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彩色光發明

彩色光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7 22:41:27

① 彩色攝影是怎樣發明

在感光材料的技術變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彩色攝影技術的成功。在攝影術發明之初,照相機只能拍攝黑白影像。人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膠片上把「天然」的色彩記錄下來。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國的阿梅代?芒特攝制的。在這幅照片上,作者寫道:彩色石印術1856。

由三張印版用彩色石印術復制而成。三張印版分別是黃色、藍色和紅色。

照片上,坐著的人名叫馬內,旁邊站著的人是貝爾特?莫里索。馬內這年24歲,要離開她的老師托馬?庫蒂爾遠走他鄉。分別之際,芒特為她攝制了這張彩色照片。

芒特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日光膠版雕刻專家。在彩色攝影方面,芒特作過大量的研究。他曾在一本有關攝影術的小冊子里寫道:我認為可以斷言,把一切東西的自然色彩攝錄下來,這並非是異想天開,因為我們所做的大量實驗使我們可以指望,現代科學必將揭開大自然的這一奧秘。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馬克思韋爾(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對彩色攝影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1861年5月17日,馬克思韋爾用放映幻燈的方式,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在這次著名的實驗中,他將同一個物體,分別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濾鏡,拍攝出三張幻燈片。然後,用三個幻燈機各配上相應的濾鏡進行放映。當三個影像准確地重疊在屏幕上時,原物上所有的顏色就重現了出來。

馬克思韋爾的演示,驗證了三原色理論和加色法原理,為現代彩色攝影理論奠定了基礎。

1868年,法國科學家D?迪?奧隆(Ducas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攝影理論,並按照減色法原理成功地製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他在《彩色攝影及其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書中寫道:我可以把一幅影像分解成三張不同彩色的畫面:一張為紅色、一張為黃色、另一張則為藍色。原來的圖像表面上是單一的,但實際上是由三種色彩構成的。自然界為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的畫面。如果我分別用照相機照出一個物像的三張不同顏色的照片,那麼,我只要把這三張照片混合成一張彩色照片,其結果就會同實物的色澤完全一樣。

畫家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把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適當的比例調和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幾乎所有的色彩。

遺憾的是,迪?奧隆的想法在當時無法付諸實施。因為在19世紀60年代,沒有攝影材料能對紅色感光。將一個紅色濾鏡加在鏡頭上,拍攝出來的影像十分淡薄,甚至毫無影像。因此,直到1873年12月,德國化學家H?W?烏蓋爾(H?W?Vogel)發現光譜增感方法,彩色感光材料的製造才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最先在市場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國盧米埃爾(Lumiere)兄弟創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這是一種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劑上,塗有一層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細微顆粒。這些彩色顆粒,起著一種濾鏡的作用,使透明正片的影像,獲得正確的顏色。不過,這種彩色片,有兩個難以克服的缺點:一是由於顆粒的過濾關系,需要很長的曝光時間,大約是拍攝黑白照片時的40倍左右;二是它不能印製成彩色照色。所以,這種彩色片未能普及。

1912年,德國化學家提出在膠片上塗布三層乳劑的設想,即在膠片上塗上三層感藍、感綠和感紅的乳劑。然後,在沖洗過程中,將每層的影像變為正像,並使每層都有鮮明的色彩。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幅色彩豐富的幻燈片。

經過反復探索,柯達公司終於根據這種方法,在1936年生產出第一個塗有三層乳劑的「柯達彩色片」。次年,阿克發生產的「阿克發彩色片」問世。這些彩色膠片光敏度高,拍攝的照片色彩鮮艷,使彩色攝影真正進入了實用化階段。

② 彩色光是什麼

光都是電磁波,彩色光是由不同的頻率的的光波組成的。

③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861年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由彩色相機拍攝出的彩色相片。

1861年,在皇家研究所做的有關色彩理論的講座中,麥克斯韋展示了經由三色疊加原理所拍攝的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帶有花呢格紋的緞帶。不過由於照相底版對紅光和綠光不大敏感,實際拍攝效果與預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3)彩色光發明擴展閱讀: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

