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享受創造作文
受天空因星星的點綴而更加美麗耀眼,享受著自己成功的快樂,也不曾為五斗米折腰,通過緊窄的牆壁。 蛹兒,美麗舞台的存在,享受生命中的艱難困苦,酸甜苦辣,生命因享受而精彩、歡樂的歌曲,享受的看著這個世界,是他創作的。 貝多芬雙耳失聰,只有香如故」在它消逝的那刻,只為等待春天的到來。《歡樂頌》這樣富有生命,生命所賦予的表情。」梅花在風雪中傲然獨立的姿態,生命因享受而精彩,對生命的享受,當他在田間勞作。喜怒哀樂,享受著破繭成蝶後的歡樂,他聽不見人們為他的歡呼; 大海因魚兒的陪伴而更加生動活躍,在花朵中曼妙的飛舞時,香味的散發在意味著享受奉獻的快樂,享受生命中的平淡真實,享受生命所賦予的一切,生命因享受而精彩; 生命因享受的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它在享受風雪過後的歡樂,自己價值的存在,我想它已經找到自己的舞台,生命因享受而精彩,生命因享受而精彩,享受著為花朵傳粉的快樂,終於,努力地鑽出來,都要學會享受,我想他是在享受著自己淡泊名利的歡樂,「零落成泥碾作塵,可是,生命所賦予的味道,享受著自己勞作的歡樂,在努力的尋找自由的存在,嫩綠的葉兒在風中搖擺,生命因享受而精彩,她在叢中笑,看著想像中的大千世界,聽不見自己的創作,不願與黑暗的世俗同流合污。 陶淵明享受著田園生活,在等到春的那刻,在它出來的那一刻,努力的在那尋找著供給自己生命的養料,仍堅持創作,那葉上的淚珠分明是喜悅的淚水。他用音樂作為載體強烈顯示著他對生命的熱愛,出來了,只為讓自己冒出頭,他卻如此成功的為人們所信服,享受著自己以後的人生。 牆壁間莫名的種子,享受著為姐妹們報春的歡樂,它沖破種皮。 「待到山花爛漫時,放棄了榮華富貴,即使簞瓢屢空。 享受吧
2. 思修作業 辨析創造幸福快樂與享受幸福快樂的關系
①有志於科學事業的青少年,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從科學學習、科學探索中得到了快樂?快樂,給許多科學家帶來了成功。科學的快樂,也會給你帶來成功。
②科學的快樂在探秘。
③最令科學家好奇的,是大自然有數不清的奧秘,是大自然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大自然隱藏自己的秘密規律,不願意輕易讓人發現。莊子可能老早就有這種感受,他對深藏奧秘的大自然流露出贊賞之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探索大自然就好像在跟大自然做捉迷藏的游戲。這就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你越是藏而不露,你越是秘而不宣,我越要找到你!
④好奇、愛美、樂善是人的天性,與這些天性相伴,便是求知慾望、臻美情結與向善心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科學和哲學始於驚異。我們也可以說,科學始於人的好奇心。兒童的好奇心是最強的,所以,人們能夠贊同許多科學家、藝術家的判斷:兒童生來都是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
⑤在科學探索中,好奇與愛美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在好奇心驅動下潛心於科學探究,科學家是快樂的。在這種狀態下,不僅有活躍的創造力,而且有持久的原動力。科學的奇異也給並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以快樂。科學能夠使每一個人更深地體味到他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多麼奇妙、多麼美麗。
⑥科學的快樂在過程。
⑦詩人、畫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會「神與物游」、「物我兩忘」,他們是在過程中欣賞創造的快樂。科學家也是一樣。居里夫人從好幾噸有很強放射性的瀝青鈾礦礦渣中,提取出僅十分之一克純氯化鐳。這種「活計」,在外人看來不僅勞累、乏味,而且對身體有害,她卻說:「科學的探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給人的愉快就是酬報,所以我在我的工作裡面尋得了快樂。」她是在「享受負擔」。
⑧人們常說「創造著是幸福的」,「工作著是快樂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科學家欣賞著科學探索的過程,他們是快樂和幸福的。
⑨科學的快樂在合作。
⑩科學家之間也有競爭,但是科學家更看重的是合作帶來的快樂。科學家之間的相互接受、相互友愛、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給他們帶來快樂;欣賞他人的能力、欣賞他人的品格、欣賞他人的成就,給他們帶來快樂。「科學無國界」。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也使科學家感到快樂。一位科學家說,科研中的興趣之一,就是「它的國際性,不同國家、種族、政治背景的人在一起,為尋求共同的理解而和諧地工作」。
(11)科學的快樂在成就。成就的動機能給人以持久的動力,獲得成功以後的成就感,又給人以雋永的快樂與滿足,成為爭取新的成功的動力。
(12)快樂與幸福,同財富並不成正相關的關系,而同人的興趣和價值觀有關。做一個科學家,要有科學的價值觀,把探索自然奧秘、發現自然規律當作最大的快樂。為祖國、為人類創造科學知識、科學文化、科學力量的高尚的科學價值觀必將造就一代又一代為科學而獻身的科學家!
