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沂蒙小調創造地方

沂蒙小調創造地方

發布時間:2021-06-28 12:38:21

① 沂蒙小調張自超楊培培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後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

② 介紹一下山東沂蒙小調

小調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 高粱那個紅來哎 豆花香, 萬擔那個穀子哎 堆滿場。 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庄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他們創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由團員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後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

③ 沂蒙小調是誰唱的

沂蒙小調》這支優美動聽的歌曲,唱紅了沂蒙山區,飛遍大江南北,並以著名山東民歌蜚聲國內外。被定為臨沂市市歌。這支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當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上海歌劇院顧問)和阮若珊(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兩位同志創作。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當時抗大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筒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
後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動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多年來,《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④ 沂蒙小調 - 跑四川

⑤ 沂蒙小調的歌曲作者

阮若珊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里,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著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李林的才氣再加上久鳴和沙河的激情,這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跡啊。
作為1953年沂蒙小調主要版本的編曲和詞作者,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音樂工作者。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副團長的作曲家李廣宗,曾擔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長等職務,作品有獲建國十周年優秀作品獎的《車水號子》、《高舉毛澤東偉大旗幟》等。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研究組長的詞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詩東方紅中,歌曲《情深意長》的詞作者,後任山東音協副主席,《山東歌聲》主編。李銳雲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音樂隊長。

⑥ 沂蒙小調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高梁(那個)紅來(哎)穀子黃,大棗(那個)黃梨(哎)甜又香。
咱們的毛主席(哎)領導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⑦ 沂蒙山小調作詞作曲原唱分別是誰啊

《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反對黃沙會》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臨沂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此歌首唱人是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東引起了轟動。主要傳唱者。王音旋

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里,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著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李林的才氣再加上久鳴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跡。
作為1953年沂蒙小調主要版本的編曲和詞作者,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音樂工作者

⑧ 沂蒙小調是哪裡的小調

沂蒙小調誕生於臨沂市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費縣隸屬山東臨沂,地處山東省中南部,它是臨沂的衛星城、後花園、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還是臨沂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

⑨ 沂蒙小調 演唱者是誰

沂蒙山小調》這支優美動聽的歌曲,唱紅了沂蒙山區,飛遍大江南北,並以著名山東民歌蜚聲國內外。被定為臨沂市市歌。這支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當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上海歌劇院顧問)和阮若珊(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兩位同志創作。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當時抗大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筒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
後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動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多年來,《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閱讀全文

與沂蒙小調創造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