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索尼近年發明

索尼近年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7 20:36:23

Ⅰ sony到底有什麼發明

  1. SONY是全球最大的相機感測器的生產商,全球數碼相機,單反相機的CMOS感測器最大的生產商是SONY,SONY研發了很多新型的CMOS感測器給其它廠商使用,所以看到手機上的CMOS感測器,比如IMX214,IMX230, IMX216~~~都是SONY的,各家單反的感測器有很多都是SONY生產或研發的。

  2. SONY生產了固定式半透鏡微單,如A55,A33, A37, A57, A65, A77, A99~~~可以在拍攝視頻時用相位極速對焦,也是全球獨有的。

  3. SONY有生產PSP系列游戲掌機,PS系列游戲機。

  4. 以前SONY還生產Walkman系列隨身聽,不管是CD機還是磁帶機,都是世界馳名的。

Ⅱ 請問液晶電視的核心技術是什麼索尼在數碼產品領域為什麼買得只是外觀當今世界哪個電視機的品牌最好

索尼雖然是較早研究平板電視的廠商之一,但它錯誤地估計了液晶電視發展的速度,在研究CRT彩電上下了較多的功夫,以致在數字時代,老大位置被三星取代。索尼來不及研發液晶屏,只有用三星的液晶屏了。但俗語說:餓死的駱駝比馬大!爛船也有三斤釘!索尼不愧是世界視聽領域的先驅和領導者,它在涉足液晶電視不久,就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創新,如倍速驅動技術,克服了軟屏響應速度慢的的缺點,使得軟屏與硬屏的抗衡中取得巨大優勢;索尼的BRAVIA ENGINE圖像處理引擎技術及Live colour彩色增強功能,使畫面質量和色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吸引了無數消費者購買;索尼的廣泛色背光燈使液晶電視的色彩還原率提高了30%。「今世界哪個電視機的品牌最好」?當然還是索尼! 目前三星、索尼和夏普是液晶電視在全球市場佔有率為前三位的品牌,索尼重新奪回老大的位置,只是時間而已,技術實力上絕對沒有問題。如果說索尼在數碼產品領域買的只是外觀,那隻是閉著眼睛說瞎話或者是人雲亦雲的糊塗蟲而已!
「正是因為這些成就使得索尼不再追求創新」,樓主的話我是不能認可的!創新,一直是索尼追求和堅持的的目標。我記得索尼早就提出過「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索尼不單單只發明了單槍三束顯像管和隨身聽,它發明的太多了,最著名的是貝塔錄像機,曾獲世界埃米爾獎,它的圖像質量比VHS好,可惜因策略問題敗給VHS。還有廣播級攝像機BETACAM、8mm家用攝像機、MD數字音頻錄放機、藍光DVD機、世界上第一架晶體管收音機、世界上第一台CD機、世界上第一台純平彩電……。 索尼之所以一直致力於模擬高清電視的研究,是因為錯誤估計了數字和平板電視的發展趨勢。之前,索尼還在貴翔特麗瓏WEGA純平彩電上大下功夫,可惜工夫下足了,CRT也壽終正寢了。
樓主說的是2003年「索尼震撼」,近年來索尼已逐漸走出困境,漸漸恢復往日霸氣。
請看2010年亞洲品牌500強前十名排行榜:
1、索尼
2、匯豐銀行
3、三星
4、中國移動
5、中國工商銀行
6、佳能
7、中央電視台
8、中國國家電網
9、LG
10、松下
從此份亞洲品牌前十名排行榜來看,索尼似乎已經超越三星。不過最新世界品牌排行榜還未見到,到底誰更靠前?80年代索尼曾竟經是世界品牌排第3,知名度排第2,這個輝煌一去不復返了。

Ⅲ 索尼最早是做什麼起家的

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會社,Sony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索尼是世界視聽、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是世界最早攜帶型數碼產品的開創者,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之一。索尼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公司(由原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中的三家(哥倫比亞、米高梅和聯藝)合並而成),還是全世界最大的音樂版權公司,先後兼並了哥倫比亞音樂和貝塔斯曼音樂並收購了百代的全部音樂版權業務。索尼控制全球三分之一的音樂出版市場,此外至少三分之一的好萊塢最偉大電影版權為索尼所有。

Ⅳ 索尼第一個發明是什麼

你好!!!是你理解錯了!!索尼的第一個發明不是TR-55晶體管收音機,而是索尼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TR-55!TR-55是索尼1965年的產品,但1950年時索尼就已經在生產和銷售黑白電視機了!

