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世紀末歐洲的霧霾越來越嚴重,這與當時的哪一項發明有關
霧霾的危害具體有多大?這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確切的定論。柴靜在片中引用了前衛生部長陳竺的研究,認為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早死的中國人約有50萬(其實陳的原文是35-50萬)。但是這只是很粗略的估計,由於缺乏更詳細的研究數據,我們很難知道這樣的結論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個科學界,對於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剛剛有所進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其實並沒有發現大氣細顆粒漂浮物對於肺癌有什麼關系,2013年,當鍾南山宣稱空氣污染導致肺癌增加的時候,還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駁。直到2013年底,根據幾個最新的調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才首次把大氣污染物列為一級致癌物。
不過,這些調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國家做出的,而中國的PM2.5濃度往往是這些國家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濃度,會導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這個演算法,光是大氣污染一項,就能導致中國的肺癌死亡率比歐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實際情況中,中國的肺癌死亡率雖然略高,卻遠未達到如此誇張的程度。所以這些研究中發現的線性關系,能不能簡單地拷貝到中國,還是比較有疑問。
當然,很多人可能要說,知道PM2.5有害不就好了嗎?至於它每年究竟導致10萬人還是50萬人死亡,有多大意義嗎?
但這恰恰是在公共決策層面至關重要的一點。如果不把霧霾當做私人恩怨,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為霧霾付出的具體成本大約是多少。因為社會的決策,它不是講溫馨講情懷講故事,任何一個社會選擇的背後,往往都是冰冷的經濟學核算。很少有東西是無本萬利的,任何選擇都有得有失,我們要討論的,是它「值不值得」。
柴靜自己曾在博客里寫過一篇關於DDT的故事:當年農葯DDT被發明出來,用來消滅蚊蟲,減少瘧疾。但是1962年,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名的《寂靜的春天》,指出DDT致癌,並污染環境。《寂靜的春天》後來幾乎成了環保主義者的聖經,並最終導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聽上去棒極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後,又沒有同樣有效的葯物來對付蚊蟲,這使得非洲瘧疾的發病率飆升,僅南非的一次瘧疾大爆發,就導致了至少10萬人的死亡。因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億瘧疾患者,每年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天都有「7架坐滿兒童的波音747失事」。
為此,科學家們開始呼籲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採納建議,並迅速把瘧疾死亡人數降到50%以下。後來,連世衛組織都開始號召非洲國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時,已經有大約2000多萬人死於瘧疾之下。後來著名作家邁克爾·克萊頓曾說,《寂靜的春天》一書所殺的人,大概比希特勒還多。
在這里,我並不是要對環保黨進行什麼非議。把柴靜自己曾講過的這個故事拿出來,無非是想說明,當進行一項公共決策時,我們不能僅僅只是訴諸感情。DDT污染環境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如果污染環境能夠拯救2000萬條生命呢?我們這里要問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好不好」。所以,光是大罵一樣東西「很壞」是不夠的。我們至少應該追問三個問題:它「具體有多壞?」,「有沒有更壞的?」,以及」沒有它會不會更壞?」
霧霾問題也是一樣。但凡是個正常人的,恐怕沒有誰會喜歡霧霾,誰都知道霧霾對健康不好。但只有定量地做出分析,我們才能搞明白,在公共資源投入上,如何分清輕重緩急。比方說,如果要具體地應對空氣對人們的健康影響,我會建議更多地關注吸煙問題。從科學角度來說,吸煙對於健康的影響要遠比PM2.5來得明確,在所有的肺癌中,大約60-80%是由於吸煙所引起,而室外大氣污染恐怕不到10%。實際上,吸煙也是產生PM2.5的過程,一支煙就能產生濃度相當於633微克/立方米的PM2.5。而中國每年因吸煙而致死的人數,在120萬以上。
有人說,吸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不能和空氣污染相比。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國有88%的人在家裡被動吸煙,60%的人在公共場所被動吸煙,30%的人在工作場所被動吸煙。特別是在不吸煙的婦女當中,因為二手煙而患上肺癌的概率,恐怕還要高於大氣污染。中國每年有約10萬人死於二手煙,光是這一點,就不比燃煤造成大氣污染的危害小多少。