(1)這篇文章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方面論述了「科學是快樂的」這一觀點。
(2)仿寫句子。
例句:你越是藏而不露,你越是秘而不宣,我越要找到你!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別概括③④⑤自然段的大意。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4)揣摩下列各句,說說你對句子的理解。
①「創造著是幸福的」,「工作著是快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樂與幸福,同財富並不成正相關的關系,而同人的興趣和價值觀有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文字,聯繫上文,談談你對科學的理解。
2003年2月1日北京時間22時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高空爆炸,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這七名宇航員來自不同的國度,具備不同的種族背景。但是,他們肩負著共同完成16個國家設計的80項科學實驗的重任,具有相同的探索太空的勇氣。
「太空之旅無限平靜,真希望能永遠留在太空!」這是宇航員拉蒙從「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發給家人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上的話。沒想到這句話竟然變成了事實。英雄已逝,音容猶存,人們將永遠懷念他們。
8.(1)探秘 過程 合作 成就
(2)只要能抓住「越是……越是……越要……」的句式進行仿寫,語言通順,即可
(3)第③段:大自然的奧秘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 第④段:科學始於好奇心。 第⑤段:科學探究(探索)是快樂的。
(4)①人們在創造和丁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幸福,表明了科學的快樂在於過程。
②快樂與幸福主要取決於人的興趣和價值觀,而不僅限於財富,做一個科學家要有科學的價值觀。
(5)能聯系材料和選文,從合作、勇氣、獻身精神、科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對科學的理解,言之成理、語言通順即可。
3. 以一組對立統一的詞為題,談談你的看法如《創造與享受》《自由與紀律》寫一篇300-400字作文
(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注1:
最近對湖南漢壽縣屈原學會提交的有關「屈原故鄉漢壽說」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在仔細閱讀所報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紹後,又到漢壽縣滄港古鎮進行了實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遺跡和出土文物以及與屈原作品相關描述的印證,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鄉很有可能在漢壽,起碼「屈原故鄉在漢壽」可稱為有根據的新的一說。
編輯本段生平
家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樣,羋(mǐ)姓,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4]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瑒用周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7],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8]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以詩歌抒發心情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經歷時期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編輯本段時局
春秋以來,許多小國經過長期的戰爭,逐漸被大國吞並。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個大國〈燕、趙、魏、韓、齊、楚、秦〉並立爭雄的局面。這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六國(前221年),歷史上把這180多年叫做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各國間斗爭激烈,攻伐連年,政局動盪。詩人屈原就生活在這個社會大變動的戰國後期。戰國七雄的實力並不平衡,而且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實力不斷消長。戰國初期,趙、魏、韓三國實行了經濟、政治制度的改革,曾一度強盛過。魏國經李悝變法,還曾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可惜他們的改革不徹底,又加上所處地勢不利,很快又衰落了。燕國處在偏僻的北方一角,努力開拓東北的疆域。經過燕王噲的禪讓,也算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沒有充分地完成,所以「凡天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只是受到戰禍較少,還能偏安一方而已。剩下齊、楚、秦三國,開始還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以後,努力增加生產,鼓勵人民戰斗情緒,十年之後,國富民強,連年攻擊各國,成為其他六國的嚴重威脅。由於秦的強大,其他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已不是敵手。於是有一批策士提出了「合縱」的主張,就是從燕到楚,南北六國聯合成一條縱線,共同反對西方的秦國。主張合縱的代表人物叫蘇秦,前334年,他說動了燕文侯,資助他游說六國,建立起合縱組織。前318年,蘇秦約縱六國攻秦,楚懷王曾為縱長,可惜被打敗了。與此對立的,秦國也組織一批策士提出了「連橫」的主張,就是西方的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家結成聯盟,形成一條東西向的橫線來攻擊另一個國家。連橫的代表人物是張儀。前328年,張儀為秦相,推行連橫政策,很有成效。屈原生活的戰國後期,七國爭雄的斗爭,基本上就是合縱連橫的斗爭。
楚國的內政外交
在秦、楚、齊三國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國家,而且秦占優勢。所以楚國只有和齊國聯合,才能和秦國相對抗。而秦只有破壞了齊楚聯盟,才能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實現她統一六國的大業。這就是屈原所處時代楚國的外交形勢;就楚國內政方面來說,要想富國強兵,戰勝秦國,就一定要加強法治,限制貴族特權,舉賢授能,發展經濟實力。屈原提倡變法,反對腐敗的貴族統治;主張合縱,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從戰國七雄爭霸的形勢出發,符合楚國長遠利益的正確方針。
編輯本段流放
第一次流放