Ⅳ 數碼相機的發展簡史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當時發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後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並存儲圖象。 1970年,貝爾實驗室進行了相關實驗。
CCD陣列是由噴氣推進實驗室於1972年研製成功的,尺寸是100*100像元。商業CCD也在同一時期由 Fairchild公司推出。當時的CCD增益非常低,只有百分之零點幾,比照相底片稍高。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現實。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九十年代的數碼相機 (一)早期產品
1981年索尼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靜物照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照相機。這是當今數碼照相機的雛形。
1988年富士與東芝在科隆博覽會上,展出了共同開發的,使用快快閃記憶體卡的Fujixs(富士克斯)數字靜物相機「DS-1P」,在這前後,富士、東芝、奧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繼發表了數字相機的試製品:如佳能RC-701、卡西歐VS-101、富士DS-1P、富士DS-X、東芝MC2000等。
(二)九十年代初期的產品
1991年柯達試製成功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東芝公司發表40萬像素的MC-200數碼相機,售價170萬日元,這便是第一台市場出售的數碼相機。
1994年柯達商用數碼相機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歐發表了25萬像素、6.5萬日元的低價數碼相機QV-10,引發了數碼相機市場的火爆。1995年佳能EOS·DCS3C問世,同年還推出EOS·DCS1C,開始了佳能數碼單反相機發展的歷史。1995年正式拉開了相機數字化的序幕。為迎接數碼相機的到來,柯達公司董事會於1995年作出了全面發展數碼科學的決策性決定,於1996年與尼康聯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數碼相機,與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數碼相機(專業級)。
1995年世界上數碼相機的像素只有41萬;到1996年幾乎翻了一倍,達到81萬像素,數碼相機的出貨量達到50萬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萬像素,數碼相機出貨量突破100萬台。
1996年奧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數碼相機。隨後富士、柯尼卡、美能達、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東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後參與了數碼相機的研發與生產,各自推出數碼相機。
1997年11月柯達公司發表了DC210變焦數碼相機,使用了109萬的正方像素CCD圖像感測器;富士發布了DC-300數碼相機。
1997年奧林巴斯首先推出「超百萬」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單反數字相機,引起行業巨大震動。
1997年美國PMA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上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傳統攝影器材與計算機信息處理相結合,圖像的攝入與傳輸成為了光電子行業與計算機行業共同事業,一些IT廠商開始介入數字照相。各大公司更多的推出1000美元以下的各類普及型數字照相機,最廉價的可在200美元以下,這為數字照相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創造了條件。
1997年度普及型數字照相機的熱點和主流產品是CCD像素數35萬左右,最大解像力640×480像素的數字相機。而「百萬像素」(megapixel)相機才「初露頭角」,僅富士膠片公司、奧林巴斯、柯達和柯尼卡四家各推出一款新品。普及型數碼相機發展的重點,除提高解像力外,重點是開發特殊功能,就是傳統膠片相機不具備和辦不到的一些功能,顯示數碼相機的優越性,如在機身上裝備液晶監視屏作取景器和拍攝後可當場檢查拍攝效果的功能,把鏡頭做成可以旋轉一定度數的功能,結合液晶屏方便自拍的功能,安裝影像數據快速傳輸電腦的功能等。
(三)1998年富士膠片公司推出首款百萬級(150萬像素)最輕小、普及型刃NEPIX700型數碼相機;佳能與柯達公司合作開發了首款裝有LCD監視器的數碼單反相機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1998年是低價「百萬像素」數字相機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和主流產品的一年,當年發表或出售的新機種60多種,20多個廠商:卡西歐(4種)、富士膠片(8種)、柯達(4種)、美能達(3種)、尼康(3種)、佳能(4種)、奧林巴斯(4種)、三洋(6種)、索尼(6種)、精工愛普生(4種)、發布二種的有「阿克發、惠普、柯尼卡、飛利浦、理光;發布一種的有:東芝、松下電子、日立、JVC、京瓷、萊卡、三星和中國的海鷗。其中達到和超過「百萬像素」的新產品約佔全部新機種的80%。最高達到168萬像素的佳能PowerShotPro70數碼相機,具有2.5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字變焦,TTL自動數碼相機調焦、自動曝光、2英寸彩色TPY液晶屏,有每秒4幀的速度最大連拍5秒功能。
1998年數碼相機在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歸納起來大致有: 採用光學變焦鏡頭。有2倍、2.5倍、3倍、5倍和10倍,最高達14倍。此外部分相機還有數字變焦功能,有2倍或4倍。 具有可接外用閃光燈的功能。個別機種有內置閃光燈和可外接同步閃光燈的功能。 裝備有可交換「鏡頭—CCD」單元,具有擴展系統化的能力。 具有TTL光學取景或單反取景的功能。 單反式可換鏡頭功能。 對手動對焦、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控制曝光等參數可自動設定的功能。 裝用「Digita」數字影像專用操作系統後,增加了如拍攝程序設定等新功能(柯達、美能達等系列產品裝用)。 具有多種拍攝方式。 採用USB(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快速下載影像數據到電腦的功能。 不用個人電腦連接,可直接(或SM卡等記錄媒體)用專用列印機列印數碼照片的功能。 1998年出現的數碼相機典型產品有: 柯達DC260數字相機:160萬像素CCD圖像感測器;3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字變焦;可接閃光同步線;快門優先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功能,具有拍攝程序預設功能;USB介面等。 卡西歐QV-7000SX數字相機:1998年9月推出市場,是OV系列中檔次最高的產品。2倍光學變焦和4倍數字變焦,光圈優先自動曝光,7種操作參數自定功能。此外還有相位差被動式自動調焦或手動調焦,多區測光或點測光,LCD顯示屏,影像2倍放大,自動日期記錄,生成HTML文件及多種拍攝功能。 美能達DemageEX系列數字相機:1998年10月推出市場,包括EXzoom1500和EXwiea1500兩個型號;前者配有3倍變焦鏡頭—CCD單元(7-216mm/F3.5-5.6),後者配有大口經廣角鏡頭———CCD單元(5.2mm/F1.9),其共同特點:採用1/2英寸150萬像素的原色順序掃描CCD3裝有專用「Didta「數字影像專用操作系統,具有軟體的擴展性;具有每秒3.5幀,最多7幀的連拍功能;可設定5種場景;具有與傳統膠片相當的操作性能。 美能達DemageRD3000數字相機,該機是以「APS」單反相機S-1為基礎,可交換鏡頭單反數碼機,使用2塊CCD圖像感測器,總像素270萬。 防水防塵型「百萬像素」機登台亮相 富士膠片BigJobDS-25OHD數碼相機,是以富士CCD總像素150萬的FinePix700相機為基礎,使用具有日本工業標准7級保護能力專用外套,加上HD機背和GN24的大型閃光燈構成的「百萬像素」防水防塵專用數碼相機。