公共場合禁煙在中國難以徹底貫徹實施
可以說,在今天的中國,當你開始擔憂孩子的呼吸時,煙草是遠比霧霾更嚴重,也更緊迫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PM2.5數值在過去的十年中,其實都是逐漸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鬧得凶,只不過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煙人數卻正好相反,它還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為甚。
然而在媒體宣傳上,霧霾卻遠比控煙要更受重視。從2012年開始,霧霾就是媒體最喜愛的話題之一,查查網路指數就知道,它受關注的程度遠高於控煙。誠然,煙草也是政府壟斷,且利益牽涉極廣的行業,在現實中也很難一下子改變,但在媒體關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別,這不免會產生一些誤導作用。這里並不是說不能關注霧霾,只是說當我們把健康問題和霧霾掛鉤起來的時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觀地進行相關的討論。
其次,真正關心公共問題的人應當能夠理解,很多事情並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無一害。就像DDT的問題上一樣,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應該是DDT帶來的好處是否能夠抵消,甚至超過它的危害。這就是所謂的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權衡。我們歷來的討論中太缺乏這種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偉大光榮正確,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惡不赦。我原本期待《穹頂之下》能夠更深入、更客觀地來比較在霧霾問題上的各種利弊,但是它似乎在這方面並沒有做得太多。
在漫天霧霾的同時,北京也是全國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片中,我們反復看到對於環境問題單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靜把她的女兒關在屋子裡,面對著外麵灰濛蒙的天空:這個城市會傷害我嗎?答案是:會。但問題是,它更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就PM2.5的濃度而言,雲南是全國環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則是倒數第二。然而,北京和雲南的人均壽命卻恰好倒了個個:北京全國第二長壽,平均壽命80.18歲,雲南則倒數第二,平均壽命只有69.54。這就是經濟發展,醫療資源的增長帶來的好處,它遠遠地抵消了環境帶來的危害。
如果我能夠選擇,我情願讓孩子出生在霧霾蒙蒙的北京,而不是山清水秀的雲南。這樣,如果運氣不是太壞的話,他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多度過十個溫馨的年頭。
而很顯然,大批的人跟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們頂著霧霾,忍受著高房價,源源不斷地從各地向北京涌來,使得北京的總人口在十年內增加了一半。他們是不知道霧霾不好嗎?當然知道,只不過他們做出了自己的tradeoff,他們認為相比於其他好處來說,忍受霧霾的代價是「值得付出」的。
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公眾進行比較認真的討論,即從定量角度來看,霧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去「換取」?而不是永遠單方面的發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發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環保。在經濟學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以無窮大的代價去換取的,我們的決策也應當是兩種訴求的平衡。有人說,用健康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但問題是,不發展經濟,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來換的啊。
正如上面說的,經濟水平是決定人均壽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對於「健康」的影響要遠遠超出了霧霾的污染值。經濟不發達的省份,哪怕再「環保」,你的平均壽命也要比污染大省低。在中國,東部省份平均每個人能比西部多活十幾歲。事實上,如果做回歸分析的話,各省的PM2.5濃度和人均壽命甚至是正相關的,也就是PM2.5越高的地方,人均壽命反而可能越長。這並不是說PM2.5對健康有好處,而是說在污染高的地方,往往經濟也比較發達,它對你健康的「補償」要大於污染帶來的損害。
關於中國各省經濟和平均壽命的關系,有過一些粗略的分析。有人建立過線性模型,大約認為人均GDP每增長1000元,能換來當地0.3歲的壽命增長。而霧霾造成的健康損失呢?之前有科學家發表論文,認為北方因為供暖燒煤導致平均損失5.5年的壽命,但並未獲得廣泛認可。最近又有人做了推算,認為PM2.5導致了我國74個城市中的居民平均「減壽」1.48歲。
