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司南指南針誰發明的

司南指南針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28 09:47:45

① 指南針是誰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

(1)司南指南針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現有兩種類型:

一是根據地球磁場的有極性製作的地磁指南針,但這種指南針指示的南北方向與真正的南北方向不同,存在一個磁偏角;

二是電子指南針,採用磁場感測器的磁阻(MR)技術,可很好地修正磁偏角的問題,現已大量用於GPS定位裝置中。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②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③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是誰發明

張衡。

中國最早使用的指南工具,是戰國時期的司南。它看上去就像個勺子回,其實也就是答大磁鐵勺子!因為磁鐵有磁性,一邊指向南方,一邊指向北方,司南上的勺子柄,就總是指向南方。

張衡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發明了指南車,張衡指南車是一種裝有特殊的差速齒輪裝置和指向器的單轅雙輪車。

不僅解決了在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方面的一道難題,而且維護了指南車在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進一步維護了中國古老燦爛文明的聲譽。

(3)司南指南針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指南針發明的意義:

指南針在後來的航海事業中建立了偉大功勛,開辟了人類交往以及征服自然的新境界。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它的發明和運用,大大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促成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商業貿易的擴大和人類文化的交流,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④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沒有具體到人。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的國家。
很早的時候,我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同大自然長期斗爭的結果,是我們祖先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晶。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公元前600多年管仲的著作《管中》中就記載著:「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意思說,如果山上有磁石時,山裡就藏有鐵礦。我國古地理名著《山海經》中,也曾記載「題灌山中多磁石」。《水經注》里記載了秦國阿房宮前面,用磁石製成大門,防避有人進宮謀刺暗殺,如壞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宮,就會被門吸住而被發現,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並加以利用了。
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我國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穀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穀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採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用天然磁石磨製面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一個「地盤」,它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中央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將會投於地盤中央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於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盪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於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製成磁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外,還曾制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作出的偉大貢獻。
指南針的迅速發展,對我國的航海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如宋、元、明時期,航海事業迅速發展,明初有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30餘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沿途航線均用羅盤針指明方向,而不用星辰定向了,可見我國明初指南針就廣泛應用了。
國外,特別是歐洲指南針的出現和應用比我國晚得多。大約在公元1200年,才在外國文獻里見到有關指南針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明,不僅對我國,對世界各國的航海事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指南針的發明,對以後創制定向裝置和推進自動化科學技術的出現,起了先導作用。

⑤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其實是40年末才仿製出來的。唯一的根據就是《論衡》里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於是原文說是「投之於地」,有人憑空編出一個底盤來,又加了勺子,自己發明了「司南」。
現在的中國人對「司南」這個東西一定不會陌生,它被認為是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成就,它被寫進了教材里,廣泛傳播,或者說這個外型有點另類,但的確很吸引眼球的東西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科學的標志。
然而,歷史上存在過「司南」這樣東西嗎?
事實上
,我們在電視、圖片里看到的「司南」,只是現代人製造的模型,從來沒有發現古代司南的實物,也沒有繪畫和雕刻證明存在過這樣東西。
是王振鐸先生在四十年代末,製造了司南模型,這個「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圓外盤面分層次鑄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勺頭為N,勺尾為S,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提到「司南」的是《韓非子》(或者是《鬼穀子》,因該書年代不確定),但這個「司南」並不是「四大發明」里的指南針的前身,而是說指南車,相傳這是黃帝發明的一種指示方向的車,但它的工作原理不是地球磁場,而是機械齒輪,它使得指南車無論如何移動,車上小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因為是黃帝發明的,所以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它在長時間里一直作為皇帝出行時的儀仗,現代漢語中的「指南」,也是從這里來的。
直到宋代之前的古文獻里的「司南」、「指南」都是指機械裝置「指南車」。
東漢時的王充在《論衡是應》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大意是「把司南放在地上,上面的勺子頭就指向南方」。王充的記錄充分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司南。更早記錄司南的是戰國未期的韓非子,他說:「以前的君王們設立司南以便確定早晚」。因為韓非子只提到司南這一名稱,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是用磁石做的。傳說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據後人研究,指南車雖有司南的作用,但原理不是磁石,而是通過一種簡單機械傳動過程使車上的木人始終指向最初設定的南方。至少東漢時發明的司南,隨著使用的普遍,人們對司南工作原理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可能發現了司南批示方向的本質是磁石,甚至磁性,而不是形狀,從而開始了對司南的簡化創新。到北宋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出現指南針的記載,其中介紹各種形式的指南針,有放在指甲上的,有放在碗沿上的,有用頭發或細線懸掛的,有插在木塊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還介紹說當時已經出現專門製作指南針的行業。

⑥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具體發明人,因版歷史權久遠,無法考證。

據《古礦錄》記載,司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6)司南指南針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司南的缺點: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

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⑦ 指南針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

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不論在中國發展史上還是在展世界發展史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指南針是一利判別方位的簡單儀器,又稱指北針。它的前身是中國山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的發明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辛勤研究和不斷地改進,逐漸發展而製成的。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進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向南端,一端指向北端。中國人認為指南針指南,歐洲人認為指南針指北,皆合理。

追查出到底是誰發明了指南針或者羅盤、司南,幾乎不可能了。但是可以確信戰國時期就存在了,因為出現了指南車的黃帝神話故事就誕生在戰國時期。現在一般認為磁鐵的指向性最早被河北磁縣附近的磁山人民發現,並由當地民眾發明出了實用的工具。由於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求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專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三極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每一個新事物的牛,會有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關於指南針發明的磁場效應在古書上有兩起記載。

其一為:《書.與降傳》記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被磁石吸住,不能動彈。馬隆的士兵穿犀牛甲,磁石對們沒有么作用,可自如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另一為:東漢的《異物志》記或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喑譙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還有傳說是秦始旦修建走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乓當場抓獲。

指南針作為一種指向儀器,在古代軍事上、生產上日常生活上、地形測量上,尤其在航海事業上,都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成功、歐洲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新大陸的發現等,指南針在其中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今,指南針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司南指南針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