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鞋是誰發明的
外國歷史上的鞋;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中國歷史上的鞋;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
B. 帆布鞋是誰發明的
帆布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戰爭造成經濟蕭條,皮革做了馬靴、馬鞍回和板帶,毛料答、毛呢做了軍裝,市面上只剩下便宜的帆布和橡膠,於是將它們重組成了經久耐磨又便宜的帆布鞋。據說如何讓帆布與橡膠完美黏合,當初發明人試過各種方法都百思不得其解,一氣之下把帆布和橡膠丟到火爐里不做了,沒想到加熱竟讓橡膠「硫化」和帆布黏合,這「美麗的巧合」造就帆布鞋走紅近百年的奇跡。第一雙帆布鞋的名字叫做Converse All Star(匡威全明星牌),耐磨耐穿,甚至丟到洗衣機洗都沒事,推出後廣受歡迎,至2008年全球銷售超過6億雙,創下全世界單一鞋種銷售紀錄。
C. 鞋是誰發明的
外國歷史上的鞋;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中國歷史上的鞋;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屐、靸等。①屨:有麻屨、葛屨、皮屨等。麻屨最常用,以麻繩編成,編時邊編邊砸,使之結實。葛屨穿於夏天,皮屨穿於冬天。皮屨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韋履之稱。少數民族的皮鞋稱鞮。《說文》:「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絡鞮即鞾(靴),因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而傳入中原。約自漢代以後,履取代屨,成了鞋的通稱;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為總稱。②舄:屨的別名。有單底為屨,木製復底的叫舄之別。復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時專用的鞋,故又稱達屨。③:又稱亐。是一種草編的鞋,常稱芒,被勞動者穿用。③屐:即木屐。一種為平底木屐,一種為底下設齒木屐。此外,屐曾引申為鞋的泛稱,如草屐、錦屐、帛屐等。⑤靸:即拖鞋。深頭、平底無跟。初以皮製,屬韋履的一種;秦代始以蒲草製作,並稱靸鞵。 自商周時期起,鞋的穿著均有制度。如漢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屨,出門則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異,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種增多。明代官員著靴或雲頭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百姓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婦女穿以樟木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幫外邊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幫里邊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時穿方頭朝靴,官吏公服為黑緞靴,武弁穿快靴(稱「爬山虎」),高級官員多穿牙縫靴。鞋頭逐漸由方變尖。鞋的名稱有雲頭、鑲嵌、雙梁、單梁等。貴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還有室內穿的拖鞋、雨天的釘靴、冰上用的冰鞋。 世界各國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涼鞋,為現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還發現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紙莎草編結的鞋。中世紀歐洲曾流行軟鞋、涼鞋和簡單的長統靴,貧困的人則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優質皮革製鞋。直至近代,大多數鞋仍由家庭製作。 這是都難以說清楚的啊,萬一考古學家有新的發現,我再和你說.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33056.htm
D. 鞋的演化
(一)布鞋
早期人類的行走是光著腳的,厚厚的腳底不怕太陽烤灼,不怕荊棘刺扎,不怕尖銳鋒利的石子,可無畏地行進在草原叢林、山石溪灘。
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鞋,是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層中,那是木屐,像一塊腳形木板,上面有幾個孔用來串繩系帶,固定於腳掌之下,距今已有7000餘年,那是平原人群的鞋。
對生活在山區的狩獵族人群來說,他們最早的鞋應是野獸的皮革。雖然那時人們腳底遠比現代人厚,但遇上樹杈硬刺還是會扎入腳底的,遇上鋒利的尖石還是會劃破腳趾,因此他們需要護墊。然而樹葉太軟,樹皮太硬,只有獸皮最合適,據推測,山區人群將獸皮穿孔綁在腳上,那是人類早期的鞋。