把這兩個數聯系起來,我們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就是如果我們能以不超過人均5000元GDP的代價消滅「霧霾」的話,那就是劃算的(2014年我國人均GDP約4萬5)。而如果我們為了消滅霧霾,導致GDP的損失超過了人均5000元,那從「健康」角度來看,反而得不償失。因為大量的資源花在了環保上,或許會導致醫療衛生設施的不足,反而導致人均壽命降低。
當然,這只是非常粗略的計算,其中的數字和邏輯顯然是不嚴密的。這里只是想說,霧霾治理問題應當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收益-損失分析問題,而不是工業黨和環保小清新們的整天對罵。這里的損失和收益不僅僅只是錢,談錢也許太俗,我們來談命。霧霾會導致人早死,這是命。但是,如果為了消除霧霾造成大面積失業,就不會鬧出人命了嗎?最近《柳葉刀》的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文章,認為失業率是影響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3個國家的調查中,每年大約有4萬5千人因為失業而自殺。我們願意以多少命來換多少命?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決策的問題。
再比如,霧霾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副產物之一,《穹頂之下》里對如今城鎮化的規模進行了質疑,但是,中國真的已經過分城鎮化了嗎?顯然是沒有嘛。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才54.77%,還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城鎮化中涉及的也不僅僅是錢,也有大量的人命。20年前,中國農村女性的自殺率之高,一度引得全球矚目,而隨著快速的城鎮化,中國婦女的自殺率快速下降,從每十萬近30人下降到如今的每十萬不到10人,光這一項,每年就挽救了約6500條生命。當我們抱怨城市化帶來污染的時候,也把這些人加到天平上吧。
還有嗎?有的。如今中國每年出生1600萬人口,而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17:1,導致未來的「光棍」問題成為熱點話題。但在這背後,每年多少女嬰還未降生就離開了人世呢?假設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6:1,很容易得出,每年因為「重男輕女」等觀念而導致的「被殺女嬰」大約有80萬之多(「被殺」也包括提前流產等)。這些人的命應該怎麼辦?慢慢等待觀念的改變和風俗的改變嗎?也許正如柴靜說的那樣,我們不應該再等待,不應該再推諉。城鎮化是最有效地解決男女歧視問題的方案,通過進一步的快速城鎮化,我們可以挽救這每年80萬無辜的女孩。如果這會進一步加深環境的污染,這值不值得?
可能又有人要說了,《穹頂之下》正是在告訴我們,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經濟進步不一定會產生霧霾啊。但正是在這一點上,柴靜並沒有能夠說服我。因為這個口號太誘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經許諾過這樣的烏托邦,所以我不得不以極為警惕的心態來接受,以極為小心的態度來看待她的論證。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影響國家決策時,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
中國要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歸納出的,無非是這樣幾條提議:首先是明確執法主體,加強環保部職權,有法必依,對此我舉雙手雙腳贊同。但這究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不構成論證關系。從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結論,無非是眾多小鋼鐵廠如今利潤極薄,再一加強環保就要紛紛倒閉了,所以乾脆停止補貼,把這些落後產業淘汰,然後就能自動升級為既不污染環境,又能保持經濟不倒退的高級產業了。至於新的產業是否能容納相同的就業人口,能在多久之內完成,是不是符合經濟需求,這只能靠自己想像。從歐美的轉型歷史來看,我對此是抱有懷疑態度的,當然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此不詳細展開。
其次,是能源轉型,這條就把我徹底驚住了。作為一個煤多油少的國家,柴靜居然建議中國放棄煤炭,而轉向需要嚴重依賴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但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對此卻隻字未提。當然我承認,這樣龐大的問題不可能在一部短短的紀錄片里說清楚,但《穹頂之下》隨後拋出的兩個說法卻有點匪夷所思。首先是認為只要打破「三桶油」的壟斷,石油產業就能自己進行創新,提高品質,減少成本。我在這里不去揣摩這是不是適應當下形勢的又一盤「大棋」,我也不反對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但我強烈懷疑打破壟斷之後,行業就能自動創新的說法。柴靜似乎忘記了,她所反對的煤炭行業,正好是打破壟斷,充分競爭的呀,為什麼質量越來越差,反而不見創新呢?