柯尼卡公司DG-1數碼相機是1998年9月推出,也具有7級防水防塵設計的數碼相機,總像素108萬像素。機身和重要部分採用硬質橡膠材料加以保護。適合在土建工程現場監視用,影像可即時傳送出去並加印到工程記錄和作業報告文件中。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研製出專用防水防塵外套,如柯達公司推出可用於3米深水中的,為DC200、DC210Zoom、DC210AZoom三個機型使用的防水防塵外套3佳能公司也為PowerShotA5和A5zoom兩個機型推出專用防水外套。 新型存儲媒體「記憶棒」問世 索尼公司於1998年9月向市場推出新型存儲媒體———「記憶棒」,有兩種容量:4MB的MSA一4A型和8MB的MSA一8A型。體積呈長條形,即小又薄,拔出或插入非常方便。技術特性:10針接頭,串列介面,最大寫入速度1.5MB/S,最大讀出速度2.45MB/S,電源電壓2.7-3.6V,工作時平均消耗電流約45mA,待機時最大130mA,外形尺寸:21.5×50×2.8mm;重約4克。
同時還推出MSAC—PCI型PC卡適配器。
應用「記憶棒」的索尼新型單反型數字相機CyberShotPRODSC—D700,5倍變焦鏡頭(相當35mm相機焦距28-140mm/f2-2.4)150萬像素CCD、2.5英寸顯示屏、功能豐富,適合影樓等專業使用。 價格定位普遍下降 普及型數碼相機一開始的價格定位,對美國市場約為1000美元,對日本市場的定位約低於20萬日元。當時的產品CCD圖像感測器總像素一般為30-35萬像素。到數碼相機1998年底,價格明顯下降,例如「百萬像素」的3倍變焦的理光RDC-4200數碼相機,最低售價499美元,而同類型相機1997年的市場價格約為1300美元,可見價格下降幅度之大。許多產品一方面增加功能和提高性能,一方面降低價格定位,例如富士膠片公司1998年6月推出的DS-330數碼相機比1997年4月推出的DS-300相機提高了使用方便性,價位降低5000日元(產品目錄價格19萬日元);尼康公司1998年10月推出的增加許多功能的3倍變焦CooLPIX910相機與同年4月推出的外形基本相似的C00LPIX90相機價位降低約1萬日元,且附送的CF卡也由4MB改為8MB。
快快閃記憶體儲卡———CF卡和SM卡,容量在增加,價格也下降了許多,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大約每MB為7-10美元,比1997年下降了約一半。(附:CF卡:美國SanDisk公司提供最大容量48MB;LexarMedia公司最大為64MB3日本松下電池工業公司可提供4、8、12、16、24、32(MB)幾種CF卡;卡西歐公司可提供4、8、15、30、48(MB)幾種CF卡。SM卡:主要生產公司的日本東芝公司,可提供最大容量為16MB的品種。美國市場上可提供2、4、8、16.(MB)四種容量的SM卡)。
(四)1999年——200萬像素之年
1999年是輕便型數字相機跨入200萬像素之年。世界各大照相機廠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所投放市場的數字相機遠遠超過百種。
1999年先後有20多種超過200萬像素的輕便數字照相機被推向市場,他們各有特色,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如佳能PowerShotS10,柯達DC280、DC290Zoom、富士MX-2700、MX-2900Zoom、PrintCamPR21、尼康Coolpix700、Coolpix800、Coo1pix950,奧林巴斯C21、C-2000Zoom、C-2020Zoom、C-2500L,理光RDC-5000,卡西歐QV-2000UX,索尼Cyber-shotDSC-F55E、Cyber-ShotDSC-F505,愛普生PhotoPC800、PhotoPC850,柯尼卡Q-M200等,都是2MP(MP表示百萬像素)輕便數碼相機的佼佼者。 2000年普及型數碼相機的發展 商品化的數碼相機從誕生到2000年,專業型的不足10年,普及型的僅有6年左右,然而它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1998年普及型的新產品開發熱點是100萬像素級的,1999年的熱點便攀升到200萬像素級(2MP),進入2000年再升一級,熱點轉到300萬像素級(3MP),2000年10月奧林巴斯推出了總像素數為400萬像素的CAMEDIAE-10型4倍光學變焦普及型數碼相機,創下了2000年新的紀錄。 看防偽商標
真品防偽商標印刷精美,黏度強,下層數碼膠紙不能揭下,而假冒防偽商標印刷粗糙,黏度差,下層數碼膠紙輕松可以揭下來,有些假的防偽商標還沒有廠家的800電話。
打800電話
800電話業務又稱被叫集中付費業務或免費電話業務,是企業為聯系客戶和宣傳企業形象而開辦的服務號碼,通俗地講,就是:打電話免費,接電話收費。所以,數碼相機的均各大生產商都開辦了各自的800電話,接收消費者的咨詢,買相機時,可以用銷售商的電話直接打過去,一問便知其假。
上網查詢
各家數碼相機的生產商,都建有功能強大、頁面物美的網站。可以接受消費者的咨詢、下載驅動程序等,消費者可以在銷售商那裡就上網查詢。
看說明書
購買數碼相機時,一定要注意看說明書、保修卡的印刷質量,一般水貨的中文說明書都是水貨商自己印刷的,為了節約成本它的印刷質量都很差,有漏頁或字跡模糊等現象,只要仔細區分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編號是否一致
行貨相機機身上的編號、外包裝盒上的編號、保修卡上的編號,應該是一致的。 索尼馬維卡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
索尼MYC-A7AF
——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布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碟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卡西歐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盡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如今,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做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
佳能RC-760
——首台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台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Ⅵ "索尼探夢"的中文名的發明者

