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穀子發明人

穀子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6-28 12:18:33

⑴ 稻穀是誰發明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⑵ 水稻是誰發明的

稻的栽培歷抄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襲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2)穀子發明人擴展閱讀

未來水稻,是每個育種科學家都要思考的重大方向。目前,國際上很多專家都在通過研究未來氣候變化、人類對水稻食用的需求等因素,來預測未來水稻需具有或應改良的優良性狀。未來水稻代表研究方向,但不是某個具體的新水稻類型,或獨立概念。

作為超級稻二、三、四期百畝片攻關成功品種的培育者,鄧啟雲是利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和形態改良,通過常規方法育種的傑出代表之一。在他看來,「未來水稻」涉及的生物分子育種技術,是先進技術。

⑶ 稻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⑷ 穀子起源於什麼時期

許多研究不斷證明了Rominger的系統發生假說,青狗尾草可能是歐亞大陸狗尾草屬的最初祖先,穀子和青狗尾草可能來自同一個遺傳上的物種。穀子最有可能是從青狗尾草進化而來,兩者具有完全相似的形態特徵,同為二倍體(2n=2x=18)並有相同的染色體組型模式(2n=18AA),葉綠體的DNA具有相同的酶切類型,兩者之間雜交可以得到完全可育或半不育的後代,兩者的差別僅在於穀子籽粒較大、喪失了自然落粒性和種子休眠特性。穀子近緣植物中比較特殊的是谷莠子(2n=2x=18),從形態上講,一般認為它是穀子和青狗尾草的中間型,生長習性及性狀表現有青狗尾草的特性,分櫱多、生命力強、成熟早、多落粒、有分枝、籽粒柄長,但其穗型、株型、葉型等有其自身特點,易和穀子雜交且雜交後代育性較高,與青狗尾草雜交比較困難;普遍認為谷莠子不是青狗尾草進化到穀子的過渡類型,穀子與青狗尾草的雜交後代也未發現有分離出谷莠子;有人推測谷莠子可能是栽培穀子與野生青狗尾草天然雜交和回交的產物,穀子與青狗尾草的人工雜種後代具有谷莠子的相似特徵,只是谷莠子在遺傳上與穀子更近;也有人認為谷莠子是穀子在生活條件改變下,部分性狀野生化的結果。在植物學分類上,通常將青狗尾草分為兩種形態學類型,即race minor(野生類型)和S.viridisrace major(谷莠子,雜草類型)。

國內外學者公認,中國是栽培穀子的起源中心。1882年康德爾(A.De.Condolle)首次系統地應用生物進化的觀點,結合作物的歷史地理分布,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在歐洲的黑爾湖居遺址和晚期的薩發湖遺址雖然都發現了穀子遺跡,但是歐洲並不是穀子的原產地,穀子的原產地應在中國,穀子學名定為italica並不合適。遺傳學家瓦維洛夫在1935年提出8個獨立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時指出,中國的中部和西部山區及相臨的低地是世界農業和栽培植物起源最早最大的獨立中心,穀子的初生起源中心在中國,這里具有大量的植物學變種和基因型。哈蘭(Harlan J.R.)提出北部中國中心是世界原始農耕的發源地,穀子即起源於北部中國中心。

在我國的考古學、分類學及遺傳學研究都對此提供了有力佐證。①我國史前出土實物豐富。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都發掘出完整的穀粒或小米,伴有石鏟、石鐮、石碾盤等生產工具,說明當時已有穀子栽培,比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還早1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土實物有西安半坡村、山西萬榮荊村遺址等多處,此後有實物出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南到雲南,北到遼寧,西到新疆,東到台灣,特別以中原為多,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種植穀子區域之廣泛。②我國古代文字記載詳盡。甲骨文中的禾字即指穀子,以後穀子用作祭祀之物,文字記述有多種曾用名,考證浩繁。到漢代前後,粟既是穀子,又作為糧食之概稱,更見其在生產上的重要作用。③我國穀子種質資源極為豐富。北魏時期的著名農書《齊民要術》記載有穀子品種86個,20世紀50年代全國徵集到地方品種23932份,到2002年底,已編入中國穀子種質資源目錄的品種有27500多份。④我國穀子具有原始酶譜類型。遺傳研究表明,我國穀子資源不僅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特徵,我國的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地方品種,同時具有在穀子進化過程中較為原始的酶譜類型,這是除日本、朝鮮(少數品種)之外的歐亞其他國家的穀子所沒有的,高海拔的地方品種比同一地區低海拔的地方品種具有更多的原始品種特徵。處於進化程度中段的酶譜類型,除在我國廣泛分布外,在歐洲和西亞也有分布。由此推定,我國黃土高原(以陝西為中心,包括山西和甘肅東部)應為我國栽培穀子的起源中心。當青狗尾草的種子逐漸發育並保持於成熟的穗子上以後,便形成了收獲糧食的原始栽培種,同時由起源地向外擴散傳播。在青狗尾草向穀子的進化和原始栽培種的傳播過程中,由於自然條件的阻隔,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地理生態類型,結果是如果兩個分類單位的居群來自同一地區,其遺傳相似性大於來自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而原始栽培種的可靠傳播途徑尚無法完全確認,因此近來出現了大粟起源於中國、小粟起源於歐洲之說。國外栽培穀子不多,但分布較為廣泛,歐洲產的小粟形態性狀較原始,更接近於野生青狗尾草;阿富汗的地方品種尤為原始。中國的穀子多為大粟,形態上距離青狗尾草較遠,只能說明中國的原始栽培種受到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壓力較大已高度演化而遠離了野生種雛形,同工酶原始酶譜的集中分布恰好證明了中國起源學說。

