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閩南語發明人

閩南語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6-28 08:37:32

① 長流話是誰發明的話

海南話誰發明,,,閩南語誰發明,,這歷史太久遠,真的查不到。我只知道阿凡達需要誰發明

② 日語和我們這邊的閩南語為什麼有很多詞彙相似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日本所用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的漢字。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日本經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開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字,雖然是一種全新的文字,但是仍然是用漢語的發音來標記這些文字,於是日本文字的發音和漢字的發音十分類似。其實在看日本片假名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會發現是把漢字拆解了,作為一種新文字。


03、隋唐時期的官話,就是閩南語

我們古代和日本有交流的時期,基本上就是隋唐時期。那個時候的官話就是閩南語,所以日本文字的發音和閩南語實在是十分相似。剛開始去日本,聽到日本人說話的時候,我甚至覺得聽到了中國某一個地方的方言,甚至覺得很是親切。但其實日本的文字和漢語文字是兩個不同的文字體系,不要混淆了。

③ 什麼是誰發明的

網路上常用「蝦米」「神馬」表示「什麼」,代表疑問、驚訝的語氣。在閩南語中,發音「蝦米」就是表示「什麼」。而在晉語方言中,發音「石嘛」來表示「什麼」。

什麼是誰發明的,並沒有確切人物,沒有資料可循。

④ 「李毓秀」的發音:如何用閩南語發音「李毓秀」

李毓秀

閩南語拼音:li2 iok8 siu3

釋義: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他的著作有《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其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

⑤ 是誰發明的閩南語聽懂閩南語有訣竅嗎

閩南語一般是台灣人說的,因為台灣還沒正式回歸中國所以他們可以不講普通話,能聽懂閩南語一般很寬難,除非你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個人認為普通話比閩南語好聽多了,為什麽樓主想要聽閩南語呢?疑惑啊。。。
記得採納啊

⑥ 誰是鐵觀音真正的創始人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一、「魏說」--觀音托夢
相傳, 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松岩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兒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問,找到夢中的條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里,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托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二、「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並把這種茶葉送給方苞,方侍郎間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贊譽,垂問堯陽茶史,因此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

還有一些傳說與以上兩種傳說類似。這些傳說的共同點是,茶樹都與觀音菩薩有關,故而茶名之中有「觀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鐵」字,又有兩種解釋:一是由於茶樹葉片在太陽下閃爍著「鐵色」之光,另一種說法是茶經過發酵後,「茶色如鐵」。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里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縣西坪。「內安溪」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的民諺說:「四季有花常見雨,嚴冬無雪有雷聲」,可謂得天獨厚,群山環抱,土質大都是紅壤,呈弱酸性,非常適宜於茶的生長,又可謂得地之靈氣。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捲曲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清香悠長,品之滋味濃郁,醇厚甘鮮,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帶蜜味,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安溪鐵觀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巒之氣,得煙霞之華,食之能治百病」。常飲鐵觀音茶,有益於祛病保健,養生長壽,猶如觀音菩薩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沖泡之後,量重如鐵,形如觀音,故名"鐵觀音"。