「索尼探夢"為科學普及項目,2000年10月啟動,由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提供全面支持,投資額超過3千萬美元,是索尼公司在全球第一家以「光」與「聲音」為主題的公益性科普場館http://www.explorascience.com.cn/,由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提供全面支持。

「索尼探夢」致力於開啟21世紀中國廣大青少年的科學夢想,館內不僅有應用了索尼在數碼、IT、音視頻等領域的頂尖技術的眾多展品,還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現場活動。開館五年來,已接待了超過50萬余名來自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觀眾。同時,「索尼探夢」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教育界的充分肯定。「索尼探夢」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活動基地。

科技館內的展品應用了索尼在數碼、IT、音視頻等領域的頂尖技術,以及來自美國舊金山科學館的各類展示品組成。「索尼探夢」根據社會熱點策劃了一系列特別企劃活動,如探訪空間站,探夢極地行、機器人最前線、日環食直播、老北京發聲玩具展、「世界地球日-同心綠地球,拯救沙漠化中的人類家園」等,都受到了社會公眾的一致好評。

具體是誰發明的恐怕太難找了。我能找到的資料就這么多了。

Ⅶ 索尼有哪些偉大的發明

很多人提到索尼就說它要倒閉了,主要是因為索尼的手機的確市場佔有率不高,年輕人對這一品牌不夠了解。但實際上索尼的營收主要來源根本不是手機,它的一些劃時代作品直到今天仍然給索尼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有了這些產品,索尼倒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一:PlayStation作為一個游戲玩家,我認為索尼最偉大的產品就是PlayStation(PS),這款家用游戲主機在1994年發售,很多游戲比不少網友的年齡還大,也讓筆者的童年充滿了美好的回憶。記得當時我剛上初一,在放學路過那家經常去的街機廳的時候,發現老闆擺了台電視在門口,然後有一群和我一樣穿著校服的小夥伴在圍觀。

至今仍然對那台19吋電視熒幕上比街機畫面精細得多的游戲記憶尤甚,特別是當玩家控制的主角打開房門後突然沖出來一隻喪屍的時候,明明是六月的天氣,我的背後卻感覺冷颼颼的。當時聽小夥伴們說這游戲叫做《惡靈古堡》,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生化危機》。

雖然松下、奧林巴斯、富士,甚至尼康、佳能等知名相機廠商都模仿索尼推出了各自的微型單電相機,但提到「微單」是索尼的專利,只有索尼的相機可以使用這個名字。另一方面,索尼在影像領域的技術經驗也被運用在手機行業。目前包括蘋果在內的絕大多數的智能手機都在使用來自索尼的感光元器件,可以說沒有了索尼,我們將很難再買到拍照給力的智能手機了。

Ⅷ 索尼公司創始人是誰.於多少年開始創立 它最成功的產品是什麼

已故索尼公司創始人兼首席顧問 :井深 大(1908 - 1997) 1945年5月,井深大作為索尼創始人之一召集7位技術骨幹創辦了「東京通信研究所」,盛田昭夫不久後加入,他是井深大的好朋友,當時他們只有19萬日元的資產; 一年後,二人一起將「東京通信研究所」改組為「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公司高級總經理和代表董事由井深大出任; 公司成立的第五年也就是1950年,索尼經過艱苦的攻關克服了各種困難,模仿著生產出亞洲第一台磁帶錄音機「G型機」 1955年,索尼推出日本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TR-55; 1958年1月,盛田先生將公司的名稱由「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更名為「SONY股份有限公司」,盛田昭夫開始力推SONY品牌; 盛田將公司的品牌當作生命,為"讓Sony享譽全球"而勤奮工作,他的努力終於使Sony今日的品牌魅力成為現實。 1958年12月,索尼股票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1960年,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電視機TV-8-301; 1961年,索尼在美國發行200萬股普通股票,成為二戰後第一家家在美國公開發行股票的日本公司,同年,盛田昭夫成立索尼設計中心,由大賀典雄主持; 1962年,索尼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1963年,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錄像機 1968年,索尼推出採用經數年研發的特麗瓏顯像管的彩色電視機KV-1310,同年CBS與索尼合資成立了CBS/SONY唱片公司,由大賀典雄負責,後來這家公司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唱片公司; 1972年,索尼開發了「U-matic」系統。使轉輪式變為了帶艙式,這樣可節約更多的空間,也更容易使用。 1975年,索尼推出家用Betamax錄像機; 到目前為止索尼共改過7次標志,最上面的是「東通工」時的標志,有點兒「奧特曼」的感覺,第二個是1955年索尼公司在正式更名前就已經使用了的索尼標志,和現在的標志相差十萬八千里,好醜哦!再下面的一個是1957年「東通工」改名為「SONY股份有限公司」之前真正為索尼公司准備的索尼標志,從這時開始的標志開始初具雛形。後來1961年又改了一次,這一次的標志是索尼歷史上最粗壯的一次,1962年又改,1969年又改,直到上圖中最後一個1973年改後一直沿用至今~ 1979年6月,全世界第一部立體聲磁帶隨身聽Walkman TPS-L2問世,Walkman品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起初,SONY是想給它取名為"Stereo Walky",但東芝已經先行一步為其攜帶型收音機注冊了這個商標,無奈之下,時任索尼董事長盛田昭夫立刻想到了"WALKMAN"。 同年盛田昭夫訪華,受到鄧小平接見; 1980年12月,索尼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北京辦事處成立; 1981年,索尼發明了3.5英寸軟盤驅動器,直至目前仍是PC的標配; 1982年,索尼推出了1/2英寸廣播用攝錄放一體機Betacam,在大賀典雄的推動下,它還與飛利浦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張CD唱片,同年大賀典雄就任索尼董事長兼CEO; 1984年,索尼推出Discman攜帶型CD Walkman D-50; 1988年和1989年,索尼以2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CBS唱片公司(現為索尼音樂娛樂有限公司)和哥倫比亞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現為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的並購。 1989年索尼發布高解析度8毫米攝錄放一體機CCD-TR55。 1992年,索尼發布開發已久的MD系統,此系統是根據MO磁光碟存儲系統開發而來,同時推出MD Walkman MZ-1,此時的MD系統還很不成熟,體積大,音質差,而並不引人注意。 1994年12月,索尼推出32位家用游戲機Playstation(PS),同時開發出世界第一台高亮度、綠色發光二極體等離子平面顯示器(Plasmatron) 1995年,出井伸之接替大賀典雄任索尼董事長及CEO,同年索尼發布了等離子電視技術,與其他企業攜手推出DVD技術,還推出了家用數字攝錄放一體機Digital Handycam產品線及Cybershot數碼相機產品線; 1996年,索尼開始與Intel合作生產VAIO台式和筆記本電腦,並推出純平特麗瓏電機,同年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索尼推出DVD播放機,出井伸之聘請霍華德·斯特林格作為索尼美國公司負責人,並改變索尼企業形象,樹立年輕、充滿活力的新形象; 1998年,索尼推出AIBO機器狗作為電子寵物,同時發布記憶棒; 1999年,索尼再次與飛利浦聯手,共同推出SACD(超級音頻CD); 2000年,索尼推出第二代家用游戲機PS2; 2001年,索尼愛立信移動通訊公司成立,在第二年3月推出首批合作產品; 2003年10月,出井伸之開始推行「Transformation60」基礎性改革計劃,包括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3%、向海外轉移生產線、建立合資公司以及重組金融業務等; 去年8月,成立索尼BMG音樂娛樂公司,9月,以索尼為首的投資集團以50億美元價格成功收購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同年索尼還將電話和DV的生產整合進VAIO個人電腦部門; 今年3月7日,索尼公司宣布董事長兼CEO出井伸之和總裁安藤國威將於6月22日後去職,轉任公司高級顧問和顧問,他們的職位分別由英國人霍華德·斯特林格和中缽良治接任。

