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言語意味著什麼怎麼樣
一、 「語言學即Intellectualist Philosophy,他把語言看作一個沉思對象,而不是權利和工具」p6.「他依賴的這種因素,就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語言能力,他被抽象地給定,而忽略了它所產生的社會條件……語法僅給出不同的界定:只有在於市場的關系中,話語的意義才發生,構成意義的實踐性是從外部自動來到話語中的,客觀意義是以區別價值為基礎的……接受話語信息的人,他們所使用的解釋圖式可能會不同於信息生產的圖式……市場上流通的並非語言本身,而是風格。對語言常規模式的個體偏離,是一種此時此地的being perceived的東西,他只是在與感知的主體關系中存在,他被賦予各種區分。」p7-8 布迪厄用了圖式這個術語,但這個術語就像【結構】一樣,歷來是比較模糊的,詳見Popper:《歷史主義的貧困》p66.果然,上面的一個being perceived subject,把布迪厄帶入主觀主義哲學(verstehen)的地步,既然一切與人相關的東西(語言的、疾病的甚至計算的)都不免成為社會學屠刀的對象,還有什麼不是「社會學的」?而這種「永遠與人相伴」的社會學,只能從Verstehen的形式出發,因為他的必然充分條件是人的意識。 「交流的悖論是,他預設一個共同媒介如詩歌,但這一媒介只有引出那些獨特地被社會標志的【經驗】時才發揮作用……詞典中那些通用語詞在實踐中總與各種情景混在一起,正如Vendryès所說,如果詞語總立即呈現出全部意義的話,那麼話語就將成為無休止的pun。」p9.這里看出:只有主體間經驗充實時,話語才能交流,而這種交流總是instantly多義的。這就是德里達differance的意思(不過differance的意義本身是dominant語言構建的結果,後面會提到),雖然在德里達那裡,differance似乎不來自社會復雜性,而來自原初時間原點上展開的表達與符號的交錯,而這也是一種純粹主體性的東西。 對布迪厄來說,「合法的話語是一種創造的話語,是performative utterance」p13.這似乎並沒有被語言學否認,語言學對象的「干凈」理想特徵只意味著超社會的表達規范的共同規律。布迪厄同樣利用結構符號暴力來描述語言間的關系,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對象是這個結構,而非內容。但對布迪厄來說,結構本身是機構性的暴力結果。 區隔這一概念在Veblen的有閑階級論中也有。「學習的長久,獨立於他創造的結果(精英鼓勵一種純粹課程內的競爭)……短期或突擊課程被貼上『俗稱』的標簽,還有簡裝本的柏拉圖精選……這種隊訓練時間的炫耀性消費,一種合法化的明顯浪費,被納入能力的價值中」p34.而Conspicuous consumption正是Veblen的中心。 布迪厄的結構主義:「支撐語法不同變化的同化、異化策略,不得不影響語言的分布結構,而且還再生產它……這種斗爭通過同化、異化策略,是每個能動者改變其真實屬性(發音、語法),而恰恰是通過參加這一賽跑才保持了賽跑的差異性」p47.布迪厄的經驗例證是小資產階級生硬的學習上層對話而帶來的不自然矯飾(p44-45). the strategies of condescension:一份在貝阿恩爾發行的報紙描述道,市長親民地用貝阿恩爾語發言。「要是貝阿恩語的聽眾感覺市長用貝阿恩語發表講話是一種體貼的舉動,必須默認法語是正式場合發表正式講話的唯一可接受的語言」p51.市長按預期,應該說法語,恰恰因為這種社會接受的預期,他說方言就是親民;而一個村長,說貝阿恩語則默認是正常的。「要推翻現存的等級制度的策略也與屈尊策略一樣,這是那些對自己顯存等級制度中地位充分自信的人的權利,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否定這種等級制度,同時又不會顯得物質或沒有能力滿足制度的要求」p52. 「不能將奧斯丁關於performative utterance的論述僅僅局限在語言的范圍內,這些acts of institution的巫術般有效性是與制度的存在分不開的,而正是這種制度,界定了巫術話語發揮作用的必需條件(參與者、時間地點)。正如奧斯丁表明的,這些恰當條件是社會條件,當某人希望恰當地進行船舶命名或洗禮儀式時,他必須是有資格這樣做的……他們正是通過明確的施事性表徵某個動作的完成。」p58.但是,布迪厄的批判本身難道不是一種performative utterance嗎,他又如何逃脫社會結構對語言行動的制約? 身體:「對於可接受性的界定,不是在情境中,而是在市場與habitus的關系中找到的,而habitus本身正式與市場關系的歷史產物。慣習不僅僅通過其使用狀況,而且是通過獲得狀況而與市場相關。我們講話不僅通過聽某種語言,而且要自己來講……相繼的強化或者拒絕,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建立起一種對語言用法的社會價值與市場之間的具體感受,這種感受組織了所有後來對語言產品的認識……語言的場所感」p69-70.