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民間文化的創造者

民間文化的創造者

發布時間:2021-06-28 12:09:50

『壹』 民俗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的界定,是近幾年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多少疑義不是問題。因為再此之前,中國民俗學界或民間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概念。現在突然出現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名稱,而且這一名詞變得十分時髦,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改名,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等。其實在我看來,這是換湯不換葯,貼時髦的標簽。如同前些年,人類學熱起來,許多學科緊跟形勢,在學科前冠以人類學,如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等。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是什麼學科呢?究竟是社會學、民族學、還是民俗學,有必要加人類學壯其門面嗎。說到底我們從事這些學科研究的人有點心虛,缺乏自信。不敢承認民俗學或民間文化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我們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

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內容要豐富,要寬泛。我認為並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研究對象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廣。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民俗學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包括了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學研究的對象。這樣的看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精神並不矛盾。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總會上通過的《關於保護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的建議》所指的是「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在《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宣言》中採用了「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這一表述方式,這和「民間創作」、「傳統的民間文化」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嗎,可以說內容是完全一致的。這樣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換的。如果我們再來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象,更能說明這一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提及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的定義:「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的表達形式,其准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它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它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聯絡和信息」。很明顯這一定義包含了民間傳承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民間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這種文化的創造者,也就是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主體上,比我們以往所說的「民」(主要指農民、市民)要廣泛的多。

歷來關於學術概念的界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關於「民俗」的定義不下幾十種,至今還在爭論不休,我們遵存哪一種?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單純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

『貳』 民間藝術保存下來有價值

這個題目明顯正方有優勢。
民間藝術存在了那麼多年了,怎麼會沒有價值?
誰出的題?太二了。

『叄』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山東作為齊魯故地,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薈萃了戲曲、皮影、雜技、曲藝、舞蹈、剪紙、刺綉、年畫、泥塑、風箏、雕刻、燈彩、布藝、服飾、漆器、瓷器、陶藝、神像、蠟染、編織、民繪、木藝、石藝、書畫、酒品、飲食、傢具等上百個民間藝術種類,其中,雜技、呂劇、刺綉、年畫、剪紙、泥塑、黑陶等更是散發著濃郁馥香的民族藝術奇葩,許多民間藝術傑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東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雙手創造了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他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肆』 民間文學的文化內涵有些什麼

民間文學的特徵

①口頭性。用口頭語言創作和傳播是民間文學的一個主要特徵。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廣大勞動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們只能用口頭語言去構思、表現和傳播。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識文字,但不少的場合,他們仍然要用口頭語言歌詠或講述廣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來民間傳承的文學形式,如故事、歌謠等。

②集體性。民間文學作品,是群眾的集體創作。所謂集體創作,既包括作品內容的思想、感情和想像,形式和藝術表現以及作品的所有權等諸方面,更包括整個創作和流傳的過程。有些作品,在不斷傳唱或講述的過程中,受到無數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間文學作品一般無法署名。有一些民間文學作品,經群眾中具有優秀才能和豐富經驗的歌唱者、說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其個性是能夠與廣大群眾口頭創作的集體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變異性。由於口頭語言的不穩定性,民間文學作品在流傳和講唱的過程中,常常因時間、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傳播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聽眾的情緒變化等因素,而有所變異。這種特徵是上文所述的口頭性、集體性所產生和自然的果實。

④ 傳承性 。民間文學同風俗習慣一樣,一般都靠行動、語言傳播和繼承。這種群眾集體傳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國16世紀的民間故事《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僅在當時深為人們所喜愛),後來也一直在民間流傳,成為後世作家(如歌德)創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學的價值時,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上,人民的口頭創作有它的巨大優越性。民間文學的作者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它的見證人。具有優越的人民性的民間文學,內容相當廣闊,它蘊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樂觀主義、人道主義和獻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間文學不僅表現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現了他們的典範人格和崇高品質。

⑥優越的藝術性。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一種用語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藝術。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藝術的特點。散文故事、敘事詩等大都有人物、情節,長詩、短謠以及部分諺語、謎語,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韻律,小戲有故事情節與對唱形式等。但僅僅這些還不能完全證明它的藝術性。許多民間文學作品還有獨自的和優越的藝術特點。中國近年陸續發現的兄弟民族史詩,其藝術成就使世人驚異。至於那些多得數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謠,在表現歡樂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類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諺語、歇後語,真正使思想、經驗、智慧凝縮得像 5個指頭捏緊的拳頭 。從風格上說,樸素、簡練 ,是一般民間文學的特點。總之,民間文學的藝術特色和優點是多方面的,有的還是不可企及的。