Ⅸ SONY的發展簡史和現在的狀況

SONY發展史

技術者的夢想

在唱片業界算是後進的CBS SONY,培養出日本第一位的音樂大型聯合企業,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業績推上全美第一位。對軟體最了解的硬體企業「SONY」,是個秉持「以技術為基礎的企業公司」。
盛田昭夫,SONY公司的會長在談到SONY發展史時,將這一特點表露無遺:「這是一連串實現井深先生夢想的故事。」
SONY創辦者井深大先生,自太平洋戰爭前已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盛田與井深是在赴任海軍技術將校研究所時認識的,盛田購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了下列的言論:『由技術者所創立的SONY公司,是以軟體產業為契機。沒有軟體的硬體,是無法成為真正的大事業。」
為了擴大硬體事業,軟體事業是絕對必要的,這正是SONY公司長年以來的結論。投資龐大金額購並軟體企業的SONY,是對軟體產業最了解的公司。即使SONY在投入莫大金額,購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之後,也絕對沒有讓硬體為主、軟體為副的理念崩壞。
一九八九年十月,SONY發表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在美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在NEWS WEEK的頭條新聞上,將自由女神換上和服,標題是「日本購買了美國之魂」,在全美引起相當大的批評(因為哥倫比亞所製作的電影.片頭使用自由女神像)。盛田除了堂堂正正的反擊這類的言論外,並在日本的訪談中表示,對美國非常失望。
所謂失望的背景是相當奧妙的。引起騷動的原因是日本和美國的部分人士也提出為什麼澳洲資本購並MGM/UA(米高梅)、二十世紀FOXS(福克斯)時並沒有人作任何批評,這根本就是種族歧視。
但是盛田並不是因為如此,才提出對美國失望的定論。盛田在談話中提到:「我在美國演講時,曾提到為什麼CA賣給法國人時,並沒有人說什麼,這是美國根本上的問題。我在孩提時候就很喜歡電氣,對收音機很痴狂。RCA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的代表,戰後的日本電子產業全部都是問RCA買專利權。因此對技術者出身的我來說,RCA才是代表美國靈魂的泉源。奇異公司購買了RCA研究所及RCA,其後又賣給法國企業。這對美國的產業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美國的媒體應該對這個事實多加註目才對,檢討為什麼美國會失去RCA…」RCA被賣的時候完全不關心,SONY並購電影公司,才提出是美國之魂等言論,這是美國方面站不住腳的地方。媒體所注目的事,代表美國大眾的關心。美國人已將重心轉移至軟體事業,不製造東西,也不販賣東西。這也是美國持續赤字的決定性原因。但是這樣的討論,只是談到美國經濟根本問題的表面而已,並無法切入真正的主題。
RCA賣掉,美國國民並未有任何危機意識。但是遠在東方的外國人卻因此而感嘆,這又象徵了什麼?SONY自戰後秉持著「技術思想」,開創出一條象徵著「技術立國的日本」道路,同時也將軟體定位予以表面化。盛田會長自豪的「MADE IN JAPAN」,事實上和SONY歷史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廢墟出發

就象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樣,SONY一直站在時代高科技的領先地位。「模仿他人或其他公司,無法開創一條自己的道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這個時候,SONY已確定向東京通信工業發展。打開記載SONY的歷史書,可以找到一段文章提到「東京通信工業」,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SONY公司的前身。
戰敗的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創建人井深與戰前經營公司東京支店七位職員共同出資,在被B-29轟炸後的東京,日本橋白木屋百貨大樓的一個房間內設立了「東京通信研究所」(其後改為東京通信工業)。創建時全公司的財產不過是井深口袋裡的金錢而已。
那是一個能夠吃飽就很了不起的時代,所以他們就先著手嘗試製作和飲食相關的產品,如電飯鍋、烤麵包機等等,可是製作每樣東西都無法成功。最後,終於出現了第一件商品:電氣座墊。是一個將電線包在兩片布料之間的產品,在小商店賣得相當好,對剛成立「東通研」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現金收入。
接下來製造的是與現在的SONY比較相關的「短波受信天線」。這個很容易裝在普通調幅收音機上面,用來接收短波訊號的設備賣得相當好,對未來SONY的發展巨頭正面的影響。
朝日新聞的「青鉛筆」專欄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六日介紹井深們的奮斗史。盛田回到鄉下後,剛好有人問他是否願意擔任東京大學的講師。看到朝日新聞專欄後,盛田借著到東京就職的機會,與井深再度見面。
井深的公司在東通研時代,經營上非常的困難,盛田一邊繼續擔任大學講師,一邊幫忙工作。隔年(一九四六年)「東京通訊研究所」改組為資本金十九萬日元,具有二十位職員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在目前SONY總公司,也就是品川·御殿山的位置設立了總公司和工廠。盛田辭去了講師的工作,專心在公司的工作上發展。當時的井深年紀三十八歲,盛田年僅二十五歲。