此外,對於穀子的起源,也有少數學者提出中國、歐洲獨立起源之說,穀子是歐亞大陸的古老作物,青狗尾草是遍及歐亞大陸的重要野生植物,在瑞士和奧地利的瑞士湖棲民族遺址發現有粟和黍稷的遺存,標定時期為7000年前,同時有學者發現同工酶在地區間存在很大的遺傳變異,中國的大粟和歐洲的小粟顯然不同,歐洲的小粟品種很少或不具有我國青狗尾草的酶譜表型,推定歐洲粟可能另有馴化途徑,但由於樣品數量的限制,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博物學家林奈等人曾認為穀子原產於熱帶或亞熱帶,中國的穀子由印度傳入,但印度的古遺址中從未發現過穀子類作物,印度方面也沒有關於野生穀子的報道,這一個起源學說沒有相關佐證而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在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遺址(公元前4000—前3000)考古中發現,在玉米成為人類主食前,當地曾栽培過穀子,但在玉米出現後,穀子很快被遺棄了。

⑸ 稻穀的來歷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產技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經過無數次的品種改良,今天我們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為一種傳統的主食,已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徵之一,長久地影響著中國語言,烹飪和風俗的發展。

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之後,農業成為生產的主要形態,稻米在後來的數千年中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聖食物。

(5)穀子發明人擴展閱讀: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類型品種,水稻種植范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

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變過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將早稻種子和晚稻種子混播,先割早稻後收晚稻;實行移栽,先插早稻後插晚稻。

發展成一年兩收的雙季間作稻。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制度;雙季連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時代,長江中游已以雙季連作稻為主。

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麥,逐漸形成稻麥兩熟制,持續至今。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紀時已實行冬季種植苕草,後發展為種植紫雲英、蠶豆等綠肥作物。

沿海棉區從明代起提倡稻、棉輪作,對水稻、棉花的增產和減輕病蟲害都有作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國稻區復種指數增加、糧食持續增產,而土壤肥力始終不衰的重要原因。

⑹ 最早發現水稻的人是誰

發現人已無法考究。水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

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裡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

(6)穀子發明人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

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

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盡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的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⑺ 穀子說的創始人是誰

穀子兄弟:徐才華、徐志華兄弟倆

⑻ 筷子的發明者是誰

不明確,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筷子在古代叫「箸」,殷商時期就開始使用。《說文解字》曰:「箸,飯攲也。從竹,者聲。」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製成的,兩根小棍,助我們完成攝食大事,後來又有用獸骨、木頭、象牙等製作的筷子。

《史記》中就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記載,意思是說紂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製成的,箕子為之哀嘆,替國家的前途擔憂。

(8)穀子發明人擴展閱讀

使用筷子的忌諱

1、三長兩短。就是把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最為忌諱。這叫做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很不吉利的說法。因為棺材就是用三塊長模板兩塊短木板做成的,長輩會以為你盼著他們早死。

2、當眾上香。就是把筷子豎著插在碗中,像在香爐中插著香一樣。中國人給什麼人上香,很顯然是給逝去的先祖上香,這又是咒人早死,而死在中國文化中是很忌諱的事情。

3、用筷子敲打碗盤。有的時候孩子好奇,喜歡用筷子敲打碗盤,這也是很忌諱的事情。這容易引發人的聯想,因為只有乞丐才會敲著碗盤要飯。

⑼ 誰發現稻穀的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⑽ 那個發明家發明了稻穀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http://zonghe.lsznk.com/sjwk/nml/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穀子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