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創作的特點是什麼
藝術創作的特點: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和社會意識的形態,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和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藝術總是以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的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任何的藝術作品都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與完美藝術形式的結合。另外還要具有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是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
集個性與共性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藝術形象的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的體現便是藝術的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
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典型性就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提出更高的要求。
(1)藝術創造的本性擴展閱讀: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不僅只是解決技法技巧問題那麼簡單,它還應該要解決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等關系的大問題。
㈡ 什麼是藝術發展的自律性
藝術發展的自律性是指為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對其自身從形成到發展直至成熟這一過程起著某種影響與潛在作用的,內在的自身因素。
藝術誕生之初是附屬於自律倫理的,藝術自身的體現形式和內涵由自己在生活中的經驗和實踐決定。從自己在現實生活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自身認識,逐漸形成為自身的藝術認識和藝術感知。這一不斷積累和自我完善的思維體系大概就是藝術自律論的產生。
在這樣的一種新型理論里,這種初始狀態極為主觀的感知力逐漸經過某種形式在人群中蔓延開來,從自我意識的感知力擴展為對客體的影響力。於是逐漸的有更多的人認識這種意識,使其從個體意識逐漸進化為群體意識,這一擴展過程可稱之為所謂藝術的雛形。
當對客觀世界的藝術感知的意識形態從個性演變成為共性,那麼這種共性就名正言順地以藝術的形式存在。
(2)藝術創造的本性擴展閱讀
藝術作品的自律性也同樣體現在中國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其中比較典型的當屬中國歷史中民族意識形態更迭劇烈的元代與清代,這兩個時代由於統治階級所屬民族的特殊性,在該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氣節的藝術家及諸多所謂自律性作品。
元代繪畫山水、花鳥盛極一時,人物作品卻廖若星辰,而山水、花鳥則多為水墨,不挾設色,這正體現了特殊時期藝術家對自己作品的自律,例南宋遺民畫家鄭思肖,畫蘭不畫土,言「國土為北人所奪,」這中不屈不撓的民族情懷表現在藝術創作中正是藝術家自律的體現。
與藝術的自律性相對應的是藝術的他律性,亦即是說藝術是通過一種自我感知力的本體,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得以強化,同時反作用於自身。藝術行為永遠是以人工性為主的創造活動,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必須遵循藝術發展的內部規律。
在表現手段日新月異,藝術思潮百花齊放以及傳播媒介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在尊重藝術發展規律的同時也不能無視不斷涌現的新技術、避免過度追求教條而把技術手段放在藝術自律性之外的傾向。
由於現代技術手段的介入,藝術的創作和欣賞已在工具作用、嫁接綜合、捕捉機遇、替代性體驗等方面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諸多在幾十年甚至幾年前還絕無實現可能的藝術現象在今天已經大放異彩。從藝術發展乃至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這無疑也是藝術自律性的完美詮釋。
㈢ 藝術創作的本性是什麼
假如我們設想藝術家的創作,是把心中已有的「藍圖」通過一種操作過程付諸現實,那麼,我們就是把他理解為一個工匠或工程師了。藝術創作的本性不是如此。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過程的結果在過程結束之前是不可預知的。
㈣ 藝術創作的主題性特點是如何產生的
藝術創作的這種主體性特點,是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馬克思在談到動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的嚴格區別時指出,動物也可以生產,如海狸築窩、蜜蜂造巢等,但是,「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在這里指明,動物的生產是出於本能,是不自由的,它只製造它自己和它的後代為延續生命而直接需要的東西,並且只能夠按照自己所屬的物種尺度來生產,例如蜜蜂釀蜜和營造蜂房,一代一代都是憑本能來重復進行。與之相反,人的生產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勞動,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物種的標准來進行生產,人能夠種麥、種稻,栽培植物,也能夠養豬、養牛,飼養動物。尤其是人在生產活動中,還能夠「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也就是把人的本質力量在勞動生產中、在勞動產品中對象化,打上人的標記和烙印,並且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樣,勞動產品就成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使得作為生產主體的人能夠從中直觀自身。作為物質生產來說是如此,作為精神生產來說,自然更是如此了。
㈤ (急)分析藝術的創造性特徵。
您好 我簡要的闡述下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想像與聯想是人所具有的基本心理能力。對版於想像,人們對它的創造權性特徵從來十分認同。王朝聞說:「人在反映客觀事物時,……在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這種特殊的心理能力,稱為想像。」(《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頁)而談及聯想,則似乎與創造性無關。在關於聯想的定義中,也看不出其是否存在創造性。有的研究者也曾指出聯想是想像的「低級階段」(肖君和:《論思維》,時代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頁),對其創造性特徵卻未作深究。可見,聯想是否具有創造性這一問題,一直是藝術心理學的一樁懸案
最後給您附上一些我認為對您應該有幫助的資料http://www.cioworld.net/king/man/2009/02/1234862157.html
㈥ 作為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藝術家自身具備哪些特點
藝術創作
第一節 藝術創作主體
一、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藝術傢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
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
藝術家隸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可見,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的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結下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藝術才能,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活動指藝術家在創作慾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通過藝術的加工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為藝術作品。
從總體上講,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構思活動和藝術傳達活動這樣三個階段。
