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驢肉火燒是誰發明的
保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里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麼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餚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渤海驢。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另外一種傳說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影響著京畿的民生。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運輸上常常依賴漕幫。後二派起了爭斗,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常常獲勝,繳獲大量毛驢。後試以鹵制驢肉為食,得美味。為了方便攜帶,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干糧。故爾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最為口味正宗。另外還有位保定歌手為火燒寫了歌,幽默風趣,把火燒也演化成了精神食量 http://blog.fenbei.com/8572336 ,這可以聽到! 應該沒有具體的某個人,這應該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物吧
㈡ 古代的「驢駒拔橛」是怎樣一種刑罰是誰發明的
“驢駒拔橛”是武則天發明的一種酷刑,她當時為了讓大臣更加害怕她,將權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上,因此就放任使用酷刑。這個刑罰是將人用一根繩子綁住腰間,繩子的一頭系在一個固定的木樁上,另外一頭讓人拉著。
如果犯人不肯說實話,那麼繩子會越拉越緊,一直緊到繩子都嵌入了人的肉當中。在腰腹部位有腸子,等到繩子拉緊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把人的腸子都勒斷了,樣子非常的惡心和恐怖,最後犯人就是穿腸肚爛而死。
如果是女犯人,也有一些專門對付她們的辦法,比如說“玉女梯”。將女子的衣服都脫掉,人站在梯子上,不斷向上拉扯,最後女犯人就會因為窒息慢慢死去。死去的過程很慢,要經歷非常長痛苦的時間,就是慢慢將人折磨到死。
㈢ 驢肉在古代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因為唐朝時豬肉很稀少,價格賣的很貴。由於生意不景氣,有一個廚師就急中生智,開始賣起了驢肉,結果味道出乎意料的好,也吸引了很多顧客,就這樣流行起來了。
㈣ 魯班發明什麼
鋸,由一種植物得到的啟發
㈤ 馬和驢有什麼區別
馬和驢的區別如下:
馬形體大,善於奔跑,可以騎乘,也可以用來馱東西,價值高.。驢一般作為家畜飼養,形體比馬小,可以騎乘,但是不善於奔跑,適合干一些強度大,但不需要速度的活,從外型上看,馬耳朵短,驢耳朵長,馬腿長而細,驢腿短而粗。
馬(mǎ),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5)驢的發明擴展閱讀
驢體型比馬小,驢可耕作和乘騎使用。每天耕作6-7小時,可耕地2.5-3畝。驢肉又是宴席上的珍餚,其肉質細味美,素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說。經測定,每百克驢肉中含蛋白質18.6克,脂肪0.7克,鈣10毫克,磷144毫克,鐵13.6毫克,熱量80大卡。其中蛋白質含量比牛肉、豬肉都高,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驢肉有補血、補氣、補虛、滋陰壯陽的功能,是理想的保健食品。驢皮可製革,也是製造名貴中葯阿膠的主要原料。
馬 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㈥ 古代女子騎木驢是什麼刑罰 騎木驢到底誰發明的
古時候有一種針對女性的酷刑叫做「騎木驢」,而致命的鐵內梨花就隱藏在「木驢」的背部容,對於那些所謂「不守婦道」的女人,通常讓她們騎在「木驢」上。
官吏審問時如果不老實交代罪行,獄卒便拉動木馬尾部機關,「鐵蓮花」便會一開一合插入其下體,並不停地旋轉,當即令女性痛不欲生,大聲哭喊。堪稱中國古代最殘酷的經典刑具之一。
所謂木驢,其實就是一頭用木頭做成的驢,木驢背上,豎著一根大拇指粗的尖木樁。 當女犯被強行按坐下去時,那根尖木樁就直直地刺進了她的下身。而且,隨著木驢的走動,那根尖木樁也一伸一縮,直弄得女犯下身鮮血淋漓,痛得撕心裂肺,很多受此刑的女犯往往會慘死在木驢上。在古代,這種刑罰常常用於懲處所謂的偷情淫婦。
