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了李

誰創造了李

發布時間:2021-06-28 11:02:53

A. 最早姓李的是誰

出自中國姓氏尋根~!~

李姓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縣,也是老子的故鄉。

二、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
經》。

李 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
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
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
仙"。

李 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
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
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B. 是誰發明了網際網路

蒂姆·伯納斯-李 博納斯-李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麻煩採納,謝謝!

C. 公歷是誰發明的

公歷是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李籙時發明的。

公歷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李籙時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格里歷》。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李籙時對儒略歷進行革新修正,形成新的紀年歷法,在李籙時逝世後的1582年,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被西方世界普遍採用,稱為格利高利歷,爾後該紀年歷法被東方世界採用,發展為現在的公元紀年。

(3)誰創造了李擴展閱讀

格里歷改革是以宗教原因為出發點,但改革的重頭貢獻是給文明社會提供了一個准確又可靠的公務與民用的日歷系統。格里歷改革雖然早在1582年就已制定,但還是經過了之後的幾百年才被所有國家慢慢採用德國在1700年開始正式採用, 俄國直到紅色革命後的1918年才從儒略歷改到格里歷。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歷法農歷(即時憲歷),而中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歷,西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D. 是誰發明了網路

博納斯?李被認為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回互聯網路使得數以答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這也使得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互聯網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E. 誰發明了公歷

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 阿洛伊修斯·李籙時(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

李籙時對儒略歷進行革新修正,形成新的紀年歷法,在李籙時逝世後的1582年,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被西方世界普遍採用,稱為格利高利歷,爾後該紀年歷法被東方世界採用,發展為現在的公元紀年。



(5)誰創造了李擴展閱讀

公歷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成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F. 李姓的來源 ,誰知到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G. 誰發明了什麼

愛迪生抄發明電燈
華佗發明麻沸散
倫琴發現X射線
貝克勒耳發現自發放射性
瑞利發現氬
達倫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
勞倫斯發明迴旋加速器
格拉澤發明氣泡室
卡皮察發明並應用氦的液化器
魯斯卡發明電子透鏡研製成世界第一台電子顯微鏡
魯斑-鋦子
諸葛亮-諸葛弩
法拉第-發電機
瓦特-蒸汽機
瓦特發明了蒸汽機
蔡倫發明了紙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貝爾發明了電話

H. 李姓起源於哪裡,祖先是誰,都出現過哪些著名歷史人物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縣,也是老子的故鄉。

二、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
經》。

李 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
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
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
仙"。

李 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
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
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I. 百家姓是誰創造的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眾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閱讀材料,讀者可從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與其深遠影響。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十世紀北宋朝代起在中國廣為流傳。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它何時初具規模?又何時出版?這些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迷。根據明清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最早在他的詩--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詩人在注釋中指明他的靈感源自兩本書,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開始流傳了。
宋朝的皇氏姓『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宋朝的一位學者相信『孫』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統治者--李後主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的開場白--「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劃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 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 有102行組成,38個是復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復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現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每頁上方除了記錄歷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屬家族外,旁邊還有他的圖像;每頁下半部是由四個字或姓氏組成的短句,讀起來很像古時的四句詩詞。
過去,《百家姓》有幾種修訂版,如:明朝末年修訂的「黃周姓」,清朝康熙年間修訂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豐年間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訂的「百家姓三編」。這些修改後的百家姓在表現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盡管如此,它們還是無法取代原稿,這體現了原稿對後來創作的深遠影響。
《百家姓》不僅只在漢族中廣為流傳,其譯本也在與漢族有著友好往來的少數民族中傳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深遠影響程度!!! 我所知道的是《百家姓》好像是宋朝的時候才出現統一的權威的版本,宋以前的版本很多,宋朝初年,江南的錢穆王統一進行編纂。趙錢孫李,因為趙是宋朝皇帝的姓,錢穆王是宋朝的藩屬國國君,錢是錢穆王的姓,孫李好像是錢穆王的兩個王後,周吳鄭王是錢穆王的四位大臣,後面的就是按照當時的官職等等依次排列了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了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