鄭板橋對畫竹過程的描繪是很好的例證。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別對應了藝術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
「眼中之竹」——觀察、感受生活,即藝術體驗
「胸中之竹」——在頭腦中形成審美意象,即藝術構思
「手中之竹」——將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象,形成藝術作品,即藝術傳達
一、藝術體驗活動
藝術體驗活動是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藝術體驗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同時,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
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二、藝術構思活動
藝術構思活動就是在藝術家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並融會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
三、藝術傳達活動
藝術傳達活動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藝術傳達需要物質材料
藝術傳達需要技巧
藝術傳達需要融入藝術家的生命和心靈
在藝術創作全部過程中,體驗、構思和傳達三種有機融合,相互滲透。
第三節 藝術創作心理
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
1、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思維形式。
形象思維的特點是:
第一,始終不離開感性形象
第二,始終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2、抽象思維
指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一種思維形式。
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常有抽象思維的伴隨。
抽象思維在藝術活動中,必須服從形象思維的規律,有機融合在形象思維之中。
3、靈感思維
指在創作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地產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頓悟式思維形式。
靈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藝術家長期精心構思、艱苦尋覓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間的突然爆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總之,在藝術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構成了十分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藝術思維。
二、意識與無意識
無意識相對意識而言,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腦一種潛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節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
一、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藝術風格涉及到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各個層面,是從藝術作品的整體上呈現出來的。
1、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多樣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
研究結果表明,俄國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爾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氣質上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幾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氣質特徵和心理特徵,不能不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影響,成為他們後來不同創作風格的原因之一。
膽汁質——暴躁性急、沖動而不易抑制
多血質——敏捷好動、熱情但易泄氣
粘液質——孤僻懦弱、優柔寡斷
抑鬱質——遲鈍膽小、內傾抑鬱
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
審美需求的多樣化
2、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常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的藝術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形成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體現出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的作品(波提切尼、喬爾喬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當時地中海沿岸繁華富裕的世俗氣息與色彩絢麗的自然風光。
藝術風格的時代特色,體現出這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
二、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指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組成的藝術派別。
藝術流派的形成,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
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自覺結合形成的藝術流派,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創造社、新月社、文學研究會)
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一般沒有固定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邊塞詩派、鴛鴦蝴蝶派、山葯蛋派)
由於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歸納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學、江西詩派荒誕派戲劇)
三、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7世紀以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從歐美興起,包括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意識流小說、野獸派繪畫、新浪潮電影等等。
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在西方興起,向先鋒藝術和世俗文化兩個方向邁進。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分別針對個體、群體、以及在相當歷史時期內、具有相當規模的較大群體而言。
㈦ 藝術創作的過程具有什麼性質
假如我們設想藝術家的創作,是把心中已有的「藍圖」通過一種操作過程付諸回現實,那答么,我們就是把他理解為一個工匠或工程師了。藝術創作的本性不是如此。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過程的結果在過程結束之前是不可預知的。
㈧ 藝術創作的定義
藝術創作是指藝術家運用自己的藝術經驗、藝術觀念以及審美體驗,通過一定的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把特定的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轉化為藝術形象、藝術作品和藝術文本的創造性活動。藝術創作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由創造活動。
㈨ 藝術創作的根本前提是什麼
藝術創作的根本前提:生存情感之達到對自身超越性的自覺。這種自覺並不是在理性層面上的觀念,而是在情感之中的,是在情感中的感悟,或者說是「與感悟相統一的情感」。經常發生「與感悟相統一的情感」,乃是造成「藝術天才」的第一方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