其次,是說打破壟斷之後,我們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氣儲量,天然氣產量很快就可以翻番。這番聽上去頗有些大躍進氣派的言論究竟有何根據,我無從得知。但《穹》片隨後用了英國作為論據,說英國自從1952年倫敦污染事件之後,很快從煤炭轉型到了石油,並從此實現了環境的改造。事實本身我不否認,但《穹》片沒有提到的是,英國雖然在1956年通過了空氣清潔法,但直到70年代發現了北海油田之後,石油占能源的總比例才飛速上升。而要把我國的未來能源寄託在發現一個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氣田之上,我總覺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說服大家接受這一點,柴靜恐怕還得再舉出更多的證據才行。
實際上,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用煤還是用石油,這並不對空氣污染問題造成本質上的影響。我國的煤電廠,其環評標准本身是極為嚴苛的,只要能夠徹底執行,並不對環境產生大的壓力。事實上,今天在英國,煤炭占能源結構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漸上升。所以實際地說,要想治理霧霾,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放棄煤炭。比較有效的辦法反而是關停更多的小火電廠,留下少數易於監督管理的大電廠,實行嚴格的環保標准和監督。原則上,這仍然是一個成本的問題。至於《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慮之列。
但這些仍然並沒有解決我之前的疑問,也就是《穹》片中並沒有提出可靠的證據,來證明中國可以很快地邁入又發展經濟,又不產生污染的階段。因此,作為一種呼籲,我認同柴靜的努力,她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環保問題,這當然是極好的。但對於她的觀點,我仍然抱有懷疑的態度。作為一個公共政策的討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詳細的關於霧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討論,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來權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訴諸沖動,理所當然地把「霧霾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治理」作為默認前提。天貓 的美國進口普衛欣 對您出行 會有幫助的
Ⅱ 我們中國的科學家追蹤過霧霾的發源地嗎
追蹤過,肯定的,一直想弄清楚,可惜直到今天也不清楚,究竟是什麼。
Ⅲ 怎樣通過化學手段緩解和消除霧霾
自然界消除霧霾主要有兩種手段,或靠風驅散,或靠雨降到地面。一些環保部門、科學家,就循著這一思路除霾。
建城市風道吹霧霾
城市大氣中的污染顆粒,本可隨風而擴散,但越建越高的樓房,卻把污染牢牢鎖在了上空。霧霾天出現,風四處受阻。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環保、規劃部門正聯手對「城市風道」展開研究,從各個城市最通風的地方引風來吹散灰霾。
其實,所謂的城市風道也叫城市通風廊道,國內外很多城市已經有成功先例。武漢建設了六條生態綠色走廊,構成了六條「風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它能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至2℃。
還有德國的慕尼黑,每年都有乾熱的焚風,人們就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
靜電催化人工降雨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潘垣,早在2011年就在研究「靜電催化人工降雨」的技術:利用靜電場來促進水氣凝聚的新技術,在晴天且相對濕度較低的條件下,也能實現人工降雨,從而可有效消除霧霾。這項技術的好處是,把帶電粒子撒播到空中,大面積吸附,其作用空間要大得多。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荷蘭發明家達恩·羅塞加德發明的技術,也是在靜電上做文章。根據羅塞加德的設想,把一些銅線圈埋置在城市公園的草坪等場所地下,通電後形成一個弱靜電場。藉助這一靜電場,飄浮的一些霧霾顆粒將被吸落至地面,從而在空中辟出一片「空氣清新」的區域。同時,落至地面的顆粒物易於收集清掃。他認為,把銅線圈埋在地下,上面種上草坪「十分安全」,因為靜電場相當弱。
無人機除霾
-