但是,對某一語言用法的感覺,完全是可變的,尤其是通過後天經驗和學習,與其說語言具有場所感,不如說社會關系的場所感。這種場所感還影響了身體動作,「來自語言實踐的可接受性感覺,是銘刻於最根深蒂固的身體的性情傾向中的:它是整個身體,通過姿勢及內在反應,通過發音器官的反應,對市場的緊張做出反應」p75.比如女性用bouche這個詞,開口不大、緊張而害羞;而男性則用la gueula開口較大、放肆。 III 「海德格爾從普通語言中借來的詞語不可勝數,但他們都是塑造變形的;這種塑型過程產生了哲學語言的自治:通過對語法聯系的系統性強調,把普通詞彙插入到具體語言形式表達的關系網路中,並且由此暗示,話語的每一個元素都同時既作為能指有作為所指而已來著其他元素。由此像Fursorge這樣的一個普通詞語,通過變形與以下同一組內的整個系列的詞語明顯相關了:Sorge,Sorgfalt,Sorglosigkeit,Sorgenvoll,besorgt,Lebenssorge,Selbstsorge。關於同根詞的把戲,在格言、諺語中都很常見,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他常常被用來給兩個詞語之間以一種必然聯系的印象……僅僅通過形式的把戲就能使這種關系成為存在……普通語言的所有潛在源泉,都用來創造了這樣一種印象,即能指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並且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僅僅通過哲學概念的中介而確立,technical詞語是普通詞語貴族化的形式,標志一種寓言般的偏離」 "塑形產生了系統性錯覺,並且引出專業語言和普通語言的分離,於是又產生了系統自主的錯覺。通過被插入到詞法相似、詞源相同的網格中,並且編織進海德格爾的詞彙,Fursorge(操持)被剝奪了最初含義,這表現在在sozialfursorge(社會福利)中……一個詞語被整合到哲學系統中,導致詞語否定原義,盡管這一含義被公開系統禁止,卻在私下存在……根據索緒爾所確立的對立,關系高於成分,形式高於內容,通過把他們統一到關系的網路中來隱藏被壓抑的成分」p142-145 「允許他們被說出,卻又以一種暗示他們不能被說出的表達方式。這些專業化語言只有在表達形式之中才能明確表達這些經驗……服從於特殊場域的沉默規范,原初的內容可以說是化解在形式中了;通過塑形和對利益的尊奉,它變成了他的形式。這種塑性既是形式也是實質的改變:所指的內容正是在表達的形式中實現的。」p146. 「本體和實體之間對立的形式是哲學話語的核心差異,每一個詞語都帶上了一種永不磨滅的脫離的痕跡,這種脫離把真實的本體論與庸俗意義分離開來,並且用音韻學(existentiell/existenzial)的把戲印刻在表達形式中……神聖和世俗之間強加的鴻溝,獲得了最初的形式:它無處不在,將每個詞與自身分割,它通過令詞語不指示其看似指示的東西,把本真和庸俗區分開來」「事實上,被否定的庸俗意義仍然完成了一個哲學任務,因為他們至少可以作為一個否定性的關系項,只有與之對立,哲學距離才能確立起來。」p148-150. 對本原的創造,是通過形式對日常實體的差異完成的,這正是德里達所說的形而上的回歸。 「哲學思想就如神話思想一樣,純語言關系附加到了意義關系之上。這樣在《真理的本質》里,本質與非本質的對立被添加到根本對立之上……並且在對立之間取得了一種只有巫術中才有的和諧:通過把那些確立秩序的支配性關系中唯一可見的詞語普遍化,而使那種與象徵性否定相一致的秩序(夢境里服飾可以指代裸體)絕對化」p154-155. 「哲學貴族主義,反對任何把話語恢復到最簡單的表達形式為目標的對形式的摧毀,以及反對藉此恢復其生產的社會條件」「作為一種具有自己形式的話語,哲學話語支配著批評的條件。塑形拒絕世俗者,並且保護原文不會被平凡化,它通過將其保留為內部解讀而做到這一點……哲學文本被界定為只能被哲學家,即准備認可哲學話語的讀者所閱讀」p159-161.「與杜尚以來在藝術家與解釋群體之間的關系一樣,生產都預期到了解釋,並且在解釋者的雙猜游戲中,誘發了過度闡釋,而同時又保留著以著作本質的無窮名義來否定解釋的權利……海德格爾把自己的著作至於不可觸及地位,並且預先譴責了所有解釋……也許讀者已經理解清楚,但他仍被說服去懷疑自己理解的真實性」p164-165.某些哲學作品拒絕解讀,德里達經常說別人是idiot,如果不能從語言的所指來理解文本,而只能從內部的表達來理解,大眾確實被剝奪了一切權利。 最後一章,對孟德斯鳩地理氣候理論的批評,和羅蘭巴特的《神話學》如出一轍,但更好理解。北方/南方;緊縮/懶散;男人/女人;烈酒/水果etc……
B. 語言藝術是什麼
什麼叫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就是可以把是說成不是,把不是說成是;把美的說成丑的,把丑的說成美的.即使說的是自己都不認同的謬論,就是有很多人點頭稱是,甚至拍掌叫好.....這就是語言藝術!