我國是桑麻之鄉,用桑麻類的長纖維編織成布製作衣服遠比披樹葉、草蓬來做衣服更合身、更輕便,當然保暖性不如獸皮。至於絲織品,古人應該是在桑麻之後從山野柞蠶作繭得到啟發的,因為抽絲並股成線,再織成綢,其工藝要比直接用麻織布復雜得多。所以絲織品的出現應比麻製品的出現要晚。
人類最早穿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可從陶器上得到印證。人類用陶從紅陶到灰陶,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學會了陶輪旋轉成圓的制陶方法,同時出現了籃紋、繩紋、片紋陶。那些非圓形容器的製作,首先得有模子。於是先在竹木編成的籃筐上塗泥成型,因籃筐紋路太粗,而在籃筐上加繩盤墊,再塗泥層,於是有了繩紋陶,為了求得更細的表面,最後出現布紋陶。灰陶器具上才有繩紋、布紋陶,因此布的出現應該在龍山文化時期,亦即在5000年前左右。
有了布,才開始有布鞋,用布做面,碎布納底。湖南馬王堆漢墓女屍上的布鞋就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這鞋已相當高級,鞋底鞋面都已有了滾邊,那是尖頭前翹型布鞋,納幫於外(現代鞋納幫在里,外面看不到線腳)。那是西漢時期,更早期的布鞋據推測當在商周時期。在商周之前的堯舜禹時代,可能有了絲製品。傳說嫘祖就曾教民育桑養蠶,晉城陽城析城山上的娘娘池以及池旁的娘娘廟相傳是她教民養蠶之地。
麻製品的出現應該早於絲製品,當在軒轅黃帝之前。那麼最早的布鞋也可能出現於該時期。依此推證,我國布鞋的出現可能有4000~5000年的歷史。
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稱。木屐,是前後帶齒的木板鞋,鞋幫呈船形,木齒較高。據說,木屐始於晉文公。相傳晉國貴族介子推(一說介之推),背老母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帶人尋找,不見其蹤影。有人建議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肯定會背老母出山的。文公從之。誰知燒山後,介子推母子並沒有出山,相反抱樹而死。晉文公見狀,甚為憐之,遂在綿山建祠,紀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將那樹根刨起,做成一雙木屐,不時套在腳上,呼為「悲夫,足下」,以示敬之。由於木屐確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所以到了兩漢,木屐已相當流行,晉、南北朝時期,木屐不但得到廣泛的利用,其製作也不斷得到改革。唐詩里就曾提到謝公屐,有人推測木屐不太可能是平板鞋底加上木條製作,而可能是在布鞋底釘上木條製成軟底木條鞋。
木屐
在橡膠雨鞋傳入我國之前,我國的雨鞋是套在布鞋外面,用箬殼(竹筍剝下筍殼)製成,稱套鞋(南方直到20世紀60~70年代還把雨鞋稱套鞋),它可防雪,暫時性防水。
(二)皮鞋
我國的皮鞋是在民國早期從歐美傳入的,而歐美的皮鞋很可能是從英國傳出。
我國的黃土來源於內蒙古、新疆及更西的中亞細亞。那裡十萬年前就是沙漠。那裡的先民是以畜牧業為主業,過游牧生活,因此也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既然他們最早從事養馬、養羊,那麼皮革製品必然最早也從那時興起。衣服是鞣製獸皮製作,鞋底是不用鞣製的硬皮。皮鞋可能首先由西亞人發明,而鋥光瓦亮的現代低幫皮鞋,則可能從首先工業化的英國而來。從宗教繪畫中可以看出,地中海文明早期先民是不穿鞋的,他們都是身披長袍赤足而行(諸神皆如此)。到了手執矛盾的青銅時代,武士們才有皮條綁扎的相當涼鞋形式般的露趾皮鞋,直到有了馬車時代,西方紳士才有了正式皮鞋。這些都從「世界名畫」集中反映出來,那時正是西裝革履時期。但貧苦的農村及城市平民們仍穿木鞋(有小說中描述)。在已經有正式皮鞋時期,在浴室中,他們也僅能穿木屐。
高筒皮靴的出現比低幫皮鞋要晚,可能遲到工業革命時期,騎士盛行時代,才有帶馬刺的皮靴。
(三)球鞋時代
球鞋輕巧、靈活、穿著舒適,其名字自然來自球類運動。說起來,球鞋的出現還要基於橡膠用於鞋類,當然,橡膠首先是用於輪胎的。伴隨著球鞋的興起,手工製鞋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球鞋的興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球鞋可用各種模型壓製成各式球鞋,並可以大批量工業化生產。
新中國成立前,江浙一帶把那種高幫球鞋叫籃球鞋,意思是打籃球專用的,而將低幫球鞋叫「跑鞋」。因為跑步時人與人之間極少擠軋,而在打籃球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肢體沖突,這才需要不容易脫落的高幫球鞋。
橡膠工業少不了硫黃的摻入,沒有硫黃的摻入,橡膠是硬的,沒有彈性。加入硫黃後,橡膠才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所以硫黃是橡膠的增塑劑。硫黃當然是礦產品,它從黃鐵礦(也稱硫鐵礦,FeS2)中提煉出來。山西是產硫大省,不但在石炭系底部有大量沉積型黃鐵礦,而且在五台山區的五台群中也產有黃鐵礦,它可能屬海底噴發型。它們是在缺氧的還原條件下沉積形成的。
到了20世紀中期,人造橡膠開始出現。在石油工業中由石油裂解而分解出碳氫化合物,再用合成方法制出合成橡膠、塑料。所以塑料鞋的出現離不開采礦業。
綜上可知,地質工作在默默地支撐著鞋的發展、優化。
E. 鞋子是誰發明的
一、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
F. 高幫鞋的歷史是什麼
高幫鞋鞋幫可以完全包裹住腳踝,更好地保護腳踝。高幫鞋的設計來自對軍靴的借鑒。
希望能夠幫到您!
G. 誰發明的鞋呀
第一個光著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