今年,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工業航宇公司研製出可以消除霧霾的柔翼無人機,該機還在襄北試驗基地試飛成功。
柔翼無人機具備消除冷霧和暖霧兩項功能。該產品通過將鹽、尿素等吸濕質粒安裝在柔翼無人機機艙內,飛行到指定霧區,播撒鹽、尿素等吸濕質粒作催化劑,產生大量凝結核,水汽在凝結核上凝結長成大水滴,霧滴會蒸發並在大水滴上凝結,使暖霧消失;同時還能將乾冰、液化丙烷等催化劑播撒到霧中,產生大量冰晶,它們通過貝吉龍冰水轉化過程,奪取原霧滴的水分,霧便蒸發而冰晶不斷長大降落地面,使冷霧消失。
Ⅳ 寫出你所知道的3個科學家和他們的發明
愛迪生 電燈 最著名的拉
瓦特 蒸汽機
列文虎克 顯微鏡
Ⅳ 科學家跟霧霾做出了哪些斗爭
霧霾顆粒組成非常復雜,其中PM2.5因對人體和環境有嚴重影響而受到廣泛關注。而銨鹽——氨與酸反應生成的由銨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離子化合物,如硫酸銨 (硫酸氫銨的後續物),是PM2.5霧霾顆粒重要組成成分,並有觀點認為其對PM2.5霧霾顆粒最初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分子水平上銨鹽形成機理以及微觀PM2.5顆粒最初形成機理還不完全清楚,氨氣對霧霾顆粒形成的影響未被廣泛關注。因此,研究銨鹽形成的微觀機理,對理解大氣中霧霾顆粒的形成機理,進而為減輕嚴重霧霾天氣提供科學指導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傳統觀點認為,三氧化硫先與水反應形成硫酸,再進一步與氨氣反應產生硫酸銨。然而,在最新研究中,曾曉成與Francisco小組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首次發現,氨氣可直接參與到三氧化硫與水的反應中,並確認了反應路徑。這種新型反應機理的發現,表明氨氣可直接參與並加速大氣中硫酸氫銨及硫酸銨的形成,從而對大氣中霧霾顆粒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該理論研究提出的新型環狀結構導致的氫原子轉移機制,有望為研究大氣雲層中的化學反應和霧霾顆粒的最初形成機理提供理論模型和指導。
Ⅵ ①荷蘭科學家啟普(Kipp)發明的氣體發生器如圖(甲、乙),其中暫停發生氣體的是______(填寫「甲」或「
①啟普發生器用於固體和液體在常溫下的反應.從圖形中可知,甲中的固體和液體沒有混合,所以不能產生氣體;而乙中的則固液混合,能產生氣體;II、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可以製取二氧化碳氣體,反應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III、收集了一定量氣體後夾緊b,如果裝置密封性良好,在裝置內產生的氣體得壓強的作用下,液體會沿長頸漏鬥上升,使固體和液體分開.但如果裝置漏氣,就不能使固體和液體分開;或者溶質已經被消耗完,不能產生足夠的氣體,使固體和液體分離.故答案為:甲;CaCO3+2HCl=CaCl2+H2O+CO2↑;裝置漏氣或溶液中原溶質消耗完了.
②圖中a是長頸漏斗c是試管.
故答案為:長頸漏斗、試管;
Ⅶ 荷蘭當代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荷蘭科學家
溫特(F.W.Went,1903—?)荷蘭科學家,1928年,發現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華倫海 荷蘭物理學家,創建華氏溫度。
慕欣勃羅克 荷蘭物理學家,發明萊頓瓶。
范德華 荷蘭物理學家、化學家,推動分子理論發展:
約翰內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譯范德華,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1837年-1923年),荷蘭物理學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對氣體和液體的狀態方程所作的工作。獲得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華力。
洛倫茲 荷蘭物理學家,提出洛倫茲變換:
亨得里克·安頓·洛倫茲(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電子論的創立者,1902年與彼德·塞曼同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昂內斯 荷蘭物理學家,發現超導: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發現,當水銀的溫度下降到一269℃時,其電阻就會完全消失,這種現象叫做"超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