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涮羊肉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涮羊肉起源的三種傳說
忽必烈、拔都、康熙誰發明了涮羊肉---
流行最廣的說法,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成吉思汗孫子發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術赤,拔都是術赤的兒子。
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術赤的權力,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
。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發現大塊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後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很適合於行軍打仗。
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據說《馬可波羅游記》里寫到,他在元大都皇宮里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朋友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涮羊肉來自清宮千叟宴?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2. 誰發明了涮羊肉
大家都知道「涮羊肉」在北京這地方是名吃,關於它的歷史傳說,卻流傳內著兩個不同的故事哩。它閃容最早在唐朝李世民統治時晚的是元朝忽必列擴大蒙古國版圖時,我們這里就說唐朝的故事吧。
隋朝的王世充自稱為鄭王,在洛陽和唐軍爭天下,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和秦叔寶分兩踟包圍洛陽,自己只鄰十個衛兵在北邙山坐鎮指揮,准備攻城。沒想被王世充包圍,和大軍推動聯系。鄭軍怕李世民多詐,只圍不動。王世充派單雄信去談判,叫兩兵停戰。李世民哪肯答應,故意說:「如果將軍有和解之誠意,可容我李世民三思,明早聽迴音。」又說:「請將軍秉大義,把你們的皮大衣暫借一時,不然我們凍死在這里。到那時,尉遲敬德和秦叔寶他們會攻城報復,這樣你可無法向王世充交待了。」單雄信一一答應。夜裡,忽有一隻野羊跑進來,大家高興極了,忙殺羊下鍋做飯。民民怕大塊的羊肉一時煮不熟,讓大家削成薄片,有木棍挑上,放到鍋里不停地擺動,熟了就吃,而且吃得很舒服,然後披上鄭軍的羊皮大衣在雪地里溜下山,冒充一支巡邏隊返回了唐軍大營。
天一亮,洛陽被攻破,單雄信才知上了大當。後來,李世民就把這菜叫做「涮羊肉」了。
3. 涮羊肉是韓國人發明的嗎
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幾乎盡人皆知。因為這道佳餚吃法簡便、味道鮮美,所以深受歡迎。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櫃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館中出售。
忽必烈臨陣起急涮羊肉
流行最廣的說法,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成吉思汗孫子發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術赤,拔都是術赤的兒子。
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術赤的權力,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發現大塊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後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很適合於行軍打仗。
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據說《馬可波羅游記》里寫到,他在元大都皇宮里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朋友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
涮羊肉來自清宮「千叟宴」?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4. 涮羊肉的創始人是誰
13世紀,蒙古人崛起,建起了一支慓悍的騎兵部隊。到元世祖忽必烈時,已經統一了中國北方和今蒙古共和國等廣大區域。元軍以騎射見長,被稱為「馬背上的帝國」。
700年前,忽必烈統率大軍南下遠征,經過多次戰斗,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忽必烈頓時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生火殺羊。不想水剛燒開,羊剛殺完,就有哨兵來報,說敵軍正向這邊開來,僅有10里之遙。
此時忽必烈飢餓難捱,便一邊命令軍隊開拔,一邊叫嚷:「拿羊肉來!」
要吃清燉羊肉是來不及了,伙夫知道,忽必烈脾氣暴躁,弄不好要丟腦袋。於是他手急眼快,趕緊切了一些薄薄的肉片,放到滾開的鍋里。一看肉片變了色,就趕緊撈出來,然後撒上鹽末、蔥花、薑末等佐料,給忽必烈端了上去。
忽必烈抓起肉片,吃在口裡,連說:「好吃,好吃!」一連吃了幾碗。然後翻身上馬,帶領軍隊打仗去了。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在舉行慶功宴時,忽必烈特地點了戰前吃的那頓羊肉片。這回伙夫精心選擇了羊肉,切得更加仔細,又增加了麻醬、辣椒等調料。讓將士們圍著大鍋涮起了肉片。這一下吃得眾人眉開眼笑,忽必烈更是贊不絕口。一個伙夫說:「此菜尚無名字,請帥爺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肉片,一邊笑著說:「我看就叫它『涮羊肉』吧。」
於是,倍受人們歡迎的佳餚「涮羊肉」就誕生了。
