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小動物的資料(適合做手抄報的)
刺蝟的生活習性
刺蝟的適應性很強,對環境要求不嚴。但刺蝟有喜靜怕光,晝伏夜出的習性,內窩室為巢窩,鋪放乾草、松樹葉或秸稈。外窩室為活動場所,包括土堆或山、花草、灌木等,以便夏季遮陰和冬季保暖。刺蝟為夜行性動物,傍晚前後一次性餵食瓜果蔬菜和清水即可。
松鼠的生活習性
松鼠為典型樹棲鼠種,棲息於山地針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中,以樹枝、苔薛和羽毛等為構巢物,在樹枝間築巢。巢呈圓形,出口開於背風面,但也有棲居於樹窟內,也有的以舊的大鳥巢加以修補而成。松鼠每年可做幾個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用於臨時休息。雄鼠很少築巢,大多利用舊巢。 松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取食昆蟲及其幼蟲、蟻卵、鳥卵及其他動物,但主要食物為落葉松等針葉林的種籽,夏季多取食各種漿果和蘑菇;在食物缺少的情況下,亦吃樹的幼芽。日間活動,清晨最活潑,不冬眼,但冬季活動減少,嚴冬寒冷之際,很少出窩活動。
② 人們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發明了什麼手抄報
人類從動物上得到的啟示
蒼蠅—氣味探測器
蜻蜓—飛機
青蛙—快速掃描系統
螳螂—內鐮刀
雞蛋—建築物容
昆蟲—液壓裝置
蛇—紅外線
魚—潛水艇
蜘蛛—人造纖維
烏龜—裝甲車
貓眼—夜視儀
野豬的鼻子—防毒面具
鷹—鷹眼導彈
蝴蝶—溫度控制系統
大烏龜背小烏龜—轉動炮塔的坦克
③ 大自然或是動物得到了什麼啟發,發明了什什.手抄報
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有很多,其中有一種蛇叫響尾蛇,它有一種紅外線的眼睛,人類通過這種蛇的眼睛,研製出一種有著響尾蛇一樣眼睛的導彈,它的名字叫響尾蛇導彈,因為人類是仿照響尾蛇眼睛製造出來的,所以命名為響尾蛇導彈。
響尾蛇導彈能和響尾蛇一樣,能用"熱眼"准確無誤的跟蹤敵人,直至把敵人摧毀.因為響尾蛇的"熱眼"是根據敵人的溫度來判斷敵人的位置,飛機,戰艦,坦克等這些東西,響尾蛇導彈都能准確無誤的命中.法國研製的機動式低空近程全天候地空導彈。主要用於對付低空、超低空戰斗機、武裝直升機,以保衛機場、港口要地,也可用於對付巡航導彈。導彈長2.94米 ,彈徑0.156米,彈重84.5千克,發射筒長3.02米。戰斗部採用破片聚焦型,總重13.9千克,殺傷半徑6~8米。動力裝置為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為全程無線電指令制導,作戰半徑500~8500米,作戰高度50~3000米。導彈具有半越野機動能力。
④ 動物的本領手抄報圖片
動物的本領手抄報圖片
⑤ 關於動物的手抄報
關愛動物的名言
「一個對動物殘忍的人,也會變得對人類殘忍。」— 湯瑪斯.艾奎納
「如果我們了解狗真正的本性,並且知道如何鼓勵它們,我們就能成為更好的主人。」— 依莉莎白湯瑪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倘若未能學到以愛心對待動物的觀念,將來可能造成其人格及行為發展的偏差。」— 歐美研究報告
所有知識、一切的問題和答案,全都包含在狗身上。~奧地利作家卡夫卡
「錢可以買到一條很優秀的狗,卻買不到它搖尾的熱情。」— 亨利.惠勒.蕭
「你以為狗不會上天堂嗎?告訴你,它們會比我們任何人都早到達那裡。」
— 羅勃.路易斯.史第文生
狗是唯一愛你甚過於你愛自己的生物。~德國作家溫魯
老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關愛動物的重要性
1、提倡動物保護對兒童身心教育猶為重要我們為什麼主張「善待動物」反對「虐殺動物」歸根到底
就是要提倡和培養「仁愛之心」,只有當所有人都不再忍心傷害那些弱小的動物時,「仁愛之心」才
能真正的體現,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安定。「仁愛之心」從兒童時期就要培養。孩
子們耳聞目睹,從小就受到心靈的陶冶,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證明:兒童時期虐待動物與成年後
犯罪有極大的相關性,當一個人看慣了鮮活的生命因為自己的施虐而掙扎、痛苦、消失,就會認為自
己真的擁有其它生命的生殺大權,殺心一起,兇殘的本性將隨著年齡增長而漫延,並轉向自己的同類
。所以防止人心的惡化對社會所造成後果,我們要將「仁愛之心」從孩童時期培養。讓「善良、仁愛
」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個對動物有愛心的人也一定是對社會、家人、朋友具有責任感的人,只有
這樣我們國家才能走向一個文明的國度。
2、遏制虐殺動物的行為——呼籲加快動物福利立法最近我國出現了很多虐貓虐狗事件。從清華學子
潑硫酸傷熊到轟動一時的虐貓事件,新生一個多月大的小狗被砍斷四隻腳掌失血過多疼痛而亡。貪心
商販偷竊1000多隻家貓販賣廣東餐館,燒烤店當眾燒烤仔貓、仔狗,被困囚牢等待宰殺的貓狗的驚恐
、悲傷的眼神……當一張張血腥照片在你眼前呈現時,是一種震憾、一種悲哀。這時才感覺到什麼是
束手無棘。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法律約束虐貓虐狗的行為,相關部門和行政權力不能依法對其進行懲
