝術表現力外,最主要的是魯濱遜的性格魅力.他敢於冒險、不斷追求、開拓創新、知恩必報、不被他人所左右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在西方,「魯濱遜」已經成為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5. 這位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1.一位山野老來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自西北奇跡般地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
2.是在自然條件極度惡劣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辛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就永遠不會老.
6. 殲15飛行員曹先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曹先建創造了身負重傷419天後、術後復飛僅僅70天,駕駛殲-15戰機成功著艦的奇跡專。
2013年3月,立志要到航屬母部隊去,要去飛最先進艦載戰斗機的曹先建,通過重重考核和選拔,如願成為一名艦載戰斗機部隊飛行員。2016年4月6日,曹先建在某機場進行飛行訓練時,飛機飛控系統工作出現故障,危急時刻,曹先建緊急處置,試圖挽救戰機,直至最後2秒才被迫跳傘逃生,身受重傷。從事飛行14年,先後飛過7種機型、飛行數千架次、經歷過數次生死考驗的曹先建,這次傷得不輕。醫生為他實施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在6顆鋼釘的作用下,2塊鋼板被固定在他的腰椎上
返回團隊,曹先建憑著驚人的毅力迅速融入團隊中。
在自身努力和戰友們的幫助下,曹先建的著艦飛行技術實現了跨越,他的各項考核指標均達到了優等。曹先建和戰友們迎來了「刀尖舞者」的沖擊時刻。該選誰第一個著艦?曹先建主動要求第一個著艦。部隊經過慎重研究,答應了曹先建的請求。2017年5月30日,伴隨著綠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曹先建第一個駕機升空……他嫻熟地操縱,數十噸重的殲-15戰機如同一隻海燕,以幾近完美的軌跡,穩穩停在飛行甲板上。
7. 威爾第與瓦格納的歌劇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威爾第與瓦格納同生於一年,又是以同年發表著名的歌劇而震驚世界。這不內能不容說是一個超乎尋常的巧合。一個是傳統歌劇的中堅,一個則是反傳統的改革家,前者是威爾第,後者是瓦格納。他們的音樂風格迥異,各樹一幟,可謂歌劇領域的並世奇葩,千年不遇的空前奇跡。
8. 閻肅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
閻肅先生的奇跡
文/余秋雨
世上很多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長也不深,但一見就高興,說個沒完沒了。我與閻肅先生,就是這樣的朋友。討論閻肅先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個驚人的奇跡。
什麼奇跡呢?那就是按照他的高邁年齡,他早已不應該是各個電視台的邀請對象。事實上,與他年齡相仿的老人,不管是藝術家、學者,也都不會顫顫巍巍地在鏡頭中擔任評委、導師了。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卻頻頻出鏡,十分活躍。而且,據我所知,各個電視台也總是把他列為熱門的一線邀請對象。
現在的電視台非常重視收視率。因此,他們的邀請,也可以看作是廣大觀眾的喜愛。為什麼各個電視台和廣大觀眾都會超越年齡的障礙一直喜愛閻肅先生?可能有人會誤解,以為與他的地位有關,與部隊有關,與關系有關。其實,只要了解當代社會審美趨勢的人都知道,電視鏡頭前的緣分,與這一切都沒有關系。正因為與這一切都沒有關系,因此他確實創造了一種奇跡。
我在中央電視台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曾與閻肅先生一起擔任評委很多屆,從旁觀察,反復思考,發現他被當代電視觀眾喜愛是有原因的。第一個原因,他身上完全沒有讓人厭煩的架子。他從來不曾在公開講評和私下聊天中,夾帶一絲一毫有關自己的職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沒有。於是,他在觀眾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員,不再是老藝術家,不再是學者,甚至,也不再有軍隊背景,而只是一個單純、輕松的普通人。要做到這樣是不容易的,請看周圍其他年長的藝術家和學者,人也很好,但生怕別人看輕,老是要不經意的抖摟一點「身份」出來。例如,開口閉口就是「五十年前我剛剛獲得大獎的時候郭沫若先生握著我的手說」,「在那場戰爭中我率領一個采訪團到了前線」,等等。閻肅先生完全有資格說這些話,但他絕對不會說。於是,他成了一個似乎沒有顯赫履歷、官位、成就的和藹老人,這等於拆除了他與廣大觀眾之間的層層圍牆,道道阻隔。觀眾面對他,並不需要穿越什麼障礙,直接碰撞他誠懇的言詞和話語,傾聽他毫無矜持地暢懷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歡抖摟「身份」的人可能一時讓觀眾敬畏,卻很難讓觀眾融入,觀眾也就很快把他們冷落了。
閻肅先生對「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於一種謀略,而是出於本心。我了解他,他在內心也對種種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別人問起來,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匆忙繞過,絕不留連。對於那些生怕觀眾看不起而不斷暗示自己了不起的鏡頭人物而言,閻肅先生實在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反的例證。有好幾次,閻肅先生聽到那些在文化領域偶得高位的官員頤指氣使地講話,總會悄悄捅我一下,然後輕聲在耳邊說:「滿口假大空,什麼也不懂。」其實仔細一想,閻肅先生的資歷遠遠超過眼前這位官員。但他對這位官員的批評,好像不是出於前輩長者對於晚輩後生的不滿,而是出於平民思維對於官僚話語的抱怨。