民間文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

民間文學是廣大人民長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憑他們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和流傳,它反映了他們各方面的生活和有關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間接地為他們的生活服務——給以知識 、教誨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構成部分。與一般專業作家文學相比,在這一點上,民間文學有其獨特性。由於它的作者人數眾多和生活在底層,他們能夠更廣泛、深切和精確地反映社會生活。它的社會功用,也和書面文學頗有不同的地方。許多民間諺語就是勞動人民生活和勞作的教科書。不少勞動歌,是他們在各種勞作中調整呼吸、動作和鼓舞情緒的不可缺少的東西。許多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和傳說,不但傳述了一定的歷史知識,還培養著國家民族團結的感情。許多保衛鄉土、保衛祖國的英雄傳說,永遠給予廣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間文學與作家書面文學

民間文學與專業作家的書面文學在內容與形式方面有很大歧異。但這兩種文學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從來源說,它們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學。在沒有階級的社會里,文學的一些種類——神話、歌謠、傳說大抵已經產生,這是氏族和部落大眾共有的文學。階級社會形成後,替上層階級服務的文藝專職人員以及史官、詩人和宗教執行者產生了,文學日益書面化。與原始文學的傳統距離遠了 。但是 ,廣大的下層人民因為被剝奪了文字的使用權,基本上仍沿用著原始文學的傳統,並隨著社會生活的前進加以變化。這兩種本來同一發源的文學的性質和面貌,在長期的階級社會里呈現出極大的不同,形成對抗或對立的狀態。 另一方面,這兩種文學又互相影響。不但有不少民間文學作品被記錄下來成為書面文學;而且,不少書面文學的詩歌、故事、傳奇、小說等體裁,往往也是由民間文學發展而成的。至於書面文學取材民間文學或用它作「詞藻」的,就更多了。同時作家的書面文學,在思想、想像和語詞等方面也多少對民間文學起過一定的影響。到了現代,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劇變,兩種文學互相影響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間文學的交流、影響 民間文學是多民族的民間文學,各民族的民間文學存在著相互交流、影響的明顯現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在中國,漢族的民間文學,與各民族民間文學交錯著、聯接著。特別是那些民族間接觸較早或居住交錯、比鄰的民族所產生影響或承受影響的痕跡更為顯著。 各民族之間民間文學的接受影響,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為基礎,對它進行選擇、取捨、改造、加工。他們盡力使它民族化。這是民族間文化交流影響的自然法則。

民間文學的世界關系

民間文學的某些體裁,如民間故事,在國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較遠的地區,民族的民間故事 、傳說和諺語等 ,不僅有許多構思 、表現手法相似,有的故事連基本的人物、情節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鵝處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擴布"的民間敘事作品,就屬這一類。此外,像故事或敘事詩里,某些構思或部分情節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間接受別的民族影響的結果。如中國與鄰國印度、朝鮮、日本等,就有長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國的民間文學與那些國家的同種類作品的關系相當密切。從民間文學的互相交流、影響現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學及文化的交流是源遠流長的。 民間文學的研究 民間文學是國家、民族中廣大物質財富生產者所創造和擁有的精神財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也有它獨特的表演過程和傳播方式。對民間文學進行研究的學科稱為民間文藝學。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各類民間文學作品進行的探索和闡明,或對它的歷史進行清理和論述。近年來,學術界把民間文學作為民族文學的重要部分給予科學的探索和確當的敘述,給予民間文學以應有的地位。 民間文學的搜集、研究與文化史以及文化學的關系,同樣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學的探究、敘述應該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個文化為對象。要敘述一個國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學,決不能拋掉民間文學這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產物,否則,不僅概括不周全,還可能影響到對整個文化現象評價和敘述的准確性。

『伍』 什麼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

A不合復題意,材料不涉制及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B說法錯誤,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
C符合題意,「『美好江蘇』文化民生基層文藝巡演專場演出60餘場,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這是發展文化事業的體現,推動文化下鄉能維護廣大農民的文化權益;
D不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廣大農民對真善美的追求.
故選:C.