第一章 公關語言概述
一。 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為了實現某種利益目標,通過傳播溝通,與其公眾建立的並協調發展的互利互惠的社會關系。
二。 公共關系由社會組織、公眾和傳播三大要素所構成。
1. 社會組織在公共關系的三大構成要素中,處於主體地位,它具有主導性。
2. 公眾是公共關系的客體,具有權威性。
3. 傳播是構成公共關系的中介,它具有效能性。
三。 公共關系傳播是指社會組織為了實現某種利益目標,向其公眾有計劃地傳遞信息,並通過信息反饋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溝通活動。
四。 公關傳播的構成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反饋、轉換、環境、干擾、效果、目的。
1. 信源:指信息的發布者或傳播者,即向受傳者發出信息的一方。
2. 信宿:也叫做受傳者,即信息的接受者或信息到達的目的地。
3. 反饋:是指信宿即受傳者對傳播者所傳信息作出的反應。
4. 干擾:是指傳播過程中放大或縮小信息量使信息失真而影響傳播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5. 目標:是信源選擇所傳信息的出發點和希望通過傳播所達到的效果。
五。 公關傳播的類型:1.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 2.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
六。 公關語言:公共關系傳播中的語言即公關語言,是指公共關系主體在進行公關傳播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切有意義的符號。
七。 公關語言學科的性質:1.綜合性、邊緣性。 2.理論性、實用性。 3.廣泛性、開放性。
廣泛性是就公共關系語言學科的研究對象來說的。開放性是針對著公共關系語言學科的發展趨勢而言的。
八。 科學與藝術的區別:
1. 兩者的本質特點不同。科學具有理論性、規律性、系統性等,而藝術則具有創造性、形象性、技巧性。
2. 兩者的價值層次不同。科學屬於系統理論層面,藝術實踐應用層面。科學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藝術雖然是形成科學理論的源泉,但對於其它實踐只具有參考或借鑒價值。
3. 兩者的形成過程不同。科學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認識,是經過反復提煉和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而藝術則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現實的一種典型性反映。
4. 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科學表現為理論體系,而藝術則表現為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技藝等。
九。 公關語言藝術:是指在公共關系實踐活動中,活動主體在公共關系基本原則和語言理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使用語言而表現出來的給人以美好感受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各種方法和技巧。
十。 公關語言藝術的個性特徵:1.遵循原則。2.注重互動。3.突出情感。4.形式多樣。5.探索創新。
交流信息(最低目標)、聯絡感情(至關重要)、改變態度、引起行為(最高目標)既是公共關系傳播活動的四個層次,同也任何社會組織開展公關活動的具體目標。
公關傳播活動中經常應用的語言形式主要包括有聲語言(會話語言、獨白語言),書面語言(公文語言、新聞語言),體態語言(動態體語、靜態體語),輔助語言(語音要素、功能聲音),標識語言(標志語言、標點符號)等。
十一。公關語言藝術的作用:1.暢通信息傳遞。2.加深情感溝通。3.促進關系協調。4.激發公眾行為。
我們人類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就是語言。這里說的藝術語言是指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形式在藝術作品中起著一種表達的作用。
藝術語言是抽象的,感性的,它與人類的語言是不同的,但是它們都具有著一種表達的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畫作,它們告訴我們的不單單是一些客觀事實的存在,並且告訴了我們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表達方式。不管是哪一種藝 術種類,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的語言。要想真正的了解藝術,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語言。
C. 房屋中介開業送什麼祝賀語好
為千家萬戶人民服務創造和諧社會之財路
D. 童慶炳文學概論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及劃分依據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中國特色:必須以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經驗作為土壤去培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必須吸收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遺產,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結合點。
3當代性:必須在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概括當代社會主義文學實踐的新經驗,回答當代社會主義文學運動提出的新問題。必須面對20世紀西方文論的挑戰。隨著科學的發展,20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諸如符號學、解釋學、現象學、價值學、資訊理論等。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3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 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4當前在文學的含義和屬性問題上,有哪些代表性觀點?這里把文學視為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它表現在哪幾點上?
答: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有三種代表性觀點:無功利與功利。文學是無功利的,但這種無功利又間接地指向某種權利。確切地說,無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間接的。直接的無功利性總是實現間接的功利性的手段。這一點正從目的的層面上顯示了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形象與理性。文學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層又具有某種理性。這是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在表現方式層面的顯現。
情感與認識。在文學中,審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認識則是間接的,直接的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伏著間接的理智認識。
這說明,文學的屬性不是單一的,而是雙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4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整理區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在繼承優秀文學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的審美需要進行藝術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植根於人民生活,自覺從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題材、主題、情節。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豐富自己,服務於人民。
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中的雅與俗問題?
答:雅與俗,從字面上看,一個是高雅美好,一個是平凡通俗,文藝作品是適應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創作出來的。雅與俗是相對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不斷變化,相互轉化。
衡量文藝作品價值高的標准,要看它是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並為人民群眾索賞識。
對於這問題,要正確對待、積極引導。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出發,大力發展高雅嚴肅的藝術的同時,重視引導通俗文藝的健康發展。
3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學的意義。
答: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要批判的繼承,有助於我們正確地借鑒,並根據新時期的審美需要,進行藝術的革新和創造。
4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相互關系。
答:民族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民族文學繁榮和世界文學進步。當然,世界文學在形成過程中,並不是取消民族文學。相反,各民族文學要在世界文學大背景下,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獨特性,從而使世界文學園地更加絢麗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豬蹄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活動稱為藝術生產。
關系: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從屬於物質生產或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精神生產總是受到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並隨之發展。
2文學創造與科學的本質區別:科學活動的特點是揭示客體的真實本質,它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以滿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並將這種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別人,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產成果,主要體現為的情緒,情感的形象形態,科學認識的因素在文學創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詩意化、及審美化了。
文學創造於宗教的本質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過對神的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價值,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的原因:文學創造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自由創造。並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作品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所以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3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答: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4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它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現實客體?
答:特點: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原因: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當它處於自在狀態時,仍不能成為文學創造的真正的現實客體,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比任何別的體驗更具主觀性。經過體驗的生活才成為主客觀統一的具體生活材料。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和創造者」?
答:不能說。因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理解: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活動,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6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感情體驗的心理特徵,文學創造主體對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去發現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系。一旦主體與客體發生某種詩意情感聯系時,主體就會對它傾注全部熱情。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文學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主體不以概念為中介而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不揚棄客體的個別性。客體始終以具體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
7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的反映客體,即主動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
8文學創造中作為主體的作家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的原因:
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後選擇的;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綴合、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作者完成的。
E. 如何使用數學中介語言 促進幼兒數概念的發展
英語要每天都看 ,小學生單詞量不多,但他們對英語有好奇和最佳的記憶 .我覺得您應該給他買本詞典.
然後每天早上放些英文歌 ,給他創造一個語感環境.相信他會愛上學習英語 .因為我是喜歡學英語,所以語文,數學就幫不上忙 ,但我相信都是循循漸進的.
