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表現在哪裡
只有生產出來了,人們就會提高對該商品的消費,然後就會促進該商品的出售
㈡ 生產決定消費方式,具體表現是什麼
「生產與消費」是必修一的重點內容。在考查時,我們首先要區分是「生產決定消費」,還是「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其中,生產決定消費的四個表現比較難以區分,特地對此進行區分。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這個強調的是「消費什麼」的問題,應該是四個表現中最容易區分的。只有產品生產出來了,消費者才能消費得到。比如古代是買不到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因為社會還沒有提供這樣的消費對象。
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這主要是考慮「怎樣消費」的問題。採取什麼方式進行消費,這是由生產的不斷發展決定的。教材中表述,「計算機、DVD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改變了以往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消費和娛樂的方式」。如,古代皇帝聽歌舞要找很多漂亮MM來現場跳舞,現在聽歌看舞蹈可以通過電視、電腦等來進行了。又如,過去只能在集市的時候才能買得到所需的商品,隨著生產的發展,後來人們一出門就能買到商品,現在,人們足不出門通過網路也能買到商品了,這些都是生產發展的結果。
生產決定對象和生產決定消費方式的區別:生產出來的電腦,如果我們買了電腦,則是消費對象,如果我們通過電腦網上購物、刷卡消費,它又豐富了我們的消費方式。
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這主要強調「消費得怎麼樣」,考慮所消費的商品的質量或者是服務的水平。這也是由生產的不斷發展決定的。教材中表述,「沒有遠程網路技術的發展,就沒有足不出戶、方便快捷的網路教育、網路醫療、網路服務」。此處很多同學容易誤解通過網路的方式進行消費,誤以為是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需注意:教材這句話是在說明,我們通過網路獲得了「方便快捷」的各種服務,這種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是比較高的,不是在強調通過網路的方式。隨著生產的發展,不僅能買到所需的商品(對象),而且商品質量越來越高,品牌也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這樣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就越來越高了。比如手機,從過去又大又笨的大哥大,到後來的藍屏手機---彩屏手機---拍照手機---一直到現在的智能手機,質量和功能是越來越高,價格是越來越便宜;又如電影,現在我們能看到3D電影,這給了我們更棒的視覺效果,這是生產所帶給我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這是強調「想不想消費」的問題,主要考慮生產出來的產品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慾望。隨著生產的發展,產品的升級換代也越來越快,由於新產品一般都擁有更優越的性能,總是激發消費者去購買。比如每一年蘋果新手機的推出,都會激起一翻搶購潮,這就是生產為消費者創造的消費動力。另外,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還可表現為:生產的發展,推動人們收入的增長,從而擴大消費;生產的發展,增加消費品的數量和降低消費品的價格,從而使人們的購買力得以提高。
㈢ 什麼叫做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很簡單。
「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強調的是生產出來的產品讓人產生一種強烈購買的欲回望,或者對次產品的強烈答追求與嚮往,例如:3D手機一生產出來,人們普遍都會更換舊手機而去買3D手機。
生產決定消費對象強調的是生產什麼,才能消費什麼,如果產品沒有生產出來,想也是白想。例如:秦始皇如果想開電視電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
㈣ 什麼是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人類為什麼要生產與消費,沒有人回答,更沒有答案,可能是太簡單的緣故,人們不值得回答和思考,可正是忽略了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的探究,使得人們的認識出現了混亂。
因為查不到為什麼生產和消費,只好退而求其次,看一看什麼是生產和消費了。網路對生產和消費做如下解釋:"生產是指人類從事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稱社會生產。狹義生產僅指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和過程。"⑴"消費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種經濟行為。具體說來,消費包括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的原因、消費者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的方式、影響消費者選擇的有關因素。"⑵
上面的答案還是沒有回答為什麼要生產與消費的問題,事實上答案是很簡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人為什麼要生產,因為人們要消費;人們為什麼要消費,因為人們要生存就必須消費。這是簡單的道理,任何人都不得不認可的道理,就像1+1=2一樣,是一些繁復的數學的基本公里,沒有1+1=2的常識,就不會有數學的發展和進步,沒有對生產和消費的樸素的認識,一切的經濟學和政治學都是虛無的學問,任何的政治學和經濟學都離不開生產和消費的基本內涵和范疇,離開了,就只能是為政治而政治,為經濟而經濟,其目的不過想把人搞暈,而坐收漁人之利。生產和消費是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歸結點,之所以要有政治學和經濟學,其目的不是為了更好的生產和消費嗎?難道還有別的目的嗎?如果有的話,那是什麼目的?我想任何人都會同意把生產與消費作為政治學與經濟學的歸結點,除非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⑴.⑵.