鐵觀音源自松岩魏蔭所創 「鐵觀音「這個惟妙惟肖的芳名,是何時何地和在什麼情況下,誰給她定名?以往,曾有人認為:鐵觀音源自松岩魏蔭所創。此說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一:魏蔭發現,加以培育研究,其時名為「魏蔭種」。國家首屈的茶葉研究專家、中華全國供銷社杭州茶葉研究所所長駱少君女士認為,產於安溪西坪松岩村的魏蔭鐵觀音茶是傳統的鐵觀音茶,松岩地域是鐵觀音最早的產地。福建省人大常委會農委副主任、省茶葉協會會長、高級農藝師馮庭儉先生認為,《安溪縣志》早有記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松岩村。在福建省茶葉部門工作了一輩子的福建省農業廳經作處老專家李冬水,五十年代曾在西坪任區長,經調查也證實鐵觀音是魏蔭首種。年逾八十的陳伴水先生也說:解放前後的教科書,也只說安溪鐵觀音茶為安溪西坪松岩魏蔭所發現。
王氏成名。時堯陽人王仕讓任朝廷副貢奉召進京,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魏蔭種為禮品饋贈方,而方轉進乾隆皇帝,乾帝飲之覺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鐵,美如觀音,遂賜其名曰:鐵觀音。然近數十年來,在安溪西坪鎮松岩與堯陽兩村兩族產生了兩說的激烈爭論,一為魏論,即魏蔭夢觀音托夢發現乃及成名;一為王說,乃王仕讓發現以及進貢成名。兩說爭論不已,然追根溯源,《安溪縣志》所載,安溪人流傳;專家證實,松岩村魏蔭發現是真,王仕讓轉進、乾隆賜名也是史實,故兩者功不可沒,若無魏蔭無以得其佳品,若無王仕讓無以獲其御賜美名,所以兩者俱是創始人,無可厚非。由於傳統鐵觀音和目前市面上比較鮮綠的鐵觀音有所區別,其主要是為了迎合現在市場消費者的視覺和味覺,對傳統鐵觀音製作工藝進行相應的改進(或改變);且業界對後者的定位和定性還未達成一個共識,故此文對有別於傳統做工的觀音暫稱為「現代鐵觀音」。

鐵觀音TeiGuanYin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岩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志》有「常樂、崇善等里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 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甚陰常濕生叢茶。居人清明采嫩葉,為價甚*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制茶品質為最優。

來歷:
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鄉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

⑦ 閩南語誰發明的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三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佮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閩→泉州話的形成
五胡亂華時期(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308)的時陣,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新婦、斟酌、鼎、箸、失禮)帶過來,後來成做「泉州話」。所以「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佮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濫做伙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伊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第七世紀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形成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廣東潮州之間「蠻獠嘯亂」,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接近安徽省)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即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第三次:第九世紀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亦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統治漳州→漳州話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878),朝廷派河南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漢語。
前後即兩批的移民大多數是河南光州固始人,他們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讀四書五經,後來成做「漳州話」,這就是「讀書音」主要的來源。伊保存了真濟唐朝人讀冊的音。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

⑧ 「我靠」這詞是誰發明的

一、「我靠」的來源
「我靠」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walker(美語俚語里是「不會吧!」意思,輕微感嘆詞)——我靠。
2、cor是英文裡面的表示驚訝的詞!發音同「靠」
3、北方某些地區「靠」發音同「操」,因為語音變化,故同意不同音。
4、閩南話中「我靠」與「我苦」同音。「我苦」是閩南語中常用的感嘆用語。
我覺得2的說法比較靠譜。因為「我靠」的普及主要源自周星馳電影。而周的無厘頭風格中,中西結合惡搞是常用技巧。「我cor」可能就是一例。

⑨ 中國的注音符號是誰發明的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准,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准,「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中國大陸地區1950年代以後,漢語拼音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注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漢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由於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在2000年前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使用,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目錄 [隱藏]
1 寫法
2 讀法
2.1 單音
2.2 連音
3 語調
4 符號來源
5 外部鏈接