F. 如何在生活美學上構建有意味的話語形式
如何在生活美學上構建有意味的話語形式
作為在西方美學直接影響下而啟幕的中國現代美學學科,自20世紀初以來,主要以西方美學的樣態作為自己建設的標准。我國現代美學的西化之路,幾乎全方位覆蓋了范疇概念、觀點學說、思維形態、方法立場等。我國美學發展的這種狀況,不僅使民族美學逐漸喪失了自己的話語,也大大偏離了人文學科的多元化要求。事實上,形成世界范圍內一套統一的標準的美學話語體系,既無必要,也不可行。我國美學要進一步發展,亟須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
我國美學之所以要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是因為美學既需要面向全人類普適性的審美價值向度,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審美話語。美學不是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不應以追求統一的標准性為目標,審美本身就是人類情感多元、價值多樣的詩化呈現。雖然美學也需要研究人類審美活動中的普遍性問題、得出關於人類審美現象的規律性結論,但它的問題和結論都不僅僅系於客觀的一維,何為美、如何審美等都不是僵死劃一的教條。美學既有方法論、技巧論等維度,也有情感論、價值論等維度,而且後者更富本質意義。回歸美學以情感和價值等為中心的人文維度,是美學真正實現深度突破與自身價值的必由之路。對於我國美學來說,只有真正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才能在世界美學之林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實現與西方美學平等深度的對話。我國美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既需要融西入中、化合創新,也需要援古入今、傳承推進,在總結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美學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在直面民族審美的現實中,實現自己的破繭和涅槃。
確立自己的基本范疇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首先要叩問有沒有自己的基本范疇。基本范疇的確立,是一門學科建設的邏輯基石。
西方經典美學與哲學密切關聯,像鮑姆加敦、康德等現代美學學科的奠基人同時都是哲學家,他們創立的美學基本范疇以感性和美為中心,與理性和真善等基本哲學范疇相對應。中國美學的傳統既與哲學精神密切關聯,也與文化精神和藝術精神深度交融。中國美學的基本范疇在文化、哲學、藝術的三維交匯中展開,形成了以道、氣、有、無、韻、味、象、境、格等為代表的感性理性交匯、不著美而言美的民族化范疇群。中國美學范疇極富自己的民族特質,其抽象具象兼具、形上形下兼容的概括方式,對於闡釋審美與生活、藝術的關聯尤其具有可延展的豐富維度與廣闊空間。中國美學范疇的審美向度不以美論美,不將美絕緣於自我的天地,而是在廣闊的宇宙俯仰、時空縱橫、物我交匯、人生馳騁、藝術涵泳中綿展與深味,從而由純理論的學術構建透入鮮活的生存實踐,突出呈現了美學作為人文學科的價值品性。當然,中國美學范疇的獨特話語形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需要作出精準的理論闡釋與有力的現代轉化。這個工作在20世紀初,梁啟超、王國維等已經作了初步探索,他們以「趣味」和「境界」為核心范疇進行開掘推進。但此後,中國美學並沒有很好地在這個很有價值的方向上繼續前行,初步走向現代的一些優秀的傳統民族美學范疇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也幾乎沒有再出現新的有生命力的民族美學范疇。客觀看,今天中國美學基本范疇的建設已經具有一定的傳統基礎,但這些范疇也需要結合當代語境和實踐需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真正成為當代審美實踐中富有活力的基本范疇,成為既具民族特質又能與世界美學對話的基本范疇。
建構自己的命題學說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也要叩問有沒有自己的命題學說。命題學說的建構,是一門學科確立的主要血肉。
西方經典美學主要圍繞什麼是美、審美現象、審美經驗、審美形態、審美教育等理論問題展開,其核心是學科理論的系統建設。中國美學則主要圍繞審美何為而展開,建構的主要是美在與自然宇宙、與人的生命生存的鮮活關系中應是什麼、何以可能、如何實現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美學主要提出和建構了盡善盡美、大美不言、氣韻生動、比德、養氣、虛靜、生活(人生)藝術化等命題學說。這些命題學說的特點是緊密聯系人生實踐,以藝術為中介溝通人生與審美,突出關注美善關聯,這與西方美學命題學說的科學、理性、系統、學理化的立論角度和目標原則有著顯著不同。當然,從中國古典美學到現代美學,中國美學命題學說的整體風貌既有傳承延續,也有發展變化。比如,中國古典美學主要探討美善的關系問題,但20世紀以後,從西方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引入了真的維度,真善美統一的問題成為中國現代美學關注的焦點之一。在中國美學命題中,論美也是一種求真和向善。中國現代美學對真善美統一性的關注,既是對中國古典美學命題學說的發展,也突出體現了中國美學命題學說一貫的實踐導向和人生取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與西方經典美學側重美真關系和純粹學理建構的命題學說有著顯著差別。當代中國美學命題學說的建構,仍然需要深入解決以真善美關系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命題,關注生命美化和人生美化。在科技迅速發展和逐利原則廣受效法的當代語境中,中國美學命題學說內蘊的人文特質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們應在弘揚民族美學這一重要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實踐特點對其加以發展。
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維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還要叩問中國美學的方法思維問題。方法思維的特點,不僅直接影響理論表述的形態特徵,也深刻影響一門學科的整體面貌。