處,最多隻是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中國科技大學科技法學研究室主任宋偉認為:在我國動物福利立法
最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動物的法律地位,規定了動物的法律地位對於虐殺動物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
從而有效的遏制虐殺動物現象的蔓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關於虐殺動物的法令,但我國目前仍
沒有一部完整的有關動物保護的法律。
3、保護動物的相關措施首先要在且社會營造動物保護的氛圍,大家行動起來,對那些保護觀念淡漠
的人要曉之以理,對虐殺之人應繩之以法,加強動物保護宣傳和立法。
宣傳方法: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開展動物保護宣傳,培養青少年善良的心性,介紹當代文明
社會保護動物的思潮,宣傳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歷史取向,揭露鞭撻虐害動物殘害生靈、破壞自然的
思想和行為。
保護措施:建立動物收養中心,這種民間的保護動物機構主要職責是收養無主、病殘的犬、貓等家養
動物和受傷離群的野生動物。加入保護動物的志願者行列中。
⑥ 動物手抄報急死了
基本介紹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馬的嗅覺
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發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徵。
1. 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 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群牧馬或野生馬依靠嗅覺,辨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藉以尋覓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馬群能夠在乾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可以找尋同伴,避開猛獸和天敵。馬對不同的嗅覺信息會有不同的條件反應。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還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並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馬對同伴排泄的氣味有著極強的反應,據觀察,公馬願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因此,馬能根據嗅覺信息,改變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 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鼻腔很大,鼻腔下篩板和軟齶連接,形成隔板作用。因此,採食時仍可以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既可選擇食物,又可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幹擾。馬能利用嗅覺去攝食體內短缺的營養物質,並能在草原上辨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很少誤食毒草。馬能靠嗅覺鑒別受污染的水和飼料並拒絕飲用。在馬匹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生,這對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4. 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因此,接近馬或調教馬時,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塗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的改變,馬舍環境的改變,馬是最容易感覺到的,這需要漸漸適應。管理上應注意飼槽、水源等方面的衛生,這可以減少環境對馬匹的不良刺激。
5. 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行為