SONY飛躍的原點

創業不久,支撐「東通工(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簡稱)的就是製造修理收音機所用的配件。然而,縈繞在井深頭腦中的是製造自己品牌的產品。
當時SONY的產品是收音機,當然在公司也引起廣泛討論,是否該踏入製作收音機的行列。但是井深非常反對,主要原因是戰後收音機的廠商剛從戰爭的後遺症慢慢復甦,所以井深看好的是WIRE RECORDER(鋼絲磁氣錄音機)。不過當時具有製作WIRE的廠商,卻對井深的計劃沒有興趣。 不過這樣的結果反而比較好。井深在NHK上看到在日的美軍,使用剛問世的錄放音機,因此也開始開發錄放音機的製作。根據WIRE RECORDER的開發經驗,井深他們在短短幾天內就完成了試作品。
比較麻煩的是磁帶問題,不過在試驗後已成功完成。在開發著手兩年後的一九五零年,稱為G型的日本國產第一台錄放音機終於商品化,開始上市銷售。雖然製作技術非常優秀,但是卻賣的不好;好產品不等於暢銷品,是井深們第一次學到的經驗。在大學剛畢業、職員薪水都未滿一萬日元的時代,以十七萬日元的價格出售,當然是過高了。
最先購買G型錄音機的是法院,而且還是一次訂二十台,這是個破天荒的訂貨量,願因是當時法院很缺乏速記員。也因為這次的事件,讓盛田和井深了解到市場需求的重要性。其後G型慢慢的以公家機關、學校為中心,開創出一條銷售網路。 錄音機漸漸小型輕量化,由H型到P型,然後還發展到M型錄音機。而在這個時候,G型錄音機更取得交流偏壓法的基本專利權,東通工開始獨占國內市場,並得到大量創業者的利潤。

認識半導體

收音機就是接收電波,根據電波將訊號調變增幅,讓人可以聽到聲音的機器。當時的增幅設備必須使用真空管;年輕一代的人可能已經沒看過真空管了,真空管的外型看起來象是一個電燈泡。所以使用真空管的家電,體積都比較大。在一九四七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的博士,發明了奇跡般的電子組件。雖然體積象是牙簽尖端大小的固體,但卻擁有與真空管一樣功能。這就是半導體。井深和盛田已經注意到這個將來一定會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所以一九五二年,第一個到達美國的井深,知道貝爾研究所的後台(WE)不久將會允許其他廠商擁有半導作的專利使用權。而當時擁有一百二十位員工的「東通工」,其中三分之一是優秀的技術者,集合他們的力量來完成半導體產品化的工作,是最適合的選擇。因此井深下定決心,一定要取得半導體的使用使用權。
次年的一九五二年,盛田昭夫(現在SONY會長)為了和WE簽約而赴美。盛田在自己的著作「MADE IN JAPAN」中,提到第一次到紐約的心境:「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被美國的幅原所震驚。所有的事情都是這么大、這么遠、這么廣闊,而且是這么的多樣化。想要在這樣國家中梢售本公司的產品,簡直就是不可能的。我唯一的感覺,就是被美國所凌駕而已。」在盛田訪美時,東通工對半導體的未來完全不清楚;即使是WE也只不過是將半導體用在助聽器上。但是井深和盛田,已決定將半導體使用於收音機。RCA戰前使用小型真空管所製造的收音機,只能維括四小時,而且還是價格昂貴的電池,佔去收音機空間的一大半。如果使用半導體的話,可以解決電力和電池大小的問題,生產出來將是劃時代的產品。井深和盛田已經想到,如果可以製造出攜帶型的收音機,一定可以創造新市場。盛田和WE簽完約後,到歐洲旅行。盛田後來提到,歐洲當時剛從戰爭復興,所以心情感覺上十分憂悶。有一天在德國某餐廳點冰淇凌時,盛田看到象是日本傘般的裝飾品。服務生帶點拍馬屁的神態說,這是你的國家做的呢。可見全世界的人,對日本產品的認識僅止於此。帶給盛田夢想的是飛利浦工廠。荷蘭是個農業國家,在這樣一個城市的角落,飛利浦博士完成他的理想,建成了一座世界性的現代化企業。盛田想:「我們應該也可以。」

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機

技術者廢寢忘食努力的結果,在半導體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費用,這也使得當時主要來往的銀行——三井銀行,嚇了一大跳。非常遺憾,世界第一位開發半導體收音機成功的公司不是SONY,而是由一九五四年美國REGEMCE公司完成。第二年SONY完成了日本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TR-52。收集各方對性能的評價之後,美國公司只有四成,SONY為五成,很明顯是SONY的勝利。而且美國公司的半導體是外製,而SONY是自行製造,讓技術者更加放心的擁有自信。

SONY的由來

SONY在英國設立歐洲總公司,是後來的事情。得到王立藝術學院榮譽金獎的盛田,在頒獎典禮上做了以下的致辭:「SONY一直在創造新的東西。」出席者聽了之後,覺得這句話充滿玄機,說不定其中也有人暗笑著,認為SONY不過是利用歐洲人的發明而成功的典型例子罷了。盛田的眼光慢慢掃視聽眾後,繼續說了下去:「所謂新的樂西,就『SONY』這個名稱,與『WALKMAN』同樣是新出現的英語。」此言一出,即使是在一個嚴肅庄嚴,滿是英國紳士的會場中,也造成一陣突如真來的笑聲。這樣的演講內容,會員紛紛提出應該頒發「高級英語會話的名譽證書」給盛田,可見英國人是個十分巨頭幽默感的民族。
SONY所製作的第一項產品,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半導體開發而成的TR一52型收音機,但公司名稱並不象盛田在英國演講所說的命名。在TR一52外銷美國時,所使用的是TORT-SUKO(ト-ッ-コ日文的發音)這個名字,可能是覺得美國人會不喜歡嚴謹的發音,因此考慮要改品牌的名稱。這就象是TKK與東急地鐵使用的簡稱一樣,NHK、CBS的簡稱則與電視台雷同,容易在大眾的心目中留下印象。當時東通工出售自行研發錄放音機錄音帶的名字為SONI—TAPE。英語的SONICI(音)是語源的拉丁語的SONUS的復數形,這個SONI和當時的流行語「SONNY BOY」(可愛小男孩)合而為一,則為SONNY,但為易於發音,所以將字母改為四個字,因此目前已聞名全世界的SONY就這樣誕生了。新的半導體收音機「TR-52」,也借著這個新名稱開始發光。當時甚至有上班族特地訂作大口袋的襯衫,以便放半導體收音機,一時間風靡全國。一九五八年正式將公司改名為「SONY株式會社」,同時股票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對品牌的執著