西方經典美學追求科學、邏輯、思辨、系統的方法思維,以追求客觀、理性、普遍的結論為目標。這種方法思維的特點是問題明晰、條理清楚、論證客觀、分析系統。而中國古典學術思維注重整體把握和直覺體悟,關注研究對象的具體特徵,較少邏輯分析、理性推理、概括論證和條分縷析,帶有一定的朦朧性、模糊性、主觀性。由於中國古典學術思維的特點,中國傳統審美理論更多的不是在哲學領域展開,而是在藝術領域展開,突出表現為與各種藝術品鑒論的結合。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源頭可溯自老莊和孔子的哲學思想,但其展開及其豐富的成果主要還是各門具體的藝術理論,形成了詩文評、詩畫論、小說評點等多種有別於西方的民族理論樣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古典文論樣態在西方科學思維和現代理論樣態的影響下,逐漸向西方文論樣態轉換。梁啟超由《飲冰室詩話》到《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王國維由《人間詞話》到《〈紅樓夢〉評論》,就是一種由古典到現代的嘗試,也是一種由民族到西化的嘗試。這種嘗試對於中國美學方法思維的現代演進有著不容置疑的積極意義。中國現代美學得以啟幕,與方法思維的現代轉換有著直接關聯。從世界范圍看,中學與西學,無論哪個學科,有效的對話都需要方法思維及其理論樣態的必要對接。美學的方法思維既不應定於一尊,也不能守舊倒退。美學方法思維和理論樣態的多元化與新的交融,是當下可以探索和開拓的領域,但我們更需關注的是闡釋的成效和接受的效果。
弘揚民族美學精神
叩問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構建,必然要從根子上叩問如何弘揚民族美學精神問題。高潔的精神是照亮人類前行之路的明燈。在世界美學的大家庭中,在尚美向美弘美的共同基礎上,各民族美學精神可以共存共榮、多元激盪,推動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和攀升。
中國古代從嚴格意義上說並沒有學科形態上的美學理論,但中華文化自古就有濃郁的尚美傳統。中華文化特別重視人文化育、美善相濟,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倡導詩教樂教、以藝育人。老莊和孔子的哲學雖然不是直接討論美學問題,但實質上已經開啟了中國美學精神以整個人生為創美審美對象的民族神韻。20世紀初,西方美學東漸,不僅給中華傳統美學帶來了新概念和新思維,也推動了中國美學的思想革新和精神變革。在20世紀,我國也涌現了一批迄今仍然堪稱高峰的美學大家,共同傳承發展了立足人生、關懷人生、升華人生的立美創美審美相融、思辨踐行相洽的民族美學精神。中國美學豐富的人文底蘊、鮮明的人生向度、突出的實踐指向、濃郁的理想情懷,對於現實有著重要的反思功能和批判功能,也有著突出的引領意義和導向意義。中國美學獨特的民族精神,不僅是對世界美學寶庫的獨特貢獻,也是對人類精神寶庫的重要貢獻。不過,獨特的、富有價值的民族美學精神在當下並沒有得到很好弘揚。不弘揚民族美學精神,將使中國美學無根可立,更遑論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貫通中國美學發展的精神血脈,深入辨析提煉精神特質,已是中國美學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要在古今中西的交匯中,在思想與實踐的交融中,在傳承與發展的統一中,不斷升華中國美學精神,共同推進人類美學發展,引領人文精神前行。
G. 語言學相關
簡要說明口語和書面語的關系。
口語和書面語是語言的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口語是人們平常講話所運用的語言,是說的語言和聽的語言;書面語是人們做文章所運用的語言,是寫的語言和看的語言。口語和書面語相比,口語的歷史要悠久得多,應用也廣泛得多。它與人類社會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文字產生以後才出現的。沒有書面語的民族至今還很多,但是沒有口語的民族卻是不存在的。就是有書面語的民族,它的應用范圍也只限於識字階層。 所以說,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
口語是靠聲音來傳播的,它勢必要受到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這種限制是無法克服的;就是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限制也還不能完全消除。書面語可以克服口語的不足,把人們的思想記錄下來,「傳於異地,留於異時」。這樣一來,人們的知識和經驗能夠更好地保存下來,傳播開去。 這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口語和書面語雖然是同一種語言的兩種存在形式,但是由於兩者交際環境不同,物質條件有別,它們的表現方式必然是各有特色,表達效果也必然是各有千秋。
在口語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說人處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當中,說話人可以隨時根據對方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語言,聽話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對方作出必要的解釋。講話時往往沒有多少思考的餘地,常常是想到哪裡講到哪裡,這就使得口語在表現形式上具有這樣的一些特點:長句少短句多,整句少散句多,完全句少不完全句多,連貫句少啰唆重復多。 總的說來是起伏大,變化多。
在書面語交際中,交際的雙方不再處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當中,他們之間的聯系被切斷了,交際活動往往由一方在一時一地單獨進行,再由另一方在異時異地繼續下去。這就要求筆者把事情交代得完整些,把話講得更清楚些。在寫的過程中,筆者有足夠的時間來反復推敲,可以也必須把文章寫得更精煉些。這樣,書面語在表現形式上往往是短句少長句多,省略句少完全句多,偶發詞少連貫性強。口語和書面語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書面語必須以口語為源泉,不斷吸收口語中新鮮的成分;另一方面,書面語又可以影響口語,促進口語的規范化。我們應當注意口語和書面語的這種聯系,既不要把書面語和口語割裂開來,也不要把它們等同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強調書面語和口語的聯系,決不意味著降低書面語的標准。恰恰相反,書面語水平只有不斷提高,才能滿足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在提倡加強口語訓練的同時,仍要進一步加強書面語的訓練。不僅脫離口語的書面語、與口語相對立的書面語是沒有前途的,而且,與口語完全等同的書面語也是不好的,不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的。就我國目前的語文水平來看,提高書面語表達能力仍然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還需要廣大語文工作者和全體人民繼續努力。
「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怎樣理解這句話?