[編輯]寫法
直式 注

ㄨˋ





ㄨˊ


ㄠˋ
橫式
ㄓㄨˋ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注音符號

[編輯]讀法
【】表示與其他聲母或韻母連用時之發音
[編輯]單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1 注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範例(注音與通用)
ㄅ b b p 八 (ㄅㄚ, ba)
ㄆ p p p' 杷 (ㄆㄚˊ, pa)
ㄇ m m m 馬 (ㄇㄚˇ, ma)
ㄈ f f f 法 (ㄈㄚˋ, fa)
ㄉ d d t 地 (ㄉㄧˋ, di)
ㄊ t t t' 提 (ㄊㄧˊ, ti)
ㄋ n n n 你 (ㄋㄧˇ, ni)
ㄌ l l l 利 (ㄌㄧˋ, li)
ㄍ g g k 告 (ㄍㄠˋ, gao)
ㄎ k k k' 考 (ㄎㄠˇ, kao)
ㄏ h h h 好 (ㄏㄠˇ, hao)
ㄐ jij ch 叫 (ㄐㄧㄠˋ, jiao)
ㄑ ciq ch' 巧 (ㄑㄧㄠˇ, ciao)
ㄒ six hs 小 (ㄒㄧㄠˇ, siao)
ㄓ jhih 【jh】 【zh】 chih 【ch】 主 (ㄓㄨˇ, jhu)
ㄔ chih 【ch】 chi 【ch】 ch'ih 【ch'】 出 (ㄔㄨ, chu)
ㄕ shih 【sh】 shi 【sh】 shih 【sh】 束 (ㄕㄨˋ, shu)
ㄖ rih 【r】 ri 【r】 jih 【j】 入 (ㄖㄨˋ, ru)
ㄗ zih 【z】 zi 【z】 tz 【tz/ts】 在 (ㄗㄞˋ, zai)
ㄘ cih 【c】 ci 【c】 tz'ŭ 【tz'/ts'】 才 (ㄘㄞˊ, cai)
ㄙ sih 【s】 si 【s】 ssŭ 【s】 塞 (ㄙㄞ, sai)
ㄧ yi 【i】 yi 【i】 yi 【i】 逆 (ㄋㄧˋ, ni)
ㄨ wu 【u】 wu 【u】 wu 【u】 努 (ㄋㄨˇ, nu)
ㄩ yu 【u】 yu 【ü】 yu 【u】 女 (ㄋㄩˇ, nyu)
ㄚ a a a 大 (ㄉㄚˋ, da)
ㄛ o o o 多 (ㄉㄨㄛ, o)
ㄜ e e e 得 (ㄉㄜˊ, de)
ㄝ e ê eh 爹 (ㄉㄧㄝ, die)
ㄞ ai ai ai 曬 (ㄕㄞˋ, shai)
ㄟ ei ei ei 誰 (ㄕㄟˊ, shei)
ㄠ ao ao ao 少 (ㄕㄠˇ, shao)
ㄡ ou ou ou 收 (ㄕㄡ, shou)
ㄢ an an an 山 (ㄕㄢ, shan)
ㄣ en en en 申 (ㄕㄣ, shen)
ㄤ ang angang 上 (ㄕㄤˋ, shang)
ㄥ eng engeng 生 (ㄕㄥ, sheng)
ㄦ er er erh 而 (ㄦˊ, er)
[編輯]連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2 注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威妥拼音範例(注音與通用)
ㄧㄚ ya 【ia】 ya 【ia】ya 【ia】 加 (ㄐㄧㄚ, jia)
ㄧㄛ yo yo 【io】 唷 (ㄧㄛ, yo)
ㄧㄝ ye 【ie】 ye 【ie】 yeh 【ieh】 接 (ㄐㄧㄝ, jie)
ㄧㄞ yai yai 【iai】 yai 【iai】 崖 (ㄧㄞˊ, yai)
ㄧㄠ yao 【iao】 yao 【iao】 yao 【iao】 消 (ㄒㄧㄠ, siao)
ㄧㄡ you 【iou】 you 【iu】 yu 【iu】 休 (ㄒㄧㄡ, siou)
ㄧㄢ yan 【ian】 yan 【ian】 yen 【ien】 先 (ㄒㄧㄢ, sian)
ㄧㄣ yin 【in】 yin 【in】 yin 【in】 今 (ㄐㄧㄣ, jin)
ㄧㄤ yang 【iang】 yang 【iang】yang 【iang】 江 (ㄐㄧㄤ, jiang)
ㄧㄥ ying 【ing】 ying 【ing】 ying 【ing】 京 (ㄐㄧㄥ, jing)
ㄨㄚ wa 【ua】 wa 【ua】 wa 【ua】 抓 (ㄓㄨㄚ, jhua)
ㄨㄛ wo 【uo】 wo 【uo】 wo 【uo】 捉 (ㄓㄨㄛ, jhuo)
ㄨㄞ wai 【uai】 wai 【uai】 wai 【uai】 怪 (ㄍㄨㄞˋ, guai)
ㄨㄟ wei 【uei】 wei 【ui】 wei 【ui】 圭 (ㄍㄨㄟ, guei)
ㄨㄢ wan 【uan】 wan 【uan】wan 【uan】 官 (ㄍㄨㄢ, guan)
ㄨㄣ wun 【un】 wen 【un】 wen 【un】 滾 (ㄍㄨㄣˇ, gun)
ㄨㄤ wang 【uang】 wang 【uang】 wang【uang】 壯 (ㄓㄨㄤˋ, jhuang)
ㄨㄥ wong 【ong】 weng 【ong】 weng 【ong】 中 (ㄓㄨㄥ, jhong)
ㄩㄝ yue yue 【ue】yueh 【ueh】 卻 (ㄑㄩㄝˋ, cyue)
ㄩㄢ yuan yuan 【uan】 yuan 【uan】 犬 (ㄑㄩㄢˇ, cyuan)
ㄩㄣ yun yun 【un】 yun 【un】 群 (ㄑㄩㄣˊ, cyun)
ㄩㄥ yong yong 【iong】 yung 【iung】 穹 (ㄑㄩㄥˊ, cyong)
[編輯]語調
注音聲調有五種:
第一聲,(陰平,不標調);
第二聲,(陽平,標為「ˊ」);
第三聲,(上聲,標為「ˇ」);
第四聲,(去聲,標為「ˋ」);
第五聲,(輕聲,標為「·」)。