盛田第一次帶著刻上「SONY」名字的TR--52到美國去,以二十九點九五美元的價格跑遍各個零售店,但卻賣不出去。這個時候有一家「BURORBA公司」訂了十萬個,但被盛田拒絕了。主要原因是這家公司的條件,必須要SONY使用他們的商標在美國發售。當時的BURORBA公司是美國少數手錶廠商,但盛田不願意成為衛星工廠。該公司員工向盛田表示,「本公司擁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並且是一個有傳統的公司。」但盛田也不客氣回答說:「本公司在五十年後一定不會輸給你,一定會成名。」然而不用經過五十年,結果已經很明顯了。知道BURORBA公司的只有對手錶有興趣的人。很諷刺的是,現在五十年代的BURORBA手錶確實是十分有價值的,因為這樣的手錶已經可以列入古董了。相形之下,SONY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我對拒絕這樣的訂單,一點也不覺得可惜,相反的對自己的品牌反而有信心。」在當時10萬訂單簡直就象一個夢境,而盛田竟然拒絕了。因此很容易了解盛田在發現一個巧克力廠商利用SONY名稱推出產品而提出控告的心情。「商標是企業的生命,即使是排除萬難也要保護,我在平常都是這樣想的。商標、公司名稱必須負起責任,保證產品品質。因此使用他人一點一滴努力所建立的商標,也算是一種盜竊。我們絕對無法原諒這樣的小偷。」

幼年期的終結

SONY主張以「技術」為產品的象徵,為了保護這個商標,盛田堅持一定要自己來銷售,所以必須在美國設立銷售公司。因此美國SONY(SONAM)在一九六零年誕生了,而在這同時,SONY也改組了瑞士日內瓦事務所,並設立歐洲現地銷售公司(SOSA)。一九五五年TR—55和一九五七年的TR--63出售後,SONY半導體收音機成為世界性的暢銷商吊。面對蜂湧而來的訂單,和無法等待的顧客,SONY根本就不需考慮成本,以空運直接送至全美國。就這樣,SONY在創業第十一年結束了幼年期,也奠定「日本·奇跡式的復興」掌旗手的根基。

新指導者

進入一九八零年後,錄相帶的BETA制式也進入被淘汰的階段,因而使SONY神話出現了陰影。接著是盛田收到岩間和夫社長猝死的惡訊。AV的不景氣,使SONY的存貨堆積如山,這也是創業以來,首度必須靠著節流方能平衡收支的難關。
這個時期就任社長的是大賀典夫。大賀社長當時受到特別的提拔,在一九八二年就任,對剛過五十多而已。出生於一九三零年一月二十九日,靜岡縣沼津市的大賀典夫,家中是富裕的木材貿易商,而目是歌劇演員出身,擁有特殊經歷的人物。雖然BETA失敗原因無法—一細數,但最大的原因是軟體政策失敗。(指主要以SONY的BETA與松下的VHS為對立雙方的錄相機制式之爭中,SONY以失敗告終。)在錄相帶快速增加的時期,BETA軟體幾乎沒有成長。所以開發VHS的日本VICTOR公司,也自行參與製作電影、錄相帶等作品,而且在其旗下具有CIC VICTOR、BACK IN MUSIC等等,VICTOR產業具備了製作電影所需的各項能力;擁有這樣的力量,才能開展多樣化的可能性。
CBS能夠提供少數軟體。盛田會長在純粹是技術者的岩間社長過世後,提拔大賀社長,最主要還是因為大賀是最了解軟體的經營者,而對大賀就任社長具有相當大的期待。
SONY軟體部門的第一次嘗試成立CBS SONY,就是大賀所提出的構想。在一九六七年外資自由化的同時,美國最大的CBS唱片公司在日本找尋有能力開設子公司的夥伴。當時CBS向日本哥倫比亞提出這個構想時,尚未產生結論,最後則選擇在音響部門有實際成績,而目對軟體很有興趣的SONY公司對SONY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擁有唱片部門的話,可以直接提升公司音響實力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從一九六七年十月開始交涉,很快地便在十二月簽署合並公司的相關和約。一九六八年正式成立了CBS SONY公司,而以大賀為實質負責人。

外行人經商法的成功

有龐大企業為靠山,CBS SONY被唱片業界、負責監督的官方層層看守。根據日本行政指導法令,SONY不得以挖牆角的方式增加公司的人員,如唱片關系者、藝人等。大賀以不計學歷、年齡、性別,以前所未有的公開徵求人才方式招兵買馬,總共有七千人報名,其中錄取的八十位人選中,並沒有所謂的「業界人員」。這個外行人組成的CBS SONY,以充滿合理性的作法,對古老的唱片界開啟了革命時代。
緊接著,獲得大明星支持,並設立SD部門的SONY,確立了獨特的招募系統,而誕生了不少藝人。將藝人從零來培養,對CBS SONY產生了高收益的體制。