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彙建築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固性和民族性。
語言是人類的創造,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許多動物也能夠發出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中傳遞信息。但是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隨機變化。只有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語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可是在語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們又把它當做神物崇拜起來。他們用語言來祝福,用語言來詛咒。他們選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鋪的名字。他們甚至相信一個人的名字跟人身禍福相連,因而名字要避諱。皇帝的名字、長官的名字、祖宗和長輩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個「號」,彼此不稱名而稱號。在後世,認為這是禮貌;在遠古,這是人身保護。現代各地口語里也常常有些詞語起源於避諱;不久以前,很多行業有各自的避諱字眼。從前有些人家,因為小孩兒不懂得避諱,在堂屋裡貼一張紙條「童言無忌」,意思是小孩兒說的話不算數。
凡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語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語言呢?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說,現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種語言(當然,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中)。其中4200種左右得到人們的承認,成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語言。其餘有500種語言為人們所研究。另外,約有1400多種還沒有被人們承認是獨立的語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語言。如澳大利亞有二百五十種語言僅被4萬多人使用,而這些澳大利亞土著民族還不得不使用英語,長期以來,這些語種便漸趨衰亡。在美國同樣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語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種語言,其中許多種語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它們來交談。他們的子孫已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語言,而習慣於用英語了。
漢字能否改革為拼音文字?談談你的看法。
漢字與西方的拼音文字,本是兩個不同體系、各自演進而形成的文字,各有千秋,無所謂何者進步、何者落後。一般而言,文字包含了文化信息與思維模式,所謂文字記錄語言或升華語言,說的就是文字含有文化信息與思維模式。漢語拼音的最早形式是使用一些漢字筆畫或筆畫組合作為注音符號,這與英語音標近似拉丁字母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漢語拼音借用了拉丁字母,才成為現在的拼音。
拼音代替漢字,首先將漢字本身帶有的文化信息剝離了,一如母語為英語的人鼓吹將音標代替單詞。要是有人鼓吹這么改變英語,同樣是不可能成功的。
單就傳承文化信息這一點,鼓吹拼音代替漢字的人就無法拿出站得住腳的方案。
漢字與拉丁語系諸語言的單詞有個共同點,兩者都不是憑空成為現在的形態的。從文字的誕生到成熟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作為文字的音標,顯然沒有這種演進過程。
文字的演進過程本身就是語言文化的內容之一,文字的演進過程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是遞增的,至今都是如此。任何將文字中的文化信息剝離的企圖都將以失敗告終。這是基於歷史的判斷。
漢字與漢語相適應,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漢語同音字多,漢字可以區別同音字;漢語方言復雜,漢字可以超方言;漢語有聲韻調,音節性強,缺乏形態變化,漢字一個字一個音節。
H. 創造性活動有幾種
創造性活動有兩種,即發現與發明。發現指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但未被前人認專識的東西。這實際屬上是發現某個事實。而發明則是指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東西,但對人類而言是具有某種社會價值的產品。這兩類創造性活動,對人類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由於創造性活動與創造力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創造性活動中,就可看出相應的創造力的高低來。也就是說,創造力是有高低水平之分,這也就是各類諸如服裝設計大賽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在相同類型的創造性活動中,由於其最終產品之間的差異性,也就反映了創造者本身在這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當然,產品與創造力是以創造性活動為中介的、互為因果的東西。
I. 求英語高手,幫我弄一篇英語作文出來1500個字,關於學習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各種比較以及我們應該怎
英語作文還1500個字
你們老師真狠!!!
=====
網上找篇論文,大概翻一下——
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比較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周元輝
摘要: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是當前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焦點問題。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既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對兩種習得的理論研究不同、習得的年齡不同、習得的動機不同、習得的方式不同和習得的環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點主要表現在兩種習得都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環境、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以及都必須經過一定的語言習得階段等方面。本文探討的兩種習得之間的差異正是第二語言教學中應該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採取適應的措施和方法,能進一步提高第二語言習得的效果。同時,本文探討的兩種習得之間的相同點反映出語言習得的普遍規律,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第一語言的習得。
關鍵詞: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習得;不同點;相同點
第一語言習得通常指人們在幼年時期對自己母語的習得,而第二語言的習得通常要晚於第一語言的習得,本文談到的第二語言習得是從廣義上來說的,指人們對外語和第二語言的習得。要探討兩種語言習得的性質或特點,最好的辦法是將第一語言習得跟第二語言習得作比較,有比較才能鑒別出二者的異同。
一、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不同點 1、 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不同 1.1 第一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 研究第一語言習得的理論產生於18
世紀,始於德國的哲學家Dietrich Tiedemann
對他的孩子嬰兒時期心理和語言發展過程的研究。但由於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後的半個世紀內對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發展較慢。直到20 世紀60、70
年代,隨著Chomsky
的生成語法的發展,這方面的研究才開始日趨系統化和科學化。而且在近幾十年內,對第一語言習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發展。由於看問題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理論:
a.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tic Theory) 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盛行於20 世紀40 年代50
年代,對第一語言習得的研究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在語言習得研究領域中的行為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
和Skinner。行為主義認為,「任何知識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經驗,只有通過客觀的、可觀察的實驗而獲得的材料才是可靠的,……在生活中,我們會經歷到各種刺激和反應,相同的刺激和反應不斷出現,於是我們便不自覺地把某種刺激與反應聯系起來……
。具體的外部刺激除了產生體力上的反應,同時也產生語言反應。」在行為主義看來,語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後天習得的,他們強調外部條件在母語習得過程中的作用。簡單地說,這種行為主義認為兒童的大腦原本是一塊白板,兒童是通過刺激-反應-強化的模式養成習慣而學會母語的。這種理論把兒童看成是一個完全由環境來改造的對象,過分強調了環境的作用,強調後天通過刺激-反應養成習慣,忽視認知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釋語言的抽象本質、語言的創造性使用以及語言意義的習得。
b.先天論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先天論認為:人類生來就具有一套語言知識,這套語言知識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語言的共同特徵,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稱這種語法為「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語法」可以看作是由遺傳的得來的「語言智能的初始狀態」,通過經驗的觸發與完型的作用,初始狀態發展為相對穩固的新狀態,在新狀態中包括了通過學習獲得的那部分語法。Chomsky
指出,一個兒童一般在五六歲時就可以掌握母語;這個年齡的兒童的智力還很不發達,學習其他知識(如數學,物理)還相當困難,而學習語言這樣容易。這種現象,用「白板說」或「刺激-反應」論都解釋不通……兒童在五六年之內所接觸的話語畢竟是有限的,然而,兒童學到的句子卻是無限的。兒童可以說出從來沒有說過的句子,也可以聽懂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句子。總之,兒童從有限的話語中學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語法知識,用有限
的手段 表達無限的思想。語言的這種
「創造性」(creativity)決不可能靠「刺激-反應」產生出來……兒童天生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比如說是「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使一切正常兒童,只要稍許接觸語言材料,就能在幾年之內習
得母語。這種理論能解釋語言意義的獲得,語言的抽象性以及語言的創造性使用等方面。巴黎的國家科學研究所的一些專家們發現一周歲的法國嬰兒能區分法語音素和俄語音素,他們解釋這是因為人類固有一套語言能力基因,他們的發現似乎證明了Chomsky
的「語言習得機制」假說。然而,先天論過分看重了兒童的天賦,忽視後天環境的作用,忽視反復操練養成習慣的必要性。先天論與行為主義是兩個極端的理論。
c.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論的代表人物是D. L. Slokin , J. Piaget 和L.