在生物界,任何單獨的而不是群體的動物,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生存。對於不會把食物留存在後來消費的動物來講,它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比如一隻雞,它用爪子刨土就是為了看土裡有沒有可吃的,刨土算得上是生產,目的是為了吃東西,為了消費,生產和消費結合得很緊密,如果土裡刨不出可吃的,雞也不會做無用功。
松鼠把松樹上結的松子貯藏起來留著在冬天食用,貯藏松子不是為了立即食用,是生產。但松鼠貯藏松子還是為了自己食用,不是為了給其他的松鼠食用,松鼠還不是社會的動物。
一群猴子在一起生存,裡面有猴王,猴子們把摘下來的新鮮的果子要送給猴王享用,這時的生產和消費不但發生了分離,而且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體來完成,猴王只負責消費,而地位低的猴子只負責生產。猴王有優先享用食物和優先繁殖的特權,於是做猴王成了每個猴子的夢想,而爭得猴王的前提是打敗其它的猴子,所以每到春季的繁殖季節猴子們都要展開爭奪王位的爭斗,勝者為王,遵循著叢林法則。
所以群體的生物是生產和消費分離的先決條件,沒有了社會的屬性,就不存在生產與消費分離,由不同的個體完成。
人作為群體生存的物種,具備了生產與消費分離的條件,於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後,就有了專門負責生產的奴隸和專門負責消費的奴隸主們。
要自己成為專職消費的,它就首先得讓其它的人或與其相同的生物相信這樣的結構和"道理"是上天所賦予的。蜂王有這樣的天賦,她決定著王國里的繁衍,決定著哪個蜂房將產出新的蜂王,那些將產生工蜂,並分泌出某種化學物質,使群峰們統一在王國的統治之下。在蜜蜂的社會中,蜂王就是用來繁衍的和享受的,而工蜂就是負責采蜜的,用來生產的,連後代都不配有。公蜂就是用來***的,哪怕***一次就死掉。但在蜜蜂的社會結構中有不同的個體,普通的工蜂是不會有生育功能的,因此這樣的結構似乎是自然賦予的,不這樣就不能保證蜂群的生存和繁衍。
但是對於猴群來講,卻絕對沒有像蜂群那麼幸運,猴群中的每一個猴子的生理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每一個猴子都有做猴王的條件,只是由於個體上的體力差異,才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級來。於是猴群為爭奪王位的爭斗就始終沒有停止過,只有遵循叢林法則,靠勝者為王的辦法來分出由誰來專管消費,和由誰來專司生產,如取摘果子。勝者通吃的原則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不是猴子,不是動物,自謬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總要比猴子做得高明。可惜的是,同猴子一樣都是與同宗的他人有相同的生理,也就具備了人人可以做王的條件。但人比猴子高明的地方表現在不是通過體力征服其他的人,而是通過其他的方式征服他人,讓人們覺得是上天和神安排好了的由一些特定的人來統治他人,專職來享受消費的快樂。生產是艱苦的,而消費是快樂的,如果讓人從生產和消費中任選,大多數人會選擇消費,而不是生產。
人是怎樣讓他人覺得是上天要他們專司消費的呢?最開始的時候,一些人創造了神,並為他人所接受,由於受知識水平的限制,人們有很多不能解釋的自然之謎,與是有把這一切歸為神的需要,一些人就專以祭祀神的面目出現,並向人們說,他們是神的選擇,只有他們才具有和神溝通的能力,於是讓人們來供養他們,他們卻從事與神的溝通。由於神是不真實存在的,那些以祭祀神的名義的消費實質上是專職的消費,而供養的人則成了專職的生產者。
在人類的初期,主要是同自然的斗爭,需要有一個組織者和頭領,於是部落首領們產生了,最初是為了便於組織大家一起同自然斗爭,因為在自然面前,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組織在一起的能力是無窮的,正是由大家的齊心合力,才涌現了大禹這樣的英雄,實際上大禹不過起到了將分散的個人聚集到一起的作用,而真正治水的是民眾,但在後來對治水的稱頌中,民眾的身影不見了,只留下大禹的形象,無比高大。
起初,像大禹一樣的首領們,雖然消費可能比其他人高一些,但從作用上看也還是應得的一份,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自從大禹的兒子啟將禪讓制變為世襲制之後,他們的貢獻就與所得到的不成比例了,開始形成專職消費的群體,以天子的面目出現,使人覺得是上天的安排由他們來專司統治與享受的。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分封了土地給他的子女及"功臣",專司管理和享受的職責,而其他的人就只能專司生產了,以供他們享受。