『陸』 民俗文化具有的特性有幾方面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徵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復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系呈現出多元復合的性格特徵。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們在探討中國民俗多元性特點時,不能忘記中國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復合性。多元性與復合性緊密相關。中華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層面的接納,民俗化人於細微處,卻影響深遠。漢俗中復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俗,只有民俗復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俗影響。

階層性與地方性 首先看階層性,這是就社會民俗的縱向分布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廣大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具有較強的民間性特點。不僅中下層社會相較於上層社會有著層位的差別,就是中下層社會內部亦有著民俗差異。農民與手工業者是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樸、節儉、勤勞的民俗本色。而屬於中層社會的商人與城市平民,他們的民俗觀念與民俗行為有著自己的層位特色,在行業的競爭與酬對中,他們逐漸養成鋪張、浮靡、好新慕異的風尚。居於社會支配地位的達官貴人,他們擁有明顯區別於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當然,在傳統社會中,各階層之間仍然有著部分具有共同意義的習俗。

其次是地方性,這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與實用性 神秘與實用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性,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質來說的,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民眾的實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為來促成,神秘性事象無論怎樣復雜,目的也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國民俗的神秘性。民間傳承著大量古老風習,「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依然濃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傳播與流行,尤其是道教對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國傳統民俗的神秘色彩更為濃厚。

其次,實用性。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穩定性與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徵。穩定性,是中國民俗性格突出表現之一。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雖然發生了幾十次大規模的王朝更迭的戰爭,但農業社會的基礎並未動搖,幾千年一以貫之的農業宗法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由此圍繞著農耕社會所形成的大農業民俗得到相對穩定的傳承。這種穩定性主要有以下體現:家族觀念的穩定性,節俗傳統的穩定性,以及人生儀禮習俗的穩定性。但是,中國民俗性格的穩定性只是相對而言,我們在討論民俗的穩定特性時更應強調其變異的特性。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還表現在橫向的地域分布中。我們在論述民俗地方性特徵時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變異問題。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有的是因為發生的基礎不同,有的是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形。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柒』 為什麼說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享有者,傳承者

因為其它生命沒有這些概念

『捌』 什麼是民間舞蹈文化最根本的特徵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文化的關系如何

民間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生而緣起的,是一種深深植根於廣大群眾社會生活中,反映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理想願望,由人民群眾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舞蹈。各民族的民間舞蹈都具有某些相同和相似的特徵,它們都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集體繁衍,不斷積累發展形成的。它是各族人民勞動與生活的縮影,是個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淀。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區性,廣泛的群眾性,穩定性與變異性同在,自娛性與表演性交融。 民間舞蹈屬於民間文化的研究范疇, 根據上述民間舞蹈的特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徵。第一. 以人體動態保存與表現文化的特徵。民間舞蹈具有繼承性特點,舞蹈是以人體為表演中介的動態藝術,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 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徵會在舞蹈中留下痕跡, 成為生理的、心理的文化因素, 並在一定環境中通過舞蹈者的表演展示出來, 從而起到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作用。民間舞蹈非語言文字文化特徵, 具體表現在:一,舞蹈的動作、姿態、技能、技巧等有古文化印記。民間舞蹈是從原始舞蹈中發展而來的。本民族的古代生活的文化特徵,會成為生理的、心理的、形態的、神態的等特殊的形象標志保存在民間舞蹈中。這個民族所使用的動作、姿態、技能、技巧構成了這個民族的舞蹈語言,從而表現出該民族舞蹈的文化。這些舞蹈到語言或舞蹈文化有的是可以被外族理解的,有的則不能被外族接受。這正是這一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徵。第二. 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的特徵 民間舞蹈具有群眾性的特點。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是在群眾之間通過具體人進行傳承的, 所有表演者都是在本地區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的陶冶下, 逐漸掌握該地區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 展示其特有的風格韻味。同時, 表演者的身體素質、體態、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等, 無不直接影響到民間舞蹈文化的掌握與傳承。因此, 民間舞蹈能手、民間藝人, 不僅是民間舞蹈的繼承者、傳播者, 也是民間舞蹈的創造者、發展者, 當他們移居到別處時, 又會促進新地區的民間舞蹈的發展。因此, 對具有高超技藝的民間藝人的研究, 也是探討民間舞蹈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第三. 在一定環境中進行傳承的特徵。民間舞蹈具有自娛性的特點,參與者即是表演者。民間舞蹈在動態傳承過程中,應該有一個特定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激勵舞者,感動觀眾,在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質,並能准確的掌握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的風格。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共同學習,相互激勵,即興創造,並在節日、儀式等活動中進行表演,不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將舞蹈傳承下去。第四. 隨著社會改變而發展的特徵。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間舞蹈活動逐漸減少,但是由於歷史的傳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許多民間舞蹈依然在民俗活動中發揮著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時代又賦予民間舞蹈許多新的社會作用和新的舞蹈形式。在外來文化不斷融入的今天,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件長期的工作。第五. 從民間向舞台藝術升華的特徵。民間舞蹈從民間向舞台藝術升華, 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藝術再創造的過程。有兩方面的途徑,一是民間舞蹈被戲曲、雜技等其它藝術形式所吸收, 擴展了舞台藝術的表現力。二是民間舞蹈素材, 經加工後既可以編寫成民間舞教材進行教學, 或創作新的舞台節目, 是繼承和發展民間舞蹈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創作民間舞節目還是編寫民間舞教材,都要能反映本地區的審美心理, 保存本民間舞蹈原有的表演規律與文化特徵, 並能為提升民間舞蹈的品位注人現代因素。民間舞蹈是歷史、文化積累和發展的結果。民間舞蹈文化特徵是一個地區政治的、經濟的、地緣的、歷史的和民俗的多元因素融合的結晶。作為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 民間舞蹈的非語言文字文化的傳承性與文獻典籍、史跡考古一樣具有記載人類智慧與文明結晶的同等意義。而且, 民間舞蹈又被稱作是一切舞蹈創作之源。追根溯源, 民間舞蹈中所遺存、蘊藏著的豐厚文化養料, 正是我們開發舞蹈資源的一座寶庫。 中國民間舞蹈形式多樣,且生動優美。在民間流傳的各民族舞蹈都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它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民間舞蹈是一個大的舞蹈范圍,指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民族舞蹈形式。民族舞蹈指的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各種具體的民族舞蹈,兩者含義雖不盡相同,但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間舞蹈中一些不適應時代精神的部分,會逐漸消失,而舞者們又會把新的認識和時代精神融入其中,使民間舞蹈富有時代感與生命力,附和著時代跳動的脈搏。