馬的嗅覺是非常敏銳的,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馬的後效行為。舍飼馬匹稍加調教可以建立在固定位置排糞尿的習慣。調教方法是,首先將廄內清掃得非常干凈,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糞便,並在埋罐內放入少量尿液。將馬放入廄內任其自由嗅聞,在氨的刺激下會引起馬排糞、排尿的行為。如位置稍不適宜,可以用小桿驅趕,經幾天調教,即可固定,以後馬匹在排泄時會尋找有糞尿的原位置。對於賽馬要調教它在賽前15分鍾排糞、尿,這對保證賽馬發揮較好的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馬憑借嗅覺來鑒定自己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並能根據判斷做出相應的行為。認真觀查馬的嗅覺行為,如對飼草飼料、水源、周邊環境的反應,就能發現那些對於馬匹來說不適宜的條件和因素,及時改進以保證馬匹的建康。利用馬匹嗅覺建立相應的行為,也是一個優秀的飼養管理人員優先考慮的手段。
馬的味覺
馬一天中有很長的時間進行採集食物,飼料經過嗅覺初步斷定外,主要就由味覺來決定食入的速度和多少。因此,味覺是馬匹很重要的感知器官。有關馬的味覺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但馬的味覺很有特色,也很好掌握利用。
1.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因此採食麵很寬。
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覺感受器,亦叫味蕾。這些味蕾多集中於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
馬的味覺感受並不靈敏,因此,馬採集食物的范圍很廣,馬也是最容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適口性很差的飼料。在我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採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飼料范圍寬,也是馬適應能力的一個主要特徵。當然,即使馬的食物很寬,始終給予馬匹優質、可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須的。
2.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
馬雖然採集的范圍很寬,但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馬對苦味不敏感,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馬喜甜味而拒酸味。帶有甜味的飼料,如胡蘿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漿這些都是馬最愛食用的,這些飼料都可以作為食物誘餌,或調教中的酬賞,以強化某些後效行為。帶酸味的飼料需要經過適應過程才會逐漸適應。
3.味覺差還容易引起消化障礙。
馬的聽覺
馬的聽覺是非常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聽覺發達是對馬視覺欠佳的一種生理補償,這對在原始狀態上馬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關鍵問題就是躲避獵食動物的襲擊,而馬躲避獵食動物襲擊的本領有就是逃跑和有限的反擊。對馬來說,及早聽到危險的信號而採取迅速逃避行為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1. 馬耳組織結構發達、敏銳
馬耳位於頭的最高點,耳翼大,耳肌發達,動作靈敏,旋轉變動角度大,表明聽覺是發達的。馬無需改變體位和轉運頭部,僅靠耳廓的運動就能判斷聲源方向。馬用靈活的外耳道捕捉音響的來源、方向,起到音響的定位作用。中耳的機能是放大音響。內耳則主要功能是分辨聲音的頻率、音色和音響的強弱。馬耳尖小直立如「削竹」,轉運靈活是良馬的主要特徵。
2. 馬分辨聲音頻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強
馬聽覺發達的主要特徵就是馬耳對聲音有著非常敏銳的反應程度。馬對音響及音調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辨別1,000次和1,025次振動波,亦即1/8音符左右。據報道,馬可對高達22000赫茲的音頻做出反映。實踐中常可見到初生不久的幼駒就能辨認母仔輕微呼叫信息。群牧馬能根據叫聲尋找自己的群體和傳達信息。夜間放牧時,馬能聽到而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並能對聲音做出判斷。因此,夜間尋找失去的馬群最好是讓你的坐騎領路,人應當服從它的帶領。馬還能根據聽到同伴不同的聲音判別其所處狀況,如尋求、憂慮、高興、恐懼等狀態。對於周圍其他動物的聲音也能做出准確的判斷,並能採取和准備採取相應的應急行為。
3. 應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馬的反射行為
馬的發達的聽覺對於人類利用馬匹是有益的。人們正是利用了馬的聽力來進行調教、訓練和使役。例如,馬能夠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當然,不是它懂得名字的意義,而是說明它已經建立了名字的聲音反射。因此,調教使役或騎乘中,可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為,或學會做其它動作。對於剛剛進行調教的小馬來說,常用聲音建立反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性能,對軍馬也是極為必要的,如卧倒、站立、靜立、注意、前進、後退、攻擊等都可以用語言口令下達。