5. 涮羊肉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術赤的兒子。成吉思汗大兒子是術赤,在西部汗國成立,病死以後,接替術赤是拔都,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很彪悍,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羊肉禦寒效果最好,蒙古兵就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是一個很好的軍事家,他在指揮過程中,發現騎兵是機動性很強的,速度很快的,大塊煮肉慢,所以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當然那時候很簡單,蘸鹽吃的,所以適合於行軍打仗。
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據說《馬可波羅游記》里寫到,他在元大都皇宮里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朋友說得更直接,他們說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所以涮羊肉是蒙古人發明,是比較可靠的。
而為涮羊肉名命的人是忽必烈。傳說忽必烈去征伐一個部落,天黑了,安營下寨,這時廚師就要給他做飯,可是這個探馬一報,有人偷襲。廚師慌了,他沒有飯,而貽誤戰機是要掉腦袋的。所以靈機一動,想起這種方式,他就把肉直接擱鍋里了,忽必烈吃了一次最完整的涮羊肉,真正做到了涮。這場戰爭勝了以後,他心情很高興,更感覺到這個方式,就是比較適合於他行軍打仗。他很推崇,把它定名為涮羊肉。
6. 誰才是涮羊肉的發明者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內家鄉的菜容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7. 羊肉串誰發明的
早在1800年前,中國內地就已有了烤羊肉串,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過烤肉用的扇子,考古專家在魯南臨沂市內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東漢晚期畫像石殘墓中發現兩方刻有烤肉串的畫像石。
第一石畫面寬118.5厘米,高44.5 厘米。畫面分上下兩格。上格刻四組男女人物11人,分坐在床幾之上下格是庖廚圖;左邊吊掛著一條蹄足可見的牛腿,有一人高。右邊緊挨著掛著一塊肉。再往右是一位戴高冠、長鬍子、著花邊衣領長袍的男子呈蹲坐狀,左手持一把叉狀物,上有兩串珠狀物,正放在三足鐵鼎上烤。他的後面有一圓形案板,呈直立圓形,上面還有五粒圓形物體,似為切好的肉塊。案左一長方形物體上也有許多切好的肉塊。鼎的右側站著一位戴小帽、著長袍的年輕人,左手扶鼎,右手持扇煽火。再向右,有一頭戴紗帽、長鬍子、穿長裙的男子,左手執長刀正剖切一塊肉。這人右邊的三足桶形器里正煮著一塊羊頭肉。其右是一個大酒壺。再往右是位戴高冠,長鬍子的男子右手執長刀剖鯉魚,他身後呈直立狀的案板上有一條從正中剖開的魚。
第二石畫面寬121.5厘米,高44.5 厘米。左端有一帶抽煙器的鍋灶,一婦人在灶前燒火,她的身後掛著刀和兩條魚。右邊有一婦人躬身沽酒,她背後一男子右手提著酒壺等待盛酒。再往右,一男子左手持兩串肉的叉,右手拿把扇煽火,在三足鼎上烤肉串。後面懸掛著動物的腿,羊牛的頭以及剖開的羊、鳥。背後一男子牽一狗。最右邊是一持長刀的男子,他可能剛完成了牲畜的宰殺工作。}
這兩方畫像石均有烤肉串形象,畫中的二個人物又都有用兩根叉的專用工具串肉,放在鼎上燒烤,並用扇子煽火,類似今天新疆人的烤羊肉串。兩幅畫中的人物,皆為漢人。揭示出東漢時期魯南民間的飲食風俗。 這樣看來,烤羊肉最早不是出現在新疆地區而是中原一帶,不過不管怎麼說,現在新疆的考羊肉串確實是大名鼎鼎!可見不同地域的人在吃的方面還是有一定共同點的,對美味誰也抗拒不了。但是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新疆的羊肉串逐漸形成了品牌效應,一想到新疆,不管在哪裡,打著「新疆羊肉串」的招牌總能生意紅火。烤羊肉串發展至今,還開創出了一些新吃法:在墨玉、庫車和烏魯木齊等地出現了「1米長的烤羊肉串」,民間稱它為「米特爾喀瓦普」。這種烤羊肉串確實名符其實,釺子足有70-80厘米長,肉塊兒也大,立在饢坑裡烘烤,一次可烤出十幾串,味道鮮嫩可口,吃起來更為過癮,因為這一大串足頂那小的7一8烤羊肉串。
8. 唰羊肉是誰發明的啊
火鍋的發明,有兩種說法——
第一、成吉思汗發明說
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第二、三峽纖夫發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纖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纖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背著纖繩上路了。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火鍋的起源
「火鍋」,什麼叫火鍋?其實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至於是使用什麼樣的鍋子?何種燃料?自古以來的演變,可是多姿又多采。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不過仔細一想,當時並沒有所謂的鹽,也沒有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會好吃嗎?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動,只能固定陳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於是,聰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三國五熟釜鴛鴦鍋始祖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就像「花椒」在沒傳進中國前,怎會有麻辣鍋?「辣椒」在未進入中國時,又怎麼會有辣的調味出現呢?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說的涮兔肉片。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止止師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當林洪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隻野兔飛奔於山岩中,因剛下雪岩石很滑,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而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著片在湯中涮熟,沾著調味料吃。利用這樣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覺得如此的吃法甚為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為這樣一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隨後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器皿變化少白鐵鍋普遍