[編輯]符號來源
注音符號的來源並沒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採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來代表,其因筆劃最少。
注音符號來源(參考表) 符號來源取聲切韻
ㄅ「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讀「ㄅㄠ」 取其「ㄅ」聲
ㄆ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撲) 取其「ㄆ」聲
ㄇ"冪"的本字。遮蔽覆蓋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ㄇ」聲
ㄈ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方) 取其「ㄈ」聲
ㄉ古之「刀」字,讀「ㄉㄠ」 取其「ㄉ」聲
ㄊ古之「突」或「凸」,讀「ㄊㄨ」 取其「ㄊ」聲
ㄋ古之「乃」字,讀「ㄋㄞˇ」 取其「ㄋ」聲
ㄌ古之「力」字,讀「ㄌㄧˋ」 取其「ㄌ」聲
ㄍ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工) 取其「ㄍ」聲
ㄎ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考) 取其「ㄎ」聲
ㄏ古之「ㄏ」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罕) 取其「ㄏ」聲
ㄐ古之「糾」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ㄧㄡ」 取其「ㄐ」聲
ㄑ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 取其「ㄑ」聲
ㄒ古之「下」字,讀「ㄒㄧㄚˋ」 取其「ㄒ」聲
ㄓ古之「之」字,讀「ㄓ」 取其「ㄓ」聲
ㄔ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彳:左腳的步伐。讀「ㄔ」 (吃) 取其「ㄔ」聲
ㄕ古之「屍」字,讀「ㄕ」 取其「ㄕ」聲
ㄖ古之「日」字(象形),讀「ㄖ」 取其「ㄖ」聲
ㄗ古之「節」字,誤讀或借作「ㄗ」音。讀如(早)之聲 取其「ㄗ」聲
ㄘ古之「七」字,誤讀或借作「ㄘ」音。讀如(草)之聲 取其「ㄘ」聲
ㄙ古之「私」字,讀「ㄙ」 取其「ㄙ」聲
ㄚ古之「ㄚ」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ㄚ」,讀「ㄧㄚ」 (押) 取其「ㄚ」韻
ㄛ古之「呵」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或)之韻 取其「ㄛ」韻
ㄜ「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讀如(峨)之韻
ㄝ古之「也」字,讀「ㄧㄝˇ」 取其「ㄝ」韻
ㄞ古之「亥」字,讀「ㄏㄞˋ」 取其「ㄞ」韻
ㄟ「流」也,讀「ㄨㄟ」(威) 取其「ㄟ」韻
ㄠ說文解字:「么,小也。」"麼"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 取其「ㄠ」韻
ㄡ握於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又) 取其「ㄡ」韻
ㄢ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ˊ」 取其「ㄢ」韻
ㄣ古之「隱」字,又作"乚":匿也。讀「ㄧㄣˇ」 取其「ㄣ」韻
ㄤ玉篇.尢部:

閱讀全文

與閩南語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