『玖』 為什麼說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享有者,傳承者

這個問句側重「人」還是「文化」還是「創造者,享有者,傳承者」呢?不同的側重點辯論角度不同的。

『拾』 保護民俗文化生活的歷史

民俗文化的保護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經驗。 亞洲的日本和韓國把值得保護的民俗文化稱為「文化財」,或民間文化財,即文化財富。他們對文化財做了科學的界定,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以作為文化財,只有那些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民俗文化才可以被列入文化財保護的范圍。另外被保護的文化財還被分為國家指定文化財,市、道指定文化財及市、道知事指定文化財,分別加以保護、管理和繼承。 民俗學研究是以民間傳承為對象的。在掌握民族生活變化的同時,確認和探索民族同一性。因此,屬於生活、藝術、信仰、口碑傳承的無形文化財,成了民俗學研究對象的中心。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實際上是保護民眾生活的歷史,是通過保護和傳承使後輩知道我們的前人是怎樣生活和思考的。同時,民俗文化的保護也為民俗學研究提供活的標本,幫助學者們更好地把握民俗文化的精神實質。 其次,民俗文化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這種文化生存的環境經常處於變化之中,顯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壞和損傷。使民俗文化受到破壞與損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人為原因,二是自然原因。人為的原因是指由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造成的破壞。比如因為無知或追求金錢利益,隨意改變民俗文化傳承的內容和形式。如將本屬於手工生產的民俗工藝品,做產業化開發,工廠化生產,而使原來的民俗文化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消失。人為原因如:文革對民俗文化的破壞。中國大量的民俗活動和民俗文物是在這一時期消失;改革開放帶來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民俗文化一方面被開發利用,另一方面也遭到破壞,如因城市規劃中缺乏民俗文化保護的內容,許多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物被強行拆除,古城風貌遭到破壞。 民俗文化中的無形文化財和有形文化財不同,它不是一種固定了的形態,因此很難尋找到它的原型。比如一些古老的信仰儀式,流傳至今已經很難尋找它原來的蹤跡。加上人們認識的不足,保護不當也容易遭到損失。 至於民俗工藝產品,在現代社會里生存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從工藝技術來看,由於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現代製作工藝的不斷滲入,原有的工藝顯得比較粗糙,使民眾對於傳統工藝的關心日漸低下。加上傳統工藝品的流通渠道沒有保證,產品滯銷,使得這種技能的傳承更為艱難。如果一種民間文化財和民眾的生活相脫離,那是很容易消失的。 自然因素對民俗文化所造成的損失,主要集中在那些有形文化財上。如民居建築,傳統服飾,生產、生活用具等,這些物質文化由於濕度、溫度的變化,自然災害的影響,經歷一定的時間後會自然損壞。因而為了保存,除必要的修復外,還可以採用影像手段進行紀錄和科學化的保護。 要改變造成文化財破壞諸種因素,為民俗文化的保護建立良好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除政府部門的努力外,喚醒民眾的保護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延續和發展主要靠民眾自發的參與。今天的保護也應以民眾為核心,政府主管部門要悉心聽取傳承者的意見,確定保護的對象。同時應該將要保護的項目確定傳承人,使政府與傳承者共同擔負起保護的責任。

閱讀全文

與民間文化的創造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