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衡作為我國東漢時期最傑出的發明家,張衡有哪些偉大創造發明
張衡作為我國東漢時期最傑出的發明家,天文學家以及文學家,長久以來都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所以關於張衡的具體資料可謂汗牛充棟,數不勝數。
第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地動儀,眾所周知,古代交通通信及其不便,哪裡發生了地震,朝廷常常要很久才會知道。而地動儀,這個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地震監測設備無疑是超越時代的偉大發明。哪裡發生地震,它能迅速的發現位置,為救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第二個是渾天儀。渾天儀模擬天象運轉,有銅球,漏壺等機械裝置,上有二十四節氣,南北極,赤道等標刻,構造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是非常好的觀測天象的儀器。第三個是瑞輪莢。這個簡直就是現代的電子日歷,用流水作為動力,每天張開一片葉子,一共十五片,月中時又次第合上,如此來回循環,如花開花綻。第四個是指南車。車內有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車上站一木人,無論車輛駛向何方,木人永遠手指南方。第五個是計里鼓車。《古今注》里有詳細記載,車內有木人,行至一定距離可以擊鼓提醒。第六個是獨飛木雕。這是利用仿生學的原理,用木雕成鳥的形狀,可以展翅飛翔。最後一個是地形圖。張衡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親自走訪各地,實地測繪,創出地形圖,一直流傳到唐朝。
B. 改進了造紙術的是東漢的哪位發明家
蔡倫哦。。
C. 改進了造紙術的是東漢的哪位發明家
蔡倫 蔡倫(?-121[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回公元88年),蔡倫答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2]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2-3]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2]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4
D. 東漢時期的發明家不包括()
c,馬均是三國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和詩人。蔡倫是東漢時期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杜詩是東漢時期的發名家。所以應該選c。
E.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東漢的哪位發明家改造了造紙術他做了哪些改造
發明者不詳。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回初年。
東漢元興元年(答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F. 東漢時期即是科學家又是文學家的是誰
張衡(78-139),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發明家、文學家,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主要貢獻:
1.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2.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和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3.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4.曾被唐代人看作是東漢時代的大畫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三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這幅《地形圖》中是否還有地理科學上的意義,現已無可考了.
5.對史學也有許多研究.他曾對《史記》、《漢書》提出過批評,並上書朝廷,請求修訂.他又對東漢皇朝的歷史檔案作過研究,曾上表請求專門從事檔案整理工作,補綴漢皇朝的史書.
6.文學方面做《二京賦》,文辭優美,膾炙人口,諷刺批評了當時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具有較高文學性和思想性.作《四愁詩》受到文學史家鄭振鐸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之為「不易得見的傑作」.作《思玄賦》,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遊於眾星之間,可說是一篇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除了上述諸文外,遺留至今的還有《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都是辭、義俱佳的力作.
G. 東漢時期誰發明了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7)東漢的發明家擴展閱讀:
1、古代造紙方法:
參照右方圖片,明朝造紙術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工具。圖中所示的造紙方法為中國古代廣泛流傳採用的抄紙法,抄紙法製造速度較快。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
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盪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
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另外在《天工開物》及各種古籍中並未記載但是流傳至今、比抄紙法歷史更久遠的造紙方法為澆紙法。澆紙法主要為傣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所小范圍採用。與抄紙法相比,澆紙法所制的紙更加粗糙,製造速度更慢。
2、蔡侯紙: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3、發明者蔡倫: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H.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有
造紙術:西漢時,已經有麻紙了,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印刷術:唐專朝,人們發明雕版印屬刷術,北宋的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朝發明轉輪排字盤.指南針:戰國時期,中國古人就發明了磁石指南針,到南宋才成為主要的導航穿發扁菏壯孤憋酞鉑喀儀器.火葯:古人在煉丹過程中,發現了它的爆炸性,
I. 東漢時期的科學家
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今湖南郴州市)。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TS'Ai Lun)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最後幾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華佗
華佗(約145?-208),東漢末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關於華佗故里,學術界普遍認為華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華佗畫像雕像集萃(20張)」。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青囊書》已佚。
J. 出現在東漢時期的發明是什麼
東漢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台監測報告地震的儀器 候風地動儀
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
A杜詩提示了是唐代
B正確
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犁壁
C明顯錯誤
D西漢時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