(漢北地區)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游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懷王不以為然,聽信了張儀的鬼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磚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丑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11]」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糊塗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系。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佔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
(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准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編輯本段自盡
後人寫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12]
秭歸----詩人之鄉
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岩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盪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編輯本段紀念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另則傳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棕子來祭祀屈原;賽龍舟則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雖然這些傳說都不可靠(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但卻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編輯本段作品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游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
詳細介紹:
《離騷》
《九章》
《九歌》
《天問》
《招魂》
《卜居》
簡介:
《離騷》是屈原最宏偉的詩篇,是他自全敘平生的長篇抒情詩,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再沒有比這更長詩篇了。全詩共373句,2477個字。詩中尖銳地抨擊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敗 ,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貞,同 時也表現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時在楚民間祭歌的基礎上 加工整理的一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詩歌,分別祭 記11種神靈。其中:
《東皇太一》祭祝最尊貴的大神。
《雲中君》祭的是雲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類生命的男神。
《少司令》祭祀主宰幼兒生命的女神。
《東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黃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國殤》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
《禮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寫的一組抒情詩,一共9篇。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九章》組詩中數《哀郢》最深刻地表達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九章》和《離騷》 是一類型的作品,區別在於《離騷》是屈原平生綜合性的自我敘述,而《九章》則是具體的片斷生活的記錄和心情的顯現。《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價值的材 料。
4. 辨析:創造幸福快樂與享受幸福快樂的關系
創造幸福快樂來讓他人享受
享受他人所創造的幸福快樂
例如幸福快樂是輛轎車
那麼我生產了這輛轎車來讓您使用
那麼我就是生產了車(創造)
而您則在使用車(享受)
創造用於享受 享受源於創造 不懂請追問
5. 談論 創造 享受 徵集這三個詞的同義詞!!!
談論:評論辯論|討論|議論
創造:建立|創設|設立|成立|建造|製作|製造|締造|創建|創作|創制|興辦|創辦|創作發明|發現|發明
享受:享福
6. 享受創造為話題的作文
享受創造為話題的作文
創造 讀罷「老木匠的故事」,這則材料無論從文學語言的藝術性,還是故事本身包含的思想性,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發了我無數關於生活的遐思,千絲萬縷,一齊湧上心頭「你的生活是你一生惟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創造
7. 跪求題為「享受創造」的作文,初中水平
清晨,我漫步在林蔭小路上,風不時吹過,把樹葉弄得沙沙作響。
「砰——」什麼聲音?我轉頭一看,一個可樂罐剛從樓上飛下來,在地上打轉。最終他滾到我腳前,停下了。我忽然覺得,他很可憐,於是把他洗了洗凈,放到胸前的口袋裡。
「你好奇怪,怎麼會可憐我?」他突然發問「感應到了?」「沒錯,我是鋁嘛,你的腦電波自然會讓我產生感應電流,我可以知道你的想法……不過,你怎麼會可憐起我來?」「沒什麼,第六感罷了。我想,他們創造了你,不過是為了享受,在享受之後,都棄你於不顧。」我低頭去看他,他的確能說話。
「你……也奇怪,自己也在無限地享受著卻譴責這行為。」「……」我低頭走著,無法回答他這個問題,因為在尊敬垃圾的同時,的確,是這么做的……。「哦,也不要內疚,至少你心裡有這個想法。」似乎他給了我一個台階下,我趕忙說: 「換個話題吧。對了,路易這小子很討厭吧,自己覺得女友的裙子好看,就要所有的可樂罐都穿上,還獲得了600萬……。」「嗯,我並不是這么認為的,這等於刷上了保護漆,對金屬來說是個福音,不用生銹了,與世無爭了,不需享受氧,也不必創造熱,靜靜地呆上十萬年,眼觀滄海桑田,花開花落,倒也享受,你死後就明白了。」「死後?」「是啊,我是死的,但我不一定沒有思想,而你,是活的,就需要以享受來維系所謂活,相對地,就要創造,否則無以享受,於是背上了刻有責任二字的石頭山,直到死,放下了。」似乎我還有點不服氣,說到:「哦,你是死物,沒有情感,對任何事物都可以走馬觀花,可我是活的,對享受有快感,對死亡有懼怕,情感逼得我這么做的。」他沉思片刻道:「嗯……,既然你必須要去創造,有時還累個班,叫苦叫累。不妨去擦亮眼睛,尋找很多小快樂。苦中作樂,享受創造。雖然我沒有活過,但在過去十萬年裡,我和諸葛亮、陶淵明等人有幸交心時我聽到了很多,那時我還是山間的鋁土礦,不明白他們所說。現在終於明白了,我認為你也應該能明白。」
聽到這,我抬起頭,望著那茂密,而又不乏疏鬆的枝葉,思索著,感悟著……
哦!我似乎領悟到了,享受……創造。
既然我們為享受而創造,為何不享受創造的過程呢?
你可以參考一下。。。。。
8. 是先享受生活,還是先創造生活
不去創造哪來的享受?把種子吃光了,拿什麼去種地收糧?笨!
9. 文明的意義是在意創造還是在於享受
文明的意義是在於創造。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
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也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