Bloom。該理論認為:兒童不是一出生就會說話,而是發育到差不多一歲的時候才開始說話,這是因為兒童在發育的過程中,在接觸、感知外界事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認知圖式」,這種「認知圖式」是一種「智慧」,「智慧的兩個主要機能是發展和理解。」根據Piaget
的觀點,兒童的智力發展要經過四個階段,感覺運算階段0-2 歲、前運算階段2-7 歲 、具體運算階段7-11 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16 歲。11
歲前後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跨越具體體驗,其感性認知開始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因此,這一時期也通常被稱為語言習得關鍵期。認知論把語言習得的發展看作是學習者的內在機制與語言輸入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學習者和他的對話者相互努力,語言習得的質量才能保證。
1.2 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是在20 世紀60
年代才開始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然而,在此後短短的幾十年間,有關這方面的理論研究發展的異常迅速,並且成為了應用語言學的一項重要的研究。迄今為止,研究者們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至少有40
余種,在這里主要介紹兩種: a.中介語理論(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 Selinker 等人於20
世紀60 年代末70
年代出提出的,中介語(即過渡語)是指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在未全部掌握目的語以前往往會使用一種既與自己本族語不同,又與所學目的語無任何聯系的過度性語言。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過渡語會演變,演變的速度有時快,有時慢,有時還會「僵化」(Fossilization)。演變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策略。Selinker
(1972)將中介語劃分為獨立的語言系統,認為它是由學習者的五個主要的認知過程產生的結果:1)語言的轉換(language
transfer),2)訓練的轉換(transfer of training),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5)對目的語的語言材料的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Widdowson
把以上學習過程統稱為簡化過程,簡化能力屬於人類正常語言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中介語有四個特徵:創造性、開放性、靈活性和系統性。中介語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與第一語言習得是兩種不同的過程。這種理論在目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頗受重視。目前有關這一理論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如外語學習過程中僵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僵化?中介語的始點是什麼?
b.語言監控理論(The Monitor Model)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最全面的、最為認知的,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就是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
的語言監控理論。它共有五個階段:1、習得與學習區分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vision):說明自然習得是一種下意識的過程,而正式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過程;2、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強調學習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遵循一個不變的先後順序;3、監控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認為人人都有一個語言控制、調節系統,學習者利用這一系統調節自己的語言行為;4、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當學習者能夠理解超出其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i+1)時,自然語言習得就會發生;5、情感過濾假設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說明感情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監控理論也存在一些問題,如 1)Krashen
把學習與習得這兩個概念截然區分開來,並將其理論建立在對這兩個概念的區分之上,這是不可靠的。因為這兩者難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同時,Krashen
也無法說明習得和學習的認知心理過程;2)Krashen 的一系列假設無法用實踐加以檢驗等 。 二、習得的年齡不同
第一語言習得通常是在人們的兒童時期就開始了,而第二語言習得則大都是在人們的青少年以後開始的。年齡的不同必然會引起兒童和成人在大腦發育、認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相差甚遠,因而兒童習得第一語言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存在差異。Penfield
和 Roberts(1959)認為理解和產生語言的神經功能最初是 分布在大腦的左右側,整個大腦都參與語言學習,所以兒童吸收新的語言信息就快些、容易些。而
Eric
Lenneberg(1967)指出,在兩歲到青春期這一段時間內,人的智力的、邏輯的、分析的功能漸漸地被側化到左半球,情感的社會功能則逐漸地受控於右半球,人的語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因而在青春期之後,大腦已發育成熟,功能側化已完成,人的神經系統不再有彈性,使得成人在習得第二語言是,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優勢,因而很難獲得母語般的熟練。另外,根據Piaget
的觀點,兒童在初學語言時,完全處於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有時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是在學習語言,正是這種「無意識」才使兒童學習語言容易取得成功。同時,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與語言能力的發展同步進行,相互促進,相互提高,認知能力的發展為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生物基礎,而語言能力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成人則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已日趨完善,認知能力的發展與語言習得相脫離,第二語言對於習得者來說不是唯一可依賴的思維工具。相反,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往往要藉助第一語言來完成,因此,習得者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法用第二語言來思維,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特殊的任務來完成。同時,成人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情感滲入太多,如怕犯錯誤被人取笑等,因此不輕易應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限制了語言習得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習得的動機不同
兒童習得母語是出於其本能—一種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種動機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變,而且不需要別人的督促。第二語言習得的動機要復雜一些,Gardener(1985)