但是這樣的社會結構並不穩固,或者由於其他的人看著天子的享樂眼紅,或者那些享樂者鎮壓不住其他的追隨者,反正商王朝崩潰了,代之的是周王朝。
周王朝也實行的是分封制,把土地分給了周天子的親屬和"功臣"。試圖以宗親的聯系維系統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之間的戰爭開始了,因為諸侯們看到自己的享樂是與統治的范圍擴大,統治的人的增加成正比的,個人私慾成了擴張的動力。於是諸侯間的戰亂頻發,大諸侯滅掉了小諸侯,最後天子已經不存在了,而形成了春秋五霸,那時的社會絕對遵循叢林法則,誰強誰就說了算,強者通吃。
這樣的法則至秦變法後,成為最強者,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始皇帝。形成了統一的中國的最初形式。秦始皇和他任命的大臣們是絕對的消費者,以前的王宮貴戚們都沒有得到秦的承認。中國社會就是在大部分人是生產者,只為生產而存在;另一小部分人是消費者,為了消費而存在,這種不合理的形式下存在了幾千年。
誰都知道成為消費者要比生產者好,憑什麼一些人可以無盡的享受,另一些人卻得無休止的勞作呢?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就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自己被迫的成為單存的生產者不滿,因為中國的認識水平遠沒有提高,認為要自己不成為生產者,只能成為消費者,而那時的社會是絕對遵循著叢林的法則的,誰強誰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而沒有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誰都沒有道理只是享受,迫使一些人單方面的生產是對人的不尊重。
秦以後,中國人擺脫單存的生產狀態的唯一途徑就是使自己成為統治者,變為單存的消費者,於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紛爭不斷,朝代頻繁的更迭。其目的不外乎一部分人壓迫另一部分人而已。
中國就是一部分人做為生產者一部分人做為消費者的社會。消費者收颳了一切剩餘產品,只留下最低的勞動力最低在生產的部分。生產力的提高只不過使剩餘產品更多,可養育的消費者更多而已。你可以看一看官民比例從古至今的變化趨勢,一直在縮小,養育消費者的能力是增加了,但不經濟,你拿出來那麼多的錢養了些什麼人,其貢獻和他們的所得是成比例的嗎?
進入近代,不做任何的事,就享受已經沒有任何道理了,那些高高在上者總是像模像樣的在做一些事,但只要細心的考察就會發現,他們所做的不過是裝裝樣子,不是真正在做,同其所得是不成比例的,甚至於要成反比,越是做得少的所得越是多,反之,越是做得多的,所得越是少,在這里不是依靠價值規律在調節,價值規律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而是權力在起著絕對的作用,誰離權力最近誰就獲得的最多,反之則最少,於是就形成了大家爭先恐後去爭奪權力的社會現實,為了得到權力,為了知己能夠成為消費者哪管誰成為生產者,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線都消失了。
正常的現代社會要求,沒有絕對的消費者和單存的生產者,任何人都即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人類已經進化到了這樣的階段,生產的物品不急於消費,生產和消費已經分離了,當一個人在工作時,他就只屬於工作,是為工作而存在的,他把自己已經交給了工作,盡管有些工作不那麼體面,如掏大糞,但在工作中的他不是自己。他通過工作的交換得到了自己的所得,工作之餘盡可以享受。
中國的社會對於有權者,社會上的位置是事先存在的,好像上天設定好了一個社會結構,最高的位置就等者裝他們特定的人的。皇帝的兒子就有可能是太子,就是將來的皇上,最差也是個親王,皇上和親王的位置是為皇帝的兒子預先設定好的,是為他們而存在的,而不用考慮這個新皇帝是否能夠勝任皇帝的重任,能不能帶領大家更幸福的生活。反正皇帝的位置是為老皇帝的兒子設定的,供皇帝們享樂和發號施令的,至於是否能夠形成一個令人滿意的社會,只有天知道了,只有靠老天為我們降下一個明主,他的享受是應該的,如果他都不應該享受,難道還有其它人享受皇帝的風光?