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鍋寶採用耐高溫透明玻璃,煮的時候可見食物的翻騰,吃的時候較不會有漏網之魚外,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只是在製作上更為精緻,多已使用幾千年以上,而現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具為「不銹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
燃料變化一日千里調味秘方獨門保密
雖然火鍋器皿的變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進步卻是一日千里,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以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也最有風味,但也是最污染空氣的一種方式。電磁爐雖然最干凈也最方便,但風味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過卻也較危險。相對於燃料上的多變化,在調味沾料的演變卻趨於保守、保密。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變,汕頭沙頭醬以獨門配方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醬也都是以老牌子為號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還有醬油、蔥、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樣式不少,如何同中求異,都賴各家的獨門調配。
三大火鍋類別吃法原始自然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又是火鍋上市的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沾料不要調的太咸,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吃火鍋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麼就放什麼,多自在,也最能保鮮,沒有油膩,為現代的健康吃法.
9. 羊肉串是誰發明的
烤羊肉串的起源一般認為與游牧民族有關,但何時出現、興盛一直文字不詳。
上個世紀80年代,考古專家在魯南臨沂市內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東漢晚期畫像石殘墓中發現兩方刻有烤肉串的畫像石,經研究發現這兩幅畫中所見的人物形象皆漢人,他們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這兩幅庖廚圖反映出1800年前魯南民間飲食風俗。這兩方畫像石均有烤肉串形象,二者又都有是用兩根叉的專用工具串肉,放在鼎上燒烤,並用扇子煽火類似今天新疆人的烤羊肉串。
兩幅畫中的人物,皆漢人。因此,這兩幅庖廚圖反映的是東漢魯南民間飲食風俗。由此說明烤羊肉串源於新疆的說法可以否定,在人們的感覺中,只有新疆烤肉串才正宗,才地道。但目前從上面的情況來看,東漢魯南民間飲食才是烤肉串的源祖。
(9)羊肉片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食用注意事項:
1、減少了蛋白質的利用率:燒烤過程中,會發生「梅拉德反應」。隨著香味的散發,維生素遭到破壞,蛋白質發生變性,氨基酸也同樣遭到破壞,嚴重影響三者的攝入。因此,吃燒烤會影響上述物質的利用度。
2、致癌:肉類中的核酸在梅拉德反應中,與大多數氨基酸在加熱分解時產生基因突變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另外,在燒烤的環境中,也會有一些致癌物質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內而誘發癌症。
10. 涮羊肉是誰發明的
【介紹】 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幾乎盡人皆知。因為這道佳餚吃法簡便、味道鮮美,所以深受歡迎。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櫃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才使這道美食傳至民間,得以在都市名菜館中出售 , 為普通百姓享用。 【歷史】 據傳元世祖忽必烈南下遠征,在人困馬乏的時候,吃水煮羊肉,感覺味道極其鮮美。戰後,忽必烈又要廚師再做,廚師將羊肉切成均勻薄片,配上多種佐料,涮後鮮嫩可口,忽必烈賜名「涮羊肉」。另一說法是成吉思汗南下時突然思念家鄉的燉羊肉,因而叫軍廚去煮,但敵人忽至,剛殺好羊而趕不及下鍋的軍廚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滾水中涮,成吉思汗吃完後便急忙迎戰。戰勝回營後,成吉思汗叫軍廚再做一次,將領們吃後人人贊不絕口,於是成吉思汗賜名「涮羊肉」。 涮羊肉是一種具有北京特色的飲食。《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益精氣、療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之效。唐代虛詵的《本草食療》中,記載「凡味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