把動機區分為「 綜合性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兩種類型,有「綜合性動機」的學習者喜歡所學語言或受所學語言相聯系的文化的影響,他們希望自己像目的語社會中的成員之一,並能為目的語社會所接受。有「工具性動機」的學習者則是將目的語看成是一種工具或需要,如出國、求職、升職的需要。這種動機體現了學習一門新語言的現實價值和優勢。一般來說,學習者往往具有這兩種動機,還有一種是「內在性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學習動機可能來自於外界因素,也可能來自內在因素的影響,如受到某種因素的激發而產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等。如果沒有這種學習者對學習的「內在興趣」,那麼,無論是「綜合性動機」還是「工具性動機」,都難以有效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如何不斷增強學習者的「內在興趣」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
三、 習得的方式不同 兒童的第一語言是自然習得的,從一開始就注意實用;兒童習得的母語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父母的語言,又稱保姆式語言(caretaker talk
or mother
talk),其特點是簡單、重復、實用,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與當時當地有關的事情,語言的集中點在於內容而不是形式,兒童與父母或其他人是在平等的情況下習得第一語言的。而第二語言學習者主要靠外語教師在課堂上傳授,而教師是在課堂上用第二語言做不真實的事情,語言輸入很多是脫離現實的,輸入量又小,語言輸入和輸出大多以教科書為主,重形式而不是內容,教師控制課堂交際,所用材料是經過精選的,難易程度有時不太符合學習者的水平。兒童從小就使用第一語言進行真正的交際,通過交際習得語言。
四、 習得的環境不同
兩種語言習得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第一語言習得者出於母語的自然語言環境中,其周圍的人都是母語的使用者,常常是一對一的學習環境,習得語言是沒有壓力,沒有競爭,不必擔心沐浴運用的好壞。他們是在語言的海洋中習得語言的。而第二語言學習者很少處於這樣的語言環境,他們常常處於競爭性很強的、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他們是在母語環境中學習另一種語言。而且第二語言學習者僅僅是在課堂上接觸新語言,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由於第一語言習得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習得母語,並在實際運用語言他們是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習得語言;而第二語言學習者由於缺少使用語言的環境,只能模擬,結果到了真正應用時,有些知識往往是學非所用。另外,兩種語言習得所處的文化環境也不同,要習得一種語言必須習得和該語言有關的文化,兒童在母語環境中習得母語的同時,也就自然地習得了母語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第二語言習得一般是在目的語環境或非目的語環境中,先入為主的母語文化對習得中的目的語文化會產生遷移或影響,即使是在目的語環境中,學習者也不一定能在習得目的語的過程中同時習得該語言的文化。
可見,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學習,不能混為一談。這兩種學習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差異,不了解這一差異,看不到成人第二語言習得復雜的一面而盲目模仿兒童習得第一語言的過程,對我們的第二語言教學及學習都將適得其反。雖然如此,但是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還是存在著一些共同點的,這些共同點反映了語言習得的普遍性規律,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母語習得。
2、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相同點
(1)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都具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兒童置身於與父母和他人交際這一自然的母語環境中;成人習得第二語言也必須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如在目的語國家學習或進行第二語言教學活動的課堂。
(2)兩種語言習得都必須掌握語言、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及受文化制約的語用規則,而且習得過程都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毫不例外地要經歷從單個要素的發音規則到掌握因素組合的發音規則,直到掌握該語言的整個語音系統。
(3)兩種語言習得大體上都經過感知、理解、模仿、記憶及運用等階段。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既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兩種語言習得的個性,充分利用兩種語言習得的共性,發揮和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優勢,使他們受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參考書目 1、 劉潤清,1995,《西方語言學流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 樂眉雲,2002,《應用語言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桂詩春,1985,《心理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 範文網(www.hzptc.com)Haegeman. 1994. Intro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5、 R. Ellis.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高霞,2002,《第二語言習得的特性探討—第二語言習得和母語習得的異同》,《楚雄師范學院學報》第 3 期。 7、
李哲,2000,《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比較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第6 期。 8、
賈冠傑,王躍洪,張冬梅,1999,《第二語言學習與第一語言習得的異同》,《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第 3 期。
J. 關於語言藝術的手抄報 急!!!!!!!!!!!!
有一次我去同學家,他媽說:「你們返校那天讓幾點到?」
我說:「八點」
我同學說:「半」
我說:「所以你來晚了」
一次國共談判時,國民黨代表說:「我們簡直是對牛彈琴!」
周恩來笑著說:「對,牛彈琴!」
我們人類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就是語言。這里說的語言是藝術指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形式在藝術作品中起著一種表達的作用。語言藝術是抽象的,感性的,它與人類的語言是不同的,但是它們都具有著一種表達的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畫作,它們告訴我們的不單單是一些客觀事實的存在,並且告訴了我們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表達方式。不管是那一種藝術種類,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特殊的語言。要想真正的了解藝術,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語言。
學科的新釋
經濟 -- 經常忘記
會計 -- 很快就忘記
統計---通通忘記
設計---設法忘記
計算機組織---祭祖
微積分---危機分,
微微累積的分數
明史---明明就會死
宋史---送死
西洋史學史---死了又死
請客舊時年關,有人在家設宴招待幫助過他的人,一共請了四位客人。時近中午,還有一人未到。於是自言自語:「該來的怎麼還不來?」聽到這話,其中一位客人心想:「該來的還不來,那麼我是不該來了?」於是起身告辭而去。其人很後悔自己說錯了話,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心想:「不該走的走了,看來我是該走的!」也告辭而去。主人見因自己言語不慎,把客人氣走了,十分懊悔。妻子也埋怨他不會說話,於是辯解道:「我說的不是他們。」最後一位客人一聽這話,心想:「不是他們!那隻有是我了!」於是嘆了口氣,也走了。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