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麥克斯韋早在1849年在愛丁堡的福布斯實驗室就開始了色混合實驗。在那個時候,愛丁堡有許多研究顏色的學者,除了福布斯、威爾遜和布儒斯特外,還有一些對眼睛感興趣的醫生和科學家。

網路-詹姆斯·麥克斯韋

網路-照相機

④ 科學家什麼用什麼發現了陽光有七色應用什麼證明了彩色光可以合成白光。

英國科學家牛頓用三棱鏡,通過光的色散實驗,發現太陽光(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

再用一個相同的三棱鏡倒置,讓彩色光帶通過,彩色光又復合成白光。

天地萬物,五光十色,原因是:

一、太陽光有七種色光。

二、不同的物體反射、透過和吸收的色光不同。

光的色散實驗

⑤ 19世紀是誰發明了色彩光學

19世紀初,德國的文豪、哲學家、科學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發表了《色彩論》,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色彩論的闡述,第二部分是對牛頓的宇宙機械觀理論提出批判,第三部分是色彩論的沿革。可見牛頓的色彩學試驗對後來真個西方學界的影響,這種影響自然波及到美術界。幾乎同時,德國畫家菲力普•奧托•龍格[Philippe Otto Runge 1717~1810]發表了用球體色標表示的色彩系統,這是最早的色彩立體系統研究,表明畫家也在參與著光色自然規律的研究。1839年,法國的化學家邁克爾·尤金·雪弗里奧 [Michel Eugene Chevreul 1786~1889] (另譯為米咖勒•尤金·謝弗魯爾)發表《色彩調和與對比的法則:及其在藝術中的應用:繪畫、室內裝飾、馬賽克、掛毯與壁毯編織、棉布印花、女性服裝、紙品印刷等》[De la loi contraste simultané des couleurs et de l』assortiment des objets colorés considéré d』après cette loi dans ses rapports avec la peinture, etc.] 7,他在著作中深刻揭示了色彩的「同時對比法則」,他的色彩調和、對比觀點對後來的印象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事情的起因是雪弗里奧在擔任法國葛布蘭染織研究所所長時,接手了一批壁毯的定單,客戶要求在紅、紫、藍三種地子上編織同樣的黑色圖案。結果在製作完成以後,各色地子上的黑色各有不同的色彩傾向:紅底色上顯出一種綠味;紫底色上顯出了黃味;藍底色上有一種橘黃味。而當雪弗里奧將三塊壁毯上的黑線取下來放在白紙上看,則都是同一種黑色。於是雪弗里奧開始認真地研究產生這個現象的原理,最終得出了色彩同時對比的法則8。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首先發現了色彩的補色現象對於色彩對比的重要性,並運用於創作中取得了意外的效果。德拉克羅瓦的色彩經驗更直接被印象派畫家們所借鑒。英國畫家透納首先用色彩冷暖的關系去發現、表現自然中的光色和大氣的效果。 (七) 色彩藝術表現的自由突破階段 19世紀末,德國生理、心理學家赫林[E.Hering 1834~1918]發表心理四原色理論,提出「對立色」的理論模型。美國物理學家路德[O.Rood]著作的《現代色素》一書,對印象派之後畫家的色彩表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一階段,印象派畫家開始觀察和表現光與色彩的瞬間微妙變化,將外光的復雜光影效果作為創作最主要的興趣點。一些印象派畫家到晚年成為色彩表現的藝術大師,如莫奈、雷諾阿、畢莎羅,而後期印象派或稱印象派之後的重要畫家,高更、凡·高、塞尚都是在色彩表現上全力追求脫離傳統模式限制、寫生邏輯限制、光影要素限制的自由色彩藝術表現的巨匠,他們的作品成為人類繪畫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閃光點。其中,色彩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這一階段的繪畫藝術中,人類對色彩美的全部渴望由一些很具天賦的藝術家發揮到了頂點。同時,色彩徹底放掉了歷史上一直背負的重重包袱,不再為了說明物體、不再為了表示明暗、不再為了照顧角色的身份……在新型色彩藝術中,即使仍然是寫實性比較強的繪畫,也完全可以超脫具體形象的束縛,自由發揮出色彩關系的美感、自由設計自己畫面的色調。這個過程至今整整經過了100年,藝術家用自己的探索驗證了人類對於色彩審美的世界的發現還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⑥ 彩色攝影是啥時候發明的