所謂中國文化不過是把一些人享受,另外打部分人被迫生產看成合理的一個扭曲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早已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了,卻被既得利益者美化成是"中國特色",要優於西方的社會,至於哪一點優?讀者可以自己去理解。
進入現代社會,應該是所有的人都是生產者,其享受只能享受工作之後的所得,而不是多餘的去享受。而中國的特色卻是我能夠得到那個位置就有很高的所得,而不是完成了那個位置要求的人物,才能得到應得的所得,並用這些所得去享受。
"前不久,有知情人對我說,在廣東省東源縣人民法院大樓內,如果你的運氣還好的話,一定能夠在庄嚴的審判機關內,遇見到一位流鼻滴,時而伸手東摸西摸,時而蹦蹦跳跳,時而討吃討喝,時而又哭又鬧,一天到晚在六層高人民法院審判大樓內走來走去,從這個辦公室走到那個辦公室,把辦公室里的茶壺、茶杯當玩具玩來玩去,甚至見到地上有吃的東西就撿起往嘴裡塞的人在人民法院上班。"
㈤ 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與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是一回事嗎
肯定不是 前者指生產出來以後 自然就會有人消費了 列如手機更新換代很快回 新產品生產後答 人們就慢慢使用新產品了 而後者列如人們外出旅遊消費 生產商就會開發出一系列什麼旅遊紀念品之類的 前者強調先生產後帶動消費 後者強調先消費後帶動生產
㈥ 怎麼理解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不能同時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句話。
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不能同時佔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
(1)價值的含義: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進行交換,就是因為它有價值,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
(2)使用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千差萬別。)
(3)兩者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否則就不是商品。
生產者和消費者不能同時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者為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為得到使用價值必須支付價值。
(1)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的是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換所遇到的困難。貨幣的產生經歷了四個階段:
①偶然的物物交換階段;
②擴大的物物交換階段;
③一般等價物的產生階段;
④貨幣的產生階段:在眾多的商品中,金和銀因具有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容易分割等天然屬性,因而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於是貴金屬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這便標志著貨幣正式產生。
(2)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仍然是一般等價物。
㈦ 馬克思主義對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怎樣理解的
你好!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消費從兩個方面生產著生產:(1)因為只是在消費中產品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例如,一件衣服由於穿的行為才現實地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成其為現實的房屋;因此,產品不同於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消費在把產品消費的時候才使產品最後完成,因為產品之所以是產品,不是它作為物化了的活動,而只是作為活動著的主體的對象。 (2)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因而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後者是生產的前提。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它也創造出在生產中作為決定目的的東西而發生作用的對象,如果說,生產在外部提供消費的對象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作為內心的意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的目的。消費創造出還是在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 馬克思關於「消費從兩個方面生產著生產」的論述,包含著四個重要觀點。即:產品只有通過消費才能成為現實的產品;產品只有在消費中才最後完成,只有主體——消費者的參與才能最後完成;消費創造出生產的需要和生產的前提;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和生產對象的主觀形式——意象性產品。 接受美學關於接受對作品和創作影響的主要觀點,直接受到馬克思消費對產品和生產影響有關論述的啟發。接受美學認為,接受活動對作品和創作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作品通過閱讀才能成為真正的作品。「例如一部小說,在未經讀者閱讀之前,只不過是一疊印著鉛字,經過裝幀的紙張,就象一部電影在與觀眾發生關系之前,只不過 是一堆正片膠卷;存放在博物館倉庫里的雕像,只不過是一塊具有某種形態的石頭、或者木頭、金屬一樣。」 第二,作品通過接受才最後完成。接受美學認為,作者創作出的作品,在未經過主體——接受者的參與和接受時,僅僅是包含了許多不確定性和空白點的「框架結構」,只有當這個「框架結構」被接受者體驗、加工、補充和創造,作品才最終完成,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才得以體現。誠如姚斯所強調的那樣:「在作者、作品和讀者的三角形中,讀者絕不是被動部分,絕不僅僅是反應連鎖,而是一個形成歷史的力量。沒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積極參與,一部作品的歷史生命是不可想像的。因為,僅僅是通過他的中介,作品才進入一個連續的變化的經驗視野之內,在這裡面發生著從簡單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從消極到積極的接受,從公認的審美規范到超越這些規范的新創造的永恆轉變。」 這種作品通過接受才最後完成,用伊瑟爾的話說,也就是從「藝術極點」向「美學極點」的轉變。「文學作品就有兩個極點,我們可稱之為藝術極點和美學極點。所謂藝術極點是指作家創作的作品;所謂美學極點就是由讀者完成的實現過程。這種極性使得文學著作既不與其本身等同,又不與其實現等同,而應該介於二者之間。著作不僅僅是作品,因為作品只有被實現才會顯示其活力。實現過程依賴讀者的個性——盡管他反過來受到其他格式作品的影響,作品與讀者的融和使作品得以生存。 」 第三,接受活動促進新的創作需要和創作前提的產生。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的接受活動會反作用於作者,是作者產生新的創作需要和創作前提的推動力,是影響作者具體寫作活動的潛在因素。用接受美學的表述方式,就是「隱含讀者」理論。伊瑟爾在《讀者作為小說結構的重要成分》一文中說:「在文學作品的寫作過程中,作者頭腦里始終有一個『隱在的讀者』,寫作過程便是向這個隱在的讀者敘述故事並與其對話的過程。因此,讀者的作用已經蘊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 在接受美學與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與消費關系論的比較研究中,我們看到「馬克思關於生產與消費辯證關系的理論不僅可以作為科學的接受美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而且如上所述的各方面的理論內容都可以移入對文藝生產與接受現象的分析中」 。當然,在這種理論框架建構和理論內容的移入過程中,接受美學又實現了從經濟學批判向美學分析重點的轉移,從物質生產的生產—消費向藝術生產的創作—接受的理論發展。
㈧ 為什麼消費可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你消費越來越多,工廠就要加班生產,就要招工,擴大生產.就創造出新的勞動力.