4. 馬懼怕過高的音響
過高的音響或音頻對馬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有痛苦的感受。在馬匹調教過程中,不需要對它「大喊大叫」,只要有輕微的口令馬就會服從。這點不少人不清楚。我們少數民族的調教口令都很清,或只給予口哨命令。過高的音響或音頻會導致馬驚恐,如火車氣笛聲、槍炮聲、鑼鼓聲,因此,對軍馬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調教,而且要經常復習強化。對過於敏感的軍馬或賽馬,為了減少音響刺激,亦可以給它配戴耳罩。
總之,馬的聽覺是發達的和敏銳的,這對於馬的作用的發揮是有益的。但是聽覺敏銳有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會使馬匹容易處於興奮狀態,容易降低馬匹的競技水平,有時還會發生意外。作為馬匹飼養管理或調教人員來說,認識到下面兩個方面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高度注意和利用馬的聽覺,充分發揮馬匹的生理功能,二是為馬匹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音響刺激。
馬在野外很少處在能量過度豐富的情況,或許就是這個原因,馬在能量豐富的環境中表現出不適應行為。一旦它們遇到非常可口的飼料,它們就會食入超過其消化能力很多的飼料,這就是容易造成馬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馬在飢餓的狀態下、或是長期沒有或少有精料的情況下,馬上給予大量的精料和優質牧草,馬會攝入超過胃正常容量的食物,這些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很快膨脹或產氣,導致急性胃擴張,很容易危及馬的生命。
4.馬很難形成厭食的能力
在實驗情況下,馬匹能學會拒吃象苜蓿顆粒飼料那樣比較不可口的食物,但不能學會拒吃加糖的燕麥。這種味覺的反射行為與馬其他後效行為形成明顯對照:即馬如遇鞭打或電擊等刺激時,馬會很快形成持久的厭惡性刺激的能力,但它們似乎不能學會迴避使它們生病的可口食物。說明馬很難學會形成厭食的能力,這點不如其它單胃有蹄動物,例如豬能學會拒吃和疾病有關的即使是很可口的食物。
5. 飼料中投入中葯馬也能接收
馬的味覺不靈敏,尤其是對苦味不靈敏,因此,治療馬病的一些中葯可研磨成粉直接加入馬料中飼喂,馬匹稍加適應即可,這可免去很多的麻煩。當然,有些其他的葯品也可採取這種方法治療和預防馬病。
總之,馬的味覺一般但很有特點,利用好這些特點,有利於飼養管理水平提高,有利於馬匹的健康和馬匹性能的發揮
睡覺的方式
馬睡覺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要是沒人打攪它,它可以隨時隨地睡覺,站著、卧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個小時。天亮以前那兩個鍾頭,馬睡得最香。
⑦ 以動物為主題的手抄報
以動物為主題的手抄報
⑧ 關於動物的手抄報急~~~~~~~~~~~~~~~~~~
愛護動物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筆者曾看過一個小笑話:說北京人如果捉住一個外星人,會把其送到博物館展出,這是文化氛圍;上海人如果捉住外星人,他們會琢磨怎麼賣個好價錢,這叫有商業頭腦;廣東人如果捉住一外星人,他們會把其洗剝干凈,煲一鍋靚湯,並稱之為「太空鳥粥」!(絕無嘲諷廣東人之惡意)
笑過之後,反思一下,非典的流行是不是大自然對人類濫捕狂吃野生動物的嚴厲懲罰呢?亦或是大自然對破壞生態平衡的人類敲響了沉重的警鍾?
我們一直說,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但是,說歸說,做歸做,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有些人卻干著焚琴煮鶴暴殄天物的事情。許許多多珍稀的、美麗的、可愛的野生動物下了油鍋上了餐桌,被老饕們吃進肚中。
我們真的該好好反醒一下了,吃未經任何檢疫的野生動物衛生嗎?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真的很有營養嗎?吃野生動物就真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飲食文化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正確的導向?筆者呼籲:不要再濫捕狂吃野生動物了!如果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還會有比非典更可怕的災難降臨到人類的頭上。當我們的動物朋友一個個地從地球上消失後,最後就輪到人類自己。
愛護動物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或者
http://sch.cnjyw.net/QDXX/n418c8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