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尿不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美國幫寶適 美國好奇 日本花王 日本大王都很不錯,進口紙尿褲主要特點透氣性強、吸收量大,薄薄一片能使寶寶感受超凡的輕松乾爽;有效保護寶寶肌膚,讓小PP免受尿尿和臭臭的刺激。特別是具有能反復調節、表面光滑的彈性搭扣,可以給寶寶一個最適體的尺寸,而且不會摩擦!
⑵ 想開一個製造尿不濕的廠子,請問需要什麼設備大概需要投資多少錢
這投資大了去了,最低千萬起步,這僅僅是起步!!!!!!
⑶ 尿不濕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售出的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要步入發射艙時突感尿急,只好下來順著太空服的管子向外排尿;同年,在飛船里遲遲不能發射的美國宇航員謝潑德也遭遇了尿急,指揮官命令他尿在太空服里。 80年代,「太空服之父」華人唐鑫源為解決太空人排尿問題,改進了太空服,加入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紙尿片,尿尿才不再是宇航員的難題。 技術後來轉為民用,就是現在千家萬戶使用的「尿不濕」。
⑷ 誰發明的紙尿褲
不是你 我 就是他了
⑸ 「尿不濕」是為誰發明的
我們知道飯粒和面團中都含有水分,但是用手擠不出水來。這是因為大米和麵粉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它是一種長鏈狀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長鏈上有許多親水原子。科學家根據這一原理,人工合成了許多高分子材料,它們都有很強的吸水性,如聚乙烯醇、聚氧乙烯等。把這些材料塗在軟布上,就可以製成「尿不濕」尿布。
從理論上講,「尿不濕」的吸水量能達到自重的許多倍,而且在受到少許壓力時,水也不流出來。所以,它能使尿布不濕。
說起來,你也許不相信,尿不濕的發明,最早是為航天員發明的。美國的宇航員曾在太空中,出現過尿液污染事件,結果使航天員的面罩看不清楚,後來人們發明了尿不濕,並不斷改進。現在航天員用的尿不濕,1克尿不濕可以吸收1000克的液體,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就是穿上尿不濕上天的。
「濕」到底是什麼?
水能把東西浸濕。而濕是一種物體的觸感,大致說來,濕是一種物理吸引作用。如果仔細觀察一杯水,可以看出水「粘」在玻璃杯的壁上,比杯中的水面稍高,呈U形。這是因為杯中的氫受到空氣中的氧的吸引而上升的情形,一直到水的重量與吸引力平衡時,杯壁上的水才會停止上升。換成較細的管子,水會上升得更多才會達到平衡,所以,管越細,爬得越高。這種現象叫做「毛細現象」。而就是因為這種毛細作用,才能使水由地面上升到三百尺高樹頂的葉子上。而「毛細現象」整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浸濕」。
⑹ 紙尿褲生產設備和材料一共投資多少錢
一般要二條線,一條紙尿褲、一條拉拉褲。國產不錯的機器。。500、台、2台1000萬。
一條線2班倒。從頭到尾一條線需要30個人。
你車間、倉庫。。一年365年、一天開滿生產。不出任何意外。。至少3年才能回本。
之前就是有想開。算了。。3年。。3年誰會知道發生什麼。。還不知直接找個好工廠代工。
⑺ 是瑪麗安娜發明了紙尿片,還是坦莫尼爾發明了紙尿片
是瑪麗安娜發明了紙尿片。
紙尿布是一種方便更換的一次性產品,內有的超強吸收芯層採用高分子吸收體遇絨毛漿組合吸收結構。吸收快速充分,有效凝聚不回滲,確保防滲防漏,讓寶寶隨時乾乾爽爽。
紙尿片最早是由美國紐約一名家庭主婦瑪麗安娜發明的。瑪麗安娜把一張浴室的淋膠簾割開,然後加上吸水的軟紙製成最初的紙尿片。1951年,瑪麗安娜發明的紙尿布獲得了國家專利。
(7)發明紙尿褲機器擴展閱讀
選購紙尿片的注意事項:
1、產品包裝標識應齊全。產品包裝上應註明生產企業的名稱、地址、電話等,還要注意看包裝上是否註明產品的執行標准、生產日期、有效期等。
2、選購時應檢查外觀質量。好的紙尿褲從外觀上看應干凈整潔、無異味、表面無破損、無污跡、不幹膠條沒有撕開的痕跡。揭開產品的無紡布面層觀察,絨毛漿吸收層應蓬鬆、潔白、無浸漬。
3、比較吸收量。尿濕時,襯墊能夠將尿液吸附於其中,在與皮膚接觸時仍能保持乾爽。
⑻ 有誰知道紙尿褲生產設備多少錢
TB 里很多,你可以去看看,不同價格都有。 主要看你的規模的品種。
⑼ 紙尿褲的專利發明