閻肅先生受歡迎的第二個原因,是他真懂藝術。真懂藝術,首先不是指理論、概念、學說,而是指感覺。感覺,在思維過程中是起點,在藝術過程中卻是終點。閻肅先生擁有的藝術感覺,深刻而廣泛,快速而靈敏。在我看來,在革命文藝工作者隊伍中,他的藝術感覺處於第一等級,能夠與之比肩的人屈指可數。他的強項是編劇、作詞和音樂。他對劇本的要求是干凈而有力。他對唱詞的要求是流暢而典雅。他對音樂的要求是濃烈而悠揚。正是出於這種等級,他即使應邀創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動」的歌詞,也能寫成「借我一雙慧眼吧」這樣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廣泛流傳。在藝術上,等級和品位是生命所在,這比題材重要。只要等級和品位高超,哪怕是處置一個平凡的社會題材,也能閃現出審美光亮。在我的觀察中,閻肅先生對於一首歌詞、一段音樂的點頭、搖頭、沉默,總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藝術標尺。他可能說得比較客氣,比較簡單,但他對藝術的取捨、揚抑一清二楚。因此,請他來評審各種作品,就會顯得很「內行」,社會各界都服氣。我有時看著剛剛發完言的閻肅先生就想:我們文化界如果多幾位他這樣的內行老人,情況就會好得多。文化的政策固然重要,但是有了好的政策之後,有資歷而又有權威的良好藝術感覺就彌足珍貴了。現在,不少文化引領者有學歷、有理論,卻缺少這種藝術感覺。
藝術良知使閻肅堅守住了審美本位。所以,廣大觀眾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現在什麼電視節目中,總是溫和如春,切實可行,毫無作秀嫌疑。邀請他,不會有什麼讓人尷尬的風險。
閻肅先生受歡迎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天真爛漫,好學不倦。他永遠處於一種李白抬頭看瀑布的驚喜狀態。他不執著專業門戶,不擺弄專家派頭。他有很好的傳統文化根基,但他從來沒有在鏡頭前背誦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來都是一副興致勃勃、其樂融融的學習勁頭。他像一個忘了年齡的「粉絲」,面對著各種新出現的藝術現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麼真誠。在講評時,他沒有教訓口吻,更沒有訓斥語氣,即使批評也善良溫和,讓年輕的藝術愛好者們樂於接受。這種鏡頭態度,與他在生活中充滿好奇的學習精神有關。記得我第一次與他見面,他就急步走過來告訴我,他一生中最崇拜的演員居然是我的妻子馬蘭。我懷疑他是在奉送客氣的「見面禮」,但接著他講了一長段對馬蘭表演的具體評論,我知道這並非隨口褒揚。在中央電視台的多次合作中,他非常注意我的講述,只要我提到一個他所不清楚的歷史細節,或者他不明白的國外文化生態,等到休息時總會不斷詢問,認真的態度就像一個學生。但從他的問題就知道,他其實對那些課題的背景並不陌生。我們每次見面,我都叫他「老閻」,他都叫我「教授」,在整體態勢上,他似乎一直保持著一個「請教者」的謙虛地位。說實話,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他這樣年齡而又德高望重的「請教者」。我有時也會突然一愣,心想自己年輕時,他不曾經是我的崇拜偶像嗎!偶像為什麼永遠高大?因為他心胸開闊,不斷充溢。閻肅先生的謙虛好學,使他每時每刻都對世界、對他人保持著一種新奇感。他吸收著天地間一切方位的營養,盡管很多營養來自於較低的方位、年輕的方位。這樣的人是可愛的,他幾乎喜歡一切給他帶來任何審美愉悅和思維愉悅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讓人喜歡了,沒有人不喜歡他。
除了這幾條他被觀眾喜愛的公開原因外,在私下他也有一些生活點滴讓我一想就笑,難以忘卻。例如,他對生活很不講究,在上鏡頭前我常常會對他的衣著、發型略加指點,他立即服從,但又不太在乎。他的胃口,讓我非常驚嘆,並由此思考一個長壽老人的另一種秘密。中央電視台為我們安排的工作餐雖不講究,但在我看來也不錯了,因為我是一個最喜歡吃盒飯的人,認為那種米粒和菜汁相燜煮的味道十分誘人。但閻肅先生不行,他每天悄悄向我抱怨,「那不是正經東西」。他所說的「正經東西」,並不是一種高要求,而只是中國鄉間農民的想法。那就是,魚就是完整的魚,肉就是完整的肉,不能用魚片、肉絲來糊弄人。偶爾,我們也能吃到「正經的東西」,那時他便笑逐顏開,下筷入口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這時他的食量至少是我的三倍,其實我平日也算得上是一個「貪嘴」的人。吃夠了「正經東西」,他精神健旺,重新開始他那種不講職位、只講藝術,不擺資歷、只講當下,不玩尖刻、只送溫暖的講評。
說到這里,我想對閻肅先生做一個印象性的歸納。首先,他是一個穩穩地站在中國土地上的當代君子;其次,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的天真藝術家;第三,他是一個直到晚年還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奇跡般老人。
有此三點,此生足矣。
閻肅(原名閻志揚),1930年5月9日出生於河北保定,重慶大學畢業,文學家、劇作家、詞作家。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空政原歌舞團編導室一級編劇,專業技術一級,文職特級,享受大區正職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創作的歌詞《我愛祖國的藍天》、《下四川》1964年獲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會演創作優秀獎。歌劇《江姐》1977年獲第四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會演創作獎。與人合作的歌劇《憶娘》、京劇《紅燈照》197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名劇作家、詞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音協委員。
9. <青山不老>中的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在什麼情況下創造的
1.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回風林帶,3700畝林
網.
2.是在自然條答件極度惡劣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辛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
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
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
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就永遠不會老.
10. 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老人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一座蒼翠濃郁、綠意盪漾的高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是在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環境惡劣使人難看到綠色的情況下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