㈦ 馬在遠古時期就有了!那驢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誰讓馬和驢子雜交發明了騾子
驢遠古就有了。
國外記載最早的是俄國人夫.格.米申柯1888年翻譯的Herodot所寫一書——《九本書中的歷史故事》,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巴比侖被波斯帝國圍困時,為了保證戰爭的食物供給,有一支由騾子組成的運輸隊,半路上一匹母騾子出人意料地生下了一匹馬駒。
1992年,德國的《畜牧科技年鑒》中享澤勒(H.Henseler)在有關章節中寫道,1759年在愛庭根有一例由母馬所生的母騾生下一匹騾駒,但這匹騾駒在外貌上和馬駒極為相似。又寫道,1762年在巴倫西亞有一例安達魯母馬生的一匹母騾一生共生下6匹後代(B1),這些後代外貌與馬駒沒有任何差別。作者還報道了1873年在阿爾吉爾有一例由公馬配母騾生下了一匹後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報道了這樣一例,即:在特黎波里塔尼亞的一個實驗站上一匹叫「摩爾」的母騾子同阿拉伯種公馬交配生下兩匹外貌酷似馬駒的騾駒,後來又用公驢同「摩爾」交配,也生下了雙駒。不過這次生的雙駒從外貌看是典型的騾駒。
在1916年德國的《畜牧科技年鑒》中德尚布爾(P.Dechambre)曾報道,在法國布倫發現1匹由白色埃及公驢和阿拉伯母馬交配所生的母騾子先後共生5匹駒子(B1),其中3匹駒子是由柏伯爾公馬(北非一地方品種)所配而生,兩匹是由埃及公驢所配而生。前3匹渾名分別為「庫米爾」、「康斯坦丁」和「根普旁」,它們同馬的外貌無任何差別,並且均有生育能力。而後兩匹則是典型的騾子外貌而且無生育能力。德尚布爾在文章中還提到,遠在1898年,在印度也有母騾生駒的事例。
1928年在遺傳學雜志《Journal of Heredity》中格羅斯(A.R.Groth)報道,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學院有一匹名叫「奧爾德.拜克」的母騾子在1923年由一匹乘用型種公馬交配生下一匹公駒(B1),這匹駒子很像其父親,和馬的外貌沒有差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匹由騾子所生的公駒成年後有正常的性功能,並且於1926年由它交配了兩匹母馬,其中一匹懷孕並生下了很像母馬體形外貌的馬駒(B2)。後來又配過幾匹母馬,再生了一匹公馬駒(B2)。其後代均有生殖能力。
作者又寫道,還是「奧爾德.拜克」這匹母騾子在1919年曾用公驢交配生下了後代,但其外貌是典型的騾子,而且是不育的。1924年又一次用公驢進行了交配,雖已懷胎,但後來流產了。
沃倫(A.Warren,1926)曾報道,1924年在南非一匹叫「弗斯」的母騾由公馬交配生下一駒,外貌與馬相同,該駒7年後一次發情中又同公馬交配懷孕並生一駒,其外貌與馬相比也無任何差異。
安德森(W.S.Anderson)1939年在《遺傳學雜志》上報道,一匹母騾同貝爾雪龍公馬交配生下一駒,該駒具有父親貝爾雪龍公馬的全部特徵,而不帶其外祖父——驢的任何特徵。
騾子生駒的國外報道還有不少。例如馬勒(Muller)曾報道,1903年非洲的艾斯坦茨發生一例騾子生駒的報道;Harveu曾報道,1913年在塞蒲魯斯島上有一匹母騾同公驢交配生了一匹公駒,遂年又發情配種(仍用公驢),又生了一匹母駒;Montpair曾報道,1923年在摩洛哥有匹母螺用乘用型柏伯爾公馬交配所生一駒,外貌相似其父親——柏伯爾馬;勞倫斯(Laurence)曾報道,1927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有一匹母騾由公驢交配生下一駒;史密斯(H.Smith)曾報道,1939年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有一匹母騾由公驢交配生下一駒,完全是其母親——騾子的模樣。
外加一句。你好無聊啊。
除非你是養馬的。-_-||
㈧ 誰發明的驢打滾
驢打滾的傳說
有一次慈禧太後吃煩了宮里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乎,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後的面前。慈禧太後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後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㈨ 古代酷刑「騎木驢」是誰發明的
是誰發明的不可考證。
據傳說,漢代有個與人通姦害死本夫的黃愛玉就是「騎木驢」而死的回。還有人說 ,第一答次在婦女犯罪時使用木驢,時間大約在兩宋之間。
按照這些說法,在宋、元期間,通用的木驢原型,通常是一面圓長型的木板,下面安裝有四條支撐的驢腿或滾輪,如同一張普通的條凳。所不同之處,首先是其表面並不平坦,而呈現一定的弧度,類似驢背的形狀;另外於長木板正中間,安裝一根約二寸粗、一尺余長的圓木橛子向上直豎,象徵驢球,因而一般稱呼此類刑具"木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