唐鑫源,江蘇省無錫市人。先後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美國麻省羅宛爾理工大學、北卡羅納大學、威斯康新大學,專攻化學、紡織染整工程、高分子化學,獲哲學博士。初次回國後,致於力毛紡織染整工業,任協新毛紡織廠工程師、廠長,中國紡織工學院副院長等職。 1949年,美國在第二世界大戰後科技發展迅猛,唐鑫源先生再度負笈遠渡重洋,入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研究高分子化學,並任研究員。學成後應聘於迪卡爾化學塑料工程公司研究部任經理。當時,美國空軍開始太空飛行計劃,極需專門人才,唐應美國空軍之聘負責研究抵禦高溫非金屬材料。先後發明了能抵禦華氏一千度高溫的有機性纖維和能抵禦華氏四千度的無機性纖維,此種特殊超溫材料,對於太空及軍事設備有助無量,成績斐然。 1962年,美國太空總署太空飛行中心成立,唐鑫源先生出任材料研究所所長,主持研究太空應用材料,研製成能抵禦輻射線與高溫的非金屬材料,以及防火材料等等,應用於登陸月球之阿波羅APOLLO太空艇及登陸月球艇、太空飛行實驗室SKYLAB,太空梭SPACE SHUTTLE以及太空站SPACE STATION。同時主持研究設計太空衣、飛行工作衣、駕駛裝、運動裝、維生系統、太空工作設備與工具,以維持和保護太空飛行任務之功效與安全。1969年7月19日美國太空人平安登上月球。美國太空總署署長在完成登陸月球後頒獎時講,太空飛行有今日成就,全賴太空艇及火箭發動之設計、駕駛管制與唐氏主持之太空衣及其發明之高溫防火材料,方能有今日之安全登陸月球之成功,贊譽唐鑫源先生為「太空衣之父」。按月球之溫度,日光下為華氏250度,無日光下為華氏零下250度,全賴唐先生發明之太空衣。唐氏發明的各項材料亦廣泛應用於商業,造福人類。如貝泰BETA纖維可抵禦華氏一千五網路高溫,在氧氣中不能燃燒,除應用於登陸月球外,因具有抗熱防火、擋雨避風等多種功能,已被建築界廣泛用於大型商場、會議大樓、飛機場之房頂,包括美國八萬人體育館等。因唐先生研製的材料有強力吸水性,解決了太空人的小便問題,用此材料製成的嬰兒尿布也風行世界。唐先生之卓越成就,先後獲美國太空總署最高特殊工程成就獎章及美國太空中心成立以來第一次頒發的太空實驗獎獎金,又榮獲選入太空技術名人堂。三十三年中唐先生榮獲美國政府及其他學術與科學機構之獎狀獎章,包括美國總統頒贈的領袖獎章計一百餘種。1989年,晉升為美國太空總署總工程師,這是美國太空中心成立二十八年來一千餘名工程師中第一個。1994年,唐鑫源先生退休,美國德州州長頒贈德州榮譽海軍上將。美國海陸空軍及航空機構聘其為顧問或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先後被美國總統尼克松、福特、里根及布希等聘為顧問團委員,美國國會參議院及眾議院咨詢委員,美國安全委員會顧問等。列入美國中西部名人錄、美國南部及西南部名人錄、美國財政工業名人錄、美國科學及工程名人錄、美國社會領袖名人錄、美國航空名人錄、美國名人錄、國際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 唐鑫源先生曾被邀請來華參加第二屆國家建設研究會,並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唐鑫源先生致力科技,造福社會,其卓越貢獻,弛譽全球。
⑽ 縫紉機顯微鏡紙尿片分別是誰發明的
縫紉機是用一根或多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或多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縫紉機能縫制棉、麻、絲、毛、人造纖維等織物和皮革、塑料、紙張等製品,縫出的線跡整齊美觀、平整牢固,縫紉速度快、使用簡便。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紡織工業的大生產促進了縫紉機的發明和發展。1790年,美國木工托馬斯·賽特發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裁縫B·蒂莫尼耶(Barthelemy Thimonnier)(又譯巴特勒米·迪莫尼耶)發明和製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45年,伊萊亞斯·豪(又譯埃利阿斯·霍威)也獨立地發明了縫紉機,伊萊亞斯·豪 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I.M.勝家〔又譯列察克·梅里特·勝家〕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從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後,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採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攜帶型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後,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詹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1微米,國內顯微鏡機械筒長度一般是160mm。其中對顯微鏡研製,微生物學有巨大貢獻的人為列文虎克,荷蘭籍。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61年 寶潔首創的全新產品:嬰兒紙尿片「幫寶適」推出。公司在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開設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