SONY將唱針取消了

提供日本業界八成唱針的第一位廠商「NAGAOKA」,相信對於唱片略有認識的人,應該都很熟悉才對。然而一九九零年八月,NAGAOKA的解散,也是EP、LP唱片的終止符。SONY與荷蘭飛利浦合作開發CD,是SONY創建第八年的事,CD唱盤上市是一八八二年十月的事。在這之前的五日,大賀帶著剛完成的CD喝盤飛往希臘,和全世界的唱片公司一起開會。但是當時的唱片業界,包括美國的CBS唱片公司的反應都非常冷淡,對已經具有成熟市場的LP唱片公司來說,CD並不會引起大大的注意。業界的看法是,市面上不會出現一家唱片店,會願意同時出售唱片和CD唱盤的。大家都知道,CD比起唱片來說,音質相當好,而且體積小操作性佳,聲音是以光學方式自CD上讀取,毋須接觸,所以使用期限可說是接近半永久性的。
雖然CD的優點良多,但是唱片業者為保護現有的唱片市場,並非相當願意配合,所以還是不引人注目。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必須靠著軟體來提供CD唱盤的導火線,此時發揮力量的就是CBS SONY。已經成長為廣受大眾喜愛的CBS,發揮了有力的效果。在硬體方面,八四年世界第一台CD機器「DISKMAND—50」隨之上市。SONY挾著強力軟體戰略進攻市場後,造成了CD的暢銷程度有如火山爆發。在日本開始點火後,CD受歡迎的程度,也慢慢的滲透到全世界。最後CD還是將傳統唱片驅逐於市場之外。大賀後來說,如果不是有CBS的話,CD可能根本無法普及及。所以SONY又再度體會到軟體的重要性。經歷了BETA系統的敗退及CD的勝利,SONY終於漸漸的看重軟體。
一九八七年CBS SONY並購了母公司——美國CBS,總額為二十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約二千七百億日元)。當時雖然有人批評購買的價格太高,但CBS進入SONY集團後,第二年就創出買價以上的營業額,並有相當高的利益。並購企業成功的SONY,開始注意到影像方面的幣場,而要來美國SONY調查美國電影公司。

Ⅹ 索尼SONY公司在隨身聽方面創造了哪幾個世界第一

1. 簡史 談及MP3的發展歷史,就不得不從隨身聽的發展開始說起: 1877年 愛迪生進行最初的錄音記錄試驗; 1963年 飛利浦(PHILIPS)公司發表世界上第一張錄音帶; 1979年 索尼(SONY)公司第一代WALKMAN——TPS-L2誕生,隨身卡式WALKMAN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1980年 WALKMAN、滑冰鞋、數字式手錶成為當時日本的三件「新珍寶」;著名作曲家卡拉揚因經常使用WALKMAN而成為宣傳典型,其它公司也開始將WALKMAN商品化; 1981年 「WALKMAN」一詞被收入《法國辭典》; 1982年 索尼公司和飛利浦公司聯手推出CD音頻格式; 1983年 索尼公司推出WM-20,它是第一台磁帶般大小的WALKMAN; 1984年 索尼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攜帶型CD隨身聽D-50; 1985年 索尼公司推出WM-101,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內置「口香糖」電池的WALKMAN; 1986年 索尼公司推出WM-109,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帶遙控器的WALKMAN;年「WALKMAN」一詞被收入《牛津英語辭典》; 1990年 索尼公司開發出數字錄音機DAT WALKMAN——TCD-D3; 1991年 MP3格式誕生; 1992年 索尼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以數碼方式錄音的MD隨身聽——MZ-1; 1994年 索尼公司推出WALKMAN發明15周年的紀念型號WM-EX1和WM-EX1HG卡帶式隨身聽。當時在日本市場上,這兩款機型成為銷量最大的型號; 1998年 韓國世韓(SEAHA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MP3播放器——MP MAN MPF-10;帝盟(DIAMOND)的MP3播放器——「RIO」的發售表明了成熟的MP3播放器正式進入市場; 1999年 愛立信(ERICSSON)和WYSDOM兩家公司在W-CDMA方式的手機電話系統上成功地進行了MP3音樂傳送試驗;索尼公司推出WALKMAN發明20周年的紀念型號:WM-WE01(磁帶WALKMAN)、D-E01(CD WALKMAN)、MZ-E80(MD WALKMAN)、MDR-EX70SL(耳塞)同期推出; 2000年 索尼公司推出新型隨身播放器NETWORK WALKMAN,它使用的是索尼記憶棒作為存儲介質;松下公司發布使用SD存儲卡作為存儲介質的SD隨身音樂播放器;索尼公司向業界發布MD播放器的刻錄新技術MDLP(Mini Disc Long Play),力圖以此技術與MP3播放器一比高下;三星公司和西門子(SIEMENS)公司發售的帶MP3功能的手機標志著MP3正式進入手機領域;創新(CREATIVE)公司推出6GB超大容量的MP3播放器NOMAD JUKEBOX;富士(FUJIFILM)公司推出整合MP3播放功能的數碼相機FINEPIX40I,數碼音樂播放器走向多元化。 2001年,PC廠商Apple進軍數字音頻播放器市場,推出了第一台MP3隨身聽:iPod,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使用了移動硬碟來作為存儲介質,5GB的大肚能裝下70小時以160kbps壓縮率壓縮的MP3音樂,按每首歌4分鍾計算,足足可以放下1000首! Apple的ipod4和iPodmi ni引領了硬碟Mp3的又一個銷售熱潮,各大廠商也紛紛推出新品,老牌Rio(日本)公司於近期發布了內置20GB硬碟便攜MP3播放器「RioKarma」,索尼推出20GB硬碟隨身聽時,稱其容量超過了蘋果40G硬碟的10000首歌,達到了13000首。韓國的Mp3廠商也推出了一些優秀的產品,IRIVER更是推出H300系列彩屏硬碟播放器。 值得一體的是:日本人在電子方面的創意是絕對公認的,但出乎意料這次令我們可脫離電腦而隨時隨地享受MP3帶給我們的樂趣的卻並不是他們,而是韓國的世韓公司。該公司可以稱得上是MP3隨身聽之父,它研製並率先推出了世界首台MP3數碼隨身聽——MPMANMPF-10

閱讀全文

與索尼近年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