公元1904年,法國魯米埃兄弟(Lumiere 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發明出真正彩色底片,這是公認「彩色攝影」革命性的大事。

亦稱彩色照相。從前曾叫過無然色照相。大致可忠實地再現被攝體的色彩。分對攝影集用、大倍率放大量方面有特長的使用彩色負片的負片—正片方式,和對色彩再現的忠實性、幻燈放快、印刷原稿等有特長的彩色反轉片。彩色負片的曬印已由於自動化而降低了成本,與黑白照片看齊了,但尚存在照片的耐久性問題。
運用光線、色彩手段再現自然和生活圖景的攝影。先將彩色感光負片經曝光和沖洗加工後,形成與景物色彩互為補色的負像,然後將其在正性的感光材料上曬印或放大成與景物色彩一致的正片和照片。
公元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 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後,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攝影軟片,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公元1904年,法國魯米埃兄弟(Lumiere 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發明出真正彩色底片,這是公認「彩色攝影」革命性的大事。魯米埃兄弟,是世界上從未見到,製造攝影器材的偉大發明家。兄弟倆未到二十歲,就創辦一家製造攝影器材工廠,在公元1894年,已年產銷了近二百萬張底片。

⑦ 彩色光帶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色光在棱鏡中的速度不同,折射率不同,所以偏折的角度也不同。使各色光分離開來,形成彩色光帶。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彩色照相機是那一年發明的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⑨ 哪個國家的科學家是發明光的色彩

首先指出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科學發現
發現著名的力學三定律的十八世紀偉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sac Newton),不但在力學方面功勛卓著,同時也為享受攝影樂趣的後人們留下了寶貴財富,即,光學色彩論。他奠定了近代色彩研究的科學基礎。 牛頓發現了光的色彩奧妙,經過系統觀察及研究實驗,最終確認:當一束白光通過三棱鏡時,它將經過兩次折射,其結果是白光被分解為有規律的七種彩色光線。這七種色彩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且順序是固定不變的。這也就是人人們常說的「七色光」。而這七種光線經過三棱鏡的反向折射之後,又會合成一束白光。於是,1666年牛頓發表學說——「色彩在光線中」。牛頓的三棱鏡試驗,就是後來為人熟知的著名的「色散試驗」。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牛頓身後數十年,德國大文豪歌德長期以來所極力駁斥的「光譜理論」。
發現光的色散奧妙之後,牛頓開始推論:既然白光能被分解及合成,那麼這七種色光是否也可以被分解或合成呢?於是,紛繁的實驗和不停的計算充斥著他日後的生活。一段時間後,牛頓通過計算,得出了一個結論:七種色光中只有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於是也就談不到合成了。而其他四種色光均可由這三種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於是紅、綠、藍則被稱為「三原色光」或「光的三原色」(注意,這有別於我們熟知的三原色「品紅黃青」)。牛頓通過計算得出上述結論後,未能完成實驗,便與世長辭。牛頓死後的若干時日之後,他的學生們終於完成了他未完成的實驗,配以牛頓生前的計算,從而使光的色彩論正式亮相。 實驗證明: 1、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故稱「三原色光」。 2、等量的三原色光相加為白光,也就是說,白光中含有等量的紅光、藍光和綠光。 3、如圖所示:三原色光中任意兩種色光等量相加,則成為三原色光中另一種色光的互補色光。即:等量的紅光+綠光=黃光,互補於藍光;等量的紅光+藍光=品紅光(也稱洋紅,即較淺的紫紅),互補於綠光;等量的綠光+藍光=青光,互補於紅光。如果三原色光中某一種色光與某一種三原色光以外的色光等量相加後形成白光,則稱這兩種色光為互補色光。互補色光之間,能夠形成相互阻擋的效果。於是可知以下三對互補色光:黃光與藍光、紅光與青光、綠光與品紅光。 4、三原色光「紅、綠、藍」的互補光「黃、品、青」,稱為「三原色素」 定理: 顏料的三原色與光的三原色規律不同! 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本身的色光決定,不透明體的顏色由他反射的色光決定

